这里是生命区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墨坛文学 www.22mt.co,最快更新边智文集最新章节!
用我们的心、我们手中的笔记述过许多有关喀喇昆仑军人战斗和生活的悲壮故事,而每一次动笔,眼前总会飘起那晶莹瑞丽的昆仑雪,我们的心灵就会接受崇高的精神洗礼。昆仑山上闪耀着“祖国至上、无私奉献”的光芒,它是中国军人用坚实的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的。在昆仑山上,一切都是真实可感的,就连那崇高的精神,也演绎成白的雪、红的雪。
喀喇昆仑用博大的胸怀拥抱着众多的冰峰雪岭,也铸造出赤胆忠心、为党为国的中国军人。这是民族魂、昆仑魂。
昆仑之魂,不独是悲壮的美,更是那昂扬的崇高美。
北据西伯利亚滚滚寒流南下,南阻印度洋湿气流北上,横空出世的喀喇昆仑,很难寻觅的碰撞中,我们开始了喀喇昆仑高原艰难的采访历程。
昆仑山的官兵也是凡人
我们敢说,他们是非凡的凡人。
经过上上下下近十多次的神仙湾哨卡之行,这次到神仙湾哨卡采访,好像还有点人样--能坚持着采访、吃饭,甚至和战士们一起巡逻。
一大早,迎着擦肩而过的晨雾和纷纷扬扬的雪花,我们作为巡逻官兵中的成员,全副武装向海拔6000多米的喀喇昆仑山口跋涉。神仙湾哨卡海拔5380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驻兵点。而作为神仙湾门户的喀喇昆仑山口,则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驿道。1970年,我边防战士曾在这里发现一块刻有“大清国叶尔羌至喀喇胡鲁木达坂”字迹的界碑。40年代中叶,盟国后期援华抗日的大批物资,就是从当时印度的列城经这里驮运至内地抗日前线的。
正因为这里是古代商道,这里历来有寸土必争。巡逻途中,战士们豪情满怀地说,尽管是生命禁区,但也是新中国的江山。当任何一种需要与领土完整和国家尊严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边防军人不可能有任何别的选择,也不可能再有什么“禁区”观念。
中国的边防军人如此,外军也是如此。
弥漫的风雪中,神仙湾哨卡官兵又一次从喀喇昆仑山口巡逻归来。咣的一声,战士们生气地把一块长方形铁制物件扔在地上。仔细一看,铁皮上漆绘着某国的国旗。喀喇昆仑山口的界碑,早在清朝就已勘定,是很明显的,但说不清是什么原因,对面那个国家的士兵,总爱越过界标,一米、二米、或者五米,插下一块绘着他们那个国家国旗图案的铁皮。他们插,我们拔;他们再插,我们再拔,就这么,神仙湾哨卡设点以来,已拔下国旗10多面。而且,对方的铁皮国旗一次比一次大,一次比一次插得深。
一阵刺耳的飞机马达,从国境线另一侧上空传来,须臾,一架喷漆着异国国微标制的苏制米格飞机,越过山口一直飞到神仙湾上空,官兵们提着武器,冲出屋外。飞机在天上无所顾忌地旋转,战士们的枪口也随着它转。可天上的飞机根本不怕,越飞越低。得下它一下,战士们心里盘算着。那一天,飞机又来了,几个人七手八脚,推出并排放着四个大氧气瓶的板车,做出向天上瞄准的阵势。装氧气的钢瓶水桶般粗,近两米长,形状酷似炮管、导弹之类,天上的飞行员估不准是什么武器,吓得赶紧爬高,飞去了。
很明显,越境插旗,越境进行空中侦察,一切都表明,对方并不因为这片冰雪世界是生命禁区,而放松控制。
当然,对身居一线哨卡的边防战士来说,世界上不会有比维护国家领土尊严更光荣自豪的事情。
一大早出发,我们来到昆仑山口已是下午两点多了。这是巡逻点一号阵地,通往阵地的路只是一条小道,象纵卧昆仑的一条蛇。可不要小看这条陡峭的小道。在哨卡历史上,山下来的人,首长也好,记者也好,机关工作人员也好,爬上二三十米,一定要倒下,很少有人能在没有哨卡官兵加扶的情况下,独自爬上去。一位年轻力壮的摄影记者,到了哨卡,躺了三天起不来。战士们给他输氧输液、喂罐头水,使他搞过了高山反应。他看到阵地上哨兵肩枪伫立的形象不错,便上去抓拍几张照片。看似年轻,身体底子饱好,他奋力向山顶爬去,离山顶还有10米时,口吐白沫,面无人色,一屁股跌坐在上,昂贵的照相机也差点摔坏。后来两个战士轮流把他架了上去。他泪流满面,站不住跪在地上,拍了一张又一张照片。他说:“人来了三天了,躺了三天,连这么个坡都爬不上来,你们长年累月守在这里,天天走这条路上哨,不容易呀!我一定要把你们执行任务的情况多拍些,发表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你们是全世界最了不起的士兵。”我俩虽比这位记者稍能坚持些,但爬到山口时,也是全身乏力,大汗淋漓,顾不得战士的笑话,一屁股坐下去,全身再也不听使唤了。陪同我们一起到喀喇昆仑山口巡逻的营长吕恩东被官兵们誉为“喀喇昆仑活地图”他1983年军校毕业分配到喀喇昆仑后,给其父亲---一位教了大半辈子书的吕国铨老人写了封汇报信,老人回信说:“杨六郎都能镇守边关,让你到边防也是应尽的义务儿呀,你可要好好报效祖国。”
吕恩东说:“父亲的话,就像一股暖流,给了初涉喀喇昆仑的儿子无穷的力量。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总是要看看这封凝聚着爱和期望的来信。”20多个月后,第一个下山的吕恩东已经成为当时防区业务上的多面手。
带领我们巡逻的郭风林团长,入伍后一直就没有离开过昆仑山,在神仙湾哨卡一呆就是9年,1979年他和妻子闫春兰在山西老家结了婚,两年后生了儿子小强,他们做梦也没想到儿子患高原遗传病,持续的高烧和抽风使小强落下了双眼斜视的残疾。为了给儿子治病,妻子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花完了家里所有的钱,借了许多的债,而为了边防,为了神仙湾哨卡,郭风林没能陪儿子看过一次病。1995年,他儿子的眼睛经过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手术治疗后,才矫正过来。然而,郭风林内疚的心情刚刚平息,1995年11月,儿子小强又患上了恶性淋巴肿瘤,儿子突如其来的疾病又使他绝望了。为了给儿子治病,花完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下了别人12万元之多的债。儿子小强生命垂危之际,拉着爸爸的手说:“我的病可能没救了,爸爸在部队工作忙,从来没有陪我玩过,求爸爸抽出一点时间陪陪我,让我再高高兴兴地活上几天。”听着儿子撕心裂肺的话语,全家人的心都碎了。经过新疆、南疆军区领导的帮助和解放军第307医院半年多的治疗,现在病情基本得到了控制,但能否彻底治愈连专家也不能肯定。
神仙湾哨卡的官兵也是凡人,无疑他们是非凡的凡人。
1、为了多守一年边防
海拔5190米的天文点哨卡,被称为“西陲第二卡”仅次于神仙湾哨卡。50年代初,国家天文气象勘察者艰难跋涉到该地区,在这无名山头装置了测定天文气象的标志,随之称该点为天文点。1959年我军设卡,也就称为天文点哨卡。
下午2点,我们走进哨卡,天上飘着雪花,全卡官兵早已迎候在门口,锣鼓、鞭炮齐鸣,唱呀,跳呀,充满了热闹的气氛。是呀,大自然留给官兵们的只是皑皑白雪,光秃秃的山脊,孤零零的哨楼,呼呼作响的寒风。政委卫庆荣从车上拿出一个花篮,官兵们呼啦一下围了上来,夺着、抢着,你闻闻他嗅嗅,好香呢。“鲜花,真是鲜花!”官兵们显得异常兴奋,忘记了他们的团政委正站在瑟瑟的寒风中,可卫政委完全理解官兵的心情,寂寞、孤独占据官兵的心灵太久了,鲜花象征着新的生命,哨卡官兵应该拥有自己新的生活。蓦地,官兵们转过身去向着远方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这正是边关战士对绿色世界的崇敬。
高山气候对谁都不留情。当晚在哨卡过夜,是笔者有生以来在哨卡度过的第一个不眠之夜,头痛、心跳、恶心既是睡着不到十分钟也会醒来。窗外的呼呼风声叫人心悸,室内一个大火炉燃着熊熊的火焰。但不知是冻还是怕,仰或是高山反应,身子不停地在被窝里颤抖。深夜战士王军端来了一盆水,让我们洗洗,幸许高山反应就会轻点,我们知道这水是几天前战士们从10多公里外的冰川采集回来的。副连长李清玉说:”这儿的冰块最亮晶最干净,融化的水最清最好,恶劣的气候虽让大家皮肤干裂黝黑,而这雪山水能养胖人哩。”打冰取水是哨卡最苦最累的活,也是最快乐的事,战士们把它看作是一种荣耀。打冰取水往往选择在天气最坏的时候,气温低地表冻结汽车不易陷入冰湖。老战士王军在老兵复员的时候,指导员倪瑞征求他走留的意见,他憨憨地说,听从组织安排,就这样他被留下了。复员战友刚离开哨卡的第二天,他就带领留下的战友到9公里外的冰湖打冰取水。他们从早上10点一直忙到晚上6点,许多战士耳朵冻起了小水泡,手指冻得麻木,至今还留下伸不直的后遗症。那天他们一共打了15卡车冰。王军讲起这件事时按捺不住心情的激动流下了泪水,真实地说了自己当时的想法,只是和哨卡、和战友们相处感情太深,在哨卡多呆一年,多同战友相处一年,也就等于多守一年卡,对自己来说是失去了一些,可对祖国来说应该是贡献了一份,可乐而不为呢?
听着他的讲述,我们竟忘记了洗脸。这一夜,我们听到了许多有声有色、可歌可泣的故事,是难忘的一夜,是不眠的一夜,收获真是难以现象的,很大,很大。天亮时,战友们出操喊出了“一、二、三、四”的响亮口号,在震耳欲聋的兴奋之余,我们终于进入了梦乡
2、冰雪再铸“雪山虎”
天文点到空喀山口哨卡500多公里路,从天文点出发前,吕恩东提醒我们做好战斗准备:此路是有名的“三颠路”车在路上颠,人在车上颠,心在胸里颠,稍不留心便会颠得不省人事。一路上,我们真是应了吕恩东的话。500多公里的道路,除了不到100公里的砂石路面外,其余都是翻浆的山路或沼泽地,从天不亮出发到晚上11时,差不多走了15小时。在岔路口歇息时,车上所有的人都已挂“彩”带“花”我俩的手上、腿上红一块青一块,这种惨不忍睹的体验让人刻骨铭心。
此次空喀山口哨卡之行中,我们的向导是该团政治处主任蒋志军。曾在空喀山口战斗过五个年头。
1980年刚刚从院校毕业分配到空喀担任机要参谋的蒋志军,正好赶上团队专业比武,在没有老参谋指点的情况下,他克服高山反应带来的头晕、恶心、呕吐等不适,每天坚持自我训练三个小时。有一次,由于过度疲劳他晕倒在机房,抢救三天后才得以脱险。高寒缺氧使人的记忆力明显衰退,但也煅烧了一个人同艰难困苦抗争的毅力。有了这种毅力就可以创造许多奇迹。1980年10月,蒋志军在团队比武中,创造的每小时手工发报860组、收报970组的记录,整整保持了15年。
我们所乘的北京吉普车同机王波也是空喀的老兵了,调到小车班以前一直在该卡守防,由于长年在册上开车,难顾家里,妻子带孩子外出的时候遇车祸下身瘫痪,5岁的儿子交与轮椅相伴度过一生。
“儿子王雷出事给我妻子的打击太大了!”王波觉得对不起妻子。而他的妻子张萍自从听到这一残酷的消息后,顿觉天塌地陷,魂魄俱散,几天了没进一粒作为母亲她无法接受这一现实。她哭了好长日子,哭能唤起儿子活蹦活跳的自由吗?能使丈夫继续在边防前哨安心站岗吗?面对现实,哭肿了眼睛、哭干了眼泪的张萍还得为孩子将来着想,自然她承担起了沉重的家务,尽起了母亲的责任,她给孩子讲张海迪的故事,抚平孩子幼小的心灵。为了孩子她操碎了心,孩子下身三分之二失去知觉,大小便失禁,张萍每天要给孩子擦洗两次,隔两个小时帮孩子解一次手,特别是一喝稀饭,孩子尿的次数增多,裤子换得就更勤。已上学前班的王雷每天由妈妈到学校帮他方便,一年365天,天天如此,两年了,妈妈每天就是这样相伴儿子度过了光阴。
王雷虽下身瘫痪,但人残志坚,小小年纪就懂得许多道理,学习从不用妈妈操心,回家后就让妈妈帮他铺好书本,识字画画。晚上睡觉前总让妈妈讲一个故事,天一亮就起床温习功课。学校李校长常说:“这孩子特懂事,学习很用功,每次考试成绩都在90分以上。”有一次放学了,妈妈张萍晚到了一会儿,教室里就王雷一人伏在桌子上练字,当妈妈的鼻子一酸眼泪扑籁籁流下来时,王雷却安慰道:“妈妈别哭,我知道你会来接我的!”有时,妈妈外出办事,就悉心的交待好,时间不会太长,就赶了回来,可王雷很听话,从来不哭不闹。
笔者下山后专门前去看望了王雷,看到小家伙聪明活泼的样子,要不是坐在轮椅上,他什么都会干呀!我们问他想不想爸爸,他仰着脸笑咪咪地说:“想,可他在山上回不来”多么懂事的孩子。为了让王雷享有孩子的欢乐,张萍每天抱着或推着孩子到外面呼吸新鲜空气。听说陕西有个地方能治孩子的病,他们准备好了钱,只要有一线希望,都不放过给孩子治病的念头。
赶到空喀时,连绵大雪,寒气逼人。全卡40多名官兵迎风斗雪,冒着零下25度的严寒,挺进5000米的“生命禁区”进行野外生存、雪地隐蔽、机动和复杂条件下作战的训练。连长杨正中介绍说:“艰苦环境和特殊的戍边任务既为我们提供了高寒地区训练的好场地,同时也使我们有机会摸索出一整套适应高寒地区作战训练和自下而上的独特经验。”1992年以来,每年两次挺进最艰苦的复杂地域,进行各种适应性训练,全卡先后有40余名高原“飞毛腿”20余名能在狂风大雪中辨认出边防地形和巡逻路线,被称为喀喇昆仑“活地图”连日来,大雪纷飞,是野外训练的好时机,连队分“红、蓝”两军,在前进中对抗演练,风雪中互通情况,摸索出了雪域边关训练作战的新路子。
笔者追随采访,该团副团长李银堂介绍说,此次训练把练生存和练雪中隐蔽及复杂气候条件下练射击作为重点训练课目。下午,天气飘起了雪花,地面能见度不到1公里,按训练计划,40余名官兵进行冲锋枪100米实弹射击,战士王文斌打出五发五中48环的好成绩。小王高兴的告诉我们,这是他第三次在风雪高原参加野外训练,每次都有好的收获。这次他又摸索出了在低氧逆风中强行射击的新技术,准备往上报请在边防一线推广。
夜幕降临,笔者随副团长和营干部检查隐蔽就寝情况,只见每个班排都把帐蓬搭在了低于积雪2米多深的地下,且帐蓬外全用白雪覆盖。边防一营营长吕恩东介绍说,这种隐蔽就寝也是他们经过多次外训总结出来的经验,在雪下搭帐蓬既隐蔽又防冻,南疆军区已经在边防一线部队推广了这种做法。
经过艰苦训练,共完成射击、隐蔽、耐寒、机动共12个课目的训练,涌现出了9名高原射击手。
天亮了,我们又要出发了,可空喀的雪景和摸爬滚打的那一幕幕情景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地记忆
3、正是男儿报国时
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河畔,库尔那克堡哨卡前哨班,微风拂动着湖边芦苇丛,成千上万的海鸥缩成大小不等的群体,一副副倦意的神情,看到月光下凝视远方的、神情庄严的哨兵,那句“三更点灯五更鸡,正是男儿报国时”的边塞诗萦绕心间。
陪同我们的山西大同籍专业军士卢合娃,1984年入伍后一直在库尔那克堡哨卡守防,1992年8月,小卢因长期在喀喇昆仑工作,头发一次性脱落光了。上山检查工作的团长郭风林得知后,下山时交他带到了团部,安排到了通信连,可不到一个月,小卢说什么也要上山。他说:“在山上呆了10多年,已经适应了,一时离开反倒心里有些空荡。”我们一再问他为何坚持上山,他从不详谈。
小卢在平时工作上表现出来的热心肠,在远近几个哨卡是出了名的。也许是在部队的时间越来越少了的缘故吧。这几年卢合娃自学了数十种家电和汽车维修其踪迹遍布喀喇昆仑所有哨卡。
上山前,我们听说山上干部工资高,有不少农村籍干部或专业军士就是为了多拿些“高工资”而主动要求上山的。可在卢合娃身上似乎难以找到这些,他完全有能力在当今经济大潮中成为令人羡慕的佼佼者,去赚大钱。那些来自江浙一带的官兵,也完全有能力同当地的同龄人竞争高低,成为神气十足的“老板”或“大款”面在这里他们每月的薪水也不到1000元,也许不到下海经商的零头,但他们还是乐意在边关戍守,因为他们选择了一条祖国利益至上的道路,正如卢合娃日记中写到的“人这一生赚钱的机会很多,但当兵报效祖国的机会只有一次。虽然我们守防失去了很多,但我们得到的许多东西却不是百万富翁用金钱能买到的。”写的十分真切,这是边防军人守边悟出的一种富于哲理的深刻内涵的东西。
晚上8时许,卢合娃说什么也不让我们离开,非要亲自做饭招待我们,他已准备了一些现成的罐头,拿出珍藏了几年的一瓶汾酒,并说:“这是一位故去的老乡探家捎来的,今天特意将它奉献出来,希望你们把他好好宣传宣传吧!”
卢合娃的那位老乡叫陆光成。一个阳光灿烂的秋日,小陆独自乘坐汽车给连队送菜,因感冒不适又遭暴风雪,走到半路上时高烧不断,车上又没有带药品,就是在这种情形下,他脱下了自己身上的皮大衣盖在了菜上,直至昏迷不醒,献出了年仅18岁的生命。卢合娃回忆说:“那天陆续赶到的10多名官兵都在陆光成的遗体前跪下了,为了不使冻结在地面上的尸体受到丝毫损伤,官兵们脱去上衣,用自己的胸膛融化小陆身边的冰雪。”战友情如兄弟呀!小卢继续说:“他是默默走的,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却给我留下了这瓶酒,一想到他,我们活着的人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听着卢合娃的介绍,我们的心情格外沉重,在象征性的品尝之后,我们怎么也难以再喝下去。
车子启动时,已经听不到海鸥的啼呜声了,万簌俱寂中,一位不知名的老兵遗留在墙上的诗行,在湖光山色中跳入我们的眼帘:
告别喀喇昆仑的山
告别喀喇昆仑的水
我们相对无语。
激荡心潮的热土
融合在生命之中的同志
此刻就要分离。
拥抱已经超越了它自身的范围
泪水已不是简单的倾诉
一切在即将逝去的瞬间变得凝固和永恒
用我们的心、我们手中的笔记述过许多有关喀喇昆仑军人战斗和生活的悲壮故事,而每一次动笔,眼前总会飘起那晶莹瑞丽的昆仑雪,我们的心灵就会接受崇高的精神洗礼。昆仑山上闪耀着“祖国至上、无私奉献”的光芒,它是中国军人用坚实的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的。在昆仑山上,一切都是真实可感的,就连那崇高的精神,也演绎成白的雪、红的雪。
喀喇昆仑用博大的胸怀拥抱着众多的冰峰雪岭,也铸造出赤胆忠心、为党为国的中国军人。这是民族魂、昆仑魂。
昆仑之魂,不独是悲壮的美,更是那昂扬的崇高美。
北据西伯利亚滚滚寒流南下,南阻印度洋湿气流北上,横空出世的喀喇昆仑,很难寻觅的碰撞中,我们开始了喀喇昆仑高原艰难的采访历程。
昆仑山的官兵也是凡人
我们敢说,他们是非凡的凡人。
经过上上下下近十多次的神仙湾哨卡之行,这次到神仙湾哨卡采访,好像还有点人样--能坚持着采访、吃饭,甚至和战士们一起巡逻。
一大早,迎着擦肩而过的晨雾和纷纷扬扬的雪花,我们作为巡逻官兵中的成员,全副武装向海拔6000多米的喀喇昆仑山口跋涉。神仙湾哨卡海拔5380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驻兵点。而作为神仙湾门户的喀喇昆仑山口,则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驿道。1970年,我边防战士曾在这里发现一块刻有“大清国叶尔羌至喀喇胡鲁木达坂”字迹的界碑。40年代中叶,盟国后期援华抗日的大批物资,就是从当时印度的列城经这里驮运至内地抗日前线的。
正因为这里是古代商道,这里历来有寸土必争。巡逻途中,战士们豪情满怀地说,尽管是生命禁区,但也是新中国的江山。当任何一种需要与领土完整和国家尊严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边防军人不可能有任何别的选择,也不可能再有什么“禁区”观念。
中国的边防军人如此,外军也是如此。
弥漫的风雪中,神仙湾哨卡官兵又一次从喀喇昆仑山口巡逻归来。咣的一声,战士们生气地把一块长方形铁制物件扔在地上。仔细一看,铁皮上漆绘着某国的国旗。喀喇昆仑山口的界碑,早在清朝就已勘定,是很明显的,但说不清是什么原因,对面那个国家的士兵,总爱越过界标,一米、二米、或者五米,插下一块绘着他们那个国家国旗图案的铁皮。他们插,我们拔;他们再插,我们再拔,就这么,神仙湾哨卡设点以来,已拔下国旗10多面。而且,对方的铁皮国旗一次比一次大,一次比一次插得深。
一阵刺耳的飞机马达,从国境线另一侧上空传来,须臾,一架喷漆着异国国微标制的苏制米格飞机,越过山口一直飞到神仙湾上空,官兵们提着武器,冲出屋外。飞机在天上无所顾忌地旋转,战士们的枪口也随着它转。可天上的飞机根本不怕,越飞越低。得下它一下,战士们心里盘算着。那一天,飞机又来了,几个人七手八脚,推出并排放着四个大氧气瓶的板车,做出向天上瞄准的阵势。装氧气的钢瓶水桶般粗,近两米长,形状酷似炮管、导弹之类,天上的飞行员估不准是什么武器,吓得赶紧爬高,飞去了。
很明显,越境插旗,越境进行空中侦察,一切都表明,对方并不因为这片冰雪世界是生命禁区,而放松控制。
当然,对身居一线哨卡的边防战士来说,世界上不会有比维护国家领土尊严更光荣自豪的事情。
一大早出发,我们来到昆仑山口已是下午两点多了。这是巡逻点一号阵地,通往阵地的路只是一条小道,象纵卧昆仑的一条蛇。可不要小看这条陡峭的小道。在哨卡历史上,山下来的人,首长也好,记者也好,机关工作人员也好,爬上二三十米,一定要倒下,很少有人能在没有哨卡官兵加扶的情况下,独自爬上去。一位年轻力壮的摄影记者,到了哨卡,躺了三天起不来。战士们给他输氧输液、喂罐头水,使他搞过了高山反应。他看到阵地上哨兵肩枪伫立的形象不错,便上去抓拍几张照片。看似年轻,身体底子饱好,他奋力向山顶爬去,离山顶还有10米时,口吐白沫,面无人色,一屁股跌坐在上,昂贵的照相机也差点摔坏。后来两个战士轮流把他架了上去。他泪流满面,站不住跪在地上,拍了一张又一张照片。他说:“人来了三天了,躺了三天,连这么个坡都爬不上来,你们长年累月守在这里,天天走这条路上哨,不容易呀!我一定要把你们执行任务的情况多拍些,发表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你们是全世界最了不起的士兵。”我俩虽比这位记者稍能坚持些,但爬到山口时,也是全身乏力,大汗淋漓,顾不得战士的笑话,一屁股坐下去,全身再也不听使唤了。陪同我们一起到喀喇昆仑山口巡逻的营长吕恩东被官兵们誉为“喀喇昆仑活地图”他1983年军校毕业分配到喀喇昆仑后,给其父亲---一位教了大半辈子书的吕国铨老人写了封汇报信,老人回信说:“杨六郎都能镇守边关,让你到边防也是应尽的义务儿呀,你可要好好报效祖国。”
吕恩东说:“父亲的话,就像一股暖流,给了初涉喀喇昆仑的儿子无穷的力量。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总是要看看这封凝聚着爱和期望的来信。”20多个月后,第一个下山的吕恩东已经成为当时防区业务上的多面手。
带领我们巡逻的郭风林团长,入伍后一直就没有离开过昆仑山,在神仙湾哨卡一呆就是9年,1979年他和妻子闫春兰在山西老家结了婚,两年后生了儿子小强,他们做梦也没想到儿子患高原遗传病,持续的高烧和抽风使小强落下了双眼斜视的残疾。为了给儿子治病,妻子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花完了家里所有的钱,借了许多的债,而为了边防,为了神仙湾哨卡,郭风林没能陪儿子看过一次病。1995年,他儿子的眼睛经过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手术治疗后,才矫正过来。然而,郭风林内疚的心情刚刚平息,1995年11月,儿子小强又患上了恶性淋巴肿瘤,儿子突如其来的疾病又使他绝望了。为了给儿子治病,花完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下了别人12万元之多的债。儿子小强生命垂危之际,拉着爸爸的手说:“我的病可能没救了,爸爸在部队工作忙,从来没有陪我玩过,求爸爸抽出一点时间陪陪我,让我再高高兴兴地活上几天。”听着儿子撕心裂肺的话语,全家人的心都碎了。经过新疆、南疆军区领导的帮助和解放军第307医院半年多的治疗,现在病情基本得到了控制,但能否彻底治愈连专家也不能肯定。
神仙湾哨卡的官兵也是凡人,无疑他们是非凡的凡人。
1、为了多守一年边防
海拔5190米的天文点哨卡,被称为“西陲第二卡”仅次于神仙湾哨卡。50年代初,国家天文气象勘察者艰难跋涉到该地区,在这无名山头装置了测定天文气象的标志,随之称该点为天文点。1959年我军设卡,也就称为天文点哨卡。
下午2点,我们走进哨卡,天上飘着雪花,全卡官兵早已迎候在门口,锣鼓、鞭炮齐鸣,唱呀,跳呀,充满了热闹的气氛。是呀,大自然留给官兵们的只是皑皑白雪,光秃秃的山脊,孤零零的哨楼,呼呼作响的寒风。政委卫庆荣从车上拿出一个花篮,官兵们呼啦一下围了上来,夺着、抢着,你闻闻他嗅嗅,好香呢。“鲜花,真是鲜花!”官兵们显得异常兴奋,忘记了他们的团政委正站在瑟瑟的寒风中,可卫政委完全理解官兵的心情,寂寞、孤独占据官兵的心灵太久了,鲜花象征着新的生命,哨卡官兵应该拥有自己新的生活。蓦地,官兵们转过身去向着远方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这正是边关战士对绿色世界的崇敬。
高山气候对谁都不留情。当晚在哨卡过夜,是笔者有生以来在哨卡度过的第一个不眠之夜,头痛、心跳、恶心既是睡着不到十分钟也会醒来。窗外的呼呼风声叫人心悸,室内一个大火炉燃着熊熊的火焰。但不知是冻还是怕,仰或是高山反应,身子不停地在被窝里颤抖。深夜战士王军端来了一盆水,让我们洗洗,幸许高山反应就会轻点,我们知道这水是几天前战士们从10多公里外的冰川采集回来的。副连长李清玉说:”这儿的冰块最亮晶最干净,融化的水最清最好,恶劣的气候虽让大家皮肤干裂黝黑,而这雪山水能养胖人哩。”打冰取水是哨卡最苦最累的活,也是最快乐的事,战士们把它看作是一种荣耀。打冰取水往往选择在天气最坏的时候,气温低地表冻结汽车不易陷入冰湖。老战士王军在老兵复员的时候,指导员倪瑞征求他走留的意见,他憨憨地说,听从组织安排,就这样他被留下了。复员战友刚离开哨卡的第二天,他就带领留下的战友到9公里外的冰湖打冰取水。他们从早上10点一直忙到晚上6点,许多战士耳朵冻起了小水泡,手指冻得麻木,至今还留下伸不直的后遗症。那天他们一共打了15卡车冰。王军讲起这件事时按捺不住心情的激动流下了泪水,真实地说了自己当时的想法,只是和哨卡、和战友们相处感情太深,在哨卡多呆一年,多同战友相处一年,也就等于多守一年卡,对自己来说是失去了一些,可对祖国来说应该是贡献了一份,可乐而不为呢?
听着他的讲述,我们竟忘记了洗脸。这一夜,我们听到了许多有声有色、可歌可泣的故事,是难忘的一夜,是不眠的一夜,收获真是难以现象的,很大,很大。天亮时,战友们出操喊出了“一、二、三、四”的响亮口号,在震耳欲聋的兴奋之余,我们终于进入了梦乡
2、冰雪再铸“雪山虎”
天文点到空喀山口哨卡500多公里路,从天文点出发前,吕恩东提醒我们做好战斗准备:此路是有名的“三颠路”车在路上颠,人在车上颠,心在胸里颠,稍不留心便会颠得不省人事。一路上,我们真是应了吕恩东的话。500多公里的道路,除了不到100公里的砂石路面外,其余都是翻浆的山路或沼泽地,从天不亮出发到晚上11时,差不多走了15小时。在岔路口歇息时,车上所有的人都已挂“彩”带“花”我俩的手上、腿上红一块青一块,这种惨不忍睹的体验让人刻骨铭心。
此次空喀山口哨卡之行中,我们的向导是该团政治处主任蒋志军。曾在空喀山口战斗过五个年头。
1980年刚刚从院校毕业分配到空喀担任机要参谋的蒋志军,正好赶上团队专业比武,在没有老参谋指点的情况下,他克服高山反应带来的头晕、恶心、呕吐等不适,每天坚持自我训练三个小时。有一次,由于过度疲劳他晕倒在机房,抢救三天后才得以脱险。高寒缺氧使人的记忆力明显衰退,但也煅烧了一个人同艰难困苦抗争的毅力。有了这种毅力就可以创造许多奇迹。1980年10月,蒋志军在团队比武中,创造的每小时手工发报860组、收报970组的记录,整整保持了15年。
我们所乘的北京吉普车同机王波也是空喀的老兵了,调到小车班以前一直在该卡守防,由于长年在册上开车,难顾家里,妻子带孩子外出的时候遇车祸下身瘫痪,5岁的儿子交与轮椅相伴度过一生。
“儿子王雷出事给我妻子的打击太大了!”王波觉得对不起妻子。而他的妻子张萍自从听到这一残酷的消息后,顿觉天塌地陷,魂魄俱散,几天了没进一粒作为母亲她无法接受这一现实。她哭了好长日子,哭能唤起儿子活蹦活跳的自由吗?能使丈夫继续在边防前哨安心站岗吗?面对现实,哭肿了眼睛、哭干了眼泪的张萍还得为孩子将来着想,自然她承担起了沉重的家务,尽起了母亲的责任,她给孩子讲张海迪的故事,抚平孩子幼小的心灵。为了孩子她操碎了心,孩子下身三分之二失去知觉,大小便失禁,张萍每天要给孩子擦洗两次,隔两个小时帮孩子解一次手,特别是一喝稀饭,孩子尿的次数增多,裤子换得就更勤。已上学前班的王雷每天由妈妈到学校帮他方便,一年365天,天天如此,两年了,妈妈每天就是这样相伴儿子度过了光阴。
王雷虽下身瘫痪,但人残志坚,小小年纪就懂得许多道理,学习从不用妈妈操心,回家后就让妈妈帮他铺好书本,识字画画。晚上睡觉前总让妈妈讲一个故事,天一亮就起床温习功课。学校李校长常说:“这孩子特懂事,学习很用功,每次考试成绩都在90分以上。”有一次放学了,妈妈张萍晚到了一会儿,教室里就王雷一人伏在桌子上练字,当妈妈的鼻子一酸眼泪扑籁籁流下来时,王雷却安慰道:“妈妈别哭,我知道你会来接我的!”有时,妈妈外出办事,就悉心的交待好,时间不会太长,就赶了回来,可王雷很听话,从来不哭不闹。
笔者下山后专门前去看望了王雷,看到小家伙聪明活泼的样子,要不是坐在轮椅上,他什么都会干呀!我们问他想不想爸爸,他仰着脸笑咪咪地说:“想,可他在山上回不来”多么懂事的孩子。为了让王雷享有孩子的欢乐,张萍每天抱着或推着孩子到外面呼吸新鲜空气。听说陕西有个地方能治孩子的病,他们准备好了钱,只要有一线希望,都不放过给孩子治病的念头。
赶到空喀时,连绵大雪,寒气逼人。全卡40多名官兵迎风斗雪,冒着零下25度的严寒,挺进5000米的“生命禁区”进行野外生存、雪地隐蔽、机动和复杂条件下作战的训练。连长杨正中介绍说:“艰苦环境和特殊的戍边任务既为我们提供了高寒地区训练的好场地,同时也使我们有机会摸索出一整套适应高寒地区作战训练和自下而上的独特经验。”1992年以来,每年两次挺进最艰苦的复杂地域,进行各种适应性训练,全卡先后有40余名高原“飞毛腿”20余名能在狂风大雪中辨认出边防地形和巡逻路线,被称为喀喇昆仑“活地图”连日来,大雪纷飞,是野外训练的好时机,连队分“红、蓝”两军,在前进中对抗演练,风雪中互通情况,摸索出了雪域边关训练作战的新路子。
笔者追随采访,该团副团长李银堂介绍说,此次训练把练生存和练雪中隐蔽及复杂气候条件下练射击作为重点训练课目。下午,天气飘起了雪花,地面能见度不到1公里,按训练计划,40余名官兵进行冲锋枪100米实弹射击,战士王文斌打出五发五中48环的好成绩。小王高兴的告诉我们,这是他第三次在风雪高原参加野外训练,每次都有好的收获。这次他又摸索出了在低氧逆风中强行射击的新技术,准备往上报请在边防一线推广。
夜幕降临,笔者随副团长和营干部检查隐蔽就寝情况,只见每个班排都把帐蓬搭在了低于积雪2米多深的地下,且帐蓬外全用白雪覆盖。边防一营营长吕恩东介绍说,这种隐蔽就寝也是他们经过多次外训总结出来的经验,在雪下搭帐蓬既隐蔽又防冻,南疆军区已经在边防一线部队推广了这种做法。
经过艰苦训练,共完成射击、隐蔽、耐寒、机动共12个课目的训练,涌现出了9名高原射击手。
天亮了,我们又要出发了,可空喀的雪景和摸爬滚打的那一幕幕情景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地记忆
3、正是男儿报国时
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河畔,库尔那克堡哨卡前哨班,微风拂动着湖边芦苇丛,成千上万的海鸥缩成大小不等的群体,一副副倦意的神情,看到月光下凝视远方的、神情庄严的哨兵,那句“三更点灯五更鸡,正是男儿报国时”的边塞诗萦绕心间。
陪同我们的山西大同籍专业军士卢合娃,1984年入伍后一直在库尔那克堡哨卡守防,1992年8月,小卢因长期在喀喇昆仑工作,头发一次性脱落光了。上山检查工作的团长郭风林得知后,下山时交他带到了团部,安排到了通信连,可不到一个月,小卢说什么也要上山。他说:“在山上呆了10多年,已经适应了,一时离开反倒心里有些空荡。”我们一再问他为何坚持上山,他从不详谈。
小卢在平时工作上表现出来的热心肠,在远近几个哨卡是出了名的。也许是在部队的时间越来越少了的缘故吧。这几年卢合娃自学了数十种家电和汽车维修其踪迹遍布喀喇昆仑所有哨卡。
上山前,我们听说山上干部工资高,有不少农村籍干部或专业军士就是为了多拿些“高工资”而主动要求上山的。可在卢合娃身上似乎难以找到这些,他完全有能力在当今经济大潮中成为令人羡慕的佼佼者,去赚大钱。那些来自江浙一带的官兵,也完全有能力同当地的同龄人竞争高低,成为神气十足的“老板”或“大款”面在这里他们每月的薪水也不到1000元,也许不到下海经商的零头,但他们还是乐意在边关戍守,因为他们选择了一条祖国利益至上的道路,正如卢合娃日记中写到的“人这一生赚钱的机会很多,但当兵报效祖国的机会只有一次。虽然我们守防失去了很多,但我们得到的许多东西却不是百万富翁用金钱能买到的。”写的十分真切,这是边防军人守边悟出的一种富于哲理的深刻内涵的东西。
晚上8时许,卢合娃说什么也不让我们离开,非要亲自做饭招待我们,他已准备了一些现成的罐头,拿出珍藏了几年的一瓶汾酒,并说:“这是一位故去的老乡探家捎来的,今天特意将它奉献出来,希望你们把他好好宣传宣传吧!”
卢合娃的那位老乡叫陆光成。一个阳光灿烂的秋日,小陆独自乘坐汽车给连队送菜,因感冒不适又遭暴风雪,走到半路上时高烧不断,车上又没有带药品,就是在这种情形下,他脱下了自己身上的皮大衣盖在了菜上,直至昏迷不醒,献出了年仅18岁的生命。卢合娃回忆说:“那天陆续赶到的10多名官兵都在陆光成的遗体前跪下了,为了不使冻结在地面上的尸体受到丝毫损伤,官兵们脱去上衣,用自己的胸膛融化小陆身边的冰雪。”战友情如兄弟呀!小卢继续说:“他是默默走的,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却给我留下了这瓶酒,一想到他,我们活着的人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听着卢合娃的介绍,我们的心情格外沉重,在象征性的品尝之后,我们怎么也难以再喝下去。
车子启动时,已经听不到海鸥的啼呜声了,万簌俱寂中,一位不知名的老兵遗留在墙上的诗行,在湖光山色中跳入我们的眼帘:
告别喀喇昆仑的山
告别喀喇昆仑的水
我们相对无语。
激荡心潮的热土
融合在生命之中的同志
此刻就要分离。
拥抱已经超越了它自身的范围
泪水已不是简单的倾诉
一切在即将逝去的瞬间变得凝固和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