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意染南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墨坛文学 www.22mt.co,最快更新狼行水浒最新章节!
再绝对的武力面前,所有的虚假自尊都是不堪一击的,更何况东瀛的崇德天皇早就已经习惯了傀儡一样的生活。无所谓,只要不危及到自己的皇位,再换一个辅政首相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再说人家已经说的很明白了,人家不是来窃取皇位的,是来帮你巩固皇权来了。
崇德天皇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能接受秦明的好意,出乎他意外的,他似乎真的看错这支部队了。这支远征军进了京之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帮他巩固皇权,并且变相的向崇德示意:想灭谁你就说句话,除了军权不能交接之外,我们这支部队一定全力辅佐你一统东瀛。
远征军的好意自然让崇德天皇欣喜若狂,没有什么比掌控权力更让崇德兴奋的了!以前他是没有力量改变自己的国家,如今天朝上国的橄榄枝让他再次看到了皇室崛起的希望。是的、兴盛的华国不单派来了强大的军队,更加派来了好几个导师来帮助自己辅佐朝政,所派来的都是华国当世的大儒和精通佛典的高僧,个个都有真才实学,喜得崇德牙齿都要笑掉了。
在此后的日子里,崇德真的过的风光无限,各地大名无不俯首称臣,偶有几个顽固的叛逆也架不住天朝的雷霆一击。接下来的日子里,崇德天皇致力改变局势,虚心的请教远道而来的“老师们”。
所有的老师都一致的提议他无为而治,也就是休养生息,并且用现在的华国开始举例。这些名家大儒别的本事没有,忽悠起人来绝对一个赛一个,最为夸张的要算是一个老和尚,自称金顶法师的得道高僧。也不知道他和崇德都说了什么,居然让崇德许给了他全国传道的权力,最为不可思议的就是崇德根本就没有认识到这样的危害。
在这支远征军的帮助下,东瀛皇家地位得以重振声威,貌似欣欣向荣的朝政隐藏了无数的祸端。光是武松埋藏的就不知道凡几,别的不敢说,如果那个东瀛天皇真的按照那些大儒说的去做,那他也离亡国不远了。现在的武松是打得起治理不起,与其这样还不如慢慢腐化这个国家,等过段时间再把死囚驱赶到他们的沿岸……
就在崇德天皇对武松感激涕零的时候,武松已经做好了接收东瀛的准备。不过现在还不急,先让他们乱两年再说,相信那些大儒可以在东瀛很好的施展自己的“才华”,先给他们一个验证自己的机会,省的天天跑到自己那里浮夸什么治国之策。
好心办坏事是最让人痛惜的,武松很聪明的用非暴力手段处理了这件事,相信最严谨的史官也说不出他什么毛病来。
同年七月,方腊再次进京,与他同来的不但有二百万两回款,还有三匹汗血宝马。所行押送贵重是一方面,再就是他想和武松谈谈西北边陲的战事。在方腊的眼里,现在的回鹘几尽中空,完全可以一战而下。彪勇悍战的蒙古人很好的演绎了鹰犬这个角色,区区几千人马就把回鹘搅得鸡犬不宁。方腊相信,现在自己只要一支精骑就可以平定西北。
可惜武松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不是武松变得心慈手软了,而是他觉得还不到时候,他的目的可不止回鹘一地,整个西北乃至整个丝绸之路的尽头都是武松的目标。要吗不战、要打就一战而定西北。
为了防止方腊冲动坏事,武松只能向他提前报露出自己的意图。直到听完后方腊才转怒为喜,并且由衷的佩服起武松来,自己缺少的就是武松这种大气,如果自己当年也能有武松这种霸气……想到这里方腊情不自禁的打了个寒战。如果自己真的那么完美,那武松还会不会留下自己?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且不管方腊是如何猜忌武松的心思,方腊走后,武松就再次忙着举行科举大事。这已经是华国立国后的第三次科举了。前两次的中举考生都被武松委以重任,但是武松这次却要换换花样。由中举的考生替换无能的官员,剩余者才会继续被派往外省赴任。武松这么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要告诉天下的读书人,赴任并不代表就有铁饭碗。哪怕你没有错,只要有比你更优秀的,你就会被无情的淘汰。想要继续做官老爷,想要做人上人,那你就要玩出命来做点成绩,否则只能被淘汰
武松现在也不害怕了,自从经过几次肃杀和外放之后,那些言官清流再也不敢乱放厥词了。至于那些以死相谏的……真敢这么做的早就死光了,这种人已经在华国内绝种了,至少在武松统治时期内是不会遇见与他相抗的清流了。
经过前一段时间的政绩审查,各地官员的好坏武松早已铭记于心,除却那些平庸而又勉强升任的,面临淘汰的官员竟有近百人之多。这百人都不是犯官、他们也没有错、他们只是无能而已。为了这些人离职后的出路,武松着实费了不少脑筋,这些人虽然略有无能可却多以强过那些市井小吏。用之不当、弃之可惜、再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武松只能在开一间独特的学院,那就是后备官员培训学校,简称官校。
官校的课程很复杂却也很简单,说白了就三项,合理的运用人才、合理的援用物资、以及分案解疑。
时光如逝、经过几天的审卷评估之后、这次的榜单终于出来了。辽国、西夏的举子只占十之一二,其他大部分的名单都被江南的学子占据了,就连武松最早占据的山东河北等地也是寥寥数人中举。武松看着这份详细的榜单深深皱起了眉头,这些核审的官员都很尽心,上榜的举子平的也是真才实学,可是武松就是高兴不起来。
最初的两年还算错,西夏、辽国等地也多有举子上榜,可是这些人都是崇仰汉家文化的高官富族子弟,经过两批的筛选之后,夏辽两地的举子明显有断流的特征。这可不是一件好事,如果不加以留心很容易再生出别的变故。为了稳定夏辽两地的民心,为了鼓励夏辽两地的学子,武松特意又在落榜的举子中选取了二十名恩赏举人,并且把他们派往官校任学。
为了华国的兴盛,武松可算是煞费苦心了!无论近的远的、善的恶的、武松统统做了一遍,剩下的事只有尽人事听天命了。
1116年三月、在农忙的春耕过后,武松终于决定对南宋下手了,这也是大战的前兆……
(本书可能又要上分类推荐,借此机会,本书将要再次小小爆发一下。喜欢铁血的朋友们不要错过了。)(未完待续)
再绝对的武力面前,所有的虚假自尊都是不堪一击的,更何况东瀛的崇德天皇早就已经习惯了傀儡一样的生活。无所谓,只要不危及到自己的皇位,再换一个辅政首相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再说人家已经说的很明白了,人家不是来窃取皇位的,是来帮你巩固皇权来了。
崇德天皇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能接受秦明的好意,出乎他意外的,他似乎真的看错这支部队了。这支远征军进了京之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帮他巩固皇权,并且变相的向崇德示意:想灭谁你就说句话,除了军权不能交接之外,我们这支部队一定全力辅佐你一统东瀛。
远征军的好意自然让崇德天皇欣喜若狂,没有什么比掌控权力更让崇德兴奋的了!以前他是没有力量改变自己的国家,如今天朝上国的橄榄枝让他再次看到了皇室崛起的希望。是的、兴盛的华国不单派来了强大的军队,更加派来了好几个导师来帮助自己辅佐朝政,所派来的都是华国当世的大儒和精通佛典的高僧,个个都有真才实学,喜得崇德牙齿都要笑掉了。
在此后的日子里,崇德真的过的风光无限,各地大名无不俯首称臣,偶有几个顽固的叛逆也架不住天朝的雷霆一击。接下来的日子里,崇德天皇致力改变局势,虚心的请教远道而来的“老师们”。
所有的老师都一致的提议他无为而治,也就是休养生息,并且用现在的华国开始举例。这些名家大儒别的本事没有,忽悠起人来绝对一个赛一个,最为夸张的要算是一个老和尚,自称金顶法师的得道高僧。也不知道他和崇德都说了什么,居然让崇德许给了他全国传道的权力,最为不可思议的就是崇德根本就没有认识到这样的危害。
在这支远征军的帮助下,东瀛皇家地位得以重振声威,貌似欣欣向荣的朝政隐藏了无数的祸端。光是武松埋藏的就不知道凡几,别的不敢说,如果那个东瀛天皇真的按照那些大儒说的去做,那他也离亡国不远了。现在的武松是打得起治理不起,与其这样还不如慢慢腐化这个国家,等过段时间再把死囚驱赶到他们的沿岸……
就在崇德天皇对武松感激涕零的时候,武松已经做好了接收东瀛的准备。不过现在还不急,先让他们乱两年再说,相信那些大儒可以在东瀛很好的施展自己的“才华”,先给他们一个验证自己的机会,省的天天跑到自己那里浮夸什么治国之策。
好心办坏事是最让人痛惜的,武松很聪明的用非暴力手段处理了这件事,相信最严谨的史官也说不出他什么毛病来。
同年七月,方腊再次进京,与他同来的不但有二百万两回款,还有三匹汗血宝马。所行押送贵重是一方面,再就是他想和武松谈谈西北边陲的战事。在方腊的眼里,现在的回鹘几尽中空,完全可以一战而下。彪勇悍战的蒙古人很好的演绎了鹰犬这个角色,区区几千人马就把回鹘搅得鸡犬不宁。方腊相信,现在自己只要一支精骑就可以平定西北。
可惜武松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不是武松变得心慈手软了,而是他觉得还不到时候,他的目的可不止回鹘一地,整个西北乃至整个丝绸之路的尽头都是武松的目标。要吗不战、要打就一战而定西北。
为了防止方腊冲动坏事,武松只能向他提前报露出自己的意图。直到听完后方腊才转怒为喜,并且由衷的佩服起武松来,自己缺少的就是武松这种大气,如果自己当年也能有武松这种霸气……想到这里方腊情不自禁的打了个寒战。如果自己真的那么完美,那武松还会不会留下自己?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且不管方腊是如何猜忌武松的心思,方腊走后,武松就再次忙着举行科举大事。这已经是华国立国后的第三次科举了。前两次的中举考生都被武松委以重任,但是武松这次却要换换花样。由中举的考生替换无能的官员,剩余者才会继续被派往外省赴任。武松这么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要告诉天下的读书人,赴任并不代表就有铁饭碗。哪怕你没有错,只要有比你更优秀的,你就会被无情的淘汰。想要继续做官老爷,想要做人上人,那你就要玩出命来做点成绩,否则只能被淘汰
武松现在也不害怕了,自从经过几次肃杀和外放之后,那些言官清流再也不敢乱放厥词了。至于那些以死相谏的……真敢这么做的早就死光了,这种人已经在华国内绝种了,至少在武松统治时期内是不会遇见与他相抗的清流了。
经过前一段时间的政绩审查,各地官员的好坏武松早已铭记于心,除却那些平庸而又勉强升任的,面临淘汰的官员竟有近百人之多。这百人都不是犯官、他们也没有错、他们只是无能而已。为了这些人离职后的出路,武松着实费了不少脑筋,这些人虽然略有无能可却多以强过那些市井小吏。用之不当、弃之可惜、再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武松只能在开一间独特的学院,那就是后备官员培训学校,简称官校。
官校的课程很复杂却也很简单,说白了就三项,合理的运用人才、合理的援用物资、以及分案解疑。
时光如逝、经过几天的审卷评估之后、这次的榜单终于出来了。辽国、西夏的举子只占十之一二,其他大部分的名单都被江南的学子占据了,就连武松最早占据的山东河北等地也是寥寥数人中举。武松看着这份详细的榜单深深皱起了眉头,这些核审的官员都很尽心,上榜的举子平的也是真才实学,可是武松就是高兴不起来。
最初的两年还算错,西夏、辽国等地也多有举子上榜,可是这些人都是崇仰汉家文化的高官富族子弟,经过两批的筛选之后,夏辽两地的举子明显有断流的特征。这可不是一件好事,如果不加以留心很容易再生出别的变故。为了稳定夏辽两地的民心,为了鼓励夏辽两地的学子,武松特意又在落榜的举子中选取了二十名恩赏举人,并且把他们派往官校任学。
为了华国的兴盛,武松可算是煞费苦心了!无论近的远的、善的恶的、武松统统做了一遍,剩下的事只有尽人事听天命了。
1116年三月、在农忙的春耕过后,武松终于决定对南宋下手了,这也是大战的前兆……
(本书可能又要上分类推荐,借此机会,本书将要再次小小爆发一下。喜欢铁血的朋友们不要错过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