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帝国最后的疯狂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墨坛文学 www.22mt.co,最快更新三国全史:全两册最新章节!
献帝初平元年(190)春天,刚刚把持了朝政的董卓还没有来得及享受权力的快感,迅即遭到了关东联军的集体声讨。
按照董卓的脾气,应该立即放凉州军出关,把袁绍、袁术、曹操这些人全部解决了,论实力他有这个把握,但他却不能这么做,因为在他的背后有日益壮大的白波军,以及驻扎在关中地区的一支由名将皇甫嵩率领的中央军。董卓考虑再三,认为当前不能对关东联军强攻而只能智取,要设法激化他们内部的矛盾,让他们产生分裂。同时也得做出另一手打算,如果不能消灭关东联军,干脆迁都长安。
董卓想到这个方案的时候一定很高兴。他召集朝臣们开会,宣布了这个计划。原本以为经历了废立事件已经没有人再会反对他,但这一次他错了。司徒杨彪、太尉黄琬、司空荀爽等重臣齐声反对,董卓看见反对的人分量很足,不敢轻易动粗,而是拿出了一本《石包谶》的神秘预言书,上面说后汉经历十一世皇帝以后应该迁都。
但董卓又错了,因为玩这个显然更不是他的强项,杨彪直接斥责《石包谶》为妖书:“迁都是天下大事,盘庚迁都亳邑,百姓无不怨恨。过去关中遭王莽破坏,所以光武帝才迁都洛阳,经过这么多年,百姓安乐。现在无故放弃宗庙、园陵,必然使百姓惊动,势必如用滚开的水去煮稀粥一样,造成全盘混乱。《石包谶》是妖邪之书,岂可相信!”
杨彪的父亲杨赐当过汉灵帝的老师,向来以敢说真话著称,在这方面杨彪一点儿不输于他爹。董卓耐着性子听杨彪说完,然后说:“关中肥沃富饶,所以秦得而并吞六国。陇右出产木材,杜陵有武帝留下来的陶器作坊,都可以利用。至于百姓议论,那算什么?如果敢反抗,我以大兵驱之,把他们都赶到大海里喂鱼虾!”杨彪仍然反对:“天下大事发动容易,收拾残局很难,请慎重考虑!”董卓有些不耐烦了:“你打算破坏我制定的国策吗?”杨彪还没说话,太尉黄琬站出来支持杨彪:“杨公所说有道理,值得参考。”
董卓黑着脸,不吱声。荀爽一看杨彪可能有危险,赶紧出来打圆场:“相国哪里喜欢迁都,只是关东兵起,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解决,所以才迁都以应对,这正是效仿秦、汉,借山川之势来控制天下啊!”
听荀爽这么一说,董卓的气才消下去一些。但是董卓当场免除了杨彪、黄琬等人的职务,提拔王允当司徒,赵谦当太尉。董卓还明确,王允作为自己的助手负责具体落实迁都事宜。
董卓一直想找个人当助手,尤其决定迁都后得长安、洛阳两头跑,自己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在选择王允之前他看好的人是朱儁,朱儁是当年讨伐黄巾军的3位主将之一,在军中素有威望,还担任过全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右车骑将军),如能为己所用,那再好不过。
朱儁此时的职务是河南尹,董卓派使者向朱儁宣读委任诏书,任命他为太仆,并且明确是相国的副手,但朱儁不愿意接受,对董卓的使者说:“朝廷要西迁,必然让天下人失望,正好助长了关东联军的声势,我不知道这行不行。”使者对朱儁说:“任命你你拒绝接受,没问你西迁的事你却说这么多,为什么?”朱儁至少也是朝廷的部长,一个下级官吏口气不诚不敬,让朱儁很恼火:“副相国不是我所能称职的,迁都是错误的,这件事很紧急。辞去不堪之任,陈述当下之急,没什么不妥吧?”朱儁再三推辞,董卓只好作罢,让时任尚书令的王允当太仆。
在用人方面董卓最近总是吃亏上当,上过伍琼、周毖的当,又上过郑泰的当,眼前这个王允也是一名党人,曾与前大将军何进以及袁绍等人一起奋不顾身地同宦官做斗争,对于这段渊源董卓竟然不够了解,与刚刚被杀的伍琼等人相比,王允才真正深不可测。
董卓现在特别欣赏王允,这是因为王允特别能装,对于董卓做出的决定王允从不当面反对,派给他什么活,他都积极去落实。董卓对王允很满意,让他负责具体的迁都事宜,好让自己全力以赴部署与关东联军作战的事。
要迁都长安,必须先解决在关中手握重兵的左将军皇甫嵩,董卓想了一个办法,他以天子的名义征皇甫嵩为洛阳城城门校尉。
长安要成为新首都,长安所在的京兆尹就相当于河南尹了,也十分重要。目前担任京兆尹的是盖勋,就是洛阳大阅兵时跟灵帝在阅兵台上对过话的那个人,董卓以天子的名义征他为议郎。谁都能看出来,这是要解除二人的兵权。
诏书送达关中,皇甫嵩的长史梁衍建议:“董卓霸占京师,擅自废立,现在又征将军您,您如果去了,大则有生命之危,小则受困遇辱。趁现在董卓还在洛阳,天子即将西来,将军可以率众迎接至尊,奉令讨逆,袁绍等人在东,将军您在西,董卓可擒!”但皇甫嵩不敢接受这一类的建议,而是到洛阳就任。皇甫嵩一走,盖勋即使有想法也孤掌难鸣,只好随后去了洛阳。看到皇甫嵩自动送上门来,董卓大为高兴。
去年朝廷改任董卓为并州牧,诏令他把手下的人马交给皇甫嵩,董卓坚决不答应,为此跟朝廷一度陷入僵持,皇甫嵩曾上书朝廷,朝廷下诏责让董卓,董卓与皇甫嵩进一步结怨。现在皇甫嵩到了洛阳,董卓决定对他进行报复,马上授意有关官员上奏朝廷找了个借口诬陷皇甫嵩,董卓令人把皇甫嵩抓了起来,想把他杀了。
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跟董卓有一定交情,目前也在洛阳。董卓摆设酒宴大会宾朋,皇甫坚寿在席间突然抢到董卓面前和他辩理,责以大义,又叩头落泪,为父亲申冤求情。在座宾客深受感动,也纷纷替皇甫嵩求情,董卓这才离席而起,拉起皇甫坚寿和自己同座,并派人释放了皇甫嵩,任命他为议郎。
初平元年(190)2月17日,朝廷正式开始迁都。
迁都前,董卓派兵到洛阳周边四处抢掠。凉州军本来军纪就很差,对付老百姓以手段残忍而著称,接到董卓的命令,大家抢得更欢了,一时间洛阳周围地区成为人间地狱。董卓下令把洛阳一带所有富豪集中起来,胡乱安个罪名集体处死,财产全部没收。普通百姓强迫迁往长安,不愿意走的全都处死。
董卓下令在洛阳周围200里范围内大行烧光、抢光、杀光,还命令士兵开棺掘墓,盗取珍宝,邙山一带密集地排列着本朝多位先帝的皇陵和许多贵族的墓地,大都无法幸免。洛阳东边有个阳城,乡民正在举行祭神仪式,凉州军开到,立即大开杀戒,所有男人全部被杀,载着抢来的妇女,一路敲敲打打,宣称在前线打了胜仗。前线被抓住的俘虏情况更惨,凉州兵用布涂上油裹在他们身上,活活烧死,围观的人看着取乐。
经过半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献帝等一行于3月5日到达长安。长安城原有未央宫,是萧何主持下在秦章台基础上扩建的,规模宏大壮丽,但王莽失败后,汉军、赤眉军两次攻入长安,未央宫遭到焚毁。献帝仓促西迁,后宫及朝廷各署衙纷纷涌来,只好因陋就简,未央宫还无法居住,献帝只能在京兆尹府临时下榻。
董卓还在洛阳,司徒王允全面负责长安事务,他协调内外,尽量保证各项迁都事宜有序进行。未央宫在加紧整修下勉强可以入住,献帝不久搬入未央宫。
送走了献帝,董卓觉得有一件事该办了。3月18日,董卓命令司隶校尉宣璠斩太傅袁隗、太仆袁基。袁绍的生父袁逢、继父袁成都死了,袁隗、袁基是袁绍的叔父。董卓本想再留袁家人一阵,作为和袁绍、袁术谈判的筹码,现在既决定西迁长安,留着也没用了。袁家在洛阳的亲属有五十多口,全部被杀,连婴儿也不放过。袁氏遭灭门后,先被集中埋在洛阳城青城门以外、东都门以内的一个地方,上面做了标记。董卓后来担心有人来盗取,把他们又都挖出来,送到关中的郿坞。消息传到河内郡和鲁阳县,袁绍、袁术痛哭,誓报此仇。袁氏灭门之祸,董卓是凶手,但袁绍、袁术也无法脱去责任,他们决定兴兵讨伐董卓的时候就应该料到有这样的结局。
但这为袁绍争取到同情,感其家祸,很多人都来投奔他们,有些人虽然没有来到袁绍帐下,也打着袁绍的旗号起事。
献帝初平元年(190)春天,刚刚把持了朝政的董卓还没有来得及享受权力的快感,迅即遭到了关东联军的集体声讨。
按照董卓的脾气,应该立即放凉州军出关,把袁绍、袁术、曹操这些人全部解决了,论实力他有这个把握,但他却不能这么做,因为在他的背后有日益壮大的白波军,以及驻扎在关中地区的一支由名将皇甫嵩率领的中央军。董卓考虑再三,认为当前不能对关东联军强攻而只能智取,要设法激化他们内部的矛盾,让他们产生分裂。同时也得做出另一手打算,如果不能消灭关东联军,干脆迁都长安。
董卓想到这个方案的时候一定很高兴。他召集朝臣们开会,宣布了这个计划。原本以为经历了废立事件已经没有人再会反对他,但这一次他错了。司徒杨彪、太尉黄琬、司空荀爽等重臣齐声反对,董卓看见反对的人分量很足,不敢轻易动粗,而是拿出了一本《石包谶》的神秘预言书,上面说后汉经历十一世皇帝以后应该迁都。
但董卓又错了,因为玩这个显然更不是他的强项,杨彪直接斥责《石包谶》为妖书:“迁都是天下大事,盘庚迁都亳邑,百姓无不怨恨。过去关中遭王莽破坏,所以光武帝才迁都洛阳,经过这么多年,百姓安乐。现在无故放弃宗庙、园陵,必然使百姓惊动,势必如用滚开的水去煮稀粥一样,造成全盘混乱。《石包谶》是妖邪之书,岂可相信!”
杨彪的父亲杨赐当过汉灵帝的老师,向来以敢说真话著称,在这方面杨彪一点儿不输于他爹。董卓耐着性子听杨彪说完,然后说:“关中肥沃富饶,所以秦得而并吞六国。陇右出产木材,杜陵有武帝留下来的陶器作坊,都可以利用。至于百姓议论,那算什么?如果敢反抗,我以大兵驱之,把他们都赶到大海里喂鱼虾!”杨彪仍然反对:“天下大事发动容易,收拾残局很难,请慎重考虑!”董卓有些不耐烦了:“你打算破坏我制定的国策吗?”杨彪还没说话,太尉黄琬站出来支持杨彪:“杨公所说有道理,值得参考。”
董卓黑着脸,不吱声。荀爽一看杨彪可能有危险,赶紧出来打圆场:“相国哪里喜欢迁都,只是关东兵起,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解决,所以才迁都以应对,这正是效仿秦、汉,借山川之势来控制天下啊!”
听荀爽这么一说,董卓的气才消下去一些。但是董卓当场免除了杨彪、黄琬等人的职务,提拔王允当司徒,赵谦当太尉。董卓还明确,王允作为自己的助手负责具体落实迁都事宜。
董卓一直想找个人当助手,尤其决定迁都后得长安、洛阳两头跑,自己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在选择王允之前他看好的人是朱儁,朱儁是当年讨伐黄巾军的3位主将之一,在军中素有威望,还担任过全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右车骑将军),如能为己所用,那再好不过。
朱儁此时的职务是河南尹,董卓派使者向朱儁宣读委任诏书,任命他为太仆,并且明确是相国的副手,但朱儁不愿意接受,对董卓的使者说:“朝廷要西迁,必然让天下人失望,正好助长了关东联军的声势,我不知道这行不行。”使者对朱儁说:“任命你你拒绝接受,没问你西迁的事你却说这么多,为什么?”朱儁至少也是朝廷的部长,一个下级官吏口气不诚不敬,让朱儁很恼火:“副相国不是我所能称职的,迁都是错误的,这件事很紧急。辞去不堪之任,陈述当下之急,没什么不妥吧?”朱儁再三推辞,董卓只好作罢,让时任尚书令的王允当太仆。
在用人方面董卓最近总是吃亏上当,上过伍琼、周毖的当,又上过郑泰的当,眼前这个王允也是一名党人,曾与前大将军何进以及袁绍等人一起奋不顾身地同宦官做斗争,对于这段渊源董卓竟然不够了解,与刚刚被杀的伍琼等人相比,王允才真正深不可测。
董卓现在特别欣赏王允,这是因为王允特别能装,对于董卓做出的决定王允从不当面反对,派给他什么活,他都积极去落实。董卓对王允很满意,让他负责具体的迁都事宜,好让自己全力以赴部署与关东联军作战的事。
要迁都长安,必须先解决在关中手握重兵的左将军皇甫嵩,董卓想了一个办法,他以天子的名义征皇甫嵩为洛阳城城门校尉。
长安要成为新首都,长安所在的京兆尹就相当于河南尹了,也十分重要。目前担任京兆尹的是盖勋,就是洛阳大阅兵时跟灵帝在阅兵台上对过话的那个人,董卓以天子的名义征他为议郎。谁都能看出来,这是要解除二人的兵权。
诏书送达关中,皇甫嵩的长史梁衍建议:“董卓霸占京师,擅自废立,现在又征将军您,您如果去了,大则有生命之危,小则受困遇辱。趁现在董卓还在洛阳,天子即将西来,将军可以率众迎接至尊,奉令讨逆,袁绍等人在东,将军您在西,董卓可擒!”但皇甫嵩不敢接受这一类的建议,而是到洛阳就任。皇甫嵩一走,盖勋即使有想法也孤掌难鸣,只好随后去了洛阳。看到皇甫嵩自动送上门来,董卓大为高兴。
去年朝廷改任董卓为并州牧,诏令他把手下的人马交给皇甫嵩,董卓坚决不答应,为此跟朝廷一度陷入僵持,皇甫嵩曾上书朝廷,朝廷下诏责让董卓,董卓与皇甫嵩进一步结怨。现在皇甫嵩到了洛阳,董卓决定对他进行报复,马上授意有关官员上奏朝廷找了个借口诬陷皇甫嵩,董卓令人把皇甫嵩抓了起来,想把他杀了。
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跟董卓有一定交情,目前也在洛阳。董卓摆设酒宴大会宾朋,皇甫坚寿在席间突然抢到董卓面前和他辩理,责以大义,又叩头落泪,为父亲申冤求情。在座宾客深受感动,也纷纷替皇甫嵩求情,董卓这才离席而起,拉起皇甫坚寿和自己同座,并派人释放了皇甫嵩,任命他为议郎。
初平元年(190)2月17日,朝廷正式开始迁都。
迁都前,董卓派兵到洛阳周边四处抢掠。凉州军本来军纪就很差,对付老百姓以手段残忍而著称,接到董卓的命令,大家抢得更欢了,一时间洛阳周围地区成为人间地狱。董卓下令把洛阳一带所有富豪集中起来,胡乱安个罪名集体处死,财产全部没收。普通百姓强迫迁往长安,不愿意走的全都处死。
董卓下令在洛阳周围200里范围内大行烧光、抢光、杀光,还命令士兵开棺掘墓,盗取珍宝,邙山一带密集地排列着本朝多位先帝的皇陵和许多贵族的墓地,大都无法幸免。洛阳东边有个阳城,乡民正在举行祭神仪式,凉州军开到,立即大开杀戒,所有男人全部被杀,载着抢来的妇女,一路敲敲打打,宣称在前线打了胜仗。前线被抓住的俘虏情况更惨,凉州兵用布涂上油裹在他们身上,活活烧死,围观的人看着取乐。
经过半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献帝等一行于3月5日到达长安。长安城原有未央宫,是萧何主持下在秦章台基础上扩建的,规模宏大壮丽,但王莽失败后,汉军、赤眉军两次攻入长安,未央宫遭到焚毁。献帝仓促西迁,后宫及朝廷各署衙纷纷涌来,只好因陋就简,未央宫还无法居住,献帝只能在京兆尹府临时下榻。
董卓还在洛阳,司徒王允全面负责长安事务,他协调内外,尽量保证各项迁都事宜有序进行。未央宫在加紧整修下勉强可以入住,献帝不久搬入未央宫。
送走了献帝,董卓觉得有一件事该办了。3月18日,董卓命令司隶校尉宣璠斩太傅袁隗、太仆袁基。袁绍的生父袁逢、继父袁成都死了,袁隗、袁基是袁绍的叔父。董卓本想再留袁家人一阵,作为和袁绍、袁术谈判的筹码,现在既决定西迁长安,留着也没用了。袁家在洛阳的亲属有五十多口,全部被杀,连婴儿也不放过。袁氏遭灭门后,先被集中埋在洛阳城青城门以外、东都门以内的一个地方,上面做了标记。董卓后来担心有人来盗取,把他们又都挖出来,送到关中的郿坞。消息传到河内郡和鲁阳县,袁绍、袁术痛哭,誓报此仇。袁氏灭门之祸,董卓是凶手,但袁绍、袁术也无法脱去责任,他们决定兴兵讨伐董卓的时候就应该料到有这样的结局。
但这为袁绍争取到同情,感其家祸,很多人都来投奔他们,有些人虽然没有来到袁绍帐下,也打着袁绍的旗号起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