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那征文《城市蜿蜒》直来直去的通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墨坛文学 www.22mt.co,最快更新刀口漫步文集最新章节!
我看长篇小说,像交朋友一样审慎,苛刻。因为阅读速度慢,而阅读的过程,仿佛和一个人的相处,其中充满了利害关系;偏偏又是善始善终的人,再臭的小说,一旦开了头,就一定要硬着头皮看完。好东西当然甘之如饴,还会介绍给朋友,享受奇文共赏之乐;倘若不幸碰上本差的,简直就是接了一趟苦差,到珠峰上去采集植物标本,只能怪自己遇人不淑,把狗尾巴草当牡丹花了。一向只看经典,无辣不欢。畅销书是不读的,因为自己有个偏激的论断:每一本书的畅销,都是从误读开始的。我的阅读,不知不觉间暗合了电工学上的“并联”和“串联”之说,一则在并驾齐驱的名家之间周旋,二则从名家到名家喜爱的知名或者并不知名的作家涉猎。对新人却不大看好,都是在有口皆碑之后,才拿着怀疑的眼光去补课。
看老那的小说也是这样,我是奔着孔庆东的那篇序言去看的。喜欢老孔啊,妙趣横生的47楼207室——北大醉侠的浪漫宣言谈笑间将我骄傲的心斩落马下。我还就是恋上此人的雄才大略、口无遮拦。且看其师弟什么操行,一口气读完城市蜿蜒,其实挺失望的,一部质木无文的通俗小说,从形式到内容,都没有什么新鲜的,临近结尾时,还有一段雷同或者模仿于王朔的永失我爱的故事情节。
唯一的安慰就是快。我能一口气看完的东西并不多,这是老那带给我的阅读“快”感。
不必假文酸醋地复述小说的情节了,用孔庆东的广告序言即可概括:“城市蜿蜒就是专写80年代的北大学生毕业分配后初涉江湖的种种苦乐悲欢的你想知道60年代出生于五湖四海、80年代荟萃于未名湖畔的新中国一代‘多余人’的丰功伟业和侠胆柔肠吗?城市蜿蜒不留神间青光乍泄,透露了一组时代的密码”寥寥数语,勉强算得中肯,说多了,对不起读者,弄不好把自己招牌也砸了。
城市蜿蜒的书名是诗意的,城市像群山一样蜿蜒,而毕业分配把我们锁定在宿命的轨迹上,百转千回,颠沛流离,到头来还是要栖身在拘囿自己的一块天地里。而小说本身的写作却是直来直去的,缺乏曲折之美。既不浪漫,也不批判,还没有多少思考,只是大撒把地把叙述的线头拴在小说的主人公身上,让他们举起一副副无赖的嘴脸,反抗然后妥协于生活的磨难,一道把世态人情镜子般地呈现了一把。如果像挤海绵一样,把口语化的小说语言挤个干净,握在手里的,也就只剩下“现实”两个字了。
现实缺乏戏剧性,最大的意外莫过于死亡,而城市蜿蜒中的所有主人公(多数都是真实人物)都死了;现实生活枯燥无味,而城市蜿蜒是够贫的,老那用贫嘴掩盖内容的苍白,小说人物用贫嘴排遣苦恼,消解严肃,但又贫得并不过瘾,不如曾经的王朔,不如现在的石康。而这一切就是老那敷衍出一部小说的所有技巧。
江一、照二、一直绑在一块的马独用和贾四等、兰小宁,四条线,四个人的行踪,找工作,占有相当篇幅的相互造访,最后的死亡,解构了小说的所有情节。内容素不过知识分子的禅意意淫,荤不过美女作家的下半身临摹,雅不过美文作家的修辞学教科书,俗不过地摊文学的肆无忌惮老那兄弟,你说咱有什么属于自己的强项?
但凡事有个比较,如果把城市蜿蜒当做一本大学生日记来看的话,和那些明着出卖个人或他人隐私的俗不可耐的家伙比较起来,老那还是高尚的,毕竟把那些真事儿写成了小说,并没有拍几张漂亮的照片,排列些“我和某某某不得不说的故事”或者“北大逸事”之类的传记性文字,分北大英名的一杯羹,透着没出息。
城市蜿蜒写的是百废待兴的80年代,北大人受的苦;而现在是人才过剩的二十一世纪,不知北大人又何去何从,这是我现在最关心的问题,期待新的北大人写出新的“北大日记”不过我知道,想要通过小说去了解真相,无异于问道于盲。这样看来,我一不小心又消解了老那作品的现实性?实在不好意思。
另外,一个自然而又本质的疑问,一直困扰着我,老那小说中的“他们”真的是北大毕业的吗?“他们”和普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们根本毫无二致啊!小说虽然是写“北大人”的,却和“北大精神”并无半点瓜葛“他们”身上根本没有流露出任何所谓的“北大精神”如果北大真有自己独到的精神的话。但我又做这般猜想:或许,这正是老那的居心所在,披露一个骇人听闻的真相:北大并无特立独行于世的精神。
我看长篇小说,像交朋友一样审慎,苛刻。因为阅读速度慢,而阅读的过程,仿佛和一个人的相处,其中充满了利害关系;偏偏又是善始善终的人,再臭的小说,一旦开了头,就一定要硬着头皮看完。好东西当然甘之如饴,还会介绍给朋友,享受奇文共赏之乐;倘若不幸碰上本差的,简直就是接了一趟苦差,到珠峰上去采集植物标本,只能怪自己遇人不淑,把狗尾巴草当牡丹花了。一向只看经典,无辣不欢。畅销书是不读的,因为自己有个偏激的论断:每一本书的畅销,都是从误读开始的。我的阅读,不知不觉间暗合了电工学上的“并联”和“串联”之说,一则在并驾齐驱的名家之间周旋,二则从名家到名家喜爱的知名或者并不知名的作家涉猎。对新人却不大看好,都是在有口皆碑之后,才拿着怀疑的眼光去补课。
看老那的小说也是这样,我是奔着孔庆东的那篇序言去看的。喜欢老孔啊,妙趣横生的47楼207室——北大醉侠的浪漫宣言谈笑间将我骄傲的心斩落马下。我还就是恋上此人的雄才大略、口无遮拦。且看其师弟什么操行,一口气读完城市蜿蜒,其实挺失望的,一部质木无文的通俗小说,从形式到内容,都没有什么新鲜的,临近结尾时,还有一段雷同或者模仿于王朔的永失我爱的故事情节。
唯一的安慰就是快。我能一口气看完的东西并不多,这是老那带给我的阅读“快”感。
不必假文酸醋地复述小说的情节了,用孔庆东的广告序言即可概括:“城市蜿蜒就是专写80年代的北大学生毕业分配后初涉江湖的种种苦乐悲欢的你想知道60年代出生于五湖四海、80年代荟萃于未名湖畔的新中国一代‘多余人’的丰功伟业和侠胆柔肠吗?城市蜿蜒不留神间青光乍泄,透露了一组时代的密码”寥寥数语,勉强算得中肯,说多了,对不起读者,弄不好把自己招牌也砸了。
城市蜿蜒的书名是诗意的,城市像群山一样蜿蜒,而毕业分配把我们锁定在宿命的轨迹上,百转千回,颠沛流离,到头来还是要栖身在拘囿自己的一块天地里。而小说本身的写作却是直来直去的,缺乏曲折之美。既不浪漫,也不批判,还没有多少思考,只是大撒把地把叙述的线头拴在小说的主人公身上,让他们举起一副副无赖的嘴脸,反抗然后妥协于生活的磨难,一道把世态人情镜子般地呈现了一把。如果像挤海绵一样,把口语化的小说语言挤个干净,握在手里的,也就只剩下“现实”两个字了。
现实缺乏戏剧性,最大的意外莫过于死亡,而城市蜿蜒中的所有主人公(多数都是真实人物)都死了;现实生活枯燥无味,而城市蜿蜒是够贫的,老那用贫嘴掩盖内容的苍白,小说人物用贫嘴排遣苦恼,消解严肃,但又贫得并不过瘾,不如曾经的王朔,不如现在的石康。而这一切就是老那敷衍出一部小说的所有技巧。
江一、照二、一直绑在一块的马独用和贾四等、兰小宁,四条线,四个人的行踪,找工作,占有相当篇幅的相互造访,最后的死亡,解构了小说的所有情节。内容素不过知识分子的禅意意淫,荤不过美女作家的下半身临摹,雅不过美文作家的修辞学教科书,俗不过地摊文学的肆无忌惮老那兄弟,你说咱有什么属于自己的强项?
但凡事有个比较,如果把城市蜿蜒当做一本大学生日记来看的话,和那些明着出卖个人或他人隐私的俗不可耐的家伙比较起来,老那还是高尚的,毕竟把那些真事儿写成了小说,并没有拍几张漂亮的照片,排列些“我和某某某不得不说的故事”或者“北大逸事”之类的传记性文字,分北大英名的一杯羹,透着没出息。
城市蜿蜒写的是百废待兴的80年代,北大人受的苦;而现在是人才过剩的二十一世纪,不知北大人又何去何从,这是我现在最关心的问题,期待新的北大人写出新的“北大日记”不过我知道,想要通过小说去了解真相,无异于问道于盲。这样看来,我一不小心又消解了老那作品的现实性?实在不好意思。
另外,一个自然而又本质的疑问,一直困扰着我,老那小说中的“他们”真的是北大毕业的吗?“他们”和普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们根本毫无二致啊!小说虽然是写“北大人”的,却和“北大精神”并无半点瓜葛“他们”身上根本没有流露出任何所谓的“北大精神”如果北大真有自己独到的精神的话。但我又做这般猜想:或许,这正是老那的居心所在,披露一个骇人听闻的真相:北大并无特立独行于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