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坛文学 > 陈亚珍文集 > 难得一尝的美味慢餐

难得一尝的美味慢餐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墨坛文学 www.22mt.co,最快更新陈亚珍文集最新章节!

    董大中

    在我多年读过的小说中,我比较满意的,阅读过程中能够始终抓住我的心、不断获得新的感受不断发出惊叹的,除去那些经典作品以外,陈亚珍的羊哭了,猪笑了,蚂蚁病了是不可多得的一部。我说到高长虹的作品时,曾经用“好的不一定是有名的,有名的不一定是好的”概括我的感受。陈亚珍的这部小说也属于这一类。是的,它可能不是“著名作品”但它够得上杰出,在我看来,杰出远比“著名”更有价值,应该在更高一个层次。

    这是一部有深刻思想的作品,而且触及了人性,触及人类生活的一些极为隐蔽的领域。如果在别的国家,这样的作品可能会引起很大轰动。作品的价值有时候不能由作品本身决定,而是由别的因素决定的,在我们国家尤其如此。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杰出的不一定是著名的,一些人著名,不是来自作品本身的价值,而是来自于炒作。书还没有出版,就通过媒体说此书如何好,其稿子在竞拍中卖了多么大的高价,出版方是如何防止盗版,等等。本来,一部作品价值如何,只能等那作品出版后受人们检验,在出版之前就这样大炒特炒,那绝对不能认为是正当的。这本书已经出版。它不是以故事取胜,它的长处在于描写的细致,特别是深入到人性的深处,从多方面解剖,从多角度表现,这是真正纯粹的精致的文学作品;这本书具有很强的哲理性,从普通人的人生观、处世观到传统伦理道德,都写到了,阅读过程更需要思索。我相信,好的作品最终是会被人们认识的,接受的,传诵的。这本书已经离开了作者而成为独立存在,成为社会公共产品,现在是读者对它进行鉴别、鉴赏和品评的时候了。

    把人性“晒”在太阳底下显出真面目

    在我读过的小说中,很少有像本书这样,对人性做如此深刻、如此全面的揭示,对人性之卑劣做如此不留情面、深入骨髓的批判。鲁迅批判了国民麻木、守旧、得过且过等等的劣根性,但鲁迅的小说几乎都是短篇,篇幅有限,所写人物单纯、故事集中,往往只有一时一事,在人性的表现上存在诸多困难。这部小说不同,它所展现的宏大的叙事规模,为作者尽情地表现她所憎恶的人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她对那一段生活的熟悉又使她的描写具有强烈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最近人们常常用“晒”字表现“展现”、“亮出来”一类意思。这部小说就是把人性“晒”在太阳底下,让各种各样的人性曝光,主要是让各种丑恶的人性曝光。作者是站在比较高的角度,观察和要求她所描写的人性的。我初次读到这部小说的时候,曾跟作者就人性问题有过讨论。我对“文革”中看到的人性之恶感到厌恶,对新时期另一种人性之恶同样没有好感。但我认为,这都是暂时的,过一段时间会好起来,人类社会最终会走向大同世界的美好境界。我之所以写走向大同(笔者人类三部曲之三,即将在海外出版)这本书,就是要表达我这个认识。但陈亚珍似乎不这样看。我感到,作者对她看到的人性之恶有切肤之痛,她似乎是为着鞭挞、指斥人性之恶而写这本书的,揭发人性之恶是她的目的。

    这里说的人性,不是指人的自然属性,而是社会属性。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说的人性,就全部在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也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性才有美丑的区分。离开了社会关系,无所谓人性的美丑。

    爹把三十多个青年带出去参加抗日队伍,不仅是第一部的核心事件,也是全书的核心事件,此后故事的发展都由此而来。书中最早的人性爆发,就集中在这件事上。按说,这是民族解放的大事,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举动,本应该受到人们的充分肯定。可是讲究实际的老百姓并不从这个方面去看,他们是从切身利益出发的。他们看到、感到的,是自己家里的顶梁柱出去了,指靠不上,给她们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在他们看来,要不是爹举起抗日的大旗,不是爹带领乡亲们跟鬼子斗,鬼子不会来村子里杀人放火。尤其使那些“军属们”感到无法理解的是,他们自己的亲人被打死了,他们收到的是令人心碎欲裂的“死亡通知书”“军属”变成了“烈属”而带走自己亲人的爹不仅没有死,反而升了官,获得了荣耀。“我”的处境、全家人的处境也跟这件事密切相关,有翻白眼的,有背后指着骂的,各种人性不一而足。也不是一直如此,随着事件的发展,或者说随着各种正反不同消息的到来,人性会跟着变化。曾经生气的变得亲热起来,曾经亲如一家的忽然成了仇人,骂个不已。只有大伯能够正确理解。大伯是个最老实的农民,是种地好把式,但是论见识,论胸怀,论应变能力,他都是首屈一指的,在这个家庭,在这个村子,他都像擎天大柱。

    这部小说所揭示的人性,互相之间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同一个人,既有在通常情况下的表现,也有在特殊情况下的表现,既有好的时候,也有不好的时候,都跟时代密切相连。特殊的社会环境,会造成特殊的人性,会把好的人性变坏,也会使坏的人性偶然间释放出一缕光辉。最能扭曲人性的是文化大革命。那是个无是非、无美丑、无正反的“三无”时代,一切以个人利害,以如何保命、生存为第一考量的时代。人为了自己能够生存下去,不惜千方百计地污蔑他人,糟践他人,陷害他人。只有把他人抹黑,才显得自己正确、光荣,就是那个时代的哲学,绝大多数人都在实践着这种哲学。小说写道:“生活本来就是这样——你死我活。只不过有的人奉行这样的规则却不愿承认。或者原本就生活在理想中,理想一旦破灭就活不下去了比如你。人不能认命,人只能挣命,我当时与你争父亲,争母亲,争男人,那是因为我不足,因为生存的需要,如果是现在,你双手奉送我都不稀罕。我信奉巴尔扎克这样一句话:‘宁肯做坏蛋,不要做傻瓜,因为坏蛋有足够的能力吃人,而傻瓜只配被人吃’。”作者这样痛斥丑恶的人性:“我看到世界被世故、虚假、谎言、投机所充塞,看到人世间布满市侩气不能不对你的话语产生怀疑。我的悲哀就是因为真诚与真实,把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称号奉行得过分虔诚,看得神圣而不可玷污。可这一切都欺骗了我。一切机构都不过是命令你跪下,张着血口吃人!有多少人打着公正、公平的名义做着不名誉的勾当人心都枯朽了,在欲望的驱使下,都把正常的性情滤干了。爱没有了,恨没有了,剩下的只是冷。我就是想不停地提醒人类这种冷酷与残暴,这种破坏人类生存情感的毒素”“世间为甚那么容易原谅一个恶人的劣迹,却对善者一再扭曲呢?大妹说,这就是活着的复杂性,世间最可怕的不是凶狠而是虚伪,它足以让世界混淆了是非的标准。世上有无数的阴谋在活动,它们侵犯的往往是正直善良的心灵。”类似这样的批判性叙述,小说中随处可见,它针砭时弊,充满哲理和智慧,是作者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玉米是“文革”中丑恶人性的一个典型。玉米这个名字的由来就是一个故事:她的父亲要到抗日前线去打仗,走前跟母亲在玉米地里做ài,产下了她,她便有了这么个极富特色的名字。玉米和“我”是隔墙邻居,两家相处甚好,三叔、大伯经常帮助玉米家做气力活,不分彼此。后来,她到县城读书,又受到“父亲”——就是仇二狗——的特殊关爱,从此她走上了跟过去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玉米一向有心机,用巧计赶走后爹,用巧计讨好“我”的父亲仇二狗,用巧计夺取荣耀,用巧计把“我”赶出学校,用巧计把悔婚的罪名安在“我”身上。直到文化大革命到来,她的投机钻营得到了充分繁殖的土殖。不仅当上了造反总司令,而且把以前的一切翻了个个儿。她到处传播兰菊——即娘——的那个“不贞”又编造爹在朝鲜战场上杀死自己同伴的罪行,使爹成了历史反革命,她把爹在病时对友人说的一句话上纲到现行反革命,使爹真正堕入地狱,几乎被整死。对“我”这个从小生活在一起的同伴,更是极尽颠倒黑白、造谣诬陷之能事。在玉米的拨弄下“我”做什么也错而她说什么都对。“玉米可以利用爹的名誉抬高自己,可以用烈士子女的光环照耀自己,使自己的身价陡增。可我不敢公开我与爹的关系,因了娘的历史可是,现实又多么需要爹这个护身符啊。所有的人听到爹的名字都俯仰不已,可我有了这样体面的爹却不能享受。”这种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每一件事都正确,每一句话都是真理。“咬死你让我活下去,拥有世界的一切”就是她的处世哲学。她是市侩型人物的一个代表。

    属于这一类型的还有爹曾经信任有加、在爹的安排下做了“我”的丈夫的张世聪等人。娘在大饥荒中收留的另两个烈士遗孤,跟玉米一样,后来都成了斗争娘最无情、最残酷的打手,更说明了这种人性的时代特征。过去许多学者都说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人们之间的乡情、友情,无论是直接的间接的,远比法律、制度更具有粘合剂的作用,人们就是在这多种“情”的作用下,举办各种活动,解决各种棘手的问题。可是这一点,在作者所描写的时代,顿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在“革命的名义”下,是为着“革命的需要”而搞着种种非法活动。这种新的人际关系法则“文化大革命”中达到顶点。大革文化命,使整个社会价值系统发生了混乱和倒转,人性之恶可恶(wu),评判人性好恶(wu)的人性,更可恶(wu)。

    中国古人说到人性时,有君子跟小人之分。荀子说:“君子能亦好,不能亦好;小人能亦丑,不能亦丑。君子能则宽容易直以开道(导)人,不能则恭敬繜绌以畏事人;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不能则妒忌怨诽以倾覆人是君子、小人之分也。”玉米等人本是小人,但她们却“能亦好,不能亦好”而被他们打倒的人则“能亦丑,不能亦丑”事物就是这样颠倒!孟子说到“非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玉米等人就是“无恻隐之心”、“无羞恶之心”、“无辞让之心”、“无是非之心”的人,他们成了“非人”成了禽兽。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语言说,她们使人性发生了异化。这是那个畸形时代培养的畸形的人。作者用人性发生异化,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把小人的丑态一一亮出,让其毕现,从而表现出时代的本质。

    深入人的内心,多侧面、多层次表现,曲尽其妙

    我读这部小说印象最深的,不是事件,也不完全是人性之恶,而是作者所写“我”的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多彩。如果用一个词修饰,就是曲尽其妙。“我”的出身、“我”在家庭的地位、“我”和其他人物的关系,甚至“我”的前途都是微妙的,是不可一言说尽的,不像一般人那样黑白分明、正反两极。“我”身上所有的东西都有点不明不白,呈现模糊性。“我”的出生的特殊性,决定了“我”的一生路途具有许多变数,作者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每一个可利用的场合都加以利用,着力发掘其文化内蕴,使“我”的人生道路一直曲曲弯弯,每到临界点又返回来,从来没有坦直过。正是从这里看到作者心思的缜密,写作时思想的高度集中,写作技巧的成熟。

    小说第四章有一段描写:

    惠儿?兰菊家的闺女?

    我说是的,干娘,我想回来看看庄子里的干娘和天胜哥,可是他到哪里去了呢?天胜娘呵呵呵地哭了,听上去和笑没甚区别,她说世事不古啊,你爹把俺天胜的爹带走下落不明,俺天胜出去打工三年没个踪迹,庄里人出去找也没个音讯,梨花庄地气坏了惠儿啊惠儿,你爹害了一庄的男人,他自己还好好地活在世上,他当官当得安稳么他

    我说,这不是我爹的错,这是战争的错呀干娘,难道我爹不带走,他们就会幸免一死吗?

    呸!天胜娘唾了我一口就挥起拐杖打我,说不要甜哥哥,蜜姐姐地叫我干娘!你这小蛇精,你只保佑你爹回来,你葬送了三十四个干爹的性命还有一个下落不明,你心眼窄巴的过不去一根针一条线呀惠儿

    我泪眼朦胧地望着天胜娘,这一切言语在茫然而怀疑中进行了半个多世纪,可我怎能抗拒战争的残酷性?是的,我也奇怪,爹爹身经百战,身体连弹片都没有挂过一星半点,这难道是我身上的精灵在冥冥中的偏私?

    这段话在整部小说中是很普通的,但它有丰富的潜台词。这是在“我”死后多年“我”的灵魂跟活着的天胜娘对话。作者站在全知的角度,它凝缩了整部小说的内容,它预示了小说后边的发展,它也隐含了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小说以大篇幅叙述“我”生前这个村子、“我”和“我”周围人们时而好、时而不好的关系和纠葛,却不时以灵魂出现,使人们看到现在——即新时期——人们的生存状态。在拉近了过去和现在的距离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它不仅要人们知道故事,还要人们回忆,还要人们思考,它所唤起的读者的艺术感知能力是多重的。

    寻根问祖是贯穿这部小说的自我意识的一条红线。偏偏“我”自身的血统就存在诸多可疑之处。“我”还未出生,爹就走了“我”一直想续上血脉,可见不到爹爹。本来“我”自己是清楚的,大伯、三叔也无不承认,可娘的不贞为本来不成问题的问题加上了问号。到后来,又被玉米平白无故地宣传、夸大,连爹也产生了怀疑。“我说娘,你会有一天不要我吗?娘愣怔了一下,说傻话,娘不要你要谁?要不是你,娘早就不在世上活了。我说我对你就那么重要吗?娘说可不重要哩,人活在世上就是活一个骨肉血缘的牵挂,没牵没挂活甚味儿呢?我说可我爹从不牵挂我,他连我是他大女儿都不承认。娘说他不承认你是他大闺女,承认你是老几?我说,胜平是他大妮我钻进娘怀里哭了很久。娘用手抚摸我的头发、肩胛、手只有在娘这里我才有相依为命的具体感觉。我对爹的仰慕保持着单纯的热情。然而我在经意和不经意时总是听到和感到爹对我的遗弃。所以娘对我就格外的重要了。”娘和蛇神九斤的同居,在“我”心灵上造成的伤害几乎永远没有平复。当娘跪在九斤叔窑洞外祈求收留的时候“我”跟娘站在一起;可是当娘要“我”叫九斤叔为爹的时候“我”反抗了“我不仅不跪,而且更不可能叫爹。我已经有爹了,我苦苦等了我爹十二年,我从来没有机会叫爹,我爹就快要回来了,我马上就和别家孩子一样有爹可叫了,怎可以中途出现一个新爹?”不说蛇神九斤这个新“爹”即以亲爹说,小说中所写“我”的感情就有许多种。有从未见过爹的思念,有替爹挨骂的冤屈之痛和幸福之感,有见到爹前的喜悦,有被爹冷落的难堪,有被爹怀疑和不认可的痛苦“我”所有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我”的命运的坎坷莫测,全都跟爹联系在一起,全都因爹而产生。我们从别的作品中看到的父女之情,大都是比较单一的,而这部小说,可以说,把天下父女之情写尽了。

    再看作者如何写自杀:“我感到了生命的疲惫。这当儿天堂的钟声在午夜响起,我就要带着肚子里的生命,去赴天堂的钟声。我的心是冷的,情绪是静的,我坚信这一刻的决定能成功!于是我开始了行动,用剪刀的利刃刺向我的喉咙,有一阵刺痛让我难以忍受,意识在清醒的时候我将自己的呻吟捂在厚实的棉被中。身体进入了不可阻挡的下沉,速度越来越快,并且开始旋转,如一阵风极其顺利地吹散了我的身体,我感到自己化成了潺潺小溪,流向远方,眼前白茫茫一片”(第537页)

    玉米也使“我”的爱情风波迭起,充满诡异。“我”、玉米、张秘书之外,还有一个天胜。虽然“我”跟天胜有亲近之感,但在村子里的时候,玉米已跟天胜订了婚。来到学校以后,天胜托人给玉米带来一条红围巾,玉米不在,由“我”代收。“我”把围巾给玉米,玉米却“藏在背后不高兴了”后来又扔在地下。张秘书拣起来“说他是你对象?玉米反唇相讥,谁说他是我对象,以后少在我面前提他。张秘书看我,我更是莫名其妙。”原来玉米已经感情别移,把心思放在张秘书身上了。本来,爹早有心思把张秘书跟“我”捏合在一起。这样,两对男女组成两个三角,四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不时演出好戏。“我”有高兴的时候,有气愤的时候,有失落的时候,有疑惑不定的时候。跟小说写父女之情一样“我”的爱情的五味瓶也全部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部小说不是编年史,而是心灵史。作者不是按事件的先后叙述的,构成小说叙述主线的,是叙述者的思路。她把“现在时”和“过去时”交叉起来叙述,便于把长达六十多年的生活凝缩在一起,使人不仅能看到整体,而且有亲近之感。再说,这样写,也使对人的形象的塑造,有了厚度和立体感。作者笔下的人物大都是圆形人物,而不是扁形人物。

    小说的总主题:爱;小说的总情节:恨

    好人受难,是悲剧;坏人亮丑,是喜剧。这部小说里的大多数人物是悲剧型人物,少数喜剧型人物穿插其间,共同演出了这出悲剧大合唱。

    爱和恨是小说中使用率很高的两个字。“每天有人传授爱,可我的心却装满恨。”“那个时候教给了我怎样恨,而且知道要想过上幸福生活,必须先学会恨”“你有决心除掉自己的命,却没决心割掉人世的爱与恨,把爱拴在一个人身上是人的悲情,你爱一个人,可你忽略了爱你的许多人。人世在不断地上演着大悲剧”“我不希望人都变成钢铁,有血肉才有爱,我就是为了爱,为了寻找亲情而复活的”

    爱是这部小说的总主题,不得其爱、由此而生恨是这部小说的总情节。故事展开中处处充满着恨。人们出去打鬼子,是为了爱——爱祖国,爱自己所生活的这块土地,爱自己和亲人的生命。大跃进时候放开肚子吃,是为了爱——爱党爱社会主义,大吃大喝之后迎来了大饥荒,人们忍饥挨饿,不吭一声,还是为了爱——爱党爱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同样是为了爱——爱四个“伟大”爱毛泽东思想,爱党爱社会主义。爱和恨的主体不同,但恨无不是从爱产生的。小事上也是一样。在读过恨的人生后,才知道爱的可贵。

    这里着重说娘。娘,就是他人眼中的兰菊婶,是个“最悲剧”角色。但她却毫无怨言,始终忍受着。娘的一生,一直在付出,一直在爱人,一直在忍。她把所有的爱给予别人,而不要求任何回报。她是个只知爱人、不会恨人的人。对“休”掉自己的前夫,她依然一往情深,以至引起侉娘的忌恨和旁观者的不理解。她的母爱是对着所有需要母爱的人的,谁需要她就给谁。她自己的生活十分艰苦,但她还是坚决把三个无依无靠的孩子收留下来,把自己仅有的一点食物分给他们。她不知道什么是伟大什么是渺小,她也不讲究地位和尊严。甚至可以说,她有时把自己不当人看。然而,真正伟大的是她,是她的心灵。她的所有的言行,都出自一个伟大的东西,就是爱。爱,是娘的符号,是娘的象征。

    在娘死去数年之后“我”的灵魂跟喜鹊在娘的坟前碰面了。“我看见娘的坟前有一个掩面而泣的妇人,她瘦骨嶙峋哭得很是凄凉”那是喜鹊。喜鹊是娘在最困难的时候收留的三个烈士遗孤之一,也是“文革“中痛斥娘的不贞的造反派之一。小说中写道:“喜鹊哭着说:兰菊婶,我这没良心的东西啊,三十多年我没回来看过你,你没穿过我一件衣裳,没吃过我一口饭呀喜鹊的痛诉,何尝不是我的痛处?我是娘生命中的主角,可我这个主角突然走出娘的心灵舞台,娘的生命就唱尽了最后一出戏,心中的幕布就从此闭严闭紧了。也许喜鹊和腊月的背离并不重要,而我的背离却使娘走向了彻底绝望!”喜鹊在自责“我”也在自责。

    爱的主题,就是阴阳两界的这两个人谈论的。传说爹杀了喜鹊的父亲,喜鹊说:“我是不愿意相信,可我问过你爹许多次,他总是沉默。哪怕他掩盖一切真相,只要他亲口对我说,他没有杀过我也认,给我一个理由继续爱他崇拜他,我需要这份感情!可他甚也不说,他的眼神让我至今想起来都格外起疑。细细思量,我这一生谁对我好过?兰菊婶给了我再生,二狗叔给了我饭碗。虽说下岗了,还有三百块钱生活费,省俭点用也能活。我这一生多想去爱一个人,或者让谁来爱我啊,也不知是什么东西控制了我,阻挠着我的心就是不让我爱想爱的人和应该爱的人。爱国家、爱社会当然没有错,可我更想爱一个具体的人,能为我排忧解难说说体己话。谁知该爱的都变成了恨”“可我更想爱一个具体的人”说得多好!人的感情的所施,都是具体的,空洞的和抽象的爱或恨,都不存在。

    西方著名哲人柏拉图说:“只有拥有高尚目标的爱才是崇高的,值得赞美的。”小说中的“我”在被玉米摆布、欺负的同时,也用有力的语调展开批判。她质问玉米:“你有什么值得我要呢?金钱、权力、地位、洋房、汽车、宠物?我要的不是这个!我要你的良知,我需要我们共同审视一个字眼——爱。”小说第三部心问的题词,很好地表现了作者的意图:“爱是平等的一种感情,而怜悯是居高临下的姿态。正如帮助是不求回报的,而施舍却需要感恩戴德。人失去了仁爱之心与自然之真,连眼泪都带有表演性,人世间还有什么是真的呢?”

    小说把恨作为故事情节的基调,就使整部小说呈现出一种低沉和忧伤的调子。也许这里少了阳光,少了歌声和笑声,但如果人们真正回到那个时代,就知道它的描写是多么真实可贵。它是对共产主义运动中那一段实验的反思,是对错误做法的控诉。

    爹,即仇二狗,到老年常常说胡话,大妹安慰爹说:“过去的就已经过去了,你一个人躺在历史的病床上怎能好得起来呢?难道那是你一个人的错误吗?”小弟“听到爹的唠叨,呸地唾出一口浓痰,说你整天对不起这个对不起那个,你能对得起谁?最对不起的是我!我从小到大,耳朵都被你磨起了老茧,整天是爱国家爱集体,什么大公无私是人一生的革命!你抛家舍口,把我当做私有部分割舍在一间‘大爱’的房子里冷冻起来,大得让我想都想不过来,父爱、母爱在我身上等于零!你连你儿子都没能力爱,你能爱谁?”这正是那一代老革命们的人生哲学。他们把革命挂在口头上,把爱国家、爱集体看得无比高尚,把自己作为领袖的“齿轮和螺丝钉”是没有思想的工具,领袖安排到那里就在那里执行领袖的意志。这样的人生哲学,在新时期显然无法适应。小弟是在爹那一代人熏陶下成长起来的,适应不了新时期快速变化的生活,只有骂娘。“小弟的怨气与我生前有一些惊人的相似,我们都需要爹的爱,爹的关心。可是爹的境况如一根干柴。早已丧失了绿荫的功效。爹显然没有能力爱谁恨谁了。”

    但这部小说并不使人悲观。它在忧郁中显出两色,沉痛中唤起良知。

    小说第十一章写了梨花庄村民的一次“造反”行动,原因是买回的种籽不长苗,人们辛苦一年,将颗粒无收。“梨花庄自古以来生产着顺民”面对此情此景,多数人唉声叹气“绿毛龟”提出找商贩,找镇长去。“先是有个别脑袋嘣嚓一下弹起来,神色惊愕得几乎像看见老驴上树一样。接着是无数个脑袋嘣嘣嚓嚓地弹起来,一样的呆,一样的惊!来自各方的目光都聚焦在发起者的身上,经过了短时间的思索,田野里混乱起来。说啥?去找镇长?有没有弄错,敢找镇长?绿毛龟说:当然是镇长,别人骗了咱有情可原,镇长怎能骗人呢?”结果是最后把两个伤者抬了回来,其中就有发起者绿毛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是一个只“生产顺民”的时代还是要做“公民”的时代?小说中在“梨花庄自古以来生产着顺民”之后紧接着的一句是:“今天他们是要去做一次公民了吗?”问得好!从“顺民”到“公民”有一个长长的距离,既然想到了要做公民而不是依然做顺民,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作者高度肯定了一些普通老百姓人性的高尚。银宝婶就是这样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人。银宝婶是谁呢?她是玉米的母亲。新时期里,梨花庄的汞矿被开发,结果人人中毒,浑身软弱无力。财大气粗的玉米要把母亲送到美国去治病,母亲坚决不。玉米问“娘,你为啥这样难为我,为啥呀?”“银宝婶合上了眼睛,永远不再回答玉米的问话。她带走了玉米永远想不明白的问题,拒绝于人世热衷的荣华富贵愤然离世!”接着是作者的感慨:“我惊奇地发现,尽管金钱和权力阉割了许多人的心肺,但却没有阉割了银宝婶这个目不识丁的思想者,她始终知道她是谁,知道她活着的意义。她以自己的生命进行了一次深刻宣告!”作者把这个目不识丁的农村老太太视作“思想者”这对那些以思想者自称、以有知识、有思想自夸的人,是多大的讽刺和启示!

    文章就写到这里。杰作问世,老夫喜欲狂,不由说了这么些话,仍言不尽意。有些小说故事好,但如同一杯白开水,一眼透底,读后没有多少话好说,因为作者已经都说了,硬说,也只能顾左右而言他。这部小说是耐咀嚼的。小说当然存在着不足,相信作者自己发现后会改得更好。

    以上只是个人看法。小说出版,等于作者把它交给社会,交给所有的读者。我的看法是否有道理,也只能等候读者的共同切磋了。

    2012年5月25日——6月4日

本站推荐:穿越成反派要如何活命凤帝九倾重生最强女帝嫡女归赵洞庭颖儿读心医妃唐可心明天下神医傻妃:腹黑鬼王爆萌妃数风流人物军火妖妃

陈亚珍文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墨坛文学只为原作者陈亚珍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陈亚珍并收藏陈亚珍文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