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苦思甜门前情思大碗茶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墨坛文学 www.22mt.co,最快更新被风吹走的角落文集最新章节!
第一次听这首歌,那是在好几年前。父母喜欢听带着美声的音乐,因为它曲调细润,歌声柔软优美,所以买了好多的传统民歌的cd在家里。第一次听的时候,我一把便拿出遥控器,直接跳了过去。因为作为现代人,而且还是90后的年轻人,是根本无法理解那个遥远而又古老的贫穷的中国,无法体会那时艰难而又困苦的生活环境,无法懂得那份历史的沧桑感与厚重感。
一次闲来无事儿,便又找来那些老旧的唱片听了听,不记得是在哪一年了。那时我突然感觉这首歌韵味很足,像一部经典的戏曲,字里行间隐隐地都透露着一股浓浓的老北京味儿,仿佛那不是一首歌,而是在向我们徐徐地述说着一个古老而又遥远的故事。故事里有一座高高的气势雄伟的故宫城墙,它常年矗立在那里,任凭风吹雨吹,依旧是那么的坚硬而又挺拔。有一群孩子是在那里长大,天天背着书包,走在高高的城墙角下。偶尔,也会仰望头顶的那一块块红砖绿瓦,那里到底藏着什么宝贝?每次都忍不住在城墙角下逗留,每都都忍不住遐想,日子一长,那已经成为了儿时一个遥远而又憧憬的梦。更多的时候则是在城墙边的一大片绿茵茵的绿坪,几个孩子背着书包在草地里捉蛐蛐儿玩,那甜美而又灿烂的笑声在那空旷而又宏大的城墙边,久久地回荡,充斥着整个童年的快乐。
今年上半年的某一天,有幸在cctv音乐频道中的歌声走过30年栏目中又一次听到这首歌,我突然产生了一种犹如再读一遍汪老先生写的胡同文化。当时,我已经学过汪老先生的这篇课文了,而且还很喜欢他的这篇文。所以,再一次听到这首歌时,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悸动,像小溪刚汇进大海般时的心情,汹涌澎湃。终究还是压抑不住内心激动与欣喜,我迅速将音量调到最大。妈妈在厨房里扯着嗓门喊音量过大,我便锁上房门,找了一张小木椅坐下,十分虔诚而又憧憬地听着。听着,听着,脑海中便不由地回忆起了汪老先生笔下的老北京人。喜欢喝茶、斗蛐蛐、遛鸟,吃一辈子白菜也不觉得腻,还有那卖东西的人在深深长长的巷子里的吆喝声那些老北京的人文生活,都深深地溶解在这首悠扬的歌曲声中,这韵味就更浓厚了。
为了再一次回味这首歌,我便打开了一个音乐网站,在里面搜,可服务器显示没有。当时我心里像霜打的茄子似的,别提有多失落。怎么可以没有?可仔细一想,是啊,那么久远的歌了。现在的流行歌如天上的点点繁星,其形式如滚滚波浪般从四面八方涌来,一天一个样儿,昨天还在翻红,今天已经有另几首或是十几首歌给顶替了。有时连自己都感觉跟不上时代了,更何况是那么老的歌呢,而且词曲也不流行。我突然更加能体会汪老先生对于老北京喜爱,对于胡同文化的没落油然而生无奈、惆怅之情了。
那是怎样一个年代呀?兄弟姐妹好几个,穿一件破旧的衣服,而那唯一的衣服就是家里的奢侈品,谁要是外出谁就穿,其余的都躲在家里不敢出来,所以能穿上一件衣服是多么让人羡慕的事儿啊;也不知道玩具是什么概念,经常玩的游戏就是在草垛子里躲猫猫,能有一个弹弓打鸟,那便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儿了;怕铅笔太快用完,就只将铅笔削一点点,微微露出一点黑铅,然后小心翼翼地写;怕作业本用得太快而在沙子上做算术;写完的作业本,再用来做手纸;点柴油灯看书,那一点昏暗的星星之光,只能照亮几行字,而且还伤眼睛,可这已经是一件比较很幸福的事儿了,因为有些人连柴油灯都点不起;读书要走好十几里或是几十里路,带着咸菜吃一个学期,哪怕长了毛,也坚持着,因为总比没菜要好;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
人总是这样,只要心里有个盼头,便会觉得不苦。那时候总是盼着像西方社会那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所以这一句话成了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口头禅,因为这是他们是支撑他们继续活着的最有效的动力与精神支柱,而且这些老一辈们也一直为这一辉煌的理想而策马奔腾,快马加鞭。
改革开放30年,整个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作为后来人的我们,有谁过过这样的日子?有谁会穷得没有一件衣服穿?不仅不会没有衣服穿,一件完好无损的衣服,还要打上几个洞,称为个性、流行、时尚;谁会没有玩具?玩具各式各样,经常还会把父母花钱买的玩具给拆了或是毁坏;谁会怕没有铅笔写?写字用的铅笔都是自动的,不必烦琐地用小刀削;谁会怕买不起作业本?作业本还没写完就换,有的还一张一张地撕下来叠飞机,有的揉成一团,不成样子;在白炽灯下看书,为了防止眼睛太过疲劳,有的买了辅助工具,可以不看,只认真听就行;谁会带咸菜吃一个学期?谁会为了读书要走好十几里或是几十里路?哪怕真要走那么远,也会有交通工具或是坐车
幼时也经常听一些年过花甲老人徐徐地讲述着他们的童年,那深邃而又淡黄的眸珠里盈盈地闪现出一丝丝微微的光亮。我想,我们还是无法体会那个时代的艰难,也只能在闲暇时倚着窗,望着天外洁白而又飘逸的云朵,去自由地遐想。总是会忍不住好奇地问别人,窝头是什么东东呀?别人告诉我,窝头是一种用面粉做的食品,形状像馒头,但比馒头大,而且硬。这个问题,我问个许多人。可每个人告诉我的答案都是不一样的,总有一点小小的差异。至今,我都不知道真正的窝头是什么样的。因为,我从没见过窝头。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应该感谢那些先人与前辈。感谢中国共产党,感谢那些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做出过贡献的人们,感谢那些在自已的岗位上尽忠职守并不懈奋斗的公民,感谢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以及这片养育我们的欣欣向荣的土地,因为有他们,我们才不必受那些苦,因为有他们,我们也可以挺直腰板做人。
周总理生前一直都说要建设“四个现代化”如果他看得到,一定会为中国的巨大变迁感到欣慰与自豪,一定会对改革开放30周年的成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的60个春秋作出肯定与赞赏。
海子曾在亚洲铜中写道:“亚洲铜/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会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这是这位用生命写诗的诗人对当时贫穷的祖国的叹息。我希望这样的无奈与叹息再也不要有,但有些县市还比较贫困。我想,在不久的将来,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我们的祖国与家园更加美丽,更加和谐。
第一次听这首歌,那是在好几年前。父母喜欢听带着美声的音乐,因为它曲调细润,歌声柔软优美,所以买了好多的传统民歌的cd在家里。第一次听的时候,我一把便拿出遥控器,直接跳了过去。因为作为现代人,而且还是90后的年轻人,是根本无法理解那个遥远而又古老的贫穷的中国,无法体会那时艰难而又困苦的生活环境,无法懂得那份历史的沧桑感与厚重感。
一次闲来无事儿,便又找来那些老旧的唱片听了听,不记得是在哪一年了。那时我突然感觉这首歌韵味很足,像一部经典的戏曲,字里行间隐隐地都透露着一股浓浓的老北京味儿,仿佛那不是一首歌,而是在向我们徐徐地述说着一个古老而又遥远的故事。故事里有一座高高的气势雄伟的故宫城墙,它常年矗立在那里,任凭风吹雨吹,依旧是那么的坚硬而又挺拔。有一群孩子是在那里长大,天天背着书包,走在高高的城墙角下。偶尔,也会仰望头顶的那一块块红砖绿瓦,那里到底藏着什么宝贝?每次都忍不住在城墙角下逗留,每都都忍不住遐想,日子一长,那已经成为了儿时一个遥远而又憧憬的梦。更多的时候则是在城墙边的一大片绿茵茵的绿坪,几个孩子背着书包在草地里捉蛐蛐儿玩,那甜美而又灿烂的笑声在那空旷而又宏大的城墙边,久久地回荡,充斥着整个童年的快乐。
今年上半年的某一天,有幸在cctv音乐频道中的歌声走过30年栏目中又一次听到这首歌,我突然产生了一种犹如再读一遍汪老先生写的胡同文化。当时,我已经学过汪老先生的这篇课文了,而且还很喜欢他的这篇文。所以,再一次听到这首歌时,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悸动,像小溪刚汇进大海般时的心情,汹涌澎湃。终究还是压抑不住内心激动与欣喜,我迅速将音量调到最大。妈妈在厨房里扯着嗓门喊音量过大,我便锁上房门,找了一张小木椅坐下,十分虔诚而又憧憬地听着。听着,听着,脑海中便不由地回忆起了汪老先生笔下的老北京人。喜欢喝茶、斗蛐蛐、遛鸟,吃一辈子白菜也不觉得腻,还有那卖东西的人在深深长长的巷子里的吆喝声那些老北京的人文生活,都深深地溶解在这首悠扬的歌曲声中,这韵味就更浓厚了。
为了再一次回味这首歌,我便打开了一个音乐网站,在里面搜,可服务器显示没有。当时我心里像霜打的茄子似的,别提有多失落。怎么可以没有?可仔细一想,是啊,那么久远的歌了。现在的流行歌如天上的点点繁星,其形式如滚滚波浪般从四面八方涌来,一天一个样儿,昨天还在翻红,今天已经有另几首或是十几首歌给顶替了。有时连自己都感觉跟不上时代了,更何况是那么老的歌呢,而且词曲也不流行。我突然更加能体会汪老先生对于老北京喜爱,对于胡同文化的没落油然而生无奈、惆怅之情了。
那是怎样一个年代呀?兄弟姐妹好几个,穿一件破旧的衣服,而那唯一的衣服就是家里的奢侈品,谁要是外出谁就穿,其余的都躲在家里不敢出来,所以能穿上一件衣服是多么让人羡慕的事儿啊;也不知道玩具是什么概念,经常玩的游戏就是在草垛子里躲猫猫,能有一个弹弓打鸟,那便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儿了;怕铅笔太快用完,就只将铅笔削一点点,微微露出一点黑铅,然后小心翼翼地写;怕作业本用得太快而在沙子上做算术;写完的作业本,再用来做手纸;点柴油灯看书,那一点昏暗的星星之光,只能照亮几行字,而且还伤眼睛,可这已经是一件比较很幸福的事儿了,因为有些人连柴油灯都点不起;读书要走好十几里或是几十里路,带着咸菜吃一个学期,哪怕长了毛,也坚持着,因为总比没菜要好;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
人总是这样,只要心里有个盼头,便会觉得不苦。那时候总是盼着像西方社会那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所以这一句话成了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口头禅,因为这是他们是支撑他们继续活着的最有效的动力与精神支柱,而且这些老一辈们也一直为这一辉煌的理想而策马奔腾,快马加鞭。
改革开放30年,整个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作为后来人的我们,有谁过过这样的日子?有谁会穷得没有一件衣服穿?不仅不会没有衣服穿,一件完好无损的衣服,还要打上几个洞,称为个性、流行、时尚;谁会没有玩具?玩具各式各样,经常还会把父母花钱买的玩具给拆了或是毁坏;谁会怕没有铅笔写?写字用的铅笔都是自动的,不必烦琐地用小刀削;谁会怕买不起作业本?作业本还没写完就换,有的还一张一张地撕下来叠飞机,有的揉成一团,不成样子;在白炽灯下看书,为了防止眼睛太过疲劳,有的买了辅助工具,可以不看,只认真听就行;谁会带咸菜吃一个学期?谁会为了读书要走好十几里或是几十里路?哪怕真要走那么远,也会有交通工具或是坐车
幼时也经常听一些年过花甲老人徐徐地讲述着他们的童年,那深邃而又淡黄的眸珠里盈盈地闪现出一丝丝微微的光亮。我想,我们还是无法体会那个时代的艰难,也只能在闲暇时倚着窗,望着天外洁白而又飘逸的云朵,去自由地遐想。总是会忍不住好奇地问别人,窝头是什么东东呀?别人告诉我,窝头是一种用面粉做的食品,形状像馒头,但比馒头大,而且硬。这个问题,我问个许多人。可每个人告诉我的答案都是不一样的,总有一点小小的差异。至今,我都不知道真正的窝头是什么样的。因为,我从没见过窝头。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应该感谢那些先人与前辈。感谢中国共产党,感谢那些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做出过贡献的人们,感谢那些在自已的岗位上尽忠职守并不懈奋斗的公民,感谢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以及这片养育我们的欣欣向荣的土地,因为有他们,我们才不必受那些苦,因为有他们,我们也可以挺直腰板做人。
周总理生前一直都说要建设“四个现代化”如果他看得到,一定会为中国的巨大变迁感到欣慰与自豪,一定会对改革开放30周年的成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的60个春秋作出肯定与赞赏。
海子曾在亚洲铜中写道:“亚洲铜/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会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这是这位用生命写诗的诗人对当时贫穷的祖国的叹息。我希望这样的无奈与叹息再也不要有,但有些县市还比较贫困。我想,在不久的将来,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我们的祖国与家园更加美丽,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