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散文闲话重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墨坛文学 www.22mt.co,最快更新卜舒文集最新章节!
满园菊花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这是中唐时代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白居易这首诗写得新颖而别致,词约而意丰。此诗一、二两句写诗人看到满园金黄的菊花中有一朵雪白的菊花,感到无限的欣喜;三、四两句是采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那朵雪白的菊花比作是参加“歌酒席”的老人,和“少年”一起载歌载舞。全诗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以花喻人,饶有情趣。金风送爽,秋阳宜人。
一年一度的我国传统节日“九九”重阳节又来到之际再读重阳席上赋白菊,更有一些意义。从史料上获得,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类似三月三日“踏春”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重阳节的时候,人们要登高望远,又称这个节日叫登高节,有诗“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天,人们要登高望远,思念亲人。重阳登高历来说法不一“桓景避难”之说比较普遍。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可是不幸的事儿还是找到他们。他们汝河两岸出现了瘟疫,人们都病倒了,尸首遍地,连埋尸首的人都没有。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桓景从小就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他打探到东南山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没过多长时间,就听到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
杜甫的登高最为有名: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习俗。
农历九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热闹非凡。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人晚上过重阳节,因为白天忙于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吃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
有些地方的群众,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
毛泽东主席曾经为重阳节作过诗词,如,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青光,胜似青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九月初九“九九”谐音“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民间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祭祖与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人伦道德规范,与我们常说的“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仁义礼智信”是最常被提及的道德规范。有爱心为“仁”尊贤为“义”“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为智,诚实则为“信”而“礼”是具体践行这“四德”的行为规范和礼节仪式。荀子所说的“以文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祭祀之礼。祭天地是为了表达对天地的敬畏,祭先祖是为了表达对祖宗的缅怀,祭先贤是为了表达对先贤的崇敬。古人通过祭祀之礼,可以达到疏导情绪,感化天地之目的。重阳节这天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最能体现古人这一独特而朴素的自然道德观。在古代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祭祖,向天地,先祖表达感恩之情与崇敬之意,还可用来表达追求人生欢乐,祈祷长寿的情感诉求。如今,祭祖这一传统礼制现在还在一些地方延续,保留着“秋祭”祭祖扫墓的习俗。而“敬老”传统,不仅得到保留,还被当代人发扬光大,展现和传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崇尚礼仪。
不但古人,现代人,就是草根都写了不重阳的诗句,如诗人梧桐花下人的重阳节〔原创〕佩一株古人的茱萸跨跃重阳向往的高度菊花在我心中盛开笑看秋霜苍白几处/畅饮一场菊花酒不避瘟神我要用自由的歌喉唱响岁月脚下的路/岁月易老人无几重阳梧桐叶飘飞的风中希望不会错过生命的禅悟
如今的重阳节,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把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许多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以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充分展现和传承了祖国优秀的崇尚礼仪的传统文化。
缘分九月,魅力秋日。人生是一面镜子,对照人生,尊重老人,爱护老人是传统的美德,是社会的责任。让老人笑在重阳,笑在每一天。把最美丽的祝福送给全天下的老人,祝他们健康快乐,幸福美满,笑口常开。
写于2014-9-25
满园菊花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这是中唐时代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白居易这首诗写得新颖而别致,词约而意丰。此诗一、二两句写诗人看到满园金黄的菊花中有一朵雪白的菊花,感到无限的欣喜;三、四两句是采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那朵雪白的菊花比作是参加“歌酒席”的老人,和“少年”一起载歌载舞。全诗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以花喻人,饶有情趣。金风送爽,秋阳宜人。
一年一度的我国传统节日“九九”重阳节又来到之际再读重阳席上赋白菊,更有一些意义。从史料上获得,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类似三月三日“踏春”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重阳节的时候,人们要登高望远,又称这个节日叫登高节,有诗“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天,人们要登高望远,思念亲人。重阳登高历来说法不一“桓景避难”之说比较普遍。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可是不幸的事儿还是找到他们。他们汝河两岸出现了瘟疫,人们都病倒了,尸首遍地,连埋尸首的人都没有。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桓景从小就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他打探到东南山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没过多长时间,就听到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
杜甫的登高最为有名: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习俗。
农历九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热闹非凡。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人晚上过重阳节,因为白天忙于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吃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
有些地方的群众,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
毛泽东主席曾经为重阳节作过诗词,如,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青光,胜似青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九月初九“九九”谐音“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民间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祭祖与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人伦道德规范,与我们常说的“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仁义礼智信”是最常被提及的道德规范。有爱心为“仁”尊贤为“义”“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为智,诚实则为“信”而“礼”是具体践行这“四德”的行为规范和礼节仪式。荀子所说的“以文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祭祀之礼。祭天地是为了表达对天地的敬畏,祭先祖是为了表达对祖宗的缅怀,祭先贤是为了表达对先贤的崇敬。古人通过祭祀之礼,可以达到疏导情绪,感化天地之目的。重阳节这天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最能体现古人这一独特而朴素的自然道德观。在古代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祭祖,向天地,先祖表达感恩之情与崇敬之意,还可用来表达追求人生欢乐,祈祷长寿的情感诉求。如今,祭祖这一传统礼制现在还在一些地方延续,保留着“秋祭”祭祖扫墓的习俗。而“敬老”传统,不仅得到保留,还被当代人发扬光大,展现和传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崇尚礼仪。
不但古人,现代人,就是草根都写了不重阳的诗句,如诗人梧桐花下人的重阳节〔原创〕佩一株古人的茱萸跨跃重阳向往的高度菊花在我心中盛开笑看秋霜苍白几处/畅饮一场菊花酒不避瘟神我要用自由的歌喉唱响岁月脚下的路/岁月易老人无几重阳梧桐叶飘飞的风中希望不会错过生命的禅悟
如今的重阳节,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把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许多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以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充分展现和传承了祖国优秀的崇尚礼仪的传统文化。
缘分九月,魅力秋日。人生是一面镜子,对照人生,尊重老人,爱护老人是传统的美德,是社会的责任。让老人笑在重阳,笑在每一天。把最美丽的祝福送给全天下的老人,祝他们健康快乐,幸福美满,笑口常开。
写于2014-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