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词话之李易安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墨坛文学 www.22mt.co,最快更新布衣子建文集最新章节!
李易安词音韵和婉,意境优美,一向为诸多人所欣赏。后人分词家为豪放与婉约两派,尊苏子瞻为豪放之领袖,而易安居士则为婉约之宗主。易安词对后辈词家影响极大,特别是闺阁中女子尤其喜爱易安词作。
如今网络天下,放眼网络上喜欢古典诗词,特别是喜欢填词的朋友,尊崇李易安的依然很多。虽然如今的世态与宋朝相去甚远,但是没有影响到如今女子对易安词的喜爱!
写词话而遗漏易安词定不完整,也会被网上朋友责怪。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易安此阕流传最广,记得一些大学校园中还有人用此调调笑之!易安此调淡雅别致,从痴语起至痴语结。优游于“溪亭”之间,为风景而迷醉,不知归途唉!“兴尽”否?想来定欲再得流连,于是“误入藕花深处”
最妙应是尾三句,情急之下寻觅归路,然夜色已晚,鸥鹭本休憩也,却被这班人惊起。这些大煞风景之徒也许依旧抿唇嬉笑。如此细微处着笔,淡而不直白,一幅晚归图可见!
此调为易安早年作品,悠然的心情淋漓尽致。读易安前期词作,心旷神怡!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此调则是别样心思,已非欢欣唉!“浓睡”尚且“不消残酒”可见“不消”的已经不单单是“残酒”了!词中的一问一答安排巧妙,其实答案本非词人所原闻。于是听到答案之后词人告诉“卷帘人”虽然“海棠依旧”却已经是“绿肥红瘦”唉!
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易安词之态度是婉约词家所推崇的欲发而未发,心中情感绝对不会一语而道尽。点点思绪似风中飞絮,始终处于游离的状态。
词人“惜春”然春依旧当去还去,词人能够责怪就只有这“几点催花雨”了。下片妙在一个“无情绪”整阕词之心态尽显唉!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深爱此调之人多唉!寥寥几句把一个青涩少女的情态刻画的活灵活现,易安的高妙非常人可比。记得网上的一个朋友“小乔”是最爱此调的,想来乔妹当是在此调中看到自己的女儿娇态。
此调中精彩的字句有“慵整”二字,此二字活脱脱的把一个慵懒的大家女子描画出来。第二段承接上面,对这个女子进行深入的描画。下片的描画重在一个“见有人来”细笔描画出一个大家女子的怕见生人情态。而所谓“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就更见巧妙了,字里行间可以猜测到这个来的生人也许不是真的生人,也许此人恰是想见的人。小儿女的心思最难猜测,往往越是想见的人越是要避开。
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此调依旧是一派慵懒的情态,然字句中虽然有寂寞的情味,却无凄苦。想来此却当是婚前做姑娘时的作品,是深闺寂寞的情感描述。
上片一个“莫许”开篇,此二字把一个娇慵的小儿女神态表现了出来。所谓“莫许”的娇嗔,其实也是当时的心态。“未成沈醉意先融”可见第一句的“莫许”是为何了!而“疏钟”与“晚来风”则将一派萧索的景象表现出来,虽然萧索却非凄凉。
下片中虽然“魂梦断”“髻鬟松”虽然“空对烛花红”描画的依旧是一种淡淡的心绪。一种深闺女子的孤独,心思惟有付诸于文字。
诉衷情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
此调最妙的是下片,先是两个相同形式的三言句,描画出一种淡淡的情绪,再以一个三言句一收。然后是连续的三个四言偶句,最重要的是这三个四言句的句式相同,都是也“更”字起首。而正是这个“更”字把整阕词的意境拉的深远,整阕词在这三句中沦为无穷尽。
好事近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此调渐成凄苦唉!“深”“空”“暗”哀怨隐现唉!
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此调使用的手法是上下片的鲜明对比,以此来描述如今的郁闷。上片以“年年”记起往事,下片以“今年”起,而“两鬓生华”唉!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溪亭”风景“春尚好”然物是人非唉!如今的女子已经不是当年的慵懒少女,如今的状态只能用一个“倦”字来形容了。愁的堆积在此时已经达到了如何的境地?“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可见愁之深重唉!
易安为词细腻雅致,却无小儿女的琐碎。朱淑真亦是女子,却全篇以断肠为主,失之哀怨太重!两者细就,布衣觉得如今的填词还是学易安为上,特别是该学易安前期的作品。
李易安词音韵和婉,意境优美,一向为诸多人所欣赏。后人分词家为豪放与婉约两派,尊苏子瞻为豪放之领袖,而易安居士则为婉约之宗主。易安词对后辈词家影响极大,特别是闺阁中女子尤其喜爱易安词作。
如今网络天下,放眼网络上喜欢古典诗词,特别是喜欢填词的朋友,尊崇李易安的依然很多。虽然如今的世态与宋朝相去甚远,但是没有影响到如今女子对易安词的喜爱!
写词话而遗漏易安词定不完整,也会被网上朋友责怪。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易安此阕流传最广,记得一些大学校园中还有人用此调调笑之!易安此调淡雅别致,从痴语起至痴语结。优游于“溪亭”之间,为风景而迷醉,不知归途唉!“兴尽”否?想来定欲再得流连,于是“误入藕花深处”
最妙应是尾三句,情急之下寻觅归路,然夜色已晚,鸥鹭本休憩也,却被这班人惊起。这些大煞风景之徒也许依旧抿唇嬉笑。如此细微处着笔,淡而不直白,一幅晚归图可见!
此调为易安早年作品,悠然的心情淋漓尽致。读易安前期词作,心旷神怡!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此调则是别样心思,已非欢欣唉!“浓睡”尚且“不消残酒”可见“不消”的已经不单单是“残酒”了!词中的一问一答安排巧妙,其实答案本非词人所原闻。于是听到答案之后词人告诉“卷帘人”虽然“海棠依旧”却已经是“绿肥红瘦”唉!
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易安词之态度是婉约词家所推崇的欲发而未发,心中情感绝对不会一语而道尽。点点思绪似风中飞絮,始终处于游离的状态。
词人“惜春”然春依旧当去还去,词人能够责怪就只有这“几点催花雨”了。下片妙在一个“无情绪”整阕词之心态尽显唉!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深爱此调之人多唉!寥寥几句把一个青涩少女的情态刻画的活灵活现,易安的高妙非常人可比。记得网上的一个朋友“小乔”是最爱此调的,想来乔妹当是在此调中看到自己的女儿娇态。
此调中精彩的字句有“慵整”二字,此二字活脱脱的把一个慵懒的大家女子描画出来。第二段承接上面,对这个女子进行深入的描画。下片的描画重在一个“见有人来”细笔描画出一个大家女子的怕见生人情态。而所谓“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就更见巧妙了,字里行间可以猜测到这个来的生人也许不是真的生人,也许此人恰是想见的人。小儿女的心思最难猜测,往往越是想见的人越是要避开。
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此调依旧是一派慵懒的情态,然字句中虽然有寂寞的情味,却无凄苦。想来此却当是婚前做姑娘时的作品,是深闺寂寞的情感描述。
上片一个“莫许”开篇,此二字把一个娇慵的小儿女神态表现了出来。所谓“莫许”的娇嗔,其实也是当时的心态。“未成沈醉意先融”可见第一句的“莫许”是为何了!而“疏钟”与“晚来风”则将一派萧索的景象表现出来,虽然萧索却非凄凉。
下片中虽然“魂梦断”“髻鬟松”虽然“空对烛花红”描画的依旧是一种淡淡的心绪。一种深闺女子的孤独,心思惟有付诸于文字。
诉衷情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
此调最妙的是下片,先是两个相同形式的三言句,描画出一种淡淡的情绪,再以一个三言句一收。然后是连续的三个四言偶句,最重要的是这三个四言句的句式相同,都是也“更”字起首。而正是这个“更”字把整阕词的意境拉的深远,整阕词在这三句中沦为无穷尽。
好事近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此调渐成凄苦唉!“深”“空”“暗”哀怨隐现唉!
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此调使用的手法是上下片的鲜明对比,以此来描述如今的郁闷。上片以“年年”记起往事,下片以“今年”起,而“两鬓生华”唉!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溪亭”风景“春尚好”然物是人非唉!如今的女子已经不是当年的慵懒少女,如今的状态只能用一个“倦”字来形容了。愁的堆积在此时已经达到了如何的境地?“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可见愁之深重唉!
易安为词细腻雅致,却无小儿女的琐碎。朱淑真亦是女子,却全篇以断肠为主,失之哀怨太重!两者细就,布衣觉得如今的填词还是学易安为上,特别是该学易安前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