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苔痕之行走篇二十八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墨坛文学 www.22mt.co,最快更新巴谷癫癫生文集最新章节!
丙戌早春,父亲去世,急回奔丧,送走父亲后去了些地方,有些零碎的感受,现记于此。
家 乡
一
巴山之南的老家,山区与丘陵相间,耕地只约占两三成,多少年来,山还是那些山,水还是那些水,地还是那些地。起变化的大致还是近二十来年的事,现在用上了电,通上了电话,村通了公路(尽管路况差),家也通了能行车的路(尽管雨天不能走)。
二
村里人历来都在想法改变现状,首先是要解决吃的问题,大跃进那时解决吃的问题,把眼光放到了扩大耕地面积上,于是把山上的树砍了开成地,但结果并没有多出粮食来。后来又经过翻来覆去地折腾,也并没有多出粮食来,老实的农民们饱受了挨饿之苦,我的亲人们当然也不例外。
老家的人们现在早不愁挨饿了。地还是那么多地,甚至还有所减少,人口比过去还增加了两三成,为什么过去不够吃,而现在够吃呢?过去粮食大多数都交国家了,现在早不用交粮食了,过去单产低,现在产量高,这大致是不挨饿的主要原因。
三
坐在车上在山区公路上行驶,满眼里都是青山绿水,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不时有一两处农居掩映在果林里,但却看不见哪里象是工厂,也没听说过当地有什么工厂。因此,老家的年轻人们早就开始到外地打工了。到北京,到上海,到广东,到山西,全国各地似乎没有年轻人不去的地方。老家农民们现在的经济收入全靠打工而来。
记得有一位诗人写过一首诗,记不得是谁写的,也记不得内容了,大致是说年轻男子都打仗去了,村里剩下的只有老人妇女和儿童。现在老家村里,也和这首诗说的差不多,只不过不是去打仗,而是去打工了。村里五十岁以下的人,还有个别五十多岁的人,基本都在外打工,多数是两口子,或父子或兄弟姐妹,一起到外面打工。
四
老家村里只有几个老人守着家,为他们的儿子或孙子带着孩子。有的家没有老人的,就请一个近邻帮着照看,有不少家的房子已成空巢。有的年轻人到了春节也不一定回家,因为不好买车票,因为路上要花一笔不少的钱。村里的土地有的种上了,有的没人种荒芜了,荒地大致有一两成。老人们天晴就在门前晒太阳,家里的一条狗在旁边陪伴着他们。夜里四野更是一片死寂了。
村里的老人们和中年及年轻人们,现在仍是奋斗和付出的一代,象家父这样的老人们过去之后,现在正在奋斗的中年和年轻一代之后,到了他们的下一代,那时他们的日子也许就好过多了。
五
老家的山没有多少名气,但山上的植被相当好。在我记事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后来在大跃进及以后一些年里,山上的树几乎被砍光了,再后来山林交给农民各家管理,大家知道爱惜山上的一草一木了,近些年柴火烧的也少了,因此山上的树木又长起来了。放眼望去,各处都是青悠悠的,山上的树密得人都难于走进去。
听村里人讲现在村里的情况,我揣想,再过个十来二十年,村里人会不会都搬走了,庄稼地会不会都成了树林,如果这样,那时村里就将是一片茫茫原野了。
老家这里土地少,没有什么工业,这也许是个弱点。正因为没有工业,这里又有良好的植被,因此这里又实在是一块净土,所有的东西都是原生态的,空气新鲜滋润得醉人,天洁净的使人心旷神怡,远远近近静得人象被化了似的。这实在又是一块难得的宝地。
现在好多地方都在说要建适合居住的人居环境,其实我觉得老家这里这样的地方才是最适合人居的环境。
不过这里毕竟是原生态的,要成为最适合人居的环境,还要有一些条件,如交通,购物,医疗,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了,在林荫深处建些三三两两的房屋,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啊!
小镇
家乡的小镇在江边,两岸是错落的山岭。小镇里那条碧绿的江水和青瓦木板铺面的街道最是让人神往。在记忆里,那条江水好象永远都是绿色的,不时有打鱼船在江上划去,傍晚挑水人挑着水桶从小巷里出来,到江里舀满水又悠悠地挑着走进街里。
现在小镇的面积扩大了好几倍,那条原来的老街虽然还保留着,但几经改造,己经弄得有些四不象了,比如原本是石板的街面,后来为了过汽车,把石板撬了打上了三合土,同样是为了过汽车,把原本很宽的廊檐剧短了,好多木板铺面也换成了砖块。人们在追赶现代的时候,往往就要去否定过去的东西,等到过了若干年后再回过头来看,才知道那些曾经被否定的东西是多么可惜,但是已经晚了!
记忆里曾经的那条美丽的江水,也不再是那样天生的纯洁,江岸不时可以看到倾倒的垃圾,几股污水正哗哗地流到江里,江风吹来,几丛枯草飘动,一屡异味钻鼻。好在江边水里还有成群的鱼儿在游弋觅食。
镇上的楼房多了,居住的人口多了,新建筑还在出现,这应该说是好事,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小镇才算得上是一个好的小镇?或者说怎样才能建成一个好的小镇?
依我之见,要建成一个好的小镇,按现在比较时髦的话说,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好的理念,这是占指导地位的东西,再一条就是管理。小镇建设应当有当地特色,整洁优美,文明和谐。这应该是起码的一些内涵。在管理方面,起码有几条:一要有个好的规划,二要加强日常管理,比如卫生,三要不断提高居民素养等。
但愿家乡的小镇成为万绿丛中的一颗明珠。
阆中
川东北的阆中古城,还是年轻时就曾去过,后来又去过或是路过,但都未曾对她加以注意,现在年纪日渐大了,这就想到了阆中,想去对她实地感受一下。
阆中,从地理位置上看,巴山往南延伸到这里,山显然是小多了,地也是平坦了,天也开阔了,尽管阆中还是四面环山,尽管山还略为大了些,但从阆中再往南走,基本都是平坝了。阆中城边还有一条嘉陵江,一个地方有了水,有了一条江河什么的,给人的感觉就不同了。阆中的气候也宜人,冬天和炎夏没有过过,早春时候感觉倒是舒服。这是阆中在自然环境方面的好处。
阆中最有味道的是那一片古城。这片古城多达1。5平方公里,站在嘉陵江边的锦屏山顶往下看,古城的面积占了小半个城区,现在还能有这么保存完整的一片老城区,使人不得不对阆中赞叹不已。这片老城区,看得出来是经过精心收拾的,她既是原汁原味的,又利利索索没有破败象,显得整洁干净底蕴十足。老城全是步行街,街里或是店铺,或是深宅大院,或是普通人家。有些街上人来人往,有些街上清清净净,有坐在自家门前晒太阳的,有躺在竹椅上看书看报的,有三五人围着桌子打牌的,不时有卖小东西的吆喝着走来。在外奔波累了,身与心疲惫了,倒是可以来此养养神。
阆中是一个生活方便而丰富的地方。街上各种店铺林立,既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又有时尚的现代气息。古色古香的酒店饭点有不少,尤其各种小餐馆在小巷里一家挨着一家,总体感觉环境卫生还不错。小吃的品种很丰富,味道也是不错的,价钱不贵也不便宜。不过当地的一些特产,如“张飞牛肉”等,价钱还是不菲的。古城的一些小客栈,有的一个小单间,一人一宿15元或20元,里面有电视,有公共浴室和卫生间,清洁清净,算可以了。上一定档次的标准间价格就高些了。
古城里也还有些楼房矗在里面,就象是长在古城脸上的大疤痕,听说当地已计划要把这些疤痕去掉。古城和新城也觉太近,如果中间有一定过度,也许给人的感觉又不同了。城里和嘉陵江边的树也少,更没有见到有什么古树。一些住宅等建筑的设计和建造都还粗糙,看来这些也还没有脱掉作为一方小城身上的一些东西。一个与古城相匹配的经典的历史名城的形成,也许不是几代人就能够成就的。
小平 故里
我走进小平故里是早春的一个早晨。这个时候是四川爱下雨的季节,这天天上下着些零星的雨点,小平故里偌大的园子里飘着些雾霭,园里的竹子桂树黄桷树一片葱郁,紫玉兰大个大个的花蕾含苞欲放,白玉兰正绽放得不可收束,似玉似锦的花朵挂满了枝头,火红的木瓜花已燃放成了一片,梅花的馨香在什么时候飘来了,在滋润的空气里经久地弥漫着
小平故里核心区占地830亩。游人中有人在私语:给小平的故居这么大一个园子,应该。邓小平15岁就走出广安协兴乡牌坊村,为中国的进步人民的幸福奋斗了一生,尤其在他晚年,他以真正革命家的理论勇气和务实精神,开创了一条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无论个人,人民,国家,或党,只要他是做了有益的事,人们都是会记住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是游客的随意交谈,还是官方慎重的决定,大概都反映了感恩这一朴素的心理吧!
小平故里所在的广安,现在有了高速公路和铁路,交通基础设施已经初具规模,境内有广阔的农村和充裕的劳动力。但从初略的印象看,好象没有什么工业。这从一份资料中得到了证明,2004年广安gdp实现217。6亿元,人均gdp才3486元(400美元),在全国278个地级市中排名第270,为倒数第9名。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主要是外出务工。广安还是一个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平故里的协兴场,虽然老街古色古香,但却冷清得过分了,家家都是关门闭户,看不见有几个人在做事。
我估计小平也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一样,生前是没有为自己的家乡这个“小家”谋过什么特别的利益。如果要说谋利益的话,那就是在小平身后,现在小平故里成了大家前往参观的地方,因而使这里的旅游经济开始有了发展。据说这倒是给小平故里周边的一些农户增加了一笔收入。
但仅此是远远不够的,什么时候不再有那么多背包扛被的农民远走他乡打工,而就在自己的家门口进工厂做工了,小平故里这样广大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也许才算发展了。
这也应该是小平的愿望吧。
老街
现在每到一个地方,高楼大厦都是一景,走进重庆朝天门沙坪坝这些地方,真的就象是走进了建筑的森林,连天好象也要窄了,光线好象也要暗了。以前曾听说,重庆的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是全国之最,也许还真是这样。
但重庆在建大都市时,还是保留了一些地方。磁器口那一片老街,就没有一股脑儿地被铲掉,给人们留下了个流连的地方。那些伸进雾蒙蒙天空里的高楼,总给人一种居高临下,冷冰冰的感觉,我辈和它们扯不上关系,便对其敬而远之了。我倒觉得磁器口的老街,更随意更对我的胃口些,也就更愿意去与她亲近了。
磁器口老街在嘉陵江边坡上。老街是顺着地势而修建的。从嘉陵江边沿着一个又一个台阶上来,走到坡顶略为平坦的地方就是街道了。与台阶相接的是一条主街,它的名字叫磁器口正街。主街也就是三五米宽,起起伏伏,曲曲折折,懒懒地伸到深处去了。和正街成“丁”字形,与嘉陵江一个走向的“横街”以及那些一条条幽深的巷子,两边的廊檐几乎就要挨拢了。在街上或一条小巷里,时不时有家不起眼的门楼,从那门楼处往里面张望进去,里面却是几进的深宅大院,哪个能说他能说清里面的深沉来?街上房屋都是青瓦木结构,但看不出有统一的规划,样式也都不尽相同,这大概证明了老街是怎样形成的吧。
老街上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经营各种小吃,各种小工艺品,各种小日用品,自不消说。“横街”头上那一段,一连开了好多家“预测”店,店里有“高级预测师”坐堂“预测”声言都是研究易经的“专家”有一家店的“预测师”他说他是个初中生,看来这易经专家也太容易做了。一些店里还确有人进进出出,看来还有一定的生意。也算是老街里的一个景致吧。
开画店的也有不少。有的是“夫妻店”妻子在台前招揽生意,男人在里面专门生产,为人写字作画。有的店铺,老板联络了当地一些书画家,专门经营他们作的书画。顾客也可以在店里现订制,只要谈好了价格,老板就会找相应的书画家为你作出书画来。街上还有一家丝绸店,店里摆了一排大木桶,木桶里泡着蚕茧,几个女子在不停地抽丝绕线,引来了不少看热闹的人,到店里买丝织品的也不少。
老街上的客栈门脸都不大,临街有一两间口面就算气派的了,有的在街口就只有仅容一两人通行的一条巷子,巷子狭长得看不到头,从这狭长阴湿的巷子里走老半天,心里正嘀咕客栈在哪里呢?一抬眼一个客栈就在面前了。这些客栈门前都挂了个xx客栈的牌子,门的上方一边悬挂着一个红灯笼,两边门方上又挂了木雕的对联。门里的厅堂再小,也必然有幅中堂,几帧谁的墨迹。客栈的前方确是相当开阔,坐在檐下的木廊上,江里和江那边的夜景,都尽在眼里了。
老街上的一切是不拘一格的,街道和房屋是不拘一格的,街上人做的事情是不拘一格的,到街上来的人的形迹是不拘一格的,要么在街上逛着,要么吃点什么,要么看点稀奇,步子悠哉游哉的,一切都是漫不经心的。也许这些才是最符合人的天性的吧,也许这些就是人们乐意到老街来的原因吧。
磁器口老街因为她的年久而富有神韵,也因为她的年久而显现出某些不如意的地方,一些房屋的排水防潮通风采光卫生很差,也有相当多的房屋已露出了破败相。老不萎缩邋遢,老而利索干净,老而富有生气,老要老得有风骨,才能为人所景仰。磁器口老街背后粗劣的混凝土建筑物,就象一个老妇头上扎了一朵质地差的头花。至于坐在茶楼上或客栈里,眼里出现的枯枝荒草乱石黄沙纸片,就更是使人大倒胃口了。
老也是需要收拾的。
街子
街子是一个地方,在成都崇州市。
在成都西南金沙车站坐上中巴,走上一个多小时就到了街子。这一路都是成都最好的地方,平坦的水泥公路十分清爽,公路两边是大片大片黄灿灿的油菜花,小河和水渠里的水静静地流着。从车上下来站定后,一座古塔就映到眼里了,街子的街道也就在这里。街口蹲着两尊大石狮子,从石狮子这里往里走,街上是一色的青石板路,街两边明水渠里的水哗哗流着,有女人在水渠里涮洗着东西。沿街有不少店铺,也有住家房屋,都是低檐宽街木结构。
街子的街道在凤栖山脚下。从街上穿行进去,有一条公路通向山里,一直到山上的梅花寨和古寺。公路是标准的水泥路。有一多半路很平坦,后面有一小半有坡。上山可以步行上去,但恐怕要花一个多小时,走到最后是有些累的。也可以叫农家的摩托拉上去。公路上没有车辆,很干净很安静。沿路是树木果林竹林田原,溪沟里的山水发出阵阵响声,偶尔有处朱瓦房屋藏在绿荫深处。
梅花寨已经到了山顶上了。这里顺着山崖修建了一片别墅。别墅的造型不俗。听说是个人投资建的。还有当地农民建的房屋,样式和里面设施也都不错。从街子街上沿路上来,都有这样不错的农家,就是大家说的“农家乐”别墅里面是标准的“标准间”硬件软件都是现代化的,你可以住一个“标准间”也可以住一个独栋。别墅“标准间”的价格当然要高些,对一般闲游族来说“农家乐”当然是很划算的,吃住一天才二十元钱,在山下的街子附近住“农家乐”则还要便宜一些。
梅花寨后面就是古寺了。古寺又分上古寺和下古寺,上古寺听说毁于文革中,现在正在重建。所幸的是,文革中只拆了庙,而古寺周围成片的古树并无损坏。走进这些遮天蔽日的古树林里,人就象回到了久远的原始社会里一样。站在梅花寨前往前面眺望,眼里是辽阔的一马平川,这时的心胸也无限地开阔了。
街子已经被人逐渐发现了。听说已有不少人来此休假,尤其一些退休的老人,有的在这里一住就是三五个月。他们住在农家院里,吃农家饭,看山村风光,在小道上散步,呼吸清新空气,远离了城市的暄嚣,其悠然与惬意是可想而知了。我这次来街子,就是慕名来感受一下,希望有一天到这里来住下,使自己的晚年生活与自然离得近些。
有人说街子将来将被建成成都的丽江。有这个宏大计划是一件好事。街子是有这个基本条件的,她与青城后山紧挨着,她有山有水有树,现在还没有工业污染,她离成都也不是太远,这些都是天然的优势。
要真正成为丽江那样的地方,首先要有一个高瞻远瞩的规划,要体现出类似丽江那样的特色(不是雷同),如不要把现有的自然生态损坏了,不要成了一些现代建筑的新的集聚。象现在街子老街前面那条新街,就与老街的风格极不协调。民居及其它各类建筑也都要服从统一规划的要求。再有如,街子街上虽有水渠,但水渠显然太小,渠中的水也太少,这就远不如丽江的水了。二要有更为开放的政策。使更多人能够比较方便地在街子永久居住,当然又不能使一些富人把街子建成自己的“后花园”不能让他们来此圈地。三要把基础打好。如购物、医疗等,使住在这里的人既享受山野之趣,又能得到现代生活的便利。
如此,街子也许真象丽江了。
梅林
成都农历二月间的天气,天上总是雾蒙蒙的,这天下午到了梅林村里,天又不知不觉刮起风来,早春的风还使人感到丝丝凉意。
梅林是成都郊区的一片丘陵,不少新建的农家座落在地上,一条公路从大道上接过来,又有条条便道把各处的农家窜到了一起。
梅林的农家一般都是小二楼,用的都是钢筋砖石混凝土材料,白粉墙上用朱红描摹了些道道,这大概是模仿老川西民居的木梁吧。过去成都平原上的农家都很低矮,基本上都是茅草房,房屋掩映在浓密的竹林里。杜甫在成都曾作了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应该住的就是这样的茅屋吧,连杜甫都只能住茅屋,天下寒士寒民住的也就可知了。老实说,梅林现在这些农家,比起过去低矮的茅屋,是要强了很多了。但从直觉看上去,这些农家好象还有点“嫩”感到楼层有点高,屋檐有点短,特别粉墙上描摹的朱红道道,与现代建筑材料混在一起,给人的印象有点不伦不类。我想有关部门为什么不组织专家,给农民设计些好的房屋样式供大家选择呢?过去农家的茅屋前后都有竹林,现在连竹的踪影都看不到了,没有了竹林,农家就没有神韵了。
梅林,顾名思义,是要有梅的。但我没有看到哪里有梅,也许我去的不是时候,梅花还没有长出来;也许我没有走到梅林里去。那就只能怪我与梅无缘了。同时我也在想,梅要长在怎样的地方,才更能烘托出梅的品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农家乐”是吸引人们去梅林的地方。到了农家乐,要么晒晒太阳,多数则是打牌。实际是城里人把牌桌搬到田坝里来了。但坐在这里的农家门前,抬头就看到了不远处的高楼,感觉就象是坐在别人的墙根处似的。打完牌在农家吃饭,也没有吃出什么特别来,价钱倒是比城里要高。
在村头见了一家书画店,我心里一下欣喜起来,我想梅林还有书画店!于是便兴冲冲走了进去。店老板是一位中年女士,我看她正在练字,就直截和她谈起来,请她给我写一幅对联。我问她要收多少钱,她总扭扭捏捏不说价,过了好一阵才说了要价范围,最后我说给她付50元,女士答应收50元给我写一幅字。她于是裁纸倒墨试笔,拉开架式为我写字。
当她写出字来,我心里就凉了:原来她写的是这样的字!虽然只有50元,价格贱了些,感觉还是被愚弄了。我还是让她给写完了,但我对她说,你这个字也敢给别人写?你这样的字我也能写出来,并建议她以后再不要给别人写了。女士态度倒是挺好,但钱是照收的,我也照交了钱,因为我已经说了价,事先又没说明要求,人要讲诚信嘛,算是交了一回学费。
回到宾馆后,我赶紧把女士的“墨宝”撕了扔进了垃圾桶。这家书画店门上的匾额是蜀中文艺界一位名人写的,如果这位久负盛名的名人知道了在他提字的店里,竟有这样蹩脚的“书法家”敢卖字赚钱,他也许会一夜睡不好觉的。
丙戌早春,父亲去世,急回奔丧,送走父亲后去了些地方,有些零碎的感受,现记于此。
家 乡
一
巴山之南的老家,山区与丘陵相间,耕地只约占两三成,多少年来,山还是那些山,水还是那些水,地还是那些地。起变化的大致还是近二十来年的事,现在用上了电,通上了电话,村通了公路(尽管路况差),家也通了能行车的路(尽管雨天不能走)。
二
村里人历来都在想法改变现状,首先是要解决吃的问题,大跃进那时解决吃的问题,把眼光放到了扩大耕地面积上,于是把山上的树砍了开成地,但结果并没有多出粮食来。后来又经过翻来覆去地折腾,也并没有多出粮食来,老实的农民们饱受了挨饿之苦,我的亲人们当然也不例外。
老家的人们现在早不愁挨饿了。地还是那么多地,甚至还有所减少,人口比过去还增加了两三成,为什么过去不够吃,而现在够吃呢?过去粮食大多数都交国家了,现在早不用交粮食了,过去单产低,现在产量高,这大致是不挨饿的主要原因。
三
坐在车上在山区公路上行驶,满眼里都是青山绿水,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不时有一两处农居掩映在果林里,但却看不见哪里象是工厂,也没听说过当地有什么工厂。因此,老家的年轻人们早就开始到外地打工了。到北京,到上海,到广东,到山西,全国各地似乎没有年轻人不去的地方。老家农民们现在的经济收入全靠打工而来。
记得有一位诗人写过一首诗,记不得是谁写的,也记不得内容了,大致是说年轻男子都打仗去了,村里剩下的只有老人妇女和儿童。现在老家村里,也和这首诗说的差不多,只不过不是去打仗,而是去打工了。村里五十岁以下的人,还有个别五十多岁的人,基本都在外打工,多数是两口子,或父子或兄弟姐妹,一起到外面打工。
四
老家村里只有几个老人守着家,为他们的儿子或孙子带着孩子。有的家没有老人的,就请一个近邻帮着照看,有不少家的房子已成空巢。有的年轻人到了春节也不一定回家,因为不好买车票,因为路上要花一笔不少的钱。村里的土地有的种上了,有的没人种荒芜了,荒地大致有一两成。老人们天晴就在门前晒太阳,家里的一条狗在旁边陪伴着他们。夜里四野更是一片死寂了。
村里的老人们和中年及年轻人们,现在仍是奋斗和付出的一代,象家父这样的老人们过去之后,现在正在奋斗的中年和年轻一代之后,到了他们的下一代,那时他们的日子也许就好过多了。
五
老家的山没有多少名气,但山上的植被相当好。在我记事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后来在大跃进及以后一些年里,山上的树几乎被砍光了,再后来山林交给农民各家管理,大家知道爱惜山上的一草一木了,近些年柴火烧的也少了,因此山上的树木又长起来了。放眼望去,各处都是青悠悠的,山上的树密得人都难于走进去。
听村里人讲现在村里的情况,我揣想,再过个十来二十年,村里人会不会都搬走了,庄稼地会不会都成了树林,如果这样,那时村里就将是一片茫茫原野了。
老家这里土地少,没有什么工业,这也许是个弱点。正因为没有工业,这里又有良好的植被,因此这里又实在是一块净土,所有的东西都是原生态的,空气新鲜滋润得醉人,天洁净的使人心旷神怡,远远近近静得人象被化了似的。这实在又是一块难得的宝地。
现在好多地方都在说要建适合居住的人居环境,其实我觉得老家这里这样的地方才是最适合人居的环境。
不过这里毕竟是原生态的,要成为最适合人居的环境,还要有一些条件,如交通,购物,医疗,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了,在林荫深处建些三三两两的房屋,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啊!
小镇
家乡的小镇在江边,两岸是错落的山岭。小镇里那条碧绿的江水和青瓦木板铺面的街道最是让人神往。在记忆里,那条江水好象永远都是绿色的,不时有打鱼船在江上划去,傍晚挑水人挑着水桶从小巷里出来,到江里舀满水又悠悠地挑着走进街里。
现在小镇的面积扩大了好几倍,那条原来的老街虽然还保留着,但几经改造,己经弄得有些四不象了,比如原本是石板的街面,后来为了过汽车,把石板撬了打上了三合土,同样是为了过汽车,把原本很宽的廊檐剧短了,好多木板铺面也换成了砖块。人们在追赶现代的时候,往往就要去否定过去的东西,等到过了若干年后再回过头来看,才知道那些曾经被否定的东西是多么可惜,但是已经晚了!
记忆里曾经的那条美丽的江水,也不再是那样天生的纯洁,江岸不时可以看到倾倒的垃圾,几股污水正哗哗地流到江里,江风吹来,几丛枯草飘动,一屡异味钻鼻。好在江边水里还有成群的鱼儿在游弋觅食。
镇上的楼房多了,居住的人口多了,新建筑还在出现,这应该说是好事,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小镇才算得上是一个好的小镇?或者说怎样才能建成一个好的小镇?
依我之见,要建成一个好的小镇,按现在比较时髦的话说,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好的理念,这是占指导地位的东西,再一条就是管理。小镇建设应当有当地特色,整洁优美,文明和谐。这应该是起码的一些内涵。在管理方面,起码有几条:一要有个好的规划,二要加强日常管理,比如卫生,三要不断提高居民素养等。
但愿家乡的小镇成为万绿丛中的一颗明珠。
阆中
川东北的阆中古城,还是年轻时就曾去过,后来又去过或是路过,但都未曾对她加以注意,现在年纪日渐大了,这就想到了阆中,想去对她实地感受一下。
阆中,从地理位置上看,巴山往南延伸到这里,山显然是小多了,地也是平坦了,天也开阔了,尽管阆中还是四面环山,尽管山还略为大了些,但从阆中再往南走,基本都是平坝了。阆中城边还有一条嘉陵江,一个地方有了水,有了一条江河什么的,给人的感觉就不同了。阆中的气候也宜人,冬天和炎夏没有过过,早春时候感觉倒是舒服。这是阆中在自然环境方面的好处。
阆中最有味道的是那一片古城。这片古城多达1。5平方公里,站在嘉陵江边的锦屏山顶往下看,古城的面积占了小半个城区,现在还能有这么保存完整的一片老城区,使人不得不对阆中赞叹不已。这片老城区,看得出来是经过精心收拾的,她既是原汁原味的,又利利索索没有破败象,显得整洁干净底蕴十足。老城全是步行街,街里或是店铺,或是深宅大院,或是普通人家。有些街上人来人往,有些街上清清净净,有坐在自家门前晒太阳的,有躺在竹椅上看书看报的,有三五人围着桌子打牌的,不时有卖小东西的吆喝着走来。在外奔波累了,身与心疲惫了,倒是可以来此养养神。
阆中是一个生活方便而丰富的地方。街上各种店铺林立,既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又有时尚的现代气息。古色古香的酒店饭点有不少,尤其各种小餐馆在小巷里一家挨着一家,总体感觉环境卫生还不错。小吃的品种很丰富,味道也是不错的,价钱不贵也不便宜。不过当地的一些特产,如“张飞牛肉”等,价钱还是不菲的。古城的一些小客栈,有的一个小单间,一人一宿15元或20元,里面有电视,有公共浴室和卫生间,清洁清净,算可以了。上一定档次的标准间价格就高些了。
古城里也还有些楼房矗在里面,就象是长在古城脸上的大疤痕,听说当地已计划要把这些疤痕去掉。古城和新城也觉太近,如果中间有一定过度,也许给人的感觉又不同了。城里和嘉陵江边的树也少,更没有见到有什么古树。一些住宅等建筑的设计和建造都还粗糙,看来这些也还没有脱掉作为一方小城身上的一些东西。一个与古城相匹配的经典的历史名城的形成,也许不是几代人就能够成就的。
小平 故里
我走进小平故里是早春的一个早晨。这个时候是四川爱下雨的季节,这天天上下着些零星的雨点,小平故里偌大的园子里飘着些雾霭,园里的竹子桂树黄桷树一片葱郁,紫玉兰大个大个的花蕾含苞欲放,白玉兰正绽放得不可收束,似玉似锦的花朵挂满了枝头,火红的木瓜花已燃放成了一片,梅花的馨香在什么时候飘来了,在滋润的空气里经久地弥漫着
小平故里核心区占地830亩。游人中有人在私语:给小平的故居这么大一个园子,应该。邓小平15岁就走出广安协兴乡牌坊村,为中国的进步人民的幸福奋斗了一生,尤其在他晚年,他以真正革命家的理论勇气和务实精神,开创了一条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无论个人,人民,国家,或党,只要他是做了有益的事,人们都是会记住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是游客的随意交谈,还是官方慎重的决定,大概都反映了感恩这一朴素的心理吧!
小平故里所在的广安,现在有了高速公路和铁路,交通基础设施已经初具规模,境内有广阔的农村和充裕的劳动力。但从初略的印象看,好象没有什么工业。这从一份资料中得到了证明,2004年广安gdp实现217。6亿元,人均gdp才3486元(400美元),在全国278个地级市中排名第270,为倒数第9名。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主要是外出务工。广安还是一个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平故里的协兴场,虽然老街古色古香,但却冷清得过分了,家家都是关门闭户,看不见有几个人在做事。
我估计小平也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一样,生前是没有为自己的家乡这个“小家”谋过什么特别的利益。如果要说谋利益的话,那就是在小平身后,现在小平故里成了大家前往参观的地方,因而使这里的旅游经济开始有了发展。据说这倒是给小平故里周边的一些农户增加了一笔收入。
但仅此是远远不够的,什么时候不再有那么多背包扛被的农民远走他乡打工,而就在自己的家门口进工厂做工了,小平故里这样广大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也许才算发展了。
这也应该是小平的愿望吧。
老街
现在每到一个地方,高楼大厦都是一景,走进重庆朝天门沙坪坝这些地方,真的就象是走进了建筑的森林,连天好象也要窄了,光线好象也要暗了。以前曾听说,重庆的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是全国之最,也许还真是这样。
但重庆在建大都市时,还是保留了一些地方。磁器口那一片老街,就没有一股脑儿地被铲掉,给人们留下了个流连的地方。那些伸进雾蒙蒙天空里的高楼,总给人一种居高临下,冷冰冰的感觉,我辈和它们扯不上关系,便对其敬而远之了。我倒觉得磁器口的老街,更随意更对我的胃口些,也就更愿意去与她亲近了。
磁器口老街在嘉陵江边坡上。老街是顺着地势而修建的。从嘉陵江边沿着一个又一个台阶上来,走到坡顶略为平坦的地方就是街道了。与台阶相接的是一条主街,它的名字叫磁器口正街。主街也就是三五米宽,起起伏伏,曲曲折折,懒懒地伸到深处去了。和正街成“丁”字形,与嘉陵江一个走向的“横街”以及那些一条条幽深的巷子,两边的廊檐几乎就要挨拢了。在街上或一条小巷里,时不时有家不起眼的门楼,从那门楼处往里面张望进去,里面却是几进的深宅大院,哪个能说他能说清里面的深沉来?街上房屋都是青瓦木结构,但看不出有统一的规划,样式也都不尽相同,这大概证明了老街是怎样形成的吧。
老街上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经营各种小吃,各种小工艺品,各种小日用品,自不消说。“横街”头上那一段,一连开了好多家“预测”店,店里有“高级预测师”坐堂“预测”声言都是研究易经的“专家”有一家店的“预测师”他说他是个初中生,看来这易经专家也太容易做了。一些店里还确有人进进出出,看来还有一定的生意。也算是老街里的一个景致吧。
开画店的也有不少。有的是“夫妻店”妻子在台前招揽生意,男人在里面专门生产,为人写字作画。有的店铺,老板联络了当地一些书画家,专门经营他们作的书画。顾客也可以在店里现订制,只要谈好了价格,老板就会找相应的书画家为你作出书画来。街上还有一家丝绸店,店里摆了一排大木桶,木桶里泡着蚕茧,几个女子在不停地抽丝绕线,引来了不少看热闹的人,到店里买丝织品的也不少。
老街上的客栈门脸都不大,临街有一两间口面就算气派的了,有的在街口就只有仅容一两人通行的一条巷子,巷子狭长得看不到头,从这狭长阴湿的巷子里走老半天,心里正嘀咕客栈在哪里呢?一抬眼一个客栈就在面前了。这些客栈门前都挂了个xx客栈的牌子,门的上方一边悬挂着一个红灯笼,两边门方上又挂了木雕的对联。门里的厅堂再小,也必然有幅中堂,几帧谁的墨迹。客栈的前方确是相当开阔,坐在檐下的木廊上,江里和江那边的夜景,都尽在眼里了。
老街上的一切是不拘一格的,街道和房屋是不拘一格的,街上人做的事情是不拘一格的,到街上来的人的形迹是不拘一格的,要么在街上逛着,要么吃点什么,要么看点稀奇,步子悠哉游哉的,一切都是漫不经心的。也许这些才是最符合人的天性的吧,也许这些就是人们乐意到老街来的原因吧。
磁器口老街因为她的年久而富有神韵,也因为她的年久而显现出某些不如意的地方,一些房屋的排水防潮通风采光卫生很差,也有相当多的房屋已露出了破败相。老不萎缩邋遢,老而利索干净,老而富有生气,老要老得有风骨,才能为人所景仰。磁器口老街背后粗劣的混凝土建筑物,就象一个老妇头上扎了一朵质地差的头花。至于坐在茶楼上或客栈里,眼里出现的枯枝荒草乱石黄沙纸片,就更是使人大倒胃口了。
老也是需要收拾的。
街子
街子是一个地方,在成都崇州市。
在成都西南金沙车站坐上中巴,走上一个多小时就到了街子。这一路都是成都最好的地方,平坦的水泥公路十分清爽,公路两边是大片大片黄灿灿的油菜花,小河和水渠里的水静静地流着。从车上下来站定后,一座古塔就映到眼里了,街子的街道也就在这里。街口蹲着两尊大石狮子,从石狮子这里往里走,街上是一色的青石板路,街两边明水渠里的水哗哗流着,有女人在水渠里涮洗着东西。沿街有不少店铺,也有住家房屋,都是低檐宽街木结构。
街子的街道在凤栖山脚下。从街上穿行进去,有一条公路通向山里,一直到山上的梅花寨和古寺。公路是标准的水泥路。有一多半路很平坦,后面有一小半有坡。上山可以步行上去,但恐怕要花一个多小时,走到最后是有些累的。也可以叫农家的摩托拉上去。公路上没有车辆,很干净很安静。沿路是树木果林竹林田原,溪沟里的山水发出阵阵响声,偶尔有处朱瓦房屋藏在绿荫深处。
梅花寨已经到了山顶上了。这里顺着山崖修建了一片别墅。别墅的造型不俗。听说是个人投资建的。还有当地农民建的房屋,样式和里面设施也都不错。从街子街上沿路上来,都有这样不错的农家,就是大家说的“农家乐”别墅里面是标准的“标准间”硬件软件都是现代化的,你可以住一个“标准间”也可以住一个独栋。别墅“标准间”的价格当然要高些,对一般闲游族来说“农家乐”当然是很划算的,吃住一天才二十元钱,在山下的街子附近住“农家乐”则还要便宜一些。
梅花寨后面就是古寺了。古寺又分上古寺和下古寺,上古寺听说毁于文革中,现在正在重建。所幸的是,文革中只拆了庙,而古寺周围成片的古树并无损坏。走进这些遮天蔽日的古树林里,人就象回到了久远的原始社会里一样。站在梅花寨前往前面眺望,眼里是辽阔的一马平川,这时的心胸也无限地开阔了。
街子已经被人逐渐发现了。听说已有不少人来此休假,尤其一些退休的老人,有的在这里一住就是三五个月。他们住在农家院里,吃农家饭,看山村风光,在小道上散步,呼吸清新空气,远离了城市的暄嚣,其悠然与惬意是可想而知了。我这次来街子,就是慕名来感受一下,希望有一天到这里来住下,使自己的晚年生活与自然离得近些。
有人说街子将来将被建成成都的丽江。有这个宏大计划是一件好事。街子是有这个基本条件的,她与青城后山紧挨着,她有山有水有树,现在还没有工业污染,她离成都也不是太远,这些都是天然的优势。
要真正成为丽江那样的地方,首先要有一个高瞻远瞩的规划,要体现出类似丽江那样的特色(不是雷同),如不要把现有的自然生态损坏了,不要成了一些现代建筑的新的集聚。象现在街子老街前面那条新街,就与老街的风格极不协调。民居及其它各类建筑也都要服从统一规划的要求。再有如,街子街上虽有水渠,但水渠显然太小,渠中的水也太少,这就远不如丽江的水了。二要有更为开放的政策。使更多人能够比较方便地在街子永久居住,当然又不能使一些富人把街子建成自己的“后花园”不能让他们来此圈地。三要把基础打好。如购物、医疗等,使住在这里的人既享受山野之趣,又能得到现代生活的便利。
如此,街子也许真象丽江了。
梅林
成都农历二月间的天气,天上总是雾蒙蒙的,这天下午到了梅林村里,天又不知不觉刮起风来,早春的风还使人感到丝丝凉意。
梅林是成都郊区的一片丘陵,不少新建的农家座落在地上,一条公路从大道上接过来,又有条条便道把各处的农家窜到了一起。
梅林的农家一般都是小二楼,用的都是钢筋砖石混凝土材料,白粉墙上用朱红描摹了些道道,这大概是模仿老川西民居的木梁吧。过去成都平原上的农家都很低矮,基本上都是茅草房,房屋掩映在浓密的竹林里。杜甫在成都曾作了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应该住的就是这样的茅屋吧,连杜甫都只能住茅屋,天下寒士寒民住的也就可知了。老实说,梅林现在这些农家,比起过去低矮的茅屋,是要强了很多了。但从直觉看上去,这些农家好象还有点“嫩”感到楼层有点高,屋檐有点短,特别粉墙上描摹的朱红道道,与现代建筑材料混在一起,给人的印象有点不伦不类。我想有关部门为什么不组织专家,给农民设计些好的房屋样式供大家选择呢?过去农家的茅屋前后都有竹林,现在连竹的踪影都看不到了,没有了竹林,农家就没有神韵了。
梅林,顾名思义,是要有梅的。但我没有看到哪里有梅,也许我去的不是时候,梅花还没有长出来;也许我没有走到梅林里去。那就只能怪我与梅无缘了。同时我也在想,梅要长在怎样的地方,才更能烘托出梅的品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农家乐”是吸引人们去梅林的地方。到了农家乐,要么晒晒太阳,多数则是打牌。实际是城里人把牌桌搬到田坝里来了。但坐在这里的农家门前,抬头就看到了不远处的高楼,感觉就象是坐在别人的墙根处似的。打完牌在农家吃饭,也没有吃出什么特别来,价钱倒是比城里要高。
在村头见了一家书画店,我心里一下欣喜起来,我想梅林还有书画店!于是便兴冲冲走了进去。店老板是一位中年女士,我看她正在练字,就直截和她谈起来,请她给我写一幅对联。我问她要收多少钱,她总扭扭捏捏不说价,过了好一阵才说了要价范围,最后我说给她付50元,女士答应收50元给我写一幅字。她于是裁纸倒墨试笔,拉开架式为我写字。
当她写出字来,我心里就凉了:原来她写的是这样的字!虽然只有50元,价格贱了些,感觉还是被愚弄了。我还是让她给写完了,但我对她说,你这个字也敢给别人写?你这样的字我也能写出来,并建议她以后再不要给别人写了。女士态度倒是挺好,但钱是照收的,我也照交了钱,因为我已经说了价,事先又没说明要求,人要讲诚信嘛,算是交了一回学费。
回到宾馆后,我赶紧把女士的“墨宝”撕了扔进了垃圾桶。这家书画店门上的匾额是蜀中文艺界一位名人写的,如果这位久负盛名的名人知道了在他提字的店里,竟有这样蹩脚的“书法家”敢卖字赚钱,他也许会一夜睡不好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