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8)
推荐阅读:
墨坛文学 www.22mt.co,最快更新首楞严经疏最新章节!
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 耆婆此云命。西国风俗。皆事长命天神。子生三岁。即谒彼庙。谢求得也。此以年问见者。意明年变见不变也 二问答见河同异
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无异之语甚好思量。一往粗浮。再思有旨 三问答见有童耄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 色身粗相童耄易知。见性不迁诚难觉了。对此辨异。令悟无生也 三克指常性斥彼置疑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克指常性也。生灭但迁有为。无为不受生死。若知不变即见无生
而犹引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斥彼置疑也。末伽梨是字。母名俱奢梨。此指与匿王所引异者。俱是外道趣尔指也。色身变异可说无常。见性不迁理非断灭 四信悟续生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叙其浅悟。但云舍生趣生。鞠彼深意。必知灭元不灭。随宜领解。主伴同致。未即显言也 二正对阿难破其常见二。一阿难乘违发问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据此见河之见与我见闻无殊。于王即云不灭不生。于我即云遗失真性。王之与我孰亲孰疏。苟或殊途。如何分辨。然此问意由来久矣。始因手自开合见无开合。头自动摇见无摇动。一一佛印皆言如是。此则如来令于妄见即辨真见。无离生灭有不生灭。阿难罔知佛旨。犹谓生灭与不生灭别。遂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匿王知其怀抱。又不发问伸诚。于是引外六师执身死后断灭。所冀佛亲开示。即妄见真。责引阿难。无执二别。阿难古佛。岂兹不了。盖为今日惑重情深。须示瞢然确陈拒诤。故兹问也 二如来验破执情三。一验出倒情二。一垂手以问引出常情四。一问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 下指。指下也。母陀罗此云印。此意欲明见手不同有正有倒。以况其见亦有正倒 二答
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此推世人以此为倒。而我不知云何 三征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 若以垂手为倒。复将何者为正 四释
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竖手为倒。却以为正。以不顺身故。此为倒阿难不辨真妄。执妄失真。故如来责颠倒行事。既了妄本无体。合知真自寂然。遂许对头动之见观河之性即是性真。无别真也。庆喜依前不了。将谓妄外有真。遂不甘我为颠倒之人。王是无生之性。阿难既陈诤问。如来就事以验。逆顺之境不辨。颠倒之情难脱。下文即破 二竖臂以示比出倒见
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 既云竖臂为正。佛便竖臂随而责之。此即正是颠倒也。指本垂下。今却逆上。故云首尾相换。世人不依本分以正为正。而别生异见以倒为正。故云一倍瞻视
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若以此验之。则知汝身与如来身比并类例显发彰明。佛身是正。汝身应倒。亦可。若以佛之见手类显佛身。明知佛身名正遍知。若以汝之见手比并汝身。明知汝身号性颠倒。汝胡非是颠倒行事。正遍知者。离倒名正。穷尽法界名遍知。凡夫二乘无此号者。皆颠倒故 二征其倒处二。一征倒所在
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随者犹任从也。任汝心中谛审观察。佛若是倒。汝名佛身何处是倒。汝若是倒。汝名自身何处名倒。此则令其识颠倒处也。名(去声)字犹詺目也。古人于此作泯相解。遂令下经正辨颠倒血脉不贯。便成孤起。既绝正倒。如来何故却说颠倒。学者请详。无见荣古 二叙其罔知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瞪直视貌。瞢昏闷不了也。闻征倒处瞢然不了。既不措其一辞。但知向佛直视 三广示倒相二。一兴悲告语叙其常说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 天鼓无思。随人发响。海潮无念。要不失时。此表无缘慈悲应机而说不待请也。色谓十一种色。心谓八识心王。诸缘即总指色心。或可别指不相应行。心所即五十一心所。诸所缘法谓六无为也。此上五位一百法摄诸法尽。皆是真心之所现起。如镜现像不离于镜无体可得。问前五无为名体俱假。可同前法无体如影。真如无为。名假体实。为诸法性。何言无体如影像耶。答此宗所说真如犹是对妄而立。既因对待还成妄法。如下经云。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又云。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圆觉云。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等。由是五位诸法唯心所现。皆同影像也 二显真示妄斥其倒情二。一就法辨释迷情五。一标指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心现身心。如镜现物。物不是镜。物体虚故。镜不是物。镜体实故。虚实既辨。由是颠倒于兹可识 二责失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 心即是性。体遍故圆。无昧故明。具法可重故名为宝。元来自尔非适今也。故云本。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称妙。再三叹美。故叠言之。悟即是觉。圆明性也。迷即不觉。妄身心也。不觉处觉。如像处镜。虚实可辨。今弃如镜之本性。执似像之身心。不辨虚实。斯为大失。故云认悟中迷。前云名字何处号为颠倒。今正指此颠倒处也 三叙妄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 无明体暗。故云晦昧。内有无明外现空相。故云为空。此则最初劫浊也。下文云。迷妄有虚空。又云。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此三细中业转二相。亦云同异。亦云动静。由此动静互相待故。于此二相暗中结成形色。即根身器界也。形色既现。想处其中。色想相杂。有知觉处成于根身。想澄凝处即是器界。此则第三现相也。以有境界缘故。牵起粗识。念念分别相续不断。故云聚缘内摇。此前二粗也。由念相续熏习不断。遂成分离。取六尘相流趣不息。故云趣外奔逸。此后二粗分离识也。从微至着。三细四粗为烦恼道。毕于此矣 四显执
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 世人不知元是无明展转粗动。将此昏迷扰扰之相。便为真实心性。一从迷执决定不改。谓言我心在色身内。遂起有情无情之异有性无性之殊。认妄心为佛心。一何鄙见 五结迷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根身种子属内。缘而执受。山河大地属外。但缘非执受。此之三境皆是赖耶相分。又此空界从迷妄生。识所变故。能变之识全是无明。迷真而起。亦无自体。能变所变皆是镜心所现影像。故前文云。汝身汝心皆是真心中所现物。不知此理。却执我心在色身内。故此结示 二约喻结指倒相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 如来藏有四义。故以海喻。永绝百非如海甚深。包含万有如海广大。无德不备如海珍宝。无法不现如海现影。其体湛寂不与妄染相应。故云澄清。即前甚深义也。百千者即前广大义也。不识是元清净体。故云弃之。只取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故云唯认等。全潮大瀛渤澥。皆海之异名也
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例前结指也。弃之大海是一迷也。认沤为海是倍迷也。垂手是正。执为倒。一迷也。竖手是倒认为正。倍迷也。前举事以验。后引喻以况。中间以法进退相例。正指倒相。皎然明白如何谓言是泯相耶。有智请详 三广约缘尘正显真见。以前文中。约对手观河。示见无生。相浅意深。犹成隐密。未为显了。不名正显。故科云粗论渐明也。今此已下。广对缘尘。破除名相。显此见性不落戏论。然后逐段会通。令知诸法虚妄本无所有。唯一菩提妙净明体。分明显会。故云正显真见也。文四。一显缘心非性二。一阿难述悟彰疑二。一述悟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 因佛广示颠倒显出真心。于能诠言音。悟所诠心地 二彰疑
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佛以言音诠此真性。今我领解复是缘心。所悟真性。能悟缘心。还同如来前所责言。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有何别耶。由是未敢认为心地。心有能生可依止义。喻之地也。言圆音者。以佛一一语言。遍穷生界。而其音韵常不杂乱。如起信疏解 二如来约喻显释二。一指定其非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 因声而有分别。此分别性即是生灭。维摩云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说既不可。听岂可耶。缘心者但缘语言文字。故云非得法性。若能忘怀合道。离能所相。一念不生。前后际断。斯可名为真得法性 二喻显其失二。一执指亡月斥认能诠二。一喻二。一指月双迷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 指喻能诠言教。月喻所诠真理。若欲见月。须亡指以观之。若欲见性。须亡言而体之。不能亡言岂能见性。不能遗指岂识月轮。圆觉云。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指月俱迷。诠旨两失。在文可见 二明暗俱失
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言教属有为。无记故暗。真理属无为。性善故明。能喻可解 二合
汝亦如是 以法合喻如上所辨一客去主留责滞缘想二。一约法喻顺推有体三。一法
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 若因佛说法生分别心。此分别心本无自性。故属缘尘。随尘有无。非是常住。但如其客 二喻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 此明缘心随境往来。真心湛然常住。以客喻妄。以主喻真 三合
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 如下经云。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二约缘尘反责无性三。一例成无性
云何离声无分别性。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 缘心若是真性。应如其主。何得随声来去。以离声时无分别故。岂同真心周遍法界湛然常住。随声之心既然。随色之心亦尔。故云岂唯等 二指同外宗
如是乃至分别都无 前举色声显心无体。亦合遍历香味触法。今此超过。故云乃至分别都无
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 不可见故非色。缘会有故非空。言冥谛者。或云冥性或云自性。梵云僧伽奢萨咀罗。此云数论。立二十五谛。最初一谛名为冥性。计以为常。第二十五名为神我。亦计为常。我思胜境。冥性即变二十三谛为我受用。我既受用。为境缠缚不得解脱。我若不思冥谛不变。既无缠缚我即解脱。名为涅槃。如别处说。拘舍梨者。非即数论。是彼类耳。趣尔举也 三结责非主
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真心如主。妄想如客。客有来去。主无移动。若离法缘无分别性。显汝心性随尘各还。是则为客。云何名主 二示见性无还二。一阿难承前叙难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唯垂哀愍为我宣说 心性之言通于真妄。阿难执者是妄。如来示者为真。今以所执之生灭。疑于所示之妙明。故云则如来说云何无还。还犹灭也 二如来约相对辨三。一约权标指以许说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 且者权宜之辞。权指阿难能见之心。为明元也
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此之明元非本真性。其犹捏目所见之月。本无所有。非月影者非水中之影也。水中月影从真月降。可喻妙应感而遂通。捏目所观全体虚妄。从病眼生。堪喻妄见本不可得。只就此见权示无还也 二约境可还以明辨二。一明境有还二。一列八境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中夜黑月云雾晦瞑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土*孛]之像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举此明暗通塞空有染净八种之相。皆仗因托缘以立其象也 二明各还
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土*孛]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 此之八境既从缘有。还从缘无。有去有来。非同真见 二示见无还三。一标
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 耆婆此云命。西国风俗。皆事长命天神。子生三岁。即谒彼庙。谢求得也。此以年问见者。意明年变见不变也 二问答见河同异
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无异之语甚好思量。一往粗浮。再思有旨 三问答见有童耄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 色身粗相童耄易知。见性不迁诚难觉了。对此辨异。令悟无生也 三克指常性斥彼置疑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克指常性也。生灭但迁有为。无为不受生死。若知不变即见无生
而犹引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斥彼置疑也。末伽梨是字。母名俱奢梨。此指与匿王所引异者。俱是外道趣尔指也。色身变异可说无常。见性不迁理非断灭 四信悟续生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叙其浅悟。但云舍生趣生。鞠彼深意。必知灭元不灭。随宜领解。主伴同致。未即显言也 二正对阿难破其常见二。一阿难乘违发问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据此见河之见与我见闻无殊。于王即云不灭不生。于我即云遗失真性。王之与我孰亲孰疏。苟或殊途。如何分辨。然此问意由来久矣。始因手自开合见无开合。头自动摇见无摇动。一一佛印皆言如是。此则如来令于妄见即辨真见。无离生灭有不生灭。阿难罔知佛旨。犹谓生灭与不生灭别。遂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匿王知其怀抱。又不发问伸诚。于是引外六师执身死后断灭。所冀佛亲开示。即妄见真。责引阿难。无执二别。阿难古佛。岂兹不了。盖为今日惑重情深。须示瞢然确陈拒诤。故兹问也 二如来验破执情三。一验出倒情二。一垂手以问引出常情四。一问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 下指。指下也。母陀罗此云印。此意欲明见手不同有正有倒。以况其见亦有正倒 二答
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此推世人以此为倒。而我不知云何 三征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 若以垂手为倒。复将何者为正 四释
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竖手为倒。却以为正。以不顺身故。此为倒阿难不辨真妄。执妄失真。故如来责颠倒行事。既了妄本无体。合知真自寂然。遂许对头动之见观河之性即是性真。无别真也。庆喜依前不了。将谓妄外有真。遂不甘我为颠倒之人。王是无生之性。阿难既陈诤问。如来就事以验。逆顺之境不辨。颠倒之情难脱。下文即破 二竖臂以示比出倒见
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 既云竖臂为正。佛便竖臂随而责之。此即正是颠倒也。指本垂下。今却逆上。故云首尾相换。世人不依本分以正为正。而别生异见以倒为正。故云一倍瞻视
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若以此验之。则知汝身与如来身比并类例显发彰明。佛身是正。汝身应倒。亦可。若以佛之见手类显佛身。明知佛身名正遍知。若以汝之见手比并汝身。明知汝身号性颠倒。汝胡非是颠倒行事。正遍知者。离倒名正。穷尽法界名遍知。凡夫二乘无此号者。皆颠倒故 二征其倒处二。一征倒所在
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随者犹任从也。任汝心中谛审观察。佛若是倒。汝名佛身何处是倒。汝若是倒。汝名自身何处名倒。此则令其识颠倒处也。名(去声)字犹詺目也。古人于此作泯相解。遂令下经正辨颠倒血脉不贯。便成孤起。既绝正倒。如来何故却说颠倒。学者请详。无见荣古 二叙其罔知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瞪直视貌。瞢昏闷不了也。闻征倒处瞢然不了。既不措其一辞。但知向佛直视 三广示倒相二。一兴悲告语叙其常说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 天鼓无思。随人发响。海潮无念。要不失时。此表无缘慈悲应机而说不待请也。色谓十一种色。心谓八识心王。诸缘即总指色心。或可别指不相应行。心所即五十一心所。诸所缘法谓六无为也。此上五位一百法摄诸法尽。皆是真心之所现起。如镜现像不离于镜无体可得。问前五无为名体俱假。可同前法无体如影。真如无为。名假体实。为诸法性。何言无体如影像耶。答此宗所说真如犹是对妄而立。既因对待还成妄法。如下经云。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又云。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圆觉云。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等。由是五位诸法唯心所现。皆同影像也 二显真示妄斥其倒情二。一就法辨释迷情五。一标指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心现身心。如镜现物。物不是镜。物体虚故。镜不是物。镜体实故。虚实既辨。由是颠倒于兹可识 二责失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 心即是性。体遍故圆。无昧故明。具法可重故名为宝。元来自尔非适今也。故云本。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称妙。再三叹美。故叠言之。悟即是觉。圆明性也。迷即不觉。妄身心也。不觉处觉。如像处镜。虚实可辨。今弃如镜之本性。执似像之身心。不辨虚实。斯为大失。故云认悟中迷。前云名字何处号为颠倒。今正指此颠倒处也 三叙妄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 无明体暗。故云晦昧。内有无明外现空相。故云为空。此则最初劫浊也。下文云。迷妄有虚空。又云。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此三细中业转二相。亦云同异。亦云动静。由此动静互相待故。于此二相暗中结成形色。即根身器界也。形色既现。想处其中。色想相杂。有知觉处成于根身。想澄凝处即是器界。此则第三现相也。以有境界缘故。牵起粗识。念念分别相续不断。故云聚缘内摇。此前二粗也。由念相续熏习不断。遂成分离。取六尘相流趣不息。故云趣外奔逸。此后二粗分离识也。从微至着。三细四粗为烦恼道。毕于此矣 四显执
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 世人不知元是无明展转粗动。将此昏迷扰扰之相。便为真实心性。一从迷执决定不改。谓言我心在色身内。遂起有情无情之异有性无性之殊。认妄心为佛心。一何鄙见 五结迷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根身种子属内。缘而执受。山河大地属外。但缘非执受。此之三境皆是赖耶相分。又此空界从迷妄生。识所变故。能变之识全是无明。迷真而起。亦无自体。能变所变皆是镜心所现影像。故前文云。汝身汝心皆是真心中所现物。不知此理。却执我心在色身内。故此结示 二约喻结指倒相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 如来藏有四义。故以海喻。永绝百非如海甚深。包含万有如海广大。无德不备如海珍宝。无法不现如海现影。其体湛寂不与妄染相应。故云澄清。即前甚深义也。百千者即前广大义也。不识是元清净体。故云弃之。只取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故云唯认等。全潮大瀛渤澥。皆海之异名也
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例前结指也。弃之大海是一迷也。认沤为海是倍迷也。垂手是正。执为倒。一迷也。竖手是倒认为正。倍迷也。前举事以验。后引喻以况。中间以法进退相例。正指倒相。皎然明白如何谓言是泯相耶。有智请详 三广约缘尘正显真见。以前文中。约对手观河。示见无生。相浅意深。犹成隐密。未为显了。不名正显。故科云粗论渐明也。今此已下。广对缘尘。破除名相。显此见性不落戏论。然后逐段会通。令知诸法虚妄本无所有。唯一菩提妙净明体。分明显会。故云正显真见也。文四。一显缘心非性二。一阿难述悟彰疑二。一述悟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 因佛广示颠倒显出真心。于能诠言音。悟所诠心地 二彰疑
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佛以言音诠此真性。今我领解复是缘心。所悟真性。能悟缘心。还同如来前所责言。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有何别耶。由是未敢认为心地。心有能生可依止义。喻之地也。言圆音者。以佛一一语言。遍穷生界。而其音韵常不杂乱。如起信疏解 二如来约喻显释二。一指定其非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 因声而有分别。此分别性即是生灭。维摩云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说既不可。听岂可耶。缘心者但缘语言文字。故云非得法性。若能忘怀合道。离能所相。一念不生。前后际断。斯可名为真得法性 二喻显其失二。一执指亡月斥认能诠二。一喻二。一指月双迷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 指喻能诠言教。月喻所诠真理。若欲见月。须亡指以观之。若欲见性。须亡言而体之。不能亡言岂能见性。不能遗指岂识月轮。圆觉云。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指月俱迷。诠旨两失。在文可见 二明暗俱失
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言教属有为。无记故暗。真理属无为。性善故明。能喻可解 二合
汝亦如是 以法合喻如上所辨一客去主留责滞缘想二。一约法喻顺推有体三。一法
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 若因佛说法生分别心。此分别心本无自性。故属缘尘。随尘有无。非是常住。但如其客 二喻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 此明缘心随境往来。真心湛然常住。以客喻妄。以主喻真 三合
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 如下经云。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二约缘尘反责无性三。一例成无性
云何离声无分别性。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 缘心若是真性。应如其主。何得随声来去。以离声时无分别故。岂同真心周遍法界湛然常住。随声之心既然。随色之心亦尔。故云岂唯等 二指同外宗
如是乃至分别都无 前举色声显心无体。亦合遍历香味触法。今此超过。故云乃至分别都无
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 不可见故非色。缘会有故非空。言冥谛者。或云冥性或云自性。梵云僧伽奢萨咀罗。此云数论。立二十五谛。最初一谛名为冥性。计以为常。第二十五名为神我。亦计为常。我思胜境。冥性即变二十三谛为我受用。我既受用。为境缠缚不得解脱。我若不思冥谛不变。既无缠缚我即解脱。名为涅槃。如别处说。拘舍梨者。非即数论。是彼类耳。趣尔举也 三结责非主
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真心如主。妄想如客。客有来去。主无移动。若离法缘无分别性。显汝心性随尘各还。是则为客。云何名主 二示见性无还二。一阿难承前叙难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唯垂哀愍为我宣说 心性之言通于真妄。阿难执者是妄。如来示者为真。今以所执之生灭。疑于所示之妙明。故云则如来说云何无还。还犹灭也 二如来约相对辨三。一约权标指以许说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 且者权宜之辞。权指阿难能见之心。为明元也
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此之明元非本真性。其犹捏目所见之月。本无所有。非月影者非水中之影也。水中月影从真月降。可喻妙应感而遂通。捏目所观全体虚妄。从病眼生。堪喻妄见本不可得。只就此见权示无还也 二约境可还以明辨二。一明境有还二。一列八境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中夜黑月云雾晦瞑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土*孛]之像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举此明暗通塞空有染净八种之相。皆仗因托缘以立其象也 二明各还
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土*孛]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 此之八境既从缘有。还从缘无。有去有来。非同真见 二示见无还三。一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