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一世铸辉煌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墨坛文学 www.22mt.co,最快更新琉璃世琉璃塔最新章节!
初夏的江南,夜风习习,拂动着树叶花草。
后宫里四处灯火通明,匆忙的脚步来来往往。偶有人话语,都是压低了声音,简短明了。一片忙碌中,掩不住深深的悲伤。
乾清宫,御塌前人头攒动,围了一层又一层。
皇太孙在最里面,跪在榻前,满含泪水。梅驸马,齐泰,魏国公曹国公长兴侯黄子澄等在第二层,一齐紧张地望着皇帝。王直带着太医们大小太监候在外圈,孙贵妃和太子妃吕氏宁国公主一众女眷站在塌旁的珠帘之后。
众人面色悲戚,孙贵妃等已经是泪水止不住地哭泣,又都不敢出声,握着绢帕捂着嘴,绢帕早已湿透。
这些人围在榻前,已经好几天了。朱元璋有时候睁开眼睛,却都很快闭上。王直捧了吃的喝的与汤药去问,皇帝都微微摇头不理,继续昏睡。
朱允炆紧紧握着皇祖父的右手,凝视着他灰败瘦削的面容,强忍着不让泪水落下。
朱允炆作为嫡长孙,自小就常在朱元璋身旁。太子过世后,朱元璋更是每日都把他带着,学习生活无微不至地关怀,事无巨细一一亲自过问。朝堂上的政务自开始手把手地交,慢慢地一点点放手,后来基本就让朱允炆放手去做。可以说,朱允炆是朱元璋亲自一手带大的。
朱允炆想起父亲也是这样,在病榻上一日日消瘦失去了生气。想着这些年和祖父在一起的时时刻刻,偶尔有时候严厉,更多的是慈祥,关怀,期望……
忽然,朱元璋缓缓睁开了眼睛。朱允炆急忙眨眨眼忍住了泪水,弯腰轻声唤道:“皇祖父!”
朱元璋微微侧头,看到朱允炆,慢慢露出一丝微笑,低低说道:“好孩子!”朱允炆忍耐不住,一颗大大的泪珠滴在了锦被上。
朱元璋抬了抬左手似是想抚摸他的头,却终于抬不起来,颓然落下。
朱允炆急忙分出只手,轻轻地抚摸祖父骨骼嶙峋的左手。又叫了声:“皇祖父!”朱元璋含笑看着他,想说话却说不出来。
黄太医递给皇太孙一碗参汤,朱允炆知道这是吊命用,也就是说皇祖父是真不行了。朱允炆伸手接过,手直抖,眼泪滴落在参汤,噗地溅起一颗水花。
朱允炆深吸了一口气,忍住泪水,把参汤端到朱元璋嘴边,小心翼翼地用勺喂着。朱元璋咽得极慢,唇边不断有参汤溢出来。朱允炆一点一点地喂着,再拿棉帕擦干净他的嘴角,手势无限轻柔,饱含眷恋和悲伤。
身后的众人关切地望着。
朱元璋喝完参汤,又闭上了眼睛。朱允炆含泪握着他的两只手,一下一下轻轻摩挲着,恨不得把自己的生命输进祖父的体内。
众人静静看着,乾清宫里上百个人,敛声屏气,竟然没有一点儿声响。连殿外平日吵闹的蟋蟀青蛙今夜也没有动静。
不知道过了多久,朱元璋忽然动了动,又缓缓睁开了眼睛。朱允炆急忙迎上去,皇帝却不看他,望向他身后的大臣,目光落在梅殷身上。
梅驸马上前一步,叫道:“父皇!”语声已经哽咽。
朱元璋含着笑,缓缓说道:“汝老成忠信,可托幼主”。就这几个字,说了很长世间,断断续续,声音极低。
梅殷泣不成声:“孩儿定效死力!”君子一诺,死而后已。梅殷为了这一句话,奉献了余生,奉献了生命。
朱元璋又缓缓看向其他大臣,目光一个一个移过去,低低说道:“好好辅佐太孙”。
齐泰耿炳文徐辉祖李景隆黄子澄齐齐跪拜:“臣竭死力!” 耿炳文跟着朱元璋几十年,第一个忍不住,不知何时已经老泪纵横。
同样,这些人也为这承诺献出了生命。只除了一位。
朱元璋看回朱允炆:“朕好后悔”,喘了口气:“不该挪动佛舍利。不要怪祖父”。朱允炆举袖随便抹了下满脸泪水,拼命摇头,说不出话。
朱元璋喘着气接着说道:“宜宁是好孩子,不要为难她”,艰难地接着说道:“记得,朝鲜,睦邻”。朱允炆愣了愣,身后所有人也都极其意外。皇帝到这时还记得李才人和朝鲜的事!
朱允炆双目通红,拼命地点头。
朱元璋喘着气接着说道:“让她去塔里,在舍利前,”积攒了些力气,才接着说了出来:“替朕诵经悔过。她是皈依弟子。。”
朱元璋这么说,不但饶了莲花的死罪,更加是赏她了。那时候的价值观,替主人守孝守坟甚至殉葬,都是光荣的事情。皇帝乃天子,作为皇帝的替身去诵经忏悔,无上荣耀。
朱允炆泪流满面,只是拼命地点头,什么也说不出来。
朱元璋含笑看着他:“好孩子!老四,老四……”说到这里停住,似乎在思索。朱允炆不敢催,红着眼看着祖父。泪水涔涔流过面颊,流进脖颈,也都忘了擦。
好半天,朱元璋不说话,就那么含笑看着。
梅殷觉得不对,上前一步,伸手一探,朱元璋已经没了气息。
朱允炆反应过来,一把搂住祖父,悲声喊道:“皇祖父!”
****************
宗人府的牢房里,闷热异常。听得见窗外刮着风,渐渐地有些大。
莲花盘腿而坐,默默诵着经文:“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知怎么,心安静不下来。莲花听得到风声,听得到外面狱卒说话声脚步声,甚至听得到自己的心跳声。
莲花有些不安。那年与母亲坐禅,也是心惊肉跳,结果正是父兄小弟噩耗传来的时候。
莲花抬起头,望着小窗,风益发大起来,晃动着窗棂。
忽然,远处皇宫里的钟响了起来!
莲花一震,跳起来奔到窗口,仔细聆听。
一,二,三,四.。。钟声响着,响着,响了二十七下。
二十七下!这是最高级别的钟声,是皇帝!
那个如亲祖父一样爱护自己,一起诵经一起坐禅一起念诗,慈祥可亲的皇祖父,驾崩了?
莲花的腿一软,摔倒在地,泪水汩汩地涌了出来。
仿佛就在眼前,他念着乐府诗,他叫着孙媳,他含笑看着三绝扇,他答应遣使日本,目光中有赞赏有疼惜。。都没有了吗?
钟声之后,远处又响起了鞭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至远。太监舞鞭呼喊:“皇帝驾崩了!皇帝驾崩了!”语声清脆嘹亮,带着哭音。呼呼的鞭声混在风中,仿佛都是满怀哀伤,悲痛欲绝。
莲花再不能忍耐,泪水奔腾涌出,终于伏在了地上,嚎啕痛哭。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因病驾崩,享年七十一岁,庙号太祖,史称“明太祖”。谥高皇帝。同月十六日葬于紫金山孝陵。
明太祖出身寒微,自幼家贫,缺衣少食不得不去做雇工,甚至做了几年和尚。自元末的红巾军起义开始展露头角,征战十六年,推翻元朝,建大明,统一全国。
太祖遗诏曰:“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悉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这个遗诏的大意就是说,我朱元璋辛苦了三十一年,为了百姓勤劳工作;传位给皇太孙朱允炆,大家都好好帮他;我的葬礼简单点,大家哀悼三天就行了;各个藩王守好封地,不要来京师奔丧了。
其他都没问题。不许藩王来京师奔丧的遗愿,在当时就一片哗然,后世也一直被史学家质疑。究竟是朱元璋本人意愿,还是顾命大臣们小心谨慎,不得而知。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自第一个秦始皇到末代皇帝溥仪,历时二千一百三十二年,共有过两三百位皇帝。明太祖在这些皇帝中,说第一绝大多数不同意;说前三应该相当一部分人赞同;说前五不会有人反对吧?清顺治帝评:“朕以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毛泽东则说:“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明太祖建立的大明帝国,历经二百七十六年。中国历史上大一统,超过二百年的王朝只有四个:汉唐明清。
在明太祖之前,自唐朝后期开始动荡,经五代十国,又北宋与辽并立,至南宋与金对峙,这是长达四百多年战祸不断的分裂时期。然后蒙古虽然统一全国统治了九十八年,但这在当时,是认为异族人统治。中原的百姓,始终是不认可的。(就像清朝因为是满族当政,自始至终都有相当多的汉人反抗。)
而明太祖,恢复了中华,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统一了全国。
明太祖登基后在位三十一年,规范典章发展国力。健全了各种政治制度使得中央集权更加集中和强化;采取了各种措施发展经济,如奖励开垦,均平赋役,兴修水利,轻税便商等。明初的政治经济初具模型,为之后的永乐盛世奠定了基础。
所以,明太祖一声的功绩概括起来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各位看这个可能眼熟,不错,孙中山借用前八个字做了兴中会的口号,并把这十六个字发展为三民主义中的民族民生主义。实际这段话出自《明太祖实录》,说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一生最大的贡献。
然而,明朝衰败终于灭亡的原因,也是因为明太祖。洪武三年的分封藩王,为大明帝国埋下了祸根。为什么呢?
明太祖分封的时候,一共四十九个亲王郡王。亲王的世子袭爵,其他儿子都是郡王。郡王的其他儿子封镇国将军,镇国将军的其他儿子封辅国将军,辅国将军的儿子封奉国将军,奉国将军的儿子封镇国中尉。。如此世代传承,几何级数增加。
明朝中后期,已经接近三万。不错,三万个王爷,宗师人数总数,更是达到了几十万人。每年所需仅禄米一项,后来甚至超过了全国总产。比如嘉靖年间,供应京城的粮食是四百万石,但各王府却需要八百万石;还不谈其他钦赐等各种开支。到了最后一任崇祯皇帝,全国财政早已多年入不敷出,很大的原因就是负担不起这么些王爷。
所以明初的皇帝,愁藩王造反;明中期以后的皇帝,愁怎么养活这群人吃法。
而这一藩王制度,历全明一朝二百七十六年,虽几次被提议改革,比如嘉靖年间颁布的《宗藩条例》,却因为制度是太祖定的,终于没有人敢动其跟本。大明帝国眼睁睁地一代比一代弱下去,而各地藩王争相侵占田地挖国家墙角,终于在明末酿成了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导致了大明的灭亡。明太祖地下有知,大概也有几分后悔吧?
太祖驾崩,朝廷发出明诏,传檄天下。传遍了应天府,传遍了大明全国各地。
初夏的江南,夜风习习,拂动着树叶花草。
后宫里四处灯火通明,匆忙的脚步来来往往。偶有人话语,都是压低了声音,简短明了。一片忙碌中,掩不住深深的悲伤。
乾清宫,御塌前人头攒动,围了一层又一层。
皇太孙在最里面,跪在榻前,满含泪水。梅驸马,齐泰,魏国公曹国公长兴侯黄子澄等在第二层,一齐紧张地望着皇帝。王直带着太医们大小太监候在外圈,孙贵妃和太子妃吕氏宁国公主一众女眷站在塌旁的珠帘之后。
众人面色悲戚,孙贵妃等已经是泪水止不住地哭泣,又都不敢出声,握着绢帕捂着嘴,绢帕早已湿透。
这些人围在榻前,已经好几天了。朱元璋有时候睁开眼睛,却都很快闭上。王直捧了吃的喝的与汤药去问,皇帝都微微摇头不理,继续昏睡。
朱允炆紧紧握着皇祖父的右手,凝视着他灰败瘦削的面容,强忍着不让泪水落下。
朱允炆作为嫡长孙,自小就常在朱元璋身旁。太子过世后,朱元璋更是每日都把他带着,学习生活无微不至地关怀,事无巨细一一亲自过问。朝堂上的政务自开始手把手地交,慢慢地一点点放手,后来基本就让朱允炆放手去做。可以说,朱允炆是朱元璋亲自一手带大的。
朱允炆想起父亲也是这样,在病榻上一日日消瘦失去了生气。想着这些年和祖父在一起的时时刻刻,偶尔有时候严厉,更多的是慈祥,关怀,期望……
忽然,朱元璋缓缓睁开了眼睛。朱允炆急忙眨眨眼忍住了泪水,弯腰轻声唤道:“皇祖父!”
朱元璋微微侧头,看到朱允炆,慢慢露出一丝微笑,低低说道:“好孩子!”朱允炆忍耐不住,一颗大大的泪珠滴在了锦被上。
朱元璋抬了抬左手似是想抚摸他的头,却终于抬不起来,颓然落下。
朱允炆急忙分出只手,轻轻地抚摸祖父骨骼嶙峋的左手。又叫了声:“皇祖父!”朱元璋含笑看着他,想说话却说不出来。
黄太医递给皇太孙一碗参汤,朱允炆知道这是吊命用,也就是说皇祖父是真不行了。朱允炆伸手接过,手直抖,眼泪滴落在参汤,噗地溅起一颗水花。
朱允炆深吸了一口气,忍住泪水,把参汤端到朱元璋嘴边,小心翼翼地用勺喂着。朱元璋咽得极慢,唇边不断有参汤溢出来。朱允炆一点一点地喂着,再拿棉帕擦干净他的嘴角,手势无限轻柔,饱含眷恋和悲伤。
身后的众人关切地望着。
朱元璋喝完参汤,又闭上了眼睛。朱允炆含泪握着他的两只手,一下一下轻轻摩挲着,恨不得把自己的生命输进祖父的体内。
众人静静看着,乾清宫里上百个人,敛声屏气,竟然没有一点儿声响。连殿外平日吵闹的蟋蟀青蛙今夜也没有动静。
不知道过了多久,朱元璋忽然动了动,又缓缓睁开了眼睛。朱允炆急忙迎上去,皇帝却不看他,望向他身后的大臣,目光落在梅殷身上。
梅驸马上前一步,叫道:“父皇!”语声已经哽咽。
朱元璋含着笑,缓缓说道:“汝老成忠信,可托幼主”。就这几个字,说了很长世间,断断续续,声音极低。
梅殷泣不成声:“孩儿定效死力!”君子一诺,死而后已。梅殷为了这一句话,奉献了余生,奉献了生命。
朱元璋又缓缓看向其他大臣,目光一个一个移过去,低低说道:“好好辅佐太孙”。
齐泰耿炳文徐辉祖李景隆黄子澄齐齐跪拜:“臣竭死力!” 耿炳文跟着朱元璋几十年,第一个忍不住,不知何时已经老泪纵横。
同样,这些人也为这承诺献出了生命。只除了一位。
朱元璋看回朱允炆:“朕好后悔”,喘了口气:“不该挪动佛舍利。不要怪祖父”。朱允炆举袖随便抹了下满脸泪水,拼命摇头,说不出话。
朱元璋喘着气接着说道:“宜宁是好孩子,不要为难她”,艰难地接着说道:“记得,朝鲜,睦邻”。朱允炆愣了愣,身后所有人也都极其意外。皇帝到这时还记得李才人和朝鲜的事!
朱允炆双目通红,拼命地点头。
朱元璋喘着气接着说道:“让她去塔里,在舍利前,”积攒了些力气,才接着说了出来:“替朕诵经悔过。她是皈依弟子。。”
朱元璋这么说,不但饶了莲花的死罪,更加是赏她了。那时候的价值观,替主人守孝守坟甚至殉葬,都是光荣的事情。皇帝乃天子,作为皇帝的替身去诵经忏悔,无上荣耀。
朱允炆泪流满面,只是拼命地点头,什么也说不出来。
朱元璋含笑看着他:“好孩子!老四,老四……”说到这里停住,似乎在思索。朱允炆不敢催,红着眼看着祖父。泪水涔涔流过面颊,流进脖颈,也都忘了擦。
好半天,朱元璋不说话,就那么含笑看着。
梅殷觉得不对,上前一步,伸手一探,朱元璋已经没了气息。
朱允炆反应过来,一把搂住祖父,悲声喊道:“皇祖父!”
****************
宗人府的牢房里,闷热异常。听得见窗外刮着风,渐渐地有些大。
莲花盘腿而坐,默默诵着经文:“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知怎么,心安静不下来。莲花听得到风声,听得到外面狱卒说话声脚步声,甚至听得到自己的心跳声。
莲花有些不安。那年与母亲坐禅,也是心惊肉跳,结果正是父兄小弟噩耗传来的时候。
莲花抬起头,望着小窗,风益发大起来,晃动着窗棂。
忽然,远处皇宫里的钟响了起来!
莲花一震,跳起来奔到窗口,仔细聆听。
一,二,三,四.。。钟声响着,响着,响了二十七下。
二十七下!这是最高级别的钟声,是皇帝!
那个如亲祖父一样爱护自己,一起诵经一起坐禅一起念诗,慈祥可亲的皇祖父,驾崩了?
莲花的腿一软,摔倒在地,泪水汩汩地涌了出来。
仿佛就在眼前,他念着乐府诗,他叫着孙媳,他含笑看着三绝扇,他答应遣使日本,目光中有赞赏有疼惜。。都没有了吗?
钟声之后,远处又响起了鞭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至远。太监舞鞭呼喊:“皇帝驾崩了!皇帝驾崩了!”语声清脆嘹亮,带着哭音。呼呼的鞭声混在风中,仿佛都是满怀哀伤,悲痛欲绝。
莲花再不能忍耐,泪水奔腾涌出,终于伏在了地上,嚎啕痛哭。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因病驾崩,享年七十一岁,庙号太祖,史称“明太祖”。谥高皇帝。同月十六日葬于紫金山孝陵。
明太祖出身寒微,自幼家贫,缺衣少食不得不去做雇工,甚至做了几年和尚。自元末的红巾军起义开始展露头角,征战十六年,推翻元朝,建大明,统一全国。
太祖遗诏曰:“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悉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这个遗诏的大意就是说,我朱元璋辛苦了三十一年,为了百姓勤劳工作;传位给皇太孙朱允炆,大家都好好帮他;我的葬礼简单点,大家哀悼三天就行了;各个藩王守好封地,不要来京师奔丧了。
其他都没问题。不许藩王来京师奔丧的遗愿,在当时就一片哗然,后世也一直被史学家质疑。究竟是朱元璋本人意愿,还是顾命大臣们小心谨慎,不得而知。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自第一个秦始皇到末代皇帝溥仪,历时二千一百三十二年,共有过两三百位皇帝。明太祖在这些皇帝中,说第一绝大多数不同意;说前三应该相当一部分人赞同;说前五不会有人反对吧?清顺治帝评:“朕以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毛泽东则说:“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明太祖建立的大明帝国,历经二百七十六年。中国历史上大一统,超过二百年的王朝只有四个:汉唐明清。
在明太祖之前,自唐朝后期开始动荡,经五代十国,又北宋与辽并立,至南宋与金对峙,这是长达四百多年战祸不断的分裂时期。然后蒙古虽然统一全国统治了九十八年,但这在当时,是认为异族人统治。中原的百姓,始终是不认可的。(就像清朝因为是满族当政,自始至终都有相当多的汉人反抗。)
而明太祖,恢复了中华,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统一了全国。
明太祖登基后在位三十一年,规范典章发展国力。健全了各种政治制度使得中央集权更加集中和强化;采取了各种措施发展经济,如奖励开垦,均平赋役,兴修水利,轻税便商等。明初的政治经济初具模型,为之后的永乐盛世奠定了基础。
所以,明太祖一声的功绩概括起来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各位看这个可能眼熟,不错,孙中山借用前八个字做了兴中会的口号,并把这十六个字发展为三民主义中的民族民生主义。实际这段话出自《明太祖实录》,说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一生最大的贡献。
然而,明朝衰败终于灭亡的原因,也是因为明太祖。洪武三年的分封藩王,为大明帝国埋下了祸根。为什么呢?
明太祖分封的时候,一共四十九个亲王郡王。亲王的世子袭爵,其他儿子都是郡王。郡王的其他儿子封镇国将军,镇国将军的其他儿子封辅国将军,辅国将军的儿子封奉国将军,奉国将军的儿子封镇国中尉。。如此世代传承,几何级数增加。
明朝中后期,已经接近三万。不错,三万个王爷,宗师人数总数,更是达到了几十万人。每年所需仅禄米一项,后来甚至超过了全国总产。比如嘉靖年间,供应京城的粮食是四百万石,但各王府却需要八百万石;还不谈其他钦赐等各种开支。到了最后一任崇祯皇帝,全国财政早已多年入不敷出,很大的原因就是负担不起这么些王爷。
所以明初的皇帝,愁藩王造反;明中期以后的皇帝,愁怎么养活这群人吃法。
而这一藩王制度,历全明一朝二百七十六年,虽几次被提议改革,比如嘉靖年间颁布的《宗藩条例》,却因为制度是太祖定的,终于没有人敢动其跟本。大明帝国眼睁睁地一代比一代弱下去,而各地藩王争相侵占田地挖国家墙角,终于在明末酿成了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导致了大明的灭亡。明太祖地下有知,大概也有几分后悔吧?
太祖驾崩,朝廷发出明诏,传檄天下。传遍了应天府,传遍了大明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