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骑兵构想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墨坛文学 www.22mt.co,最快更新东晋:我的权臣父亲最新章节!
第125章 骑兵构想
桓熙之所以选择扩充步兵,而非骑兵,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二者的成本天差地别。
一名骑兵三匹马,且不说桓熙能否腾出这么多的军马。
无论战马还是代步马,都要比人吃得更精细。
实际上,桓熙并非负担不起一万精骑,三万军马的常备军规模。
但考虑到目前的财政状况,只得作罢。
毕竟桓熙掳来三万余户河南郡百姓,也给财政带来了负担。
由于他征用百姓的粮食,就有义务给他们提供口粮,一直养到明年秋收。
三万余户,以每户五口人来计算,就是十五万人。
十五万人嗷嗷待哺,桓熙哪来的闲钱再养五千骑兵,况且他也没有那么多的军马。
再者说了,如今桓熙的战兵之中,看似只有五千骑兵,但还有八千匈奴弓骑听命于他。
狼山、洛阳两战,已经证明匈奴弓骑足堪驱使,桓熙对于扩充骑兵,也没有那么迫切的需求。
正当桓熙准备离开的时候,王猛突然提议道:
“主公,依下官愚见,是否应该对骑兵的日常训练做出调整。”
桓熙挑了挑眉,问道:
“先生有何高见?”
王猛解释道:
“军中目前共有三千枪骑,又有两千骑兵兼顾骑射与近战,在过去,这种安排自然无可厚非。
“但既然主公已经降服匈奴,有八千弓骑随时听候调用,下官以为,是否应该适当的削减那两千将士的骑射训练,而让他们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近战训练之中。”
桓熙闻言,不由颔首表示认同。
一个人的精力往往有限,在大多数情况下,全能也意味着在各方面都不够突出。
当然,不是没有例外,比如桓熙眼前的王猛。
军事、政治、智谋三方面,都能跻身这个时代最出色的那一小撮人的行列,也就武力值差了点意思。
但这样的人物终究是凤毛麟角。
桓熙麾下这两千骑兵,说是兼顾骑射与近战,可单论骑射,他们不如匈奴弓骑,单论近身肉搏,又与枪骑相去甚远。
在桓熙指挥匈奴弓骑与晋军骑兵配合的两场大战中,这些全能型骑兵定位模糊且尴尬,往往在远程打击时,有匈奴弓骑就够了,轮不到他们发挥作用。
而摧锋陷阵之时,又只能跟在枪骑身后厮杀,充当不了攻坚的箭头。
王猛之所以提议要调整他们的训练内容,降低骑射在训练中所占的比重,就是认为在有了匈奴弓骑之后,桓熙麾下并不缺乏远程打击力量。
反倒是光靠三千枪骑,不足以在战场上保护匈奴弓骑。
因此,必须要加强那些全能骑兵们的近战能力。
今日如果王猛不提,桓熙还一直疏忽了这件事情,只是他比王猛的观点更为激进,桓熙准允道:
“这件事情就交由先生来安排,骑射就不用再练了,今后的训练内容,与枪骑看齐。”
王猛还只是提议削减骑射训练量,而桓熙索性要将他们编作枪骑。
毕竟以他如今仅有三千近战枪骑的规模,也不应该再分出本就不多的骑兵去往全能型的方向发展。
当初让他们兼练骑射,只是因为那时候还没有降服铁弗匈奴。
今时不同往日,相信有了五千精锐枪骑,必能对战局产生更大的影响。
王猛欣然领命。
至于从州郡兵中选拔五千健壮敢战之士,桓熙当然不会假手于人,非得自己亲自主持,这是王猛也不能触碰的禁忌。
既然王猛给骑兵规划开了个头,桓熙便与他说起了自己的打算:
“先生,你我都知道,将来能与桓某争夺天下者,仅燕、虞而已。
“燕国蚕食冀州,必将虎踞河北,成为我的心腹大患。
“我欲成就霸业,早晚都将与慕容氏开战。
“我听说慕容氏有一支具装甲骑,往来所向披靡,我欲效仿,方能在东出之后与其抗衡。”
所谓具装,指马的铠甲,甲骑,则是披甲的骑兵,也就是人马皆披铠甲的重骑兵。
具装甲骑兴起于东汉,并且将在不久之后的南北朝迈入鼎盛时期。
而桓熙的枪骑,只能算是轻甲骑兵,战马也并未覆甲。
一名具装甲骑,往往需要有一至两名辅兵或者民夫配合,帮助他们拖运人马的铠甲与武器。
要想成为一名具装甲骑,不仅对骑兵自身有着极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具备出众的体力,以及能够熟练使用马槊,对于战马来说,也必须具有出众的承重能力与耐力。 前燕在逐鹿中原前,曾长期与高句丽争夺领土,而高句丽的骑兵极度重视叠甲,因此,在与高句丽的战斗中,前燕也建立了一支重甲骑兵。
当然,想要对抗具装甲骑,还有其他的办法,比如组建重步兵,以及让人专砍马腿。
但想要在骑兵的交锋中取得胜利,就必须要有一支能与前燕抗衡的重甲骑兵。
王猛闻言笑道:
“主公所言,猛又如何不知,但如今凉州张氏未灭,又有苻氏在侧,何必急于一时。
“倒不如等收取凉州,得其骏马,再来组建具装甲骑,时犹未晚。”
桓熙也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他点头道:
“具装甲骑可以在平定凉州之后组建,但机巧院的匠人们可不能让他们闲着,我欲使他们设计新式铠甲,务求在减轻重量的同时,又不失其防御。”
桓熙说是这么说,但他自己对于铠甲的发展也没有太多的认知,不过,这不妨碍他下达命令,让那些机巧院的匠人们为此绞尽脑汁。
说着,桓熙又道:
“我听说汉末时,有一冶铁之法,名为灌钢法,我愿求之。
“若能如愿,可在渭水之畔,设置冶铁炉,引水鼓风以此法锻炼兵器,这件事情还需先生费心。”
虽然灌钢法早在东汉末年就已经出现,但因为战乱的原因,使得各行各业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灌钢法始终未曾普及。
如今在锻造武器时,大多还是沿用西汉末年出现,而在东汉中期普及的炒钢法。
当然,炒钢法只是用来打制底层将士所用甲胄兵器,军中将领的甲仗则是在炒钢法的基础上,以百炼法制成。
百炼法是在炒钢法的基础上进行深加工,对钢铁进行反复加热锻打,需要热锻百余火,能够更好的去除其中的杂质。
但费时费力,难以在军中推广,即便真的推广,也只能用在具装甲骑身上。
因此,即使是慕容鲜卑,所拥有的具装甲骑也不过千余人。
北宋科学家沈括将灌钢视为伪钢,视百炼钢为真钢,这是因为当时民间灌钢,往往只是热锻二三火,其质量自然要逊色于热锻百余火的百炼钢。
实际上,灌钢法相较于炒钢法,对去除杂质,提高金属质量有着显著的优势。
而它所耗费的工时,又远远少于百炼法,毕竟只需要二三火,就能得到质量不俗的钢铁,因此当灌钢法普及之后,炒钢法也随之没落。
桓熙求取灌钢法,自然是为底层士兵而准备。
当晋军使用灌钢甲仗,对上敌军的炒钢甲仗,也将因为装备精良而占得优势。
至于军中将领与具装甲骑们的铠甲、兵器,自然是要在灌钢的基础上,用百炼法反复锻打。
由于灌钢的品质胜于炒钢,也将节省更多的工时,锻造出更多的优质甲仗。
王猛对灌钢法也有耳闻,他曾将做过货郎,走南闯北,当然是见多识广。
只是具体工艺和效果却不甚了解。
不过既然桓熙将事情吩咐给了他,王猛自然不会推脱。
他不怕桓熙给自己布置太多的任务,怕的是有朝一日,桓熙不再信任自己,让他整日赋闲在家,空有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
与王猛商量过这些事情后,桓熙去了一趟长安府库,从中调出十万匹绢布送往城外大营,此时,无论是晋军步骑,还是匈奴弓骑都在等待着领赏。
桓熙是不缺绢布的,去年入库的二十余万匹还有部分剩余。
今年的户调,二十五万匹绢布,也已经送来了大部分,说是秋税,但真正收缴赋税的截止日期却是在十一月,因此,秦、梁二州的布绢尚未送达。
匈奴弓骑虽然不需要桓熙拨付军饷,但征调他们作战,该有的赏赐不能少,否则这些匈奴人又怎么会心甘情愿的替他卖命。
这十万匹布将由将士们一同瓜分,但凡参与洛阳之战的,人皆得布一匹,桓熙总计征调一万五千晋军,五千匈奴弓骑前往洛阳,共计两万匹布,而剩余的八万匹布,则又将领与士兵们按照各自的战功进行赏赐。
当然,跟随邓羌前往蒲坂的七千将士虽然没有投入到战争中,但桓熙还是为他们准备了七千匹布。
毕竟离开长安,与家人分别,长途跋涉前往蒲坂听用,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至于高王城里的三千战兵,他们已经安家于桓熙设立的河东郡,并未被调动,自然是不存在苦劳这一说的。
桓熙目前也有想法,计划在扩军之后,抽调两千战兵常驻蒲坂,让他们在蒲坂安家,以随时协防高王城。
感谢书友呵rankon的打赏,下一章在晚上十二点前。
(本章完)
第125章 骑兵构想
桓熙之所以选择扩充步兵,而非骑兵,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二者的成本天差地别。
一名骑兵三匹马,且不说桓熙能否腾出这么多的军马。
无论战马还是代步马,都要比人吃得更精细。
实际上,桓熙并非负担不起一万精骑,三万军马的常备军规模。
但考虑到目前的财政状况,只得作罢。
毕竟桓熙掳来三万余户河南郡百姓,也给财政带来了负担。
由于他征用百姓的粮食,就有义务给他们提供口粮,一直养到明年秋收。
三万余户,以每户五口人来计算,就是十五万人。
十五万人嗷嗷待哺,桓熙哪来的闲钱再养五千骑兵,况且他也没有那么多的军马。
再者说了,如今桓熙的战兵之中,看似只有五千骑兵,但还有八千匈奴弓骑听命于他。
狼山、洛阳两战,已经证明匈奴弓骑足堪驱使,桓熙对于扩充骑兵,也没有那么迫切的需求。
正当桓熙准备离开的时候,王猛突然提议道:
“主公,依下官愚见,是否应该对骑兵的日常训练做出调整。”
桓熙挑了挑眉,问道:
“先生有何高见?”
王猛解释道:
“军中目前共有三千枪骑,又有两千骑兵兼顾骑射与近战,在过去,这种安排自然无可厚非。
“但既然主公已经降服匈奴,有八千弓骑随时听候调用,下官以为,是否应该适当的削减那两千将士的骑射训练,而让他们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近战训练之中。”
桓熙闻言,不由颔首表示认同。
一个人的精力往往有限,在大多数情况下,全能也意味着在各方面都不够突出。
当然,不是没有例外,比如桓熙眼前的王猛。
军事、政治、智谋三方面,都能跻身这个时代最出色的那一小撮人的行列,也就武力值差了点意思。
但这样的人物终究是凤毛麟角。
桓熙麾下这两千骑兵,说是兼顾骑射与近战,可单论骑射,他们不如匈奴弓骑,单论近身肉搏,又与枪骑相去甚远。
在桓熙指挥匈奴弓骑与晋军骑兵配合的两场大战中,这些全能型骑兵定位模糊且尴尬,往往在远程打击时,有匈奴弓骑就够了,轮不到他们发挥作用。
而摧锋陷阵之时,又只能跟在枪骑身后厮杀,充当不了攻坚的箭头。
王猛之所以提议要调整他们的训练内容,降低骑射在训练中所占的比重,就是认为在有了匈奴弓骑之后,桓熙麾下并不缺乏远程打击力量。
反倒是光靠三千枪骑,不足以在战场上保护匈奴弓骑。
因此,必须要加强那些全能骑兵们的近战能力。
今日如果王猛不提,桓熙还一直疏忽了这件事情,只是他比王猛的观点更为激进,桓熙准允道:
“这件事情就交由先生来安排,骑射就不用再练了,今后的训练内容,与枪骑看齐。”
王猛还只是提议削减骑射训练量,而桓熙索性要将他们编作枪骑。
毕竟以他如今仅有三千近战枪骑的规模,也不应该再分出本就不多的骑兵去往全能型的方向发展。
当初让他们兼练骑射,只是因为那时候还没有降服铁弗匈奴。
今时不同往日,相信有了五千精锐枪骑,必能对战局产生更大的影响。
王猛欣然领命。
至于从州郡兵中选拔五千健壮敢战之士,桓熙当然不会假手于人,非得自己亲自主持,这是王猛也不能触碰的禁忌。
既然王猛给骑兵规划开了个头,桓熙便与他说起了自己的打算:
“先生,你我都知道,将来能与桓某争夺天下者,仅燕、虞而已。
“燕国蚕食冀州,必将虎踞河北,成为我的心腹大患。
“我欲成就霸业,早晚都将与慕容氏开战。
“我听说慕容氏有一支具装甲骑,往来所向披靡,我欲效仿,方能在东出之后与其抗衡。”
所谓具装,指马的铠甲,甲骑,则是披甲的骑兵,也就是人马皆披铠甲的重骑兵。
具装甲骑兴起于东汉,并且将在不久之后的南北朝迈入鼎盛时期。
而桓熙的枪骑,只能算是轻甲骑兵,战马也并未覆甲。
一名具装甲骑,往往需要有一至两名辅兵或者民夫配合,帮助他们拖运人马的铠甲与武器。
要想成为一名具装甲骑,不仅对骑兵自身有着极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具备出众的体力,以及能够熟练使用马槊,对于战马来说,也必须具有出众的承重能力与耐力。 前燕在逐鹿中原前,曾长期与高句丽争夺领土,而高句丽的骑兵极度重视叠甲,因此,在与高句丽的战斗中,前燕也建立了一支重甲骑兵。
当然,想要对抗具装甲骑,还有其他的办法,比如组建重步兵,以及让人专砍马腿。
但想要在骑兵的交锋中取得胜利,就必须要有一支能与前燕抗衡的重甲骑兵。
王猛闻言笑道:
“主公所言,猛又如何不知,但如今凉州张氏未灭,又有苻氏在侧,何必急于一时。
“倒不如等收取凉州,得其骏马,再来组建具装甲骑,时犹未晚。”
桓熙也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他点头道:
“具装甲骑可以在平定凉州之后组建,但机巧院的匠人们可不能让他们闲着,我欲使他们设计新式铠甲,务求在减轻重量的同时,又不失其防御。”
桓熙说是这么说,但他自己对于铠甲的发展也没有太多的认知,不过,这不妨碍他下达命令,让那些机巧院的匠人们为此绞尽脑汁。
说着,桓熙又道:
“我听说汉末时,有一冶铁之法,名为灌钢法,我愿求之。
“若能如愿,可在渭水之畔,设置冶铁炉,引水鼓风以此法锻炼兵器,这件事情还需先生费心。”
虽然灌钢法早在东汉末年就已经出现,但因为战乱的原因,使得各行各业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灌钢法始终未曾普及。
如今在锻造武器时,大多还是沿用西汉末年出现,而在东汉中期普及的炒钢法。
当然,炒钢法只是用来打制底层将士所用甲胄兵器,军中将领的甲仗则是在炒钢法的基础上,以百炼法制成。
百炼法是在炒钢法的基础上进行深加工,对钢铁进行反复加热锻打,需要热锻百余火,能够更好的去除其中的杂质。
但费时费力,难以在军中推广,即便真的推广,也只能用在具装甲骑身上。
因此,即使是慕容鲜卑,所拥有的具装甲骑也不过千余人。
北宋科学家沈括将灌钢视为伪钢,视百炼钢为真钢,这是因为当时民间灌钢,往往只是热锻二三火,其质量自然要逊色于热锻百余火的百炼钢。
实际上,灌钢法相较于炒钢法,对去除杂质,提高金属质量有着显著的优势。
而它所耗费的工时,又远远少于百炼法,毕竟只需要二三火,就能得到质量不俗的钢铁,因此当灌钢法普及之后,炒钢法也随之没落。
桓熙求取灌钢法,自然是为底层士兵而准备。
当晋军使用灌钢甲仗,对上敌军的炒钢甲仗,也将因为装备精良而占得优势。
至于军中将领与具装甲骑们的铠甲、兵器,自然是要在灌钢的基础上,用百炼法反复锻打。
由于灌钢的品质胜于炒钢,也将节省更多的工时,锻造出更多的优质甲仗。
王猛对灌钢法也有耳闻,他曾将做过货郎,走南闯北,当然是见多识广。
只是具体工艺和效果却不甚了解。
不过既然桓熙将事情吩咐给了他,王猛自然不会推脱。
他不怕桓熙给自己布置太多的任务,怕的是有朝一日,桓熙不再信任自己,让他整日赋闲在家,空有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
与王猛商量过这些事情后,桓熙去了一趟长安府库,从中调出十万匹绢布送往城外大营,此时,无论是晋军步骑,还是匈奴弓骑都在等待着领赏。
桓熙是不缺绢布的,去年入库的二十余万匹还有部分剩余。
今年的户调,二十五万匹绢布,也已经送来了大部分,说是秋税,但真正收缴赋税的截止日期却是在十一月,因此,秦、梁二州的布绢尚未送达。
匈奴弓骑虽然不需要桓熙拨付军饷,但征调他们作战,该有的赏赐不能少,否则这些匈奴人又怎么会心甘情愿的替他卖命。
这十万匹布将由将士们一同瓜分,但凡参与洛阳之战的,人皆得布一匹,桓熙总计征调一万五千晋军,五千匈奴弓骑前往洛阳,共计两万匹布,而剩余的八万匹布,则又将领与士兵们按照各自的战功进行赏赐。
当然,跟随邓羌前往蒲坂的七千将士虽然没有投入到战争中,但桓熙还是为他们准备了七千匹布。
毕竟离开长安,与家人分别,长途跋涉前往蒲坂听用,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至于高王城里的三千战兵,他们已经安家于桓熙设立的河东郡,并未被调动,自然是不存在苦劳这一说的。
桓熙目前也有想法,计划在扩军之后,抽调两千战兵常驻蒲坂,让他们在蒲坂安家,以随时协防高王城。
感谢书友呵rankon的打赏,下一章在晚上十二点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