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新的建设 一 造纸厂(感谢江西胖哥的红包,割肉加更)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大符篆师、最强雇佣兵之暗黑纪元、侠武世界、全能刺客、茅山术之不死人、超级六扇门、暴躁的大隋
墨坛文学 www.22mt.co,最快更新1255再铸鼎最新章节!
1258年,八月十八,城阳工业区。
工业区西边的一条小河旁边,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建好了一排砖墙木顶的建筑,旁边还种了一片不知道什么植物,外面用一道木栅栏围起来,大门上的牌匾用红布遮着,门口挂着一道红布拦起来,围墙附近又插了不少彩布小旗子。
今天这里围了不少人,门外点了一堆火,旁边许多小孩子兴奋地把一捧捧小竹节扔到火中,发出阵阵爆响——这就是真正的爆竹了。
没一会儿,城阳工业区主任方迎波和商务部的张小平从门内走出来,还拉着即墨城书香斋的老板张好文。周围的劳工和村民见状,立刻按安排好的程序鼓起掌来。
三人笑呵呵地抱拳感谢捧场,然后一起握住一把剪刀,将门口拦着的红布剪断。
大门两侧早已等候多时的两个资深劳工见状,立刻把手上的绳子一拉,上方遮住牌匾的红布便被扯了下来,连带着里面包裹住的不少花瓣纷纷四散开来,露出牌匾上“书香纸坊”四个大字。
围观群众配合地吆喝起来,张好文激动地向前一步,大声地宣布:“书香纸坊,今日就建成了!”
说完,他便和其他人一样,卖力地鼓起掌来,一边鼓着一边心里还有些感叹,不禁回想起当年三名东海人上门买纸墨的场景。那时,他不过是即墨城一家普通小店的店主,也就是勉强糊口而已,哪里想到今天能拥有一家自己的纸厂呢?虽然只有三成股份。
换届会议完成后,原先耽搁的不少项目也骤然加速起来,这书香纸厂就是其中一例。
自从当初王泊棠等人在即墨城的书香斋买了一批纸墨,便迅速成了他家的第一大客户。整个即墨城,会读书写字的也不知道有没有二百人,而且大部分也只是偶尔写写字,对纸的需求量并不大。但东海商社就不一样了,不但股东们有大量的资料和日常数据需要记录,各个工坊和学校也需要大量用纸,连军队也要拿纸去包火药,总体需求非常旺盛,远远超过书香斋之前的销售额。
书香斋的老板张好文对此自然是欣喜若狂的,但东海人就很不高兴了。这年头的纸价格太贵,即使后来拿到个优惠价,也要一文钱一张,一个月总要花一二百贯来买纸。而且这些纸质量也不太好,很容易划破折损。非金属组做了一批玻璃蘸水笔出来,在这些纸上就很难使用,只能写在日本雁皮纸上。
所以东海商社就动了自己造纸的想法。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解决书写用纸的需求,还可以为研发特种用纸比如卫生纸打基础。现在商社每个月都要批给女股东一批棉布和绸布,开销也不小。
但是他们对造纸一窍不通,这附近也雇不到造纸工匠,于是商务部的张小平就动了跟张好文合资办造纸厂的主意,毕竟他在这行当浸润了十多年,应当对造纸熟悉一些。
张好文听了之后,既有些疑虑,也有些心动。
疑虑在于,跟东海人合股办了造纸厂,纸价肯定得降低不少,利润还要分给他们一大半,自己的收益会不会降低呢?心动在于,这也是个家传的产业啊,比这小店倒买倒卖的无根之萍稳当多了。
他盘算了许久,最终还是觉得可以办。自造纸虽说价格会降,但成本降得更多,利润未必低。而且张小平许诺纸厂的名字由他来取,将来东海商社会大量采购自造纸,还会派人帮忙进行技术改造。这最后一点让他尤为心动,毕竟东海人的机巧在即墨城也小有名气。所以他决定跟着东海人干了,说不定将来也能造出一方名纸呢?
于是事情就这么谈成了,张好文去兖州雇了四个造纸匠,东海商社提供场地和设备,把这个“书香纸坊”开了起来。在这个开业仪式之前,其实纸坊已经试运行了好几个月,用来理顺生产流程,直到能比较流畅地进行生产,有了把握,才正式开业。
当初东海人虽说要提供技术支持,但他们对造纸本来就没什么研究,只能让造纸匠们先演示一遍造纸流程,再看看有什么可以改造的地方。
但没想到这造纸过程的冗长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光是第一步沤料,就要将树皮、竹子等材料浸泡在水中长达一百天,以浸出杂质,软化纤维。
接下来需要用碱水将原料蒸煮一遍,再将原浆捣乱,使得纤维细化。
之后把细化后的纸浆再次浸水,然后用特制的平板容器将纸浆捞上来,也就是所谓的“抄纸”。
最后把抄上来的纸压榨成片,再烘干就成了真正的纸了。
后续流程所要的时间要短一些,不过也要差不多一个月才能搞定。
第一批纸用了四个多月才做出来,期间东海人一点都没有插手。最后做出的纸质量还可以,比之前外购的纸稍厚一些,但也更耐划,只是粗糙了些,而且颜色泛黄。最后这一点东海人倒不是很在意,反而觉得比较护眼。
工业部派来一个叫祝天明的帮忙改进工艺。他刚刚看明白这套造纸流程,也没多少能插手的地方,只是搬了台小水车过来,用铁制搅碎机代替人工捣料,效果还不错,最后产出的纸细腻了不少。
其他沤料和蒸煮的过程或许能用化学药剂缩短,但现在的东海商社还没能力研究这个,祝天明只能带着几个劳工分组实验沤制的方法,留待以后满满改进,现在先用规模换时间吧。
……
开业仪式过后,纸坊内部又摆出一道流水席来,请工匠和雇佣工人大吃大喝了一顿。
酒饱饭足之后,张好文把四个造纸匠叫到办公室中,一人发了一个红包,然后说:“诸位大匠,明天咱工坊就正式开工了,此后就有劳各位了!”
“谢过东家”“自当出力”“东家客气了”“包在俺身上”几个工匠纷纷回道。
张好文随后关心地问道:“如今我们工坊也能顺畅出纸了,今个是八月十八,不知十月初一前,产出两千刀可否?”
一刀就是一百张纸,两千刀差不多是东海商社四十天的用量。张好文核算下来,工坊的生产成本不过一刀二十文,即使只卖五十文一刀,利润也超过了以往从外地购纸倒卖的时候,而东海商社的需求非常旺盛,所以他现在非常关心产量。
“呃,”为首一个姓陈的工匠有些为难,“东家,这两千刀确实有些难了,最多也就出八百。”
“啊?怎么会这么少?”张好文有些失望,之前试生产的时候他全程都跟着,私下也计算过工时,觉得一个月至少也能出一千五百刀啊。
陈工匠扳着指头说道:“回东家,咱工坊现在原料和人工都不缺,但是纸药实在是没多少。我们就带了几棵杨桃藤过来,试制的时候用了一些,其他的全种在地里了,至少半年后才能用,还不知道这即墨地界能不能长,所以再急也出不了纸啊。”
所谓纸药,就是某些植物的胶质,在抄纸之前加入纸浆中,将纤维搅匀粘连在一起,抄纸之后才能形成一张完整均匀的纸。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纸药作物,某些地区特产优质纸,往往就是因为当地有某种特产植物可以产生优质的纸药。
在北方,常用的纸药就是杨桃藤,也就是猕猴桃的藤。陈工匠等人来即墨的时候带了一批,又在纸坊旁边种了几亩,现在剩下能用的不多。
“嗯……”张好文思考着。他对造纸流程也算清楚,纸药自然是知道的,但没想到会这么缺。“那么,就没什么能代替的?这崂山上什么树草都有,我估摸着该有些能产纸药的吧?等等……如果不用纸药会如何?”
陈工匠有些为难地说:“确实有些花草也能出纸药,但难不成还能一个个试过去?老祖师都试过了啊,结果就是杨桃藤和黄菊葵最好。唔,不用纸药也不是没办法,用浆糊也能凑合,不过效果要差不少。要是连浆糊都不用,那出来的纸就是一块厚一块薄,不成纸样了。”
张好文眼前一亮,说:“反正没纸药也没事干,那你们就先用浆糊造一批试试。我再去问问东海人,看他们有什么办法没有。”
……
四天后,祝天明拿着一张用浆糊做出的纸,在太阳底下左看看右摸摸,研究着有什么不同。这张纸和之前用纸药做出的纸相比,局部质量并不差,只是均匀性要差一些,透过阳光,能看出一处厚一处薄。
“唔,看来纸药并没有粘连作用,只是让纤维分布得更均匀了啊。”他自言自语道。
随后,他把陈工匠叫了过来,问:“郭师傅,你们就没想过用什么工具,手动将纸浆布匀吗?”
陈工匠先是尴尬地纠正道:“东家,我姓陈,郭师傅是络腮胡子的那个。”然后又回想了一下,说道:“我曾经见过有用碾子压平的,不过那样得一张一张压,太费事,不如用纸药,自然就平了。”
祝天明思索了一会儿,便让陈工匠回去继续用浆糊生产了,只需把纸做厚一些即可。这样的纸不说写字,至少包火药已经够用了。随后,他带着几张自产的纸回到办公室,掏了一支东海产的铅笔出来,开始画起了设计图。
后来,祝天明联合机械组设计了一套辊压机,将特制的粘稠纸浆平铺在草席上,经过辊压机压制成厚薄一致的纸片,之后简单晒干即可。
这样的机制纸省去了纸药,成本要低得多,质量却比用纸药时更好,很快就大量被东海商社收购,甚至销往外地,成了东海一项著名产品,不过这是后话了。
1258年,八月十八,城阳工业区。
工业区西边的一条小河旁边,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建好了一排砖墙木顶的建筑,旁边还种了一片不知道什么植物,外面用一道木栅栏围起来,大门上的牌匾用红布遮着,门口挂着一道红布拦起来,围墙附近又插了不少彩布小旗子。
今天这里围了不少人,门外点了一堆火,旁边许多小孩子兴奋地把一捧捧小竹节扔到火中,发出阵阵爆响——这就是真正的爆竹了。
没一会儿,城阳工业区主任方迎波和商务部的张小平从门内走出来,还拉着即墨城书香斋的老板张好文。周围的劳工和村民见状,立刻按安排好的程序鼓起掌来。
三人笑呵呵地抱拳感谢捧场,然后一起握住一把剪刀,将门口拦着的红布剪断。
大门两侧早已等候多时的两个资深劳工见状,立刻把手上的绳子一拉,上方遮住牌匾的红布便被扯了下来,连带着里面包裹住的不少花瓣纷纷四散开来,露出牌匾上“书香纸坊”四个大字。
围观群众配合地吆喝起来,张好文激动地向前一步,大声地宣布:“书香纸坊,今日就建成了!”
说完,他便和其他人一样,卖力地鼓起掌来,一边鼓着一边心里还有些感叹,不禁回想起当年三名东海人上门买纸墨的场景。那时,他不过是即墨城一家普通小店的店主,也就是勉强糊口而已,哪里想到今天能拥有一家自己的纸厂呢?虽然只有三成股份。
换届会议完成后,原先耽搁的不少项目也骤然加速起来,这书香纸厂就是其中一例。
自从当初王泊棠等人在即墨城的书香斋买了一批纸墨,便迅速成了他家的第一大客户。整个即墨城,会读书写字的也不知道有没有二百人,而且大部分也只是偶尔写写字,对纸的需求量并不大。但东海商社就不一样了,不但股东们有大量的资料和日常数据需要记录,各个工坊和学校也需要大量用纸,连军队也要拿纸去包火药,总体需求非常旺盛,远远超过书香斋之前的销售额。
书香斋的老板张好文对此自然是欣喜若狂的,但东海人就很不高兴了。这年头的纸价格太贵,即使后来拿到个优惠价,也要一文钱一张,一个月总要花一二百贯来买纸。而且这些纸质量也不太好,很容易划破折损。非金属组做了一批玻璃蘸水笔出来,在这些纸上就很难使用,只能写在日本雁皮纸上。
所以东海商社就动了自己造纸的想法。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解决书写用纸的需求,还可以为研发特种用纸比如卫生纸打基础。现在商社每个月都要批给女股东一批棉布和绸布,开销也不小。
但是他们对造纸一窍不通,这附近也雇不到造纸工匠,于是商务部的张小平就动了跟张好文合资办造纸厂的主意,毕竟他在这行当浸润了十多年,应当对造纸熟悉一些。
张好文听了之后,既有些疑虑,也有些心动。
疑虑在于,跟东海人合股办了造纸厂,纸价肯定得降低不少,利润还要分给他们一大半,自己的收益会不会降低呢?心动在于,这也是个家传的产业啊,比这小店倒买倒卖的无根之萍稳当多了。
他盘算了许久,最终还是觉得可以办。自造纸虽说价格会降,但成本降得更多,利润未必低。而且张小平许诺纸厂的名字由他来取,将来东海商社会大量采购自造纸,还会派人帮忙进行技术改造。这最后一点让他尤为心动,毕竟东海人的机巧在即墨城也小有名气。所以他决定跟着东海人干了,说不定将来也能造出一方名纸呢?
于是事情就这么谈成了,张好文去兖州雇了四个造纸匠,东海商社提供场地和设备,把这个“书香纸坊”开了起来。在这个开业仪式之前,其实纸坊已经试运行了好几个月,用来理顺生产流程,直到能比较流畅地进行生产,有了把握,才正式开业。
当初东海人虽说要提供技术支持,但他们对造纸本来就没什么研究,只能让造纸匠们先演示一遍造纸流程,再看看有什么可以改造的地方。
但没想到这造纸过程的冗长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光是第一步沤料,就要将树皮、竹子等材料浸泡在水中长达一百天,以浸出杂质,软化纤维。
接下来需要用碱水将原料蒸煮一遍,再将原浆捣乱,使得纤维细化。
之后把细化后的纸浆再次浸水,然后用特制的平板容器将纸浆捞上来,也就是所谓的“抄纸”。
最后把抄上来的纸压榨成片,再烘干就成了真正的纸了。
后续流程所要的时间要短一些,不过也要差不多一个月才能搞定。
第一批纸用了四个多月才做出来,期间东海人一点都没有插手。最后做出的纸质量还可以,比之前外购的纸稍厚一些,但也更耐划,只是粗糙了些,而且颜色泛黄。最后这一点东海人倒不是很在意,反而觉得比较护眼。
工业部派来一个叫祝天明的帮忙改进工艺。他刚刚看明白这套造纸流程,也没多少能插手的地方,只是搬了台小水车过来,用铁制搅碎机代替人工捣料,效果还不错,最后产出的纸细腻了不少。
其他沤料和蒸煮的过程或许能用化学药剂缩短,但现在的东海商社还没能力研究这个,祝天明只能带着几个劳工分组实验沤制的方法,留待以后满满改进,现在先用规模换时间吧。
……
开业仪式过后,纸坊内部又摆出一道流水席来,请工匠和雇佣工人大吃大喝了一顿。
酒饱饭足之后,张好文把四个造纸匠叫到办公室中,一人发了一个红包,然后说:“诸位大匠,明天咱工坊就正式开工了,此后就有劳各位了!”
“谢过东家”“自当出力”“东家客气了”“包在俺身上”几个工匠纷纷回道。
张好文随后关心地问道:“如今我们工坊也能顺畅出纸了,今个是八月十八,不知十月初一前,产出两千刀可否?”
一刀就是一百张纸,两千刀差不多是东海商社四十天的用量。张好文核算下来,工坊的生产成本不过一刀二十文,即使只卖五十文一刀,利润也超过了以往从外地购纸倒卖的时候,而东海商社的需求非常旺盛,所以他现在非常关心产量。
“呃,”为首一个姓陈的工匠有些为难,“东家,这两千刀确实有些难了,最多也就出八百。”
“啊?怎么会这么少?”张好文有些失望,之前试生产的时候他全程都跟着,私下也计算过工时,觉得一个月至少也能出一千五百刀啊。
陈工匠扳着指头说道:“回东家,咱工坊现在原料和人工都不缺,但是纸药实在是没多少。我们就带了几棵杨桃藤过来,试制的时候用了一些,其他的全种在地里了,至少半年后才能用,还不知道这即墨地界能不能长,所以再急也出不了纸啊。”
所谓纸药,就是某些植物的胶质,在抄纸之前加入纸浆中,将纤维搅匀粘连在一起,抄纸之后才能形成一张完整均匀的纸。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纸药作物,某些地区特产优质纸,往往就是因为当地有某种特产植物可以产生优质的纸药。
在北方,常用的纸药就是杨桃藤,也就是猕猴桃的藤。陈工匠等人来即墨的时候带了一批,又在纸坊旁边种了几亩,现在剩下能用的不多。
“嗯……”张好文思考着。他对造纸流程也算清楚,纸药自然是知道的,但没想到会这么缺。“那么,就没什么能代替的?这崂山上什么树草都有,我估摸着该有些能产纸药的吧?等等……如果不用纸药会如何?”
陈工匠有些为难地说:“确实有些花草也能出纸药,但难不成还能一个个试过去?老祖师都试过了啊,结果就是杨桃藤和黄菊葵最好。唔,不用纸药也不是没办法,用浆糊也能凑合,不过效果要差不少。要是连浆糊都不用,那出来的纸就是一块厚一块薄,不成纸样了。”
张好文眼前一亮,说:“反正没纸药也没事干,那你们就先用浆糊造一批试试。我再去问问东海人,看他们有什么办法没有。”
……
四天后,祝天明拿着一张用浆糊做出的纸,在太阳底下左看看右摸摸,研究着有什么不同。这张纸和之前用纸药做出的纸相比,局部质量并不差,只是均匀性要差一些,透过阳光,能看出一处厚一处薄。
“唔,看来纸药并没有粘连作用,只是让纤维分布得更均匀了啊。”他自言自语道。
随后,他把陈工匠叫了过来,问:“郭师傅,你们就没想过用什么工具,手动将纸浆布匀吗?”
陈工匠先是尴尬地纠正道:“东家,我姓陈,郭师傅是络腮胡子的那个。”然后又回想了一下,说道:“我曾经见过有用碾子压平的,不过那样得一张一张压,太费事,不如用纸药,自然就平了。”
祝天明思索了一会儿,便让陈工匠回去继续用浆糊生产了,只需把纸做厚一些即可。这样的纸不说写字,至少包火药已经够用了。随后,他带着几张自产的纸回到办公室,掏了一支东海产的铅笔出来,开始画起了设计图。
后来,祝天明联合机械组设计了一套辊压机,将特制的粘稠纸浆平铺在草席上,经过辊压机压制成厚薄一致的纸片,之后简单晒干即可。
这样的机制纸省去了纸药,成本要低得多,质量却比用纸药时更好,很快就大量被东海商社收购,甚至销往外地,成了东海一项著名产品,不过这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