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功高难敌馋言谤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墨坛文学 www.22mt.co,最快更新敕勒歌:两魏英雄传最新章节!
526年,二月,洛阳城。
六镇叛乱平定之后,胡太后一直犯愁如何安置元渊和他的北伐大军。
诚然,元渊在平定六镇叛乱的过程中厥功甚伟,比他的前任元彧、李叔仁、李崇等人都要优秀得多,即使有柔然协助,依然不能抹杀他的功劳。
但元渊在战后的表现却让胡太后忧心忡忡。
元渊带兵打仗虽然是一把好手,但政治敏感度却是非常大的短板,经常会忽视朝堂上的游戏规则。而古今中外,历朝历代,不论是多么厉害的牛人,不懂政治只会是死路一条。
统兵在外的大将,尤其是皇室亲王,永远是朝廷猜忌的重要对象。何况,朝中还有一个死对头元徽在时刻盯着他,抓住一切机会打小报告。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点考虑不周都会致命。
你可以追随自己的理想去叱咤风云改变世界,但首先要保证自己在权力的游戏中不被玩死。
元渊犯的第一个错误,是对投降镇民的安置问题越俎代庖。
破六韩拔陵虽然已经败逃,但投降的镇民有二十多万之众,这些人都是被逼无奈造反的,如果安置不好,再次造反也就是一念之间的事情。元渊当时从大局考虑,为了平息这些镇民的叛乱之心,向朝廷申请在恒州以北再设立一个郡县用以安置镇民,同时免去这些镇民的叛乱之罪,将其身份由兵户和府户改为民户。
这就是越职之罪。你元渊作为一个将领,只管打好仗就行了,这些投降镇民的处理方案朝廷自会考虑,不是你的职权范围。现在你提出这么个方案,明显有收买人心的嫌疑。元徽在边上再做点儿煽风点火的工作,元渊的建议即使再合理也不会被采纳了。这种情况下,镇民依旧例作为营户被安置几乎是必然的事情。
第二个错误,是打完仗之后没有立刻交出兵权回朝复命,而是继续统帅大军驻扎在恒州。也许元渊觉得现在六镇依然不稳定,而且柔然还在屋里屋外的晃荡,所以打算等北方彻底安定了再回去。但作为宗室亲王拥兵自重岂是小事,这显然会触碰到胡太后敏感的神经。
恒州自从刺史杨钧转为怀朔镇将之后,一直没有正式的刺史来接任。因为平定了六镇叛乱,元渊的声望日益高涨,再加上以前曾经做过一段时间恒州刺史,大家比较熟悉,因此恒州民众自发给朝廷上书,请求让元渊留下来继续当恒州刺史。
这还了得,刺史乃封疆大吏,从来就是朝廷派过来管理你们这些草民的,哪里轮得到你们这些草民要挟朝廷来自己选刺史?肯定是你元渊暗中指使他们才敢这么干。元徽依旧不失时机地在边上给元渊上眼药,说太后啊,我觉得元渊这个人深不可测,您还是当心点儿比较好。
胡太后大怒,只是碍于元渊平叛有功,而且现在又手握重兵,暂时不好处罚他,但也没有同意让元渊当刺史,而是让行台仆射元纂兼任恒州刺史,赶紧把这个空位给补上免生事端。
这还没完。由于当时投降的镇民实在太多,没有全部都发配到河北去,恒州还留了一部分。杜洛周叛乱之后,留在恒州的镇民也打算起义,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有威望的带头人。因为元渊在北境人望甚佳,对待投降的镇民也不错,这些镇民就商量着要把元渊抬出来当老大,领着大家一起打天下。
这下元渊也害怕了,我对你们这么好,你们咋能往火坑推我呢?元渊赶紧给朝廷写了奏章,申请回洛阳。
胡太后一见元渊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了,心里总算舒服了一点儿,能承认错误就还是好同志嘛。于是马上任命左卫将军杨津为新的北道大都督,先把元渊的军权替换下来再说。
杨津也出自弘农杨氏,跟怀朔镇将杨钧算是同族兄弟。杨津性情谨慎耿直,自从十一岁作为符玺郎中入宫侍奉冯太后起,至今已有四十多年,从不结党,也从不趋附权贵,深得冯太后、孝文帝元宏和宣武帝元恪的信任。胡太后当政之后,因为杨津坚守原则,没有积极对她表忠心,有些不满意,就把杨津外放到北方的肆州和并州当刺史。但胡太后也知道杨津是个一心为国没什么私心的人,让他接管北伐大军还是很稳妥的。
可是接下来元渊怎么安排?
元渊毕竟是北伐的大功臣,现在想搞个刺史当当,这个小愿望如果朝廷不答应也说不过去。不过恒州实在是不合适,现在元渊在北方的军队、百姓以及六镇镇民之中的影响力已经相当大,本身又是皇室宗亲,万一哪天被人拥戴造反就麻烦了。虽然现在没什么证据,这么说有点诛心的意思,但防微杜渐消除隐患总是好的。
胡太后和元徽一商量,这么着吧,现在正好定州附近也有六镇流民叛乱,那就安排元渊去定州当刺史收拾乱摊子吧。这样既可以在名义上满足元渊当刺史的愿望,又可以借元渊之手去平定叛乱,可谓一举两得。
胡太后的第六感很敏锐,恒州城民请求让元渊当刺史也就罢了,那些投降的北镇镇民居然试图拥立元渊一起造反,这后面的原因绝不简单,说明元渊在北镇镇民中的影响力已经相当之大。元渊之前做过一段时间的恒州刺史,期间很有可能跟北镇势力有所关联,而这次平叛也属于击溃战,并没有残杀多少北镇镇民,事后还积极建议朝廷赦免镇民的罪过,集中安置按需赈馈,摆明了是在收买这些镇民。
这些细节说明元渊跟六镇镇民之间并非鲜明的正邪对立,而是有些纠缠不清。
这种暧昧关系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所以这次胡太后把元渊安排到定州当刺史,目的就是借元渊之手再次打击六镇镇民,让他们双方彻底对立起来。
元渊不知道胡太后的心理活动,只想着快点离开恒州这个是非之地。于是他将军中事务简单交代一下,也没有等杨津过来交接,就到定州赴任了。
于瑾暂时回到洛阳复命,贺拔三兄弟则留在恒州刺史元纂帐下继续驻守平城。
元渊到达定州治所中山郡之后,按惯例先了解了一下各项情况。
定州叛乱的也是六镇流民,领头的叫鲜于修礼,原来是怀朔镇的镇兵,同样因为饥寒交迫,带领身边的流民在定州的左人城举旗造反。定州、冀州和瀛州本来就是朝廷安置六镇镇民的主要地方,这些镇民虽然变成流民,但大部分都还在附近游荡,没有走出很远,此刻听闻身边有人带头造反,便纷纷从四面八方聚集过来,人数增加的速度甚至超过了杜洛周,旬月之间已经有数万人之众。目前叛军正在四处抢掠,马上就要逼近中山郡了。
而中山郡的太守赵叔隆因为剿匪不力,正在被朝廷派来的台使刘审抓起来审查问罪,也就是说,中山郡现在处于没有守将的状态。
元渊一看这叫什么事啊,现在定州缺兵少将,太守还让自己人给关起来了,难道让我堂堂广阳王去城墙上扛枪站岗吗?他头脑一热,命人把赵叔隆给放出来,说你不用理刘审了,快点儿给我组织守城去。
赵叔隆当然乐意了,赶紧领命干活,把刘审晾到一边。
元渊此举又犯了很大的忌讳。刘审虽然官职没他大,但身份是朝廷派过来的监察特使,是代表朝廷的。你提前招呼都没打,就把人家的本职工作给搅合黄了,让刘审怎么下这个台阶?
刘审心中不忿,也没跟元渊告辞,飞马赶回洛阳。他知道元徽跟元渊有矛盾,于是先找到元徽汇报了下情况。元徽大喜,正愁找不到元渊的把柄呢,机会自己送上门来了。于是授意刘审狠狠地参了元渊一本,说他蔑视朝廷擅相放纵,有结党营私的嫌疑。
当时皇帝元诩十七岁,已经懂得一些事情了。他虽然也对元渊的做法不是很满意,但他同时也发现了元徽是在蓄意添油加醋意图搞倒元渊。元渊好歹是北方平叛的功臣,也是现在宗室亲王之中最能打的,不能因为一点点瑕疵就抹杀了他的功绩。而且自己即将亲政,以后还要多多倚重这样的能臣。
现在元徽和元渊之间的矛盾基本公开化了,这样可不好,影响内部团结,需要化解一下。
于是元诩没有跟老妈打招呼,就把元渊调回了洛阳,胡太后知道的时候圣旨已经发出去了。元诩毕竟是皇帝,君无戏言,况且这也不是什么大事,所以胡太后也没有阻拦,这次就由着儿子了。元渊回到洛阳后,元诩亲自主持酒局为元徽和元渊调节矛盾,让他们俩摒弃前嫌共同为朝廷出力。
可是元诩还是年轻,太低估这件事情的难度了,被人戴绿帽子的深仇大恨岂是一顿饭能化解的。元徽表面上唯唯诺诺,暗地里依然咬牙切齿,心说这次没搞倒还有下一次,元渊你等着咱俩没完。
就这样,元渊的定州刺史当了没几天就卸任了,改任吏部尚书兼中领军,暂时留在朝内工作。定州刺史改由元固担任。
元固也是宗室皇族,他的哥哥就是萧宝寅的前任,那位喝酒中风的西道大行台元修义。
定州是个烂摊子,遍地都是叛乱的流民,官军这边由于没人指挥,只好龟缩在中山等几个城镇内消极防守。元固到任之后,觉得这样太被动了,不是办法,便派官兵主动出去试图平息叛乱。由于前期叛军还没有统一组织起来,都是一小股一小股的行动,因此前期官兵颇有收获,抓捕了不少叛军俘虏。元固命人把这些俘虏分配给各军作为奴仆。
但这些小胜利毕竟无法抵挡大趋势,叛乱的流民依旧越来越多,而且在鲜于修礼和手下几名将领的组织下,逐渐形成规模较大的部队,战斗力迅速增强,官军很快发现已经打不过叛军了。元固无奈,只好把官军收拢到中山城内,同时向朝廷报急。
这时替代元渊担任北道大都督的杨津还没有到达平城,正驻扎在中山西北方向的灵丘附近,他听说中山危急,立刻领兵回援。
灵丘到定州城直线距离大概二百余里,但中间隔着太行山,道路不是很好走。杨津担心中山安全,命令部队日夜兼程,几天之内就赶到了定州。
杨津来到定州城下,本想先在城外安营扎寨,但营垒还没有建完,正赶上元固派出去的定州军队被鲜于修礼的叛军打败,狼狈撤退回定州城内。叛军本来在后面穷追不舍,等追到近前,突然发现城外杨津的部队正在扎营,便停止追击,也在数里之外安营扎寨。
杨津觉得不好,叛军刚打了胜仗,士气正旺,而自己的部队经过长途跋涉,此时正是人困马乏的时候。现在营垒还没有建好,马上天就黑了,叛军此时不乘势追击,肯定是打算晚上来劫营,那样的话自己必败无疑。他认为部队不能驻扎在城外了,先进城休整休整再说。
于是杨津立刻下令停止扎营,部队收拾行装,准备跟随在定州败军的后面一起进城。
可是,定州的军队进城之后,一个州兵站在城门前伸手把杨津的部队给拦住了,不让他们继续前进。然后,中山城门居然直接被关上了。
杨津有点懵,是哪里搞错了么,自己人都不让进?他赶紧让人把那个挡在门前的州兵带过来问问是什么情况。
这个州兵是守城门的负责人,他也是刚刚接到元固的命令,要求他务必拦住杨津的部队不让进城。
不放杨津的部队进城,其实也就是元固一念之间的事情。元固此刻内心有点纠结,除了定州刺史之外,他的官位还是镇北将军,而杨津的官位只是安北将军。北魏官制,重号将军的大小依次是:四征、四镇、四安、四平,也就是说元固的品级比杨津要高,何况元固本人还是皇室宗亲,所以有相当大的优越感。
但杨津现在是北道大都督,全权负责北方的平叛事宜。县官不如现管,如果放杨津进城,两军合一,他就得交出兵权靠边站了,这个他觉得有点接受不了。
可是不让杨津入城,总要给个理由出来吧。
于是元固借口现在叛军就在城外驻扎,你杨津既然是带领官军来平叛的,就不能对敌示弱往城里躲,最好就在城外跟叛军一决胜负。
杨津一听就炸了,合着我没日没夜的赶过来救你,现在你元固就这么对我?杨津生性耿直无所忌惮,倔起来谁也拦不住。他指着守城的官兵就开始骂,说我奉朝廷之命都督北部诸军,你个小小的看门军士居然敢拦着我?你赶紧把城门给我打开,否则我现在就砍了你,说着就把配刀抽出来了。守门的官兵一看不好,眼前这位大爷不像开玩笑的人,不听他的话肯定难逃一刀。也罢,保命要紧,顾不了刺史元固那边了。于是赶紧回身命令城上的守兵打开城门,杨津的部队这才得以入城。
杨津入城之后,憋着一肚子气,也没有理元固,直接命令手下接管守城的各处部队。元固自觉理亏,只好眼睁睁看着。
当夜,叛军果然过来劫营,结果扑了个空。叛军担心有埋伏,赶紧撤回本营。
第二天,叛军整顿停当,开始从东面全力攻打定州城,很快就攻破了定州城东门外围的罗城,定州城内人心惶惶一片混乱。杨津一看形势危急,在城内固守只能坐以待毙,必须带兵出击打击一下叛军的士气。于是杨津立刻组织了一只精锐部队,亲自带队要开门出城迎敌。
结果有个叫许被的长史可能是被吓昏了头,生怕一开门叛军就会趁机冲进来,于是堵在城门口,声称没有收到刺史的命令,不能开门。
杨津气炸了,这定州管事的都是些啥人啊。他懒得废话,北道大都督领兵杀贼,违抗命令者杀无赦,纵马上前抽刀就砍,许被一见不好,眼前这是个要命的主儿,再敢挡着的话估计还没看到叛军呢就先被他给咔嚓了,赶紧缩头躲到一边。
杨津率军冲出城门,跟叛军在罗城内展开战斗,阵斩一名叛军将领,击杀数百名叛军士兵,这才挡住了叛军的攻势。鲜于修礼见势头不好,这个新来的老头战斗力很是强悍,硬碰硬占不到便宜,赶紧命令叛军撤退。
胡太后收到定州攻防战取得胜利的消息,对杨津的表现颇为满意,但同时也有些郁闷,怎么元氏宗亲都这么不中用。定州位置重要,她担心元固守不住,便改任杨津为新的定州刺史,留在定州继续防守。元固则被调回朝廷,给了个金紫光禄大夫的虚衔养老去了。
杨津只要能守住定州就好,胡太后把主动出兵讨伐鲜于修礼的工作交给了扬州刺史长孙稚和河间王元琛。
526年,二月,洛阳城。
六镇叛乱平定之后,胡太后一直犯愁如何安置元渊和他的北伐大军。
诚然,元渊在平定六镇叛乱的过程中厥功甚伟,比他的前任元彧、李叔仁、李崇等人都要优秀得多,即使有柔然协助,依然不能抹杀他的功劳。
但元渊在战后的表现却让胡太后忧心忡忡。
元渊带兵打仗虽然是一把好手,但政治敏感度却是非常大的短板,经常会忽视朝堂上的游戏规则。而古今中外,历朝历代,不论是多么厉害的牛人,不懂政治只会是死路一条。
统兵在外的大将,尤其是皇室亲王,永远是朝廷猜忌的重要对象。何况,朝中还有一个死对头元徽在时刻盯着他,抓住一切机会打小报告。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点考虑不周都会致命。
你可以追随自己的理想去叱咤风云改变世界,但首先要保证自己在权力的游戏中不被玩死。
元渊犯的第一个错误,是对投降镇民的安置问题越俎代庖。
破六韩拔陵虽然已经败逃,但投降的镇民有二十多万之众,这些人都是被逼无奈造反的,如果安置不好,再次造反也就是一念之间的事情。元渊当时从大局考虑,为了平息这些镇民的叛乱之心,向朝廷申请在恒州以北再设立一个郡县用以安置镇民,同时免去这些镇民的叛乱之罪,将其身份由兵户和府户改为民户。
这就是越职之罪。你元渊作为一个将领,只管打好仗就行了,这些投降镇民的处理方案朝廷自会考虑,不是你的职权范围。现在你提出这么个方案,明显有收买人心的嫌疑。元徽在边上再做点儿煽风点火的工作,元渊的建议即使再合理也不会被采纳了。这种情况下,镇民依旧例作为营户被安置几乎是必然的事情。
第二个错误,是打完仗之后没有立刻交出兵权回朝复命,而是继续统帅大军驻扎在恒州。也许元渊觉得现在六镇依然不稳定,而且柔然还在屋里屋外的晃荡,所以打算等北方彻底安定了再回去。但作为宗室亲王拥兵自重岂是小事,这显然会触碰到胡太后敏感的神经。
恒州自从刺史杨钧转为怀朔镇将之后,一直没有正式的刺史来接任。因为平定了六镇叛乱,元渊的声望日益高涨,再加上以前曾经做过一段时间恒州刺史,大家比较熟悉,因此恒州民众自发给朝廷上书,请求让元渊留下来继续当恒州刺史。
这还了得,刺史乃封疆大吏,从来就是朝廷派过来管理你们这些草民的,哪里轮得到你们这些草民要挟朝廷来自己选刺史?肯定是你元渊暗中指使他们才敢这么干。元徽依旧不失时机地在边上给元渊上眼药,说太后啊,我觉得元渊这个人深不可测,您还是当心点儿比较好。
胡太后大怒,只是碍于元渊平叛有功,而且现在又手握重兵,暂时不好处罚他,但也没有同意让元渊当刺史,而是让行台仆射元纂兼任恒州刺史,赶紧把这个空位给补上免生事端。
这还没完。由于当时投降的镇民实在太多,没有全部都发配到河北去,恒州还留了一部分。杜洛周叛乱之后,留在恒州的镇民也打算起义,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有威望的带头人。因为元渊在北境人望甚佳,对待投降的镇民也不错,这些镇民就商量着要把元渊抬出来当老大,领着大家一起打天下。
这下元渊也害怕了,我对你们这么好,你们咋能往火坑推我呢?元渊赶紧给朝廷写了奏章,申请回洛阳。
胡太后一见元渊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了,心里总算舒服了一点儿,能承认错误就还是好同志嘛。于是马上任命左卫将军杨津为新的北道大都督,先把元渊的军权替换下来再说。
杨津也出自弘农杨氏,跟怀朔镇将杨钧算是同族兄弟。杨津性情谨慎耿直,自从十一岁作为符玺郎中入宫侍奉冯太后起,至今已有四十多年,从不结党,也从不趋附权贵,深得冯太后、孝文帝元宏和宣武帝元恪的信任。胡太后当政之后,因为杨津坚守原则,没有积极对她表忠心,有些不满意,就把杨津外放到北方的肆州和并州当刺史。但胡太后也知道杨津是个一心为国没什么私心的人,让他接管北伐大军还是很稳妥的。
可是接下来元渊怎么安排?
元渊毕竟是北伐的大功臣,现在想搞个刺史当当,这个小愿望如果朝廷不答应也说不过去。不过恒州实在是不合适,现在元渊在北方的军队、百姓以及六镇镇民之中的影响力已经相当大,本身又是皇室宗亲,万一哪天被人拥戴造反就麻烦了。虽然现在没什么证据,这么说有点诛心的意思,但防微杜渐消除隐患总是好的。
胡太后和元徽一商量,这么着吧,现在正好定州附近也有六镇流民叛乱,那就安排元渊去定州当刺史收拾乱摊子吧。这样既可以在名义上满足元渊当刺史的愿望,又可以借元渊之手去平定叛乱,可谓一举两得。
胡太后的第六感很敏锐,恒州城民请求让元渊当刺史也就罢了,那些投降的北镇镇民居然试图拥立元渊一起造反,这后面的原因绝不简单,说明元渊在北镇镇民中的影响力已经相当之大。元渊之前做过一段时间的恒州刺史,期间很有可能跟北镇势力有所关联,而这次平叛也属于击溃战,并没有残杀多少北镇镇民,事后还积极建议朝廷赦免镇民的罪过,集中安置按需赈馈,摆明了是在收买这些镇民。
这些细节说明元渊跟六镇镇民之间并非鲜明的正邪对立,而是有些纠缠不清。
这种暧昧关系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所以这次胡太后把元渊安排到定州当刺史,目的就是借元渊之手再次打击六镇镇民,让他们双方彻底对立起来。
元渊不知道胡太后的心理活动,只想着快点离开恒州这个是非之地。于是他将军中事务简单交代一下,也没有等杨津过来交接,就到定州赴任了。
于瑾暂时回到洛阳复命,贺拔三兄弟则留在恒州刺史元纂帐下继续驻守平城。
元渊到达定州治所中山郡之后,按惯例先了解了一下各项情况。
定州叛乱的也是六镇流民,领头的叫鲜于修礼,原来是怀朔镇的镇兵,同样因为饥寒交迫,带领身边的流民在定州的左人城举旗造反。定州、冀州和瀛州本来就是朝廷安置六镇镇民的主要地方,这些镇民虽然变成流民,但大部分都还在附近游荡,没有走出很远,此刻听闻身边有人带头造反,便纷纷从四面八方聚集过来,人数增加的速度甚至超过了杜洛周,旬月之间已经有数万人之众。目前叛军正在四处抢掠,马上就要逼近中山郡了。
而中山郡的太守赵叔隆因为剿匪不力,正在被朝廷派来的台使刘审抓起来审查问罪,也就是说,中山郡现在处于没有守将的状态。
元渊一看这叫什么事啊,现在定州缺兵少将,太守还让自己人给关起来了,难道让我堂堂广阳王去城墙上扛枪站岗吗?他头脑一热,命人把赵叔隆给放出来,说你不用理刘审了,快点儿给我组织守城去。
赵叔隆当然乐意了,赶紧领命干活,把刘审晾到一边。
元渊此举又犯了很大的忌讳。刘审虽然官职没他大,但身份是朝廷派过来的监察特使,是代表朝廷的。你提前招呼都没打,就把人家的本职工作给搅合黄了,让刘审怎么下这个台阶?
刘审心中不忿,也没跟元渊告辞,飞马赶回洛阳。他知道元徽跟元渊有矛盾,于是先找到元徽汇报了下情况。元徽大喜,正愁找不到元渊的把柄呢,机会自己送上门来了。于是授意刘审狠狠地参了元渊一本,说他蔑视朝廷擅相放纵,有结党营私的嫌疑。
当时皇帝元诩十七岁,已经懂得一些事情了。他虽然也对元渊的做法不是很满意,但他同时也发现了元徽是在蓄意添油加醋意图搞倒元渊。元渊好歹是北方平叛的功臣,也是现在宗室亲王之中最能打的,不能因为一点点瑕疵就抹杀了他的功绩。而且自己即将亲政,以后还要多多倚重这样的能臣。
现在元徽和元渊之间的矛盾基本公开化了,这样可不好,影响内部团结,需要化解一下。
于是元诩没有跟老妈打招呼,就把元渊调回了洛阳,胡太后知道的时候圣旨已经发出去了。元诩毕竟是皇帝,君无戏言,况且这也不是什么大事,所以胡太后也没有阻拦,这次就由着儿子了。元渊回到洛阳后,元诩亲自主持酒局为元徽和元渊调节矛盾,让他们俩摒弃前嫌共同为朝廷出力。
可是元诩还是年轻,太低估这件事情的难度了,被人戴绿帽子的深仇大恨岂是一顿饭能化解的。元徽表面上唯唯诺诺,暗地里依然咬牙切齿,心说这次没搞倒还有下一次,元渊你等着咱俩没完。
就这样,元渊的定州刺史当了没几天就卸任了,改任吏部尚书兼中领军,暂时留在朝内工作。定州刺史改由元固担任。
元固也是宗室皇族,他的哥哥就是萧宝寅的前任,那位喝酒中风的西道大行台元修义。
定州是个烂摊子,遍地都是叛乱的流民,官军这边由于没人指挥,只好龟缩在中山等几个城镇内消极防守。元固到任之后,觉得这样太被动了,不是办法,便派官兵主动出去试图平息叛乱。由于前期叛军还没有统一组织起来,都是一小股一小股的行动,因此前期官兵颇有收获,抓捕了不少叛军俘虏。元固命人把这些俘虏分配给各军作为奴仆。
但这些小胜利毕竟无法抵挡大趋势,叛乱的流民依旧越来越多,而且在鲜于修礼和手下几名将领的组织下,逐渐形成规模较大的部队,战斗力迅速增强,官军很快发现已经打不过叛军了。元固无奈,只好把官军收拢到中山城内,同时向朝廷报急。
这时替代元渊担任北道大都督的杨津还没有到达平城,正驻扎在中山西北方向的灵丘附近,他听说中山危急,立刻领兵回援。
灵丘到定州城直线距离大概二百余里,但中间隔着太行山,道路不是很好走。杨津担心中山安全,命令部队日夜兼程,几天之内就赶到了定州。
杨津来到定州城下,本想先在城外安营扎寨,但营垒还没有建完,正赶上元固派出去的定州军队被鲜于修礼的叛军打败,狼狈撤退回定州城内。叛军本来在后面穷追不舍,等追到近前,突然发现城外杨津的部队正在扎营,便停止追击,也在数里之外安营扎寨。
杨津觉得不好,叛军刚打了胜仗,士气正旺,而自己的部队经过长途跋涉,此时正是人困马乏的时候。现在营垒还没有建好,马上天就黑了,叛军此时不乘势追击,肯定是打算晚上来劫营,那样的话自己必败无疑。他认为部队不能驻扎在城外了,先进城休整休整再说。
于是杨津立刻下令停止扎营,部队收拾行装,准备跟随在定州败军的后面一起进城。
可是,定州的军队进城之后,一个州兵站在城门前伸手把杨津的部队给拦住了,不让他们继续前进。然后,中山城门居然直接被关上了。
杨津有点懵,是哪里搞错了么,自己人都不让进?他赶紧让人把那个挡在门前的州兵带过来问问是什么情况。
这个州兵是守城门的负责人,他也是刚刚接到元固的命令,要求他务必拦住杨津的部队不让进城。
不放杨津的部队进城,其实也就是元固一念之间的事情。元固此刻内心有点纠结,除了定州刺史之外,他的官位还是镇北将军,而杨津的官位只是安北将军。北魏官制,重号将军的大小依次是:四征、四镇、四安、四平,也就是说元固的品级比杨津要高,何况元固本人还是皇室宗亲,所以有相当大的优越感。
但杨津现在是北道大都督,全权负责北方的平叛事宜。县官不如现管,如果放杨津进城,两军合一,他就得交出兵权靠边站了,这个他觉得有点接受不了。
可是不让杨津入城,总要给个理由出来吧。
于是元固借口现在叛军就在城外驻扎,你杨津既然是带领官军来平叛的,就不能对敌示弱往城里躲,最好就在城外跟叛军一决胜负。
杨津一听就炸了,合着我没日没夜的赶过来救你,现在你元固就这么对我?杨津生性耿直无所忌惮,倔起来谁也拦不住。他指着守城的官兵就开始骂,说我奉朝廷之命都督北部诸军,你个小小的看门军士居然敢拦着我?你赶紧把城门给我打开,否则我现在就砍了你,说着就把配刀抽出来了。守门的官兵一看不好,眼前这位大爷不像开玩笑的人,不听他的话肯定难逃一刀。也罢,保命要紧,顾不了刺史元固那边了。于是赶紧回身命令城上的守兵打开城门,杨津的部队这才得以入城。
杨津入城之后,憋着一肚子气,也没有理元固,直接命令手下接管守城的各处部队。元固自觉理亏,只好眼睁睁看着。
当夜,叛军果然过来劫营,结果扑了个空。叛军担心有埋伏,赶紧撤回本营。
第二天,叛军整顿停当,开始从东面全力攻打定州城,很快就攻破了定州城东门外围的罗城,定州城内人心惶惶一片混乱。杨津一看形势危急,在城内固守只能坐以待毙,必须带兵出击打击一下叛军的士气。于是杨津立刻组织了一只精锐部队,亲自带队要开门出城迎敌。
结果有个叫许被的长史可能是被吓昏了头,生怕一开门叛军就会趁机冲进来,于是堵在城门口,声称没有收到刺史的命令,不能开门。
杨津气炸了,这定州管事的都是些啥人啊。他懒得废话,北道大都督领兵杀贼,违抗命令者杀无赦,纵马上前抽刀就砍,许被一见不好,眼前这是个要命的主儿,再敢挡着的话估计还没看到叛军呢就先被他给咔嚓了,赶紧缩头躲到一边。
杨津率军冲出城门,跟叛军在罗城内展开战斗,阵斩一名叛军将领,击杀数百名叛军士兵,这才挡住了叛军的攻势。鲜于修礼见势头不好,这个新来的老头战斗力很是强悍,硬碰硬占不到便宜,赶紧命令叛军撤退。
胡太后收到定州攻防战取得胜利的消息,对杨津的表现颇为满意,但同时也有些郁闷,怎么元氏宗亲都这么不中用。定州位置重要,她担心元固守不住,便改任杨津为新的定州刺史,留在定州继续防守。元固则被调回朝廷,给了个金紫光禄大夫的虚衔养老去了。
杨津只要能守住定州就好,胡太后把主动出兵讨伐鲜于修礼的工作交给了扬州刺史长孙稚和河间王元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