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坛文学 > 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 > 第249章 爱好和平的兵法模式
第249章 爱好和平的兵法模式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墨坛文学 www.22mt.co,最快更新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最新章节!
第249章 爱好和平的兵法模式
虽然郭康这些年,一直在进行思考,试图归纳出军事发展的理论,但时间长了,他也渐渐放弃了。因为他觉得,强行归纳好像也没什么意义。
现实中的军制没有太多“先进”、“落后”,更多地只有“适合”、“不适合”。对作战结果的影响因素太多,强行划定一个“先进”标尺,是没什么意义的,甚至会得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
比如,同样是军官选拔制度,和承包制度同期,清朝的规则就“先进”得多。清军军官的主要来源,是行伍之间提拔和武举考试。其中,又以行伍出身、战功提拔为武职“正途”。普通士兵如果战绩出色,真的可以做到将军。而这在同时代欧洲的大部分地方,是几乎不可想象的。
勋贵子弟虽然存在,但远不如这二者多。相比人均买官、近乎全员都是拼爹老贵族的英军,怎么看都应该是清军更“先进”才对。
而且,就算清军腐败,提拔制度可能出问题,那也是在官僚制度下的腐败。英国人倒是根本不用考虑腐败概念——花钱买官本来就合法,整个军队也是外包的,贪污、行贿的概念都失去意义了。
所以,要是这么来分的话,那清军的组织才明显更先进。按理说应该是大清将士受先进制度激励,积极奋战,一举把英夷赶下海才对。但实际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而且,清军不止是面对洋人时,才这么不堪一击。这已经是老毛病了。
乾隆年间,山东清水教教主王伦率众起义。在临清县城附近,清军与义军遭遇。清军包括二百五十名德州八旗,二百五十名绿营兵,义军则由六七百人组成,主要是当地农民。
交战开始,清军试图展开两翼包抄,义军则分为三队,发起冲锋,一举将清军截成两段,清军随即溃散,战斗结束。
事后,清廷进行调查,发现250个旗丁中,阵亡46人,战后逃回来八十多人,其余的120人左右都不见了,估计是趁乱逃亡了;绿营250人,阵亡9人,战后逃回七八人,其余的230多人也都不见了。而按事后被捕的义军俘虏供述,他们那边认为,己方死亡十余人,杀死官兵五六十人。两边的数据是能对上的。
而这,还是乾隆年间,清朝尚且是强盛时期的水平。
到19世纪,就算是祖鲁人来打清朝,如果他们有英国舰队的机动性,赢几场都不是问题。当然,打完之后得赶紧走。毕竟这些人长得比较特殊,可能被村民误认为野怪,遭到剿灭……
清朝的档案记录非常多,保存数据十分丰富,又正好是个特殊的时代,导致出现了很多“魔幻”的现象,堪称刻板印象破除器。从这里不难发现,对战争的影响因素会有多么丰富。
所以,设定一个“近代性”或者“现代性”的概念,然后简单找几个定义,给符合定义的贴上一个“先进”的标签,并不是个靠谱的方法。强行往这些“先进性”上凑,也不见得靠谱,甚至可能造成反面的影响。
这个例子就更好找。
比如,在塞里斯兵法家看来,约束士兵,严肃军营环境,禁止娼妓出入,是纪律严明的标志之一,算得上“先进”了。
然而,法军在取消随军娼妇时,却有不少担忧和反对的声音。因为对法国军队来说,这并不能严格纪律,反而只会让士兵自行去军营外找乐子。不但增加了疾病风险,还破坏纪律性,乃至因为滋扰驻地妇女,与当地人发生矛盾。这么看来,就明显是得不偿失的。
所以,到底哪个先进,得看具体情况才能确定。
“不同文明的军队,情况差别太大了。”郭康最后只能说道:“我一直觉得,文明特质决定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决定军事制度。而在现有的军事制度之上,才是那些练兵、阵法之类的组成部分。而这些部分,也应该服从于更基本的特质和制度,包括当地的情况和技术的水平,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文明和政治,那些就太复杂了,我们就从最明显的地方开始说吧。”他举了个例子:“你既然看过兵书,应该知道,伊巴密浓达、伊菲克拉特斯、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这些人,了解早期军队的发展变化吧?”
乔安娜犹豫了下,只好承认道:“我只知道亚历山大父子。哦,我还知道汉尼拔和凯撒之类的……”
“很不错了,你对军事理论的了解,已经超越绝大多数欧洲军人了。”郭康挠挠头,鼓励道:“那我们可以继续了。”
“古典时代的军队,都是横着排列的。相对于纵深,他们的正面要宽大很多。希腊人在这方面尤其典型,而马其顿、罗马,也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进。连波斯人,都是差不多的布阵方式。”郭康简单介绍了一句,对比道:“但在塞里斯,同时期的军阵往往是纵向的。你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么?”
乔安娜摇了摇头,坦言道:“我不太了解塞里斯的情况。”
“简单来说,就是武器和战术思想,影响了阵法和训练方式。”郭康也没让她继续猜,直接说道:“那边的军队,在更古老的时候,也是用大横队作战的。比如在商朝时,一开始还没有战车,这种阵型就是最常见的,和其他文明也差不多。”
“商朝是什么时候啊?”乔安娜问。
“大致对应埃及新王国早期,也就是18、19、20王朝那个时代。”郭康告诉她。
“哦……”乔安娜露出了然的表情。
“商人自己把这种作战方式称为‘步伐’。”郭康继续道:“相比车战,这种才是比较主流的作战方式。”
“这词又是什么意思?”乔安娜对汉语的理解,似乎还没到这种程度。
“步就是步行,伐就砍人。当然,这个意思现在已经不太用了。”郭康解释道:“到了商朝晚期,战车才渐渐多起来。之前,都是步战为主的。”
“当时的军队编制,也是适应这种结构。他们的军队是十分简单的十进制,直到千人大队,称为‘行’。然后由三个千人队,组成一个‘旅’。”
“那个‘行’的古字,大概就是道路、行列。‘旅’则是旗子下面有两个人,意思是根据军旗集结的部队。看这个意思,就大概知道当时的情况了。由于基本都是步兵堆叠组成阵势,所以那时也没有更复杂的编制。”
“单字还能看出来这些意思,真是很神奇。也怪不得达米亚诺喜欢这些东西。”乔安娜感慨说:“不过,为什么这些常用的汉字,都是些砍杀、战争的意思?我还以为汉语的‘旅行’就是普通的出去游玩呢。”
“没有,那是伱以偏概全,只看部分意思了。”郭康立刻否定道:“中原人自古以来就不喜欢战争,也不推崇霸权和扩张。”
“像商朝人,就经常迈着‘步伐’,四处‘旅行’,和当地人热切交流。有时候还请他们回自己老家做客,见自己的长辈。显然,他们都是十分友善、和平的人。”
“哎?原来是这样么?”乔安娜傻傻地问:“那大家怎么都说,塞里斯人作战经验最丰富啊?”
“那都是内斗。”郭康摆摆手,回答:“内斗不能算扩张战争!内斗……塞里斯人的事情,能算打仗么?”
“塞里斯不是欧洲那种封建国家,而是和罗马类似,是一个普世帝国。它内部,有很多地区,很多族群,虽然会有矛盾,但都是暂时的。矛盾解决之后,大家很快就会再次团结起来。”
“你别看明朝和那些元朝遗老打的厉害,他们其实是一个认同,争夺同一个合法性的,所以才会天天打的不死不休。而且,这种普世概念是互相兼容的。将来要是大家都发展起来,我们罗马和他们,早晚也会融为一体吧。”
“这样啊……”乔安娜想了想,又说:“但我上次遇到暹罗来的商人,他们就抱怨说,塞里斯人天天打仗,都打到他们那边去了。爪哇的元朝政权天天跑他们那儿,强征他们的战略物资。我看他们,好像不怎么想和塞里斯人团结起来。”
“谁这么胆大啊,居然敢不和我们团结的?”郭康疑惑地嘀咕道。
乔安娜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
“哎,一不小心又扯远了。”郭康赶紧说道:“总之,你记着这个结论就行。当年的罗马人都记载过,说‘塞里斯人平和度日,不持兵器,永无战争。性情安静沉默,不扰邻国。’这可不是我吹的啊。”
“真的假的?”乔安娜有些怀疑:“他俩不会是故意互相吹嘘,欺骗其他淳朴懵懂的人吧?”
“罗马离塞里斯这么远,那时候也没什么往来,犯得着合伙骗蛮族么。”郭康指出:“你们这些人,连古时候的典故都不懂,还能比罗马学者懂得多?”
这下,乔安娜彻底哑口无言了。
“当然,这些和战斗本身就没什么关系了。”郭康说:“实际上,因为过于热爱和平,塞里斯的兵器发展比较偏门。像剑和战车这些兵器,据说都是外来的产物。”
“但学会了使用战车后,他们就很快形成了自己的作战方式,最后让整个军制也随之改变了。”
“塞里斯战车的体型比中东同行大得多,而且定位非常明确。《六韬》说,战车有八种可以取胜的用法,每一种的作战方式都是‘陷之’,也就是直接冲入敌方阵型。”
“战车在平原上的冲击力是十分惊人的。你知道高加米拉战斗吧?”他问乔安娜。
“这个倒是知道。”她点点头。
“大流士在高加米拉只投入了二百辆战车,而且,波斯战车兵的素质极为糟糕。色诺芬去波斯参战的时候,就说这些人几乎没有任何训练,以至于一半的人自己在车上都站不稳,车跑起来会直接跌倒。他们还很容易受到惊吓,很多人会直接选择跳车逃亡,导致战车失控。”郭康说:“大流士的战车也是如此。马其顿人用长矛拍打盾牌,恐吓波斯人,那些战车手就纷纷胆怯跑路了。”
“但即使如此,幸存的战车还是发起冲击。在马其顿左翼,50辆战车中剩下的部分,就成功打开了缺口。狄奥多罗斯记载说,迎面的马其顿士兵当即被战车撕碎,其他人则开始溃逃。右翼的波斯骑兵借这个机会冲穿了阵型,来到了队列后方。”
“这个例子就很明显。马其顿步兵的训练,称不上优秀,但参战的大部分都是经过几次大战的老兵。重步兵的纵深有16排,后方还有一个同等厚度的预备队准备支援。他们的长矛,也可以用来抵御对方的进攻。”
“之前、乃至之后的各种交锋中,这种阵型也几乎无法从正面打破,连罗马人后来面对弱化了的重步兵时,也无可奈何。但在战车面前,它依然显得过于脆弱了。”
“而且,这一轮冲击,只有五十辆车,还缺乏其他兵种配合。”郭康摇摇头:“这显然是发挥不出真实能力的。”
“而在塞里斯的战争中,战车的规模要大得多。天兄纪元前六百年左右,郑、宋两个中等国家在大棘交战,宋国一次被俘获的战车就有460辆。前400年左右,大国齐国与三晋交战,战败之后,一次被俘的战车达到了两千辆。到亚历山大这个时期,中原主要诸侯国经常在一次战斗中投入数千辆战车。”
“如果换他们来,那马其顿左翼,就要面对一千辆左右的战车,而不是五十辆。第一轮冲击波次,也不是寥寥几辆没有被放弃和跑歪了的波斯单人战车,而是至少三百到五百辆中原战车,和跟着战车奔跑的数千名甲士的冲击。想一想,这种情况下,重步兵还能发挥维持战线的作用么?”
“这样的话……应该是不可能挡住了。”乔安娜想了想,说:“不过塞里斯人自己是怎么挡的?”
“用这种纯步兵、薄横队的话,放心,塞里斯人自己也挡不住。”郭康一摊手:“他们的应对方法,就是用战车抵挡战车,然后把军阵拉的越来越厚。到战车普及的时代,军阵已经不是一条横线,而是纵深巨大的、步兵和战车交错布置的棋盘式阵型。”
“因为在那边,任何军阵都要首先面对一个问题:你挡得住一千辆战车的冲锋么?如果挡不住,那么再花里胡哨,也没有意义。因为哪怕理论上再先进,顶不住人家一轮硬冲,也只能直接被一票否决。”
“你看,至少在这里,塞里斯和地中海世界,整个的作战风格,就开始出现区分了。”他最后总结道:“但我们就能借此说,谁更先进,更值得效仿么?我觉得不是这样。”
“我们要学习其他人的战术,首先就得明确环境和背景。否则,这种盲目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我觉得,你得首先明确这点才行。”
第249章 爱好和平的兵法模式
虽然郭康这些年,一直在进行思考,试图归纳出军事发展的理论,但时间长了,他也渐渐放弃了。因为他觉得,强行归纳好像也没什么意义。
现实中的军制没有太多“先进”、“落后”,更多地只有“适合”、“不适合”。对作战结果的影响因素太多,强行划定一个“先进”标尺,是没什么意义的,甚至会得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
比如,同样是军官选拔制度,和承包制度同期,清朝的规则就“先进”得多。清军军官的主要来源,是行伍之间提拔和武举考试。其中,又以行伍出身、战功提拔为武职“正途”。普通士兵如果战绩出色,真的可以做到将军。而这在同时代欧洲的大部分地方,是几乎不可想象的。
勋贵子弟虽然存在,但远不如这二者多。相比人均买官、近乎全员都是拼爹老贵族的英军,怎么看都应该是清军更“先进”才对。
而且,就算清军腐败,提拔制度可能出问题,那也是在官僚制度下的腐败。英国人倒是根本不用考虑腐败概念——花钱买官本来就合法,整个军队也是外包的,贪污、行贿的概念都失去意义了。
所以,要是这么来分的话,那清军的组织才明显更先进。按理说应该是大清将士受先进制度激励,积极奋战,一举把英夷赶下海才对。但实际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而且,清军不止是面对洋人时,才这么不堪一击。这已经是老毛病了。
乾隆年间,山东清水教教主王伦率众起义。在临清县城附近,清军与义军遭遇。清军包括二百五十名德州八旗,二百五十名绿营兵,义军则由六七百人组成,主要是当地农民。
交战开始,清军试图展开两翼包抄,义军则分为三队,发起冲锋,一举将清军截成两段,清军随即溃散,战斗结束。
事后,清廷进行调查,发现250个旗丁中,阵亡46人,战后逃回来八十多人,其余的120人左右都不见了,估计是趁乱逃亡了;绿营250人,阵亡9人,战后逃回七八人,其余的230多人也都不见了。而按事后被捕的义军俘虏供述,他们那边认为,己方死亡十余人,杀死官兵五六十人。两边的数据是能对上的。
而这,还是乾隆年间,清朝尚且是强盛时期的水平。
到19世纪,就算是祖鲁人来打清朝,如果他们有英国舰队的机动性,赢几场都不是问题。当然,打完之后得赶紧走。毕竟这些人长得比较特殊,可能被村民误认为野怪,遭到剿灭……
清朝的档案记录非常多,保存数据十分丰富,又正好是个特殊的时代,导致出现了很多“魔幻”的现象,堪称刻板印象破除器。从这里不难发现,对战争的影响因素会有多么丰富。
所以,设定一个“近代性”或者“现代性”的概念,然后简单找几个定义,给符合定义的贴上一个“先进”的标签,并不是个靠谱的方法。强行往这些“先进性”上凑,也不见得靠谱,甚至可能造成反面的影响。
这个例子就更好找。
比如,在塞里斯兵法家看来,约束士兵,严肃军营环境,禁止娼妓出入,是纪律严明的标志之一,算得上“先进”了。
然而,法军在取消随军娼妇时,却有不少担忧和反对的声音。因为对法国军队来说,这并不能严格纪律,反而只会让士兵自行去军营外找乐子。不但增加了疾病风险,还破坏纪律性,乃至因为滋扰驻地妇女,与当地人发生矛盾。这么看来,就明显是得不偿失的。
所以,到底哪个先进,得看具体情况才能确定。
“不同文明的军队,情况差别太大了。”郭康最后只能说道:“我一直觉得,文明特质决定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决定军事制度。而在现有的军事制度之上,才是那些练兵、阵法之类的组成部分。而这些部分,也应该服从于更基本的特质和制度,包括当地的情况和技术的水平,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文明和政治,那些就太复杂了,我们就从最明显的地方开始说吧。”他举了个例子:“你既然看过兵书,应该知道,伊巴密浓达、伊菲克拉特斯、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这些人,了解早期军队的发展变化吧?”
乔安娜犹豫了下,只好承认道:“我只知道亚历山大父子。哦,我还知道汉尼拔和凯撒之类的……”
“很不错了,你对军事理论的了解,已经超越绝大多数欧洲军人了。”郭康挠挠头,鼓励道:“那我们可以继续了。”
“古典时代的军队,都是横着排列的。相对于纵深,他们的正面要宽大很多。希腊人在这方面尤其典型,而马其顿、罗马,也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进。连波斯人,都是差不多的布阵方式。”郭康简单介绍了一句,对比道:“但在塞里斯,同时期的军阵往往是纵向的。你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么?”
乔安娜摇了摇头,坦言道:“我不太了解塞里斯的情况。”
“简单来说,就是武器和战术思想,影响了阵法和训练方式。”郭康也没让她继续猜,直接说道:“那边的军队,在更古老的时候,也是用大横队作战的。比如在商朝时,一开始还没有战车,这种阵型就是最常见的,和其他文明也差不多。”
“商朝是什么时候啊?”乔安娜问。
“大致对应埃及新王国早期,也就是18、19、20王朝那个时代。”郭康告诉她。
“哦……”乔安娜露出了然的表情。
“商人自己把这种作战方式称为‘步伐’。”郭康继续道:“相比车战,这种才是比较主流的作战方式。”
“这词又是什么意思?”乔安娜对汉语的理解,似乎还没到这种程度。
“步就是步行,伐就砍人。当然,这个意思现在已经不太用了。”郭康解释道:“到了商朝晚期,战车才渐渐多起来。之前,都是步战为主的。”
“当时的军队编制,也是适应这种结构。他们的军队是十分简单的十进制,直到千人大队,称为‘行’。然后由三个千人队,组成一个‘旅’。”
“那个‘行’的古字,大概就是道路、行列。‘旅’则是旗子下面有两个人,意思是根据军旗集结的部队。看这个意思,就大概知道当时的情况了。由于基本都是步兵堆叠组成阵势,所以那时也没有更复杂的编制。”
“单字还能看出来这些意思,真是很神奇。也怪不得达米亚诺喜欢这些东西。”乔安娜感慨说:“不过,为什么这些常用的汉字,都是些砍杀、战争的意思?我还以为汉语的‘旅行’就是普通的出去游玩呢。”
“没有,那是伱以偏概全,只看部分意思了。”郭康立刻否定道:“中原人自古以来就不喜欢战争,也不推崇霸权和扩张。”
“像商朝人,就经常迈着‘步伐’,四处‘旅行’,和当地人热切交流。有时候还请他们回自己老家做客,见自己的长辈。显然,他们都是十分友善、和平的人。”
“哎?原来是这样么?”乔安娜傻傻地问:“那大家怎么都说,塞里斯人作战经验最丰富啊?”
“那都是内斗。”郭康摆摆手,回答:“内斗不能算扩张战争!内斗……塞里斯人的事情,能算打仗么?”
“塞里斯不是欧洲那种封建国家,而是和罗马类似,是一个普世帝国。它内部,有很多地区,很多族群,虽然会有矛盾,但都是暂时的。矛盾解决之后,大家很快就会再次团结起来。”
“你别看明朝和那些元朝遗老打的厉害,他们其实是一个认同,争夺同一个合法性的,所以才会天天打的不死不休。而且,这种普世概念是互相兼容的。将来要是大家都发展起来,我们罗马和他们,早晚也会融为一体吧。”
“这样啊……”乔安娜想了想,又说:“但我上次遇到暹罗来的商人,他们就抱怨说,塞里斯人天天打仗,都打到他们那边去了。爪哇的元朝政权天天跑他们那儿,强征他们的战略物资。我看他们,好像不怎么想和塞里斯人团结起来。”
“谁这么胆大啊,居然敢不和我们团结的?”郭康疑惑地嘀咕道。
乔安娜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
“哎,一不小心又扯远了。”郭康赶紧说道:“总之,你记着这个结论就行。当年的罗马人都记载过,说‘塞里斯人平和度日,不持兵器,永无战争。性情安静沉默,不扰邻国。’这可不是我吹的啊。”
“真的假的?”乔安娜有些怀疑:“他俩不会是故意互相吹嘘,欺骗其他淳朴懵懂的人吧?”
“罗马离塞里斯这么远,那时候也没什么往来,犯得着合伙骗蛮族么。”郭康指出:“你们这些人,连古时候的典故都不懂,还能比罗马学者懂得多?”
这下,乔安娜彻底哑口无言了。
“当然,这些和战斗本身就没什么关系了。”郭康说:“实际上,因为过于热爱和平,塞里斯的兵器发展比较偏门。像剑和战车这些兵器,据说都是外来的产物。”
“但学会了使用战车后,他们就很快形成了自己的作战方式,最后让整个军制也随之改变了。”
“塞里斯战车的体型比中东同行大得多,而且定位非常明确。《六韬》说,战车有八种可以取胜的用法,每一种的作战方式都是‘陷之’,也就是直接冲入敌方阵型。”
“战车在平原上的冲击力是十分惊人的。你知道高加米拉战斗吧?”他问乔安娜。
“这个倒是知道。”她点点头。
“大流士在高加米拉只投入了二百辆战车,而且,波斯战车兵的素质极为糟糕。色诺芬去波斯参战的时候,就说这些人几乎没有任何训练,以至于一半的人自己在车上都站不稳,车跑起来会直接跌倒。他们还很容易受到惊吓,很多人会直接选择跳车逃亡,导致战车失控。”郭康说:“大流士的战车也是如此。马其顿人用长矛拍打盾牌,恐吓波斯人,那些战车手就纷纷胆怯跑路了。”
“但即使如此,幸存的战车还是发起冲击。在马其顿左翼,50辆战车中剩下的部分,就成功打开了缺口。狄奥多罗斯记载说,迎面的马其顿士兵当即被战车撕碎,其他人则开始溃逃。右翼的波斯骑兵借这个机会冲穿了阵型,来到了队列后方。”
“这个例子就很明显。马其顿步兵的训练,称不上优秀,但参战的大部分都是经过几次大战的老兵。重步兵的纵深有16排,后方还有一个同等厚度的预备队准备支援。他们的长矛,也可以用来抵御对方的进攻。”
“之前、乃至之后的各种交锋中,这种阵型也几乎无法从正面打破,连罗马人后来面对弱化了的重步兵时,也无可奈何。但在战车面前,它依然显得过于脆弱了。”
“而且,这一轮冲击,只有五十辆车,还缺乏其他兵种配合。”郭康摇摇头:“这显然是发挥不出真实能力的。”
“而在塞里斯的战争中,战车的规模要大得多。天兄纪元前六百年左右,郑、宋两个中等国家在大棘交战,宋国一次被俘获的战车就有460辆。前400年左右,大国齐国与三晋交战,战败之后,一次被俘的战车达到了两千辆。到亚历山大这个时期,中原主要诸侯国经常在一次战斗中投入数千辆战车。”
“如果换他们来,那马其顿左翼,就要面对一千辆左右的战车,而不是五十辆。第一轮冲击波次,也不是寥寥几辆没有被放弃和跑歪了的波斯单人战车,而是至少三百到五百辆中原战车,和跟着战车奔跑的数千名甲士的冲击。想一想,这种情况下,重步兵还能发挥维持战线的作用么?”
“这样的话……应该是不可能挡住了。”乔安娜想了想,说:“不过塞里斯人自己是怎么挡的?”
“用这种纯步兵、薄横队的话,放心,塞里斯人自己也挡不住。”郭康一摊手:“他们的应对方法,就是用战车抵挡战车,然后把军阵拉的越来越厚。到战车普及的时代,军阵已经不是一条横线,而是纵深巨大的、步兵和战车交错布置的棋盘式阵型。”
“因为在那边,任何军阵都要首先面对一个问题:你挡得住一千辆战车的冲锋么?如果挡不住,那么再花里胡哨,也没有意义。因为哪怕理论上再先进,顶不住人家一轮硬冲,也只能直接被一票否决。”
“你看,至少在这里,塞里斯和地中海世界,整个的作战风格,就开始出现区分了。”他最后总结道:“但我们就能借此说,谁更先进,更值得效仿么?我觉得不是这样。”
“我们要学习其他人的战术,首先就得明确环境和背景。否则,这种盲目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我觉得,你得首先明确这点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