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踏青遇蝗虫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墨坛文学 www.22mt.co,最快更新朕的大明朕做主最新章节!
第192章 踏青遇蝗虫
吏部,周应秋正拿着一本名册,一个个的对着人名。
突然,他身侧正统计人名的孙如游转过头来,道。
“听说有人被分配去做了乡长,很是不乐意?”
“不乐意又如何?”
闻言,周应秋没好气的指了指桌上的圣旨道。
“若是不乐意,那就是一点儿恭顺之心都无,朝廷是要剥夺所有功名的。”
听到孙如游话语中的恭顺二字,孙如游恍惚的点了点头。
“是了,是了,恭顺,要恭顺。”
口中念叨了两句周应秋的话,孙如游总算是明白,这个巡抚为何能突然就能身居天官了。
这么想着,孙如游突然话题一转道。
“昔年前唐之时,科举有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诸多科目。”
说着,孙如游观察了一下周应秋的表情,而后道。
“不知周尚书是如何看的?”
“无非是陛下读古史有感,借之以为自用罢了。”
闻言,周应秋摆了摆手道。
“如今的大明,你我是心知肚明,陛下以律法、算术、行政三科选才,无非是想要快些中兴罢了。”
“可是。”
闻言,孙如游顿了一下,道。
“大明以八股选士,已历两百余年,今骤然而改,在民间惹出的非议颇多埃”
“无非就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人罢了。这些个参考士子,都是有功名在身的,最次,也是个秀才,又不是那些个不会做八股,写文章的蠢材。”
摆了摆手,周应秋点了点手上的名册。
“再说了,陛下又没说要废八股文,你担心个什么劲。”
“可是,自元顺帝开始,朱熹注解的四书五经作为科举书籍,理学盛行,如今陛下以实用之学选才,有些士子颇为不服埃”
听到周应秋说自己瞎担心,孙如游斟酌了一下道。
“呵呵,不服,不服什么。”
摆了摆手,周应秋轻松的道。
“天下士子毕竟是慕经求义的多,哪有专学杂科的道理?官考的题目你我又不是没做过,很是简单,只要熟读《算经》、《到任须知》、《大明律》就能做的出。”
“而这三本书,俱是平日里衙门里处理事务要用的书,用此选才,则可应朝廷之急。”
“至于伱说的理学之事。”
说着,周应秋捋了捋自己的胡子。
“一者,陛下并未取消科举。二者,并未更改书籍,其依旧是显学。”
“周尚书言之有理。”
听着周应秋的话,孙如游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随着两人的聊天,学子分配很快就定了下来。
总共选出五百名士,总分前百名被分配到京中六部诸衙。
而剩下的这些学子,则是按科分人。
律法科的学子只能去刑名司这些地方。
数算科的人,则是去税务科这些需要账房的地方。
而行政科,则是送去当乡长了。
果果分完了,接下来就该给皇帝再汇报一次,得到御批后,放榜宣布任命了。
于是,二人亲自带着一道联名奏章向着西苑而去。
然后,两人还没到西苑,就跟着皇帝的马车后面,一起出了城——踏青。
看着两边热闹的街道,朱由校心里不由的感叹。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座城市能够比的上顺天府的人口之多,摩肩接踵。
没有一处坊市的商铺,能比的上朝阳门东市这样的琳琅满目。
如果有,那座城市肯定是叫做应天府,大明的另外一座都城。
万国拜冕旒,天威扬异邦。
山河存风骨,宣慰抚边疆。
只不过,那都是许多年前的盛况了。
曾今的大明,吊锤周边蛮夷,宝船横行海上。
现在的大明,正从壮年走入暮年,看到大明露出颓势,就有一些个宵小敢跳出来挑战这个国家的尊严了。
此时的大明,只是略显颓势,还远远没到要亡国的地步。
看着路上脸色红润的行人,朱由校有些摸不着头脑。
这是一点儿的亡国之兆都看不出来。
装备落后的情况下吊锤西夷。
赋税难缴的情况下,追的起义军遍地跑。
边关大帅说杀就杀,内阁辅臣说换就换,兵部尚书说砍就砍。
朝廷威严依旧,地方对中央不敢阴奉阳违。
这么一手王炸,你放到汉献帝刘协、唐哀帝李祝手上,对方估摸着都能笑醒的牌。
朱由检到底是怎么给搞亡国的?
见到皇帝看着窗外的景色出神,徐慧儿试探性的叫了一声皇后姐姐。
“姐姐。”
“无事。”
轻轻的拉了一下徐慧儿,防止对方打扰到皇帝的思绪。
半个月的相处下来,徐婉儿基本已经摸清了皇帝的性子。
他的这个皇帝夫君的情绪,很是不稳定。
活跃的时候很是跳脱,不活跃的时候,活脱脱的就是个呆子。
看着陷入神游状态的皇帝,得亏徐婉儿不是后世人,不然都要怀疑皇帝是不是有人格分裂的毛病了。
“皇爷,皇庄到了。”
就在徐婉儿看着皇帝,不知道在想什么,脸色开始变的绯红时,刘时敏的声音在车厢外响起。
“知道了。”
长叹一声,朱由校收回看着外面的目光,转头对徐婉儿道。
“都看了一路了,再看,朕都忍不住要脸红了。”
“呀1
被皇帝的声音惊醒,徐婉儿惊叫一声后,伸手在皇帝身上推了一下。
“夫君作弄人家1
“分明是你看我看的呆了,怎么是我作弄你呢?”
摇了摇头,朱由校忍不住捏了捏徐婉儿的脸。
“本公子今日方知,孔老二所言,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何解。”
说着,朱由校在刘时敏的搀扶下,从地毯上站起。
“无理辩三分,得理不饶人埃”
“陛下1
听到皇帝说自己无理取闹,徐婉儿当即脸色一肃,怒目看着皇帝。
“朕之过,朕之过。”
见到徐婉儿生气,朱由校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伸手拉着对方向马车外走去。
“哼。”
扭头冷哼一声,徐婉儿却是未抽回自己的手,而是拉上了自己的妹妹,跟着皇帝一起向外面走去。
“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
从马车中出来,看着眼前微绿的田亩,朱由校忍不住念出了最近读到的一首苏轼的诗。
“浮桥没水不胜重,野店压糟无复清。”
听到皇帝念出了前两句,跟在朱由校身后的徐婉儿不甘示弱的继续道。
“松下寒花初破萼,谷中幽鸟渐嘤鸣。” “我夫人真是个才女。”
听到徐婉儿赌气的念诗,朱由校在她看不到的方向翻了个白眼,夸奖道。
“哼。”
听到皇帝的话,徐婉儿又是傲娇的一声冷哼。
“哼。”
见到自己姐姐的样子,跟在她身后的徐慧儿也学着自己姐姐的样子,哼了一声。
“。。。”
无奈的捂着一手捂着自己的额头,朱由校在怀疑自己是不是对这只萝莉太放纵了。
看样子今天回去之后,要再惹的这只萝莉哭上一鼻子。
看着正在与皇帝对诗的皇帝与皇后二人。
周应秋与孙如游对视一眼,纷纷选择了无视。
大明的风气没后世想的那么礼教森严。
相反,自打西边儿那群金碧眼的玩意儿带着那个劳什子上帝进来后,这思想是越来越开放了。
前些年死了个七十五岁的思想家,叫李贽,可谓是将能惊世骇俗的事儿都给做了一遍。
身为王阳明的心学子弟,抨击程朱理学、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尊重妇女、提倡婚姻自由。
这位仁兄一改之前儒家对秦始皇千古暴君的评价,赞扬秦始皇为千古一帝,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
这位老先生在开坛讲学时,不管哪座寺庙,还是深山老林,和尚、樵夫、农民,乃至于女子都来听讲。
横扫儒、释、道三教,做回自己。
有李贽带头,在接下里的时间里,大明将进入一个思辩时代。
某种程度上,这场思辨才是导致亡国的罪魁祸首。
当然,对于这些事情,周应秋与孙如游是不知道。
看着皇帝拉着皇后的手,这关系在明面上起码是和睦的。
想来应该是不会出现如神宗和王皇后那种,皇后金印被焚毁后,十几二十年不给补皇后金印的情况。。。吧。
对于身后来年各个大臣的想法,朱由校并不知道。
要是知道了,肯定要打这二人的板子。
丫的,什么事儿都想管。
松开了拉着徐婉儿的手,朱由校突然像是看到了什么,指着地里道。
“把那块土挖过来看看。”
“是。”
闻言,立刻就有好几个太监上前,在皇帝指着的方向寻摸起来。
很快,就有找到东西的太监抱着块土疙瘩来到了皇帝的身前。
示意对方将东西扔在地上,朱由校看着身后的两位大臣问道。
“你们知道,这是何物吗?”
“这是?”
看着太监从田间抱回来的土块,周应秋与孙如游不由得感觉身上起了疙瘩。
密集恐惧症。
在这土块的臆测,整齐的排列着十几个黄色的、长条形的虫卵,密密麻麻的,让人很是不适。
“夫君。”
看到这虫卵,一大一小两个妹纸不由得往皇帝的身上靠了靠。
感受到身上的压力,朱由校伸手拍了拍二女的腰。
周应秋与孙如游虽然不是泥腿子出身,但那也是寒门子弟,就没亲自下过田。
“孙尚书学究五车,不知道此是何物?”
“这。”
听到皇帝的话,孙如游的脸上不由得留下冷汗。
但对于皇帝的问话,他却是不得不答,试探着道。
“此物应该是虫卵。”
“不仅是虫卵。”
听到孙如游的话,朱由校摇了摇头,了当的道。
他很小的时候,家里人种地,他在地头玩,挖出来过这玩意儿。
“而且还是蝗虫的卵。”
“蝗虫?”
“古人有言,腐草为萤,未言有产卵者。”
摇了摇头,看着眼前的虫卵虽然依旧觉得悚然,但孙如游还是道。
“臣尝听闻,蝗之所生,必于大泽,如北直隶、山东诸地,河池一旦因天旱而干涸,则必生蝗。”
“湖边沼泽。”
听着孙如游的话,朱由校摇了摇头。
孙如游的话,说的也不错,也算一种总结。
在干旱的年月,湖泊水域面积减小,洼地裸露,就为蝗虫的提供了合适的繁衍场所。
故此,人们就经常见到蝗虫在干涸的沼泽周围出现,以为蝗虫是鱼虾干死之后所化。
蝗虫在成虫聚群后,往往会自发的往低洼易涝的地方,寻求新的产卵地。
而一旦而等到天气转好,水面恢复,产卵在湖泊干涸地的蝗虫卵被淹死,鱼虾重新反演,就会觉得蝗虫又变成了鱼虾。
中国古代,不是缺少发明,而是缺少一种科学的总结方法。
对于很多东西,我们都是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但就是没能总结,缺少一种科学的方法论。
“你若不信,将这块土带回去,孵化出来便知道了。”
朱由校并未因为孙如游怀疑自己的话而动怒,反而是对身侧的太监道。
“找个箱子,将其装起来,带回西苑。”
“奴婢遵旨。”
听到皇帝要养这玩意儿,给孙如游证明一下蝗虫是卵生,在场的众人纷纷感觉自己的汗毛都立起来了。
“陛下,这是否有所不妥?”
见到皇帝要养蝗虫这种害人的玩意儿,孙如游当即就劝诫道。
“蝗虫乃是害虫,毁之尤且不怠,岂能养之?”
“这话就说的岔了。”
听到孙如游的话,朱由校摆了摆手道。
“蝗虫所过,百里无鸡鸣,寸草不生,农之大害也,不可不谓之为国敌。”
“常言道,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若是不知其因何而生,何谈灭之?”
“朕只是随眼一瞧,就看到这些个蝗虫卵,你再令这些农户检查检查,地里是不是还有,可万万不要闹起了蝗灾埃”
说着,朱由校不想再谈论这个话题,而是看向刘时敏道。
“奴婢领命。”
听到皇帝的话,刘时敏连忙派人去往下吩咐。
这地是皇田,属于皇帝的私人产业,这要是闹腾蝗灾,那受损失的是宫内。
“陛下,蝗虫既生于涸泽,又消于涸泽,便是说此物经不得水淹。”
见到太监离去,站在孙如游身侧的周应秋突然开口道。
“臣以为陛下当颁谕令,令百姓深耕田亩,让此物曝光于天光之下,待有雨水浸漫,亦或河水灌溉,则蝗虫必灭。”
ps:以前找资料的时候无意间在熊廷弼相关词条中发现,熊廷弼死后,江夏知县王尔玉诬陷追赃逼死熊廷弼之子熊兆圭。
好奇之下一百度,王尔玉中乙丑科(天启五年(1625年))三甲第六十六名进士,任江夏知县。
当然,这都不是最为引人注目的。
最吸引我目光的是,王尔玉的性别一栏中,赫然写了个女。
我不喜欢纪传体史书,所以没看明史。但在熹宗实录中没找到这人的记录,如果编辑百度词条的人没瞎写,恐怕明朝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现女子做县令的朝代。
(本章完)
第192章 踏青遇蝗虫
吏部,周应秋正拿着一本名册,一个个的对着人名。
突然,他身侧正统计人名的孙如游转过头来,道。
“听说有人被分配去做了乡长,很是不乐意?”
“不乐意又如何?”
闻言,周应秋没好气的指了指桌上的圣旨道。
“若是不乐意,那就是一点儿恭顺之心都无,朝廷是要剥夺所有功名的。”
听到孙如游话语中的恭顺二字,孙如游恍惚的点了点头。
“是了,是了,恭顺,要恭顺。”
口中念叨了两句周应秋的话,孙如游总算是明白,这个巡抚为何能突然就能身居天官了。
这么想着,孙如游突然话题一转道。
“昔年前唐之时,科举有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诸多科目。”
说着,孙如游观察了一下周应秋的表情,而后道。
“不知周尚书是如何看的?”
“无非是陛下读古史有感,借之以为自用罢了。”
闻言,周应秋摆了摆手道。
“如今的大明,你我是心知肚明,陛下以律法、算术、行政三科选才,无非是想要快些中兴罢了。”
“可是。”
闻言,孙如游顿了一下,道。
“大明以八股选士,已历两百余年,今骤然而改,在民间惹出的非议颇多埃”
“无非就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人罢了。这些个参考士子,都是有功名在身的,最次,也是个秀才,又不是那些个不会做八股,写文章的蠢材。”
摆了摆手,周应秋点了点手上的名册。
“再说了,陛下又没说要废八股文,你担心个什么劲。”
“可是,自元顺帝开始,朱熹注解的四书五经作为科举书籍,理学盛行,如今陛下以实用之学选才,有些士子颇为不服埃”
听到周应秋说自己瞎担心,孙如游斟酌了一下道。
“呵呵,不服,不服什么。”
摆了摆手,周应秋轻松的道。
“天下士子毕竟是慕经求义的多,哪有专学杂科的道理?官考的题目你我又不是没做过,很是简单,只要熟读《算经》、《到任须知》、《大明律》就能做的出。”
“而这三本书,俱是平日里衙门里处理事务要用的书,用此选才,则可应朝廷之急。”
“至于伱说的理学之事。”
说着,周应秋捋了捋自己的胡子。
“一者,陛下并未取消科举。二者,并未更改书籍,其依旧是显学。”
“周尚书言之有理。”
听着周应秋的话,孙如游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随着两人的聊天,学子分配很快就定了下来。
总共选出五百名士,总分前百名被分配到京中六部诸衙。
而剩下的这些学子,则是按科分人。
律法科的学子只能去刑名司这些地方。
数算科的人,则是去税务科这些需要账房的地方。
而行政科,则是送去当乡长了。
果果分完了,接下来就该给皇帝再汇报一次,得到御批后,放榜宣布任命了。
于是,二人亲自带着一道联名奏章向着西苑而去。
然后,两人还没到西苑,就跟着皇帝的马车后面,一起出了城——踏青。
看着两边热闹的街道,朱由校心里不由的感叹。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座城市能够比的上顺天府的人口之多,摩肩接踵。
没有一处坊市的商铺,能比的上朝阳门东市这样的琳琅满目。
如果有,那座城市肯定是叫做应天府,大明的另外一座都城。
万国拜冕旒,天威扬异邦。
山河存风骨,宣慰抚边疆。
只不过,那都是许多年前的盛况了。
曾今的大明,吊锤周边蛮夷,宝船横行海上。
现在的大明,正从壮年走入暮年,看到大明露出颓势,就有一些个宵小敢跳出来挑战这个国家的尊严了。
此时的大明,只是略显颓势,还远远没到要亡国的地步。
看着路上脸色红润的行人,朱由校有些摸不着头脑。
这是一点儿的亡国之兆都看不出来。
装备落后的情况下吊锤西夷。
赋税难缴的情况下,追的起义军遍地跑。
边关大帅说杀就杀,内阁辅臣说换就换,兵部尚书说砍就砍。
朝廷威严依旧,地方对中央不敢阴奉阳违。
这么一手王炸,你放到汉献帝刘协、唐哀帝李祝手上,对方估摸着都能笑醒的牌。
朱由检到底是怎么给搞亡国的?
见到皇帝看着窗外的景色出神,徐慧儿试探性的叫了一声皇后姐姐。
“姐姐。”
“无事。”
轻轻的拉了一下徐慧儿,防止对方打扰到皇帝的思绪。
半个月的相处下来,徐婉儿基本已经摸清了皇帝的性子。
他的这个皇帝夫君的情绪,很是不稳定。
活跃的时候很是跳脱,不活跃的时候,活脱脱的就是个呆子。
看着陷入神游状态的皇帝,得亏徐婉儿不是后世人,不然都要怀疑皇帝是不是有人格分裂的毛病了。
“皇爷,皇庄到了。”
就在徐婉儿看着皇帝,不知道在想什么,脸色开始变的绯红时,刘时敏的声音在车厢外响起。
“知道了。”
长叹一声,朱由校收回看着外面的目光,转头对徐婉儿道。
“都看了一路了,再看,朕都忍不住要脸红了。”
“呀1
被皇帝的声音惊醒,徐婉儿惊叫一声后,伸手在皇帝身上推了一下。
“夫君作弄人家1
“分明是你看我看的呆了,怎么是我作弄你呢?”
摇了摇头,朱由校忍不住捏了捏徐婉儿的脸。
“本公子今日方知,孔老二所言,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何解。”
说着,朱由校在刘时敏的搀扶下,从地毯上站起。
“无理辩三分,得理不饶人埃”
“陛下1
听到皇帝说自己无理取闹,徐婉儿当即脸色一肃,怒目看着皇帝。
“朕之过,朕之过。”
见到徐婉儿生气,朱由校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伸手拉着对方向马车外走去。
“哼。”
扭头冷哼一声,徐婉儿却是未抽回自己的手,而是拉上了自己的妹妹,跟着皇帝一起向外面走去。
“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
从马车中出来,看着眼前微绿的田亩,朱由校忍不住念出了最近读到的一首苏轼的诗。
“浮桥没水不胜重,野店压糟无复清。”
听到皇帝念出了前两句,跟在朱由校身后的徐婉儿不甘示弱的继续道。
“松下寒花初破萼,谷中幽鸟渐嘤鸣。” “我夫人真是个才女。”
听到徐婉儿赌气的念诗,朱由校在她看不到的方向翻了个白眼,夸奖道。
“哼。”
听到皇帝的话,徐婉儿又是傲娇的一声冷哼。
“哼。”
见到自己姐姐的样子,跟在她身后的徐慧儿也学着自己姐姐的样子,哼了一声。
“。。。”
无奈的捂着一手捂着自己的额头,朱由校在怀疑自己是不是对这只萝莉太放纵了。
看样子今天回去之后,要再惹的这只萝莉哭上一鼻子。
看着正在与皇帝对诗的皇帝与皇后二人。
周应秋与孙如游对视一眼,纷纷选择了无视。
大明的风气没后世想的那么礼教森严。
相反,自打西边儿那群金碧眼的玩意儿带着那个劳什子上帝进来后,这思想是越来越开放了。
前些年死了个七十五岁的思想家,叫李贽,可谓是将能惊世骇俗的事儿都给做了一遍。
身为王阳明的心学子弟,抨击程朱理学、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尊重妇女、提倡婚姻自由。
这位仁兄一改之前儒家对秦始皇千古暴君的评价,赞扬秦始皇为千古一帝,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
这位老先生在开坛讲学时,不管哪座寺庙,还是深山老林,和尚、樵夫、农民,乃至于女子都来听讲。
横扫儒、释、道三教,做回自己。
有李贽带头,在接下里的时间里,大明将进入一个思辩时代。
某种程度上,这场思辨才是导致亡国的罪魁祸首。
当然,对于这些事情,周应秋与孙如游是不知道。
看着皇帝拉着皇后的手,这关系在明面上起码是和睦的。
想来应该是不会出现如神宗和王皇后那种,皇后金印被焚毁后,十几二十年不给补皇后金印的情况。。。吧。
对于身后来年各个大臣的想法,朱由校并不知道。
要是知道了,肯定要打这二人的板子。
丫的,什么事儿都想管。
松开了拉着徐婉儿的手,朱由校突然像是看到了什么,指着地里道。
“把那块土挖过来看看。”
“是。”
闻言,立刻就有好几个太监上前,在皇帝指着的方向寻摸起来。
很快,就有找到东西的太监抱着块土疙瘩来到了皇帝的身前。
示意对方将东西扔在地上,朱由校看着身后的两位大臣问道。
“你们知道,这是何物吗?”
“这是?”
看着太监从田间抱回来的土块,周应秋与孙如游不由得感觉身上起了疙瘩。
密集恐惧症。
在这土块的臆测,整齐的排列着十几个黄色的、长条形的虫卵,密密麻麻的,让人很是不适。
“夫君。”
看到这虫卵,一大一小两个妹纸不由得往皇帝的身上靠了靠。
感受到身上的压力,朱由校伸手拍了拍二女的腰。
周应秋与孙如游虽然不是泥腿子出身,但那也是寒门子弟,就没亲自下过田。
“孙尚书学究五车,不知道此是何物?”
“这。”
听到皇帝的话,孙如游的脸上不由得留下冷汗。
但对于皇帝的问话,他却是不得不答,试探着道。
“此物应该是虫卵。”
“不仅是虫卵。”
听到孙如游的话,朱由校摇了摇头,了当的道。
他很小的时候,家里人种地,他在地头玩,挖出来过这玩意儿。
“而且还是蝗虫的卵。”
“蝗虫?”
“古人有言,腐草为萤,未言有产卵者。”
摇了摇头,看着眼前的虫卵虽然依旧觉得悚然,但孙如游还是道。
“臣尝听闻,蝗之所生,必于大泽,如北直隶、山东诸地,河池一旦因天旱而干涸,则必生蝗。”
“湖边沼泽。”
听着孙如游的话,朱由校摇了摇头。
孙如游的话,说的也不错,也算一种总结。
在干旱的年月,湖泊水域面积减小,洼地裸露,就为蝗虫的提供了合适的繁衍场所。
故此,人们就经常见到蝗虫在干涸的沼泽周围出现,以为蝗虫是鱼虾干死之后所化。
蝗虫在成虫聚群后,往往会自发的往低洼易涝的地方,寻求新的产卵地。
而一旦而等到天气转好,水面恢复,产卵在湖泊干涸地的蝗虫卵被淹死,鱼虾重新反演,就会觉得蝗虫又变成了鱼虾。
中国古代,不是缺少发明,而是缺少一种科学的总结方法。
对于很多东西,我们都是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但就是没能总结,缺少一种科学的方法论。
“你若不信,将这块土带回去,孵化出来便知道了。”
朱由校并未因为孙如游怀疑自己的话而动怒,反而是对身侧的太监道。
“找个箱子,将其装起来,带回西苑。”
“奴婢遵旨。”
听到皇帝要养这玩意儿,给孙如游证明一下蝗虫是卵生,在场的众人纷纷感觉自己的汗毛都立起来了。
“陛下,这是否有所不妥?”
见到皇帝要养蝗虫这种害人的玩意儿,孙如游当即就劝诫道。
“蝗虫乃是害虫,毁之尤且不怠,岂能养之?”
“这话就说的岔了。”
听到孙如游的话,朱由校摆了摆手道。
“蝗虫所过,百里无鸡鸣,寸草不生,农之大害也,不可不谓之为国敌。”
“常言道,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若是不知其因何而生,何谈灭之?”
“朕只是随眼一瞧,就看到这些个蝗虫卵,你再令这些农户检查检查,地里是不是还有,可万万不要闹起了蝗灾埃”
说着,朱由校不想再谈论这个话题,而是看向刘时敏道。
“奴婢领命。”
听到皇帝的话,刘时敏连忙派人去往下吩咐。
这地是皇田,属于皇帝的私人产业,这要是闹腾蝗灾,那受损失的是宫内。
“陛下,蝗虫既生于涸泽,又消于涸泽,便是说此物经不得水淹。”
见到太监离去,站在孙如游身侧的周应秋突然开口道。
“臣以为陛下当颁谕令,令百姓深耕田亩,让此物曝光于天光之下,待有雨水浸漫,亦或河水灌溉,则蝗虫必灭。”
ps:以前找资料的时候无意间在熊廷弼相关词条中发现,熊廷弼死后,江夏知县王尔玉诬陷追赃逼死熊廷弼之子熊兆圭。
好奇之下一百度,王尔玉中乙丑科(天启五年(1625年))三甲第六十六名进士,任江夏知县。
当然,这都不是最为引人注目的。
最吸引我目光的是,王尔玉的性别一栏中,赫然写了个女。
我不喜欢纪传体史书,所以没看明史。但在熹宗实录中没找到这人的记录,如果编辑百度词条的人没瞎写,恐怕明朝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现女子做县令的朝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