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以一敌千 4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墨坛文学 www.22mt.co,最快更新武帝寄奴最新章节!
刘敬宣说:“此前只知参军智谋过人,没想到武艺竟也如此高强。今后我要向您讨教之处实在是不可胜举。”
我说:“唉,谬赞了。我哪有什么武艺,唯凭力气大而已。况且这也不是战斗,无非只是场斗殴。与阿寿你当年大破王恭之战相比,何足道啊。”
“参军此言差矣。当年战败王恭全是父亲的功劳,我只是碰巧胜了一局而已。”刘敬宣见我提到他破王恭之战,颇有些得意之色,不过仍旧把话说得非常谦虚。
他接着又说:“将军让我给您带一些补药来。他说这几天您就不必去中军帐听令了,您的军务暂时会交给其他人。”
我点点头,问:“地图是否已转交将军?”
昨天神智不清,依稀记得刘敬宣提到过地图的事。不过,此事关系甚大,不得不再次确认。
“是的。”
“那么将军准备何时攻城?”
“攻城的部队凌晨就已经出发了。”
“什么?已经出发了?”我大叫一声掀开被子,准备下榻。
刘敬宣忙把我拦住,边掖被子边说:“参军请稍安。正午时有人回报说城外的贼兵已经被打散,目前正在全力攻城。看情形城内防御力并不强,黄昏之前应该能攻下城池。”
我们正说着话,一个人走进来请刘敬宣到中军帐去议事。刘敬宣只好关照我几句就走了。
我让亲兵帮我穿好盔甲,准备去中军帐听令。刚走出军帐,就见到一个人匆匆赶过来大声说:“将军已攻下城池!令我等速速起营进驻吴郡城!您身体无碍吧?”
几句话串在一起让人摸不着头脑。细细思量,原来前半段话是对周围的士兵说的,而后半段话是冲着我说的。
这个人是刘牢之的外甥,刘敬宣的表弟,叫何无忌。
不知怎的,每当见到何无忌,总是能在他身上看到我早些年的影子。那时的我也是这般行事匆匆而不拘小节,不过头脑也像他一样机敏。何无忌与我之间的差异在于两点:他善于辞令,而我早些年常常沉默寡言;他自小就饱读诗书,而我早些年却只是识得些字、读过几本简单的书。
听到刘牢之攻破吴郡城的战报,我非常高兴。首战告捷,的确是一个好兆头。只可惜的是:初到刘牢之将军帐下效力,竟然错过了第一次正规的战斗。作为参军,我实在是觉得有愧。
何无忌把我扶进了帐,一面帮我脱铠甲,一面手舞足蹈地向我描述战斗的过程。寻常的一件事经何无忌的描述都会变得精彩无比;这样一场大战,更是被他讲述得惊天地、泣鬼神。几个亲兵找出种种借口在我的营帐里流连,不愿出去,生怕错过了精彩的片段。
何无忌把如何跟随刘牢之攻城,如何为了便于攻城而撤围一角,攻入城池之后如何巷战、如何俘虏,又是如何攻入郡府等等绘声绘色地叙说了一遍。尤其是描述贼兵抱头鼠窜的场景更是令人忍俊不禁。
我的帐中充满了欢乐的气氛。毕竟,这是出师以来的第一场胜利。值得我们为之欢乐,也值得为此欢庆。
我听着何无忌的描述,暗中庆幸:幸亏那天带兵去救我的是刘敬宣而不是何无忌。否则还不知道他会怎样添油加醋地描述我跟几千贼兵相斗的场景。那我真的要无地自容了。
一个人倘若做出点儿引以自豪的事情,当然是希望所有人都知道。但是假如有人把这件事无限地夸大,当事人反而会觉得有欺世盗名之嫌。
何无忌不像他的表兄刘敬宣那样沉稳,也不及刘敬宣勇猛,但是他却擅长智谋。作为舅舅的刘牢之屡屡告诫他不要凡事在头脑中一有念头就要急于完成,需要多考量利弊得失,所谓“事缓则圆”是也。但何无忌却天生是个急性子,耐不住“事缓”。刘牢之怕他生事,只是让他在帐中当参谋,却并不把军务委任给他。
对于一个智力平庸者,只能委以常事。只要循规蹈矩地把事情做好即可,并不期许他能做得如何超凡与卓越。但对于一个智力不凡者,其品德与性格则尤显重要,因为他们倘若做出不利的事情来,往往会令事态一发而不可收拾。因此,任用智者,尤需慎重。
任用能者,亦是如此。
何无忌正讲在兴头上,刘敬宣进帐来把他打断了。他见何无忌也在,问:“调防已准备好了。将军有何特别吩咐?”
何无忌说:“没有。哦,对了。将军怕刘参军无法骑马,特意关照说安排一副担架。”
我说:“不必,不必。又未受重伤,如何骑不得马?”
何无忌说:“参军体力耗损过大,如何骑得马?如若不然,我与参军同骑一乘马?”
“光我的体重就已压得马承不住了,何况还两人同骑。”
何无忌笑道:“确实如此。参军初来的时候,就把军帐中的榻压塌过一次。”
这句话引得众人大笑。
那是我头一次来刘牢之军中的事。因为是初见刘牢之,所以我特意穿了全幅铠甲。旅途劳顿再加上花了不少时间议事,回到帐中时累得往榻上一坐,竟把那个榻坐塌了。头一回到刘牢之军中,什么事情还没有做先就把榻毁了。
第二天议事时,刘牢之还打趣:“德舆啊,你是不想来我军中,还是对我不满意?怎的一来就将我的榻给拆了?”
刘敬宣笑完,说:“此事参军不必管了,我来安排即是。”
从驻地到吴郡城距离并不远,所以调防之事进行得颇为顺利。暂且不提。
只是当刘敬宣准备把所有的队伍全部带进城时,我阻止了他。我建议分兵一千人,在城西五里处扎一个营盘,与吴郡城形成犄角之势。
一行人到了郡府之后,正在那里处理军务的刘牢之见我身体已大部康复,很是高兴。他拉着我的手,把我介绍给几个请到府里议事的乡绅。那些乡绅早就听说了昨天凌晨在城外发生的事情,围着我左看右看,不免加以阿谀奉承之辞。我只好敷衍一番。
对于把一千兵力部署在城西的安排,刘牢之非常赞同,马上又命令一个将领再率一千兵驻扎在城南五里处,以与城池相呼应。
在城外部署兵力,其实是自古守以来守城的惯例。城外驻军,一则便于探听敌兵的动向,二则若有大敌围城,城内外可以相互配合,以便寻找机会突围。这样能最大限度地防止陷入孤立无援的守城战。
议事完毕后,刘牢之打发走了乡绅,也让其他的参佐将领都散了。
刘牢之单把我留下。他带我进入内室,命亲兵摆上酒,我们边饮边谈。
刘敬宣说:“此前只知参军智谋过人,没想到武艺竟也如此高强。今后我要向您讨教之处实在是不可胜举。”
我说:“唉,谬赞了。我哪有什么武艺,唯凭力气大而已。况且这也不是战斗,无非只是场斗殴。与阿寿你当年大破王恭之战相比,何足道啊。”
“参军此言差矣。当年战败王恭全是父亲的功劳,我只是碰巧胜了一局而已。”刘敬宣见我提到他破王恭之战,颇有些得意之色,不过仍旧把话说得非常谦虚。
他接着又说:“将军让我给您带一些补药来。他说这几天您就不必去中军帐听令了,您的军务暂时会交给其他人。”
我点点头,问:“地图是否已转交将军?”
昨天神智不清,依稀记得刘敬宣提到过地图的事。不过,此事关系甚大,不得不再次确认。
“是的。”
“那么将军准备何时攻城?”
“攻城的部队凌晨就已经出发了。”
“什么?已经出发了?”我大叫一声掀开被子,准备下榻。
刘敬宣忙把我拦住,边掖被子边说:“参军请稍安。正午时有人回报说城外的贼兵已经被打散,目前正在全力攻城。看情形城内防御力并不强,黄昏之前应该能攻下城池。”
我们正说着话,一个人走进来请刘敬宣到中军帐去议事。刘敬宣只好关照我几句就走了。
我让亲兵帮我穿好盔甲,准备去中军帐听令。刚走出军帐,就见到一个人匆匆赶过来大声说:“将军已攻下城池!令我等速速起营进驻吴郡城!您身体无碍吧?”
几句话串在一起让人摸不着头脑。细细思量,原来前半段话是对周围的士兵说的,而后半段话是冲着我说的。
这个人是刘牢之的外甥,刘敬宣的表弟,叫何无忌。
不知怎的,每当见到何无忌,总是能在他身上看到我早些年的影子。那时的我也是这般行事匆匆而不拘小节,不过头脑也像他一样机敏。何无忌与我之间的差异在于两点:他善于辞令,而我早些年常常沉默寡言;他自小就饱读诗书,而我早些年却只是识得些字、读过几本简单的书。
听到刘牢之攻破吴郡城的战报,我非常高兴。首战告捷,的确是一个好兆头。只可惜的是:初到刘牢之将军帐下效力,竟然错过了第一次正规的战斗。作为参军,我实在是觉得有愧。
何无忌把我扶进了帐,一面帮我脱铠甲,一面手舞足蹈地向我描述战斗的过程。寻常的一件事经何无忌的描述都会变得精彩无比;这样一场大战,更是被他讲述得惊天地、泣鬼神。几个亲兵找出种种借口在我的营帐里流连,不愿出去,生怕错过了精彩的片段。
何无忌把如何跟随刘牢之攻城,如何为了便于攻城而撤围一角,攻入城池之后如何巷战、如何俘虏,又是如何攻入郡府等等绘声绘色地叙说了一遍。尤其是描述贼兵抱头鼠窜的场景更是令人忍俊不禁。
我的帐中充满了欢乐的气氛。毕竟,这是出师以来的第一场胜利。值得我们为之欢乐,也值得为此欢庆。
我听着何无忌的描述,暗中庆幸:幸亏那天带兵去救我的是刘敬宣而不是何无忌。否则还不知道他会怎样添油加醋地描述我跟几千贼兵相斗的场景。那我真的要无地自容了。
一个人倘若做出点儿引以自豪的事情,当然是希望所有人都知道。但是假如有人把这件事无限地夸大,当事人反而会觉得有欺世盗名之嫌。
何无忌不像他的表兄刘敬宣那样沉稳,也不及刘敬宣勇猛,但是他却擅长智谋。作为舅舅的刘牢之屡屡告诫他不要凡事在头脑中一有念头就要急于完成,需要多考量利弊得失,所谓“事缓则圆”是也。但何无忌却天生是个急性子,耐不住“事缓”。刘牢之怕他生事,只是让他在帐中当参谋,却并不把军务委任给他。
对于一个智力平庸者,只能委以常事。只要循规蹈矩地把事情做好即可,并不期许他能做得如何超凡与卓越。但对于一个智力不凡者,其品德与性格则尤显重要,因为他们倘若做出不利的事情来,往往会令事态一发而不可收拾。因此,任用智者,尤需慎重。
任用能者,亦是如此。
何无忌正讲在兴头上,刘敬宣进帐来把他打断了。他见何无忌也在,问:“调防已准备好了。将军有何特别吩咐?”
何无忌说:“没有。哦,对了。将军怕刘参军无法骑马,特意关照说安排一副担架。”
我说:“不必,不必。又未受重伤,如何骑不得马?”
何无忌说:“参军体力耗损过大,如何骑得马?如若不然,我与参军同骑一乘马?”
“光我的体重就已压得马承不住了,何况还两人同骑。”
何无忌笑道:“确实如此。参军初来的时候,就把军帐中的榻压塌过一次。”
这句话引得众人大笑。
那是我头一次来刘牢之军中的事。因为是初见刘牢之,所以我特意穿了全幅铠甲。旅途劳顿再加上花了不少时间议事,回到帐中时累得往榻上一坐,竟把那个榻坐塌了。头一回到刘牢之军中,什么事情还没有做先就把榻毁了。
第二天议事时,刘牢之还打趣:“德舆啊,你是不想来我军中,还是对我不满意?怎的一来就将我的榻给拆了?”
刘敬宣笑完,说:“此事参军不必管了,我来安排即是。”
从驻地到吴郡城距离并不远,所以调防之事进行得颇为顺利。暂且不提。
只是当刘敬宣准备把所有的队伍全部带进城时,我阻止了他。我建议分兵一千人,在城西五里处扎一个营盘,与吴郡城形成犄角之势。
一行人到了郡府之后,正在那里处理军务的刘牢之见我身体已大部康复,很是高兴。他拉着我的手,把我介绍给几个请到府里议事的乡绅。那些乡绅早就听说了昨天凌晨在城外发生的事情,围着我左看右看,不免加以阿谀奉承之辞。我只好敷衍一番。
对于把一千兵力部署在城西的安排,刘牢之非常赞同,马上又命令一个将领再率一千兵驻扎在城南五里处,以与城池相呼应。
在城外部署兵力,其实是自古守以来守城的惯例。城外驻军,一则便于探听敌兵的动向,二则若有大敌围城,城内外可以相互配合,以便寻找机会突围。这样能最大限度地防止陷入孤立无援的守城战。
议事完毕后,刘牢之打发走了乡绅,也让其他的参佐将领都散了。
刘牢之单把我留下。他带我进入内室,命亲兵摆上酒,我们边饮边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