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 和谈开始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墨坛文学 www.22mt.co,最快更新巨舰大萌最新章节!
北折之战,明军冯子材部萃军与刘永福部黑旗军紧密配合,成功战胜法军先遣部队,此战毙伤俘法军1100余人,安南伪军和民夫5000人(伪军的战斗力真是低的可笑),缴获大炮8门、机枪6挺,各种枪支4000多支,炮弹、子弹、粮食以及其他补给甚多。
明军伤亡2200多人,陈旧的炮兵队几乎全灭,不过在得到缴获的大炮和机枪后,其火力反而所加强——虽然还不太会用这些大炮。
取胜之后,老帅冯子材得理不饶人,率领萃军和黑旗军主力,对外宣称十万大军,发起战略反攻,将惊慌失措的法军一路逐退到河内。
11月22号,法军对冯子材十万大军的传言信以为真,在援军已经到来的情况下,接替指挥的赫本哲中校仍旧下令部队撤出河内,向东面的海军海防港泊地退却,争取海军火力的支援。
11月25号,冯子材洋洋得意的骑马进入河内,明军在安南的陆地战局为之逆转!
实际上,这次战斗之前,除了冯子材自己,包括大明朝廷在内,没有人认为明军能够获胜。
毕竟旧军的情况大家都心知肚明,内阁对冯子材的要求,也不过是在新军到来前守住北折,然后给新军“寥壮声势”而已。
却没成想,冯子材居然抓住法军轻敌大意,只有三千兵力(伪军实在不能算人)就发起主动攻击的机会,一举取胜,不仅守住北折,甚至还吓得法军放弃了河内!
12月1号,新军先头部队两个旅终于赶到战场,进入河内,与冯子材会师,明军总兵力达到新军8千,旧军2万的水平。
反观法军,虽然在安南保持2万人的庞大兵力(伪军不算人),但前线的海防泊地只有不足5千人(不算海军),不论在兵力还是火力上,都已经处于绝对下风。
为了守住海防港,法军在此地征发两万伪军和劳工开始修筑阵地,同时要求海军尽快掩护运输舰队,把还在安南南方的援军和补给海运到海防来。
……
北折大捷的消息传到法弥斯本土,早已风雨飘摇的茹费理不得不引咎辞职。
但新的法弥斯议会并不愿意放弃战争和安南已经到手的利益,因此立刻命令第二远东舰队出动。
12月5号,包括4艘装甲舰在内的20艘法军战舰,在16艘补给舰和运煤船的支持下离开马赛港,向东方驶来。
同时,在本土,非洲和其他法弥斯殖民地集结5万部队(包括外籍军团和殖民地部队),分批增援远东。
得到这一消息后,明廷大为震动,与洋洋得意的冯子材不同,大明内阁对明法双方的国力差距还是有一些认识的。
且不说海军实力差,仅仅说传统的陆军方面,明军其实也差法军一大截。
在战争开始之前,明军新军和改良军(都算新军系统)合计有6万人,各省旧式练营倒是还有60万,但大多已经不堪使用,主要分散驻扎在各地,负责治安、海防、剿匪等工作。
旧军中一些有战斗力的练营部队,已经向北方明俄防线派遣10万人;为了防止东瀛侵占琉球后再去打高丽的主意,又向高丽派遣1万5千;为了增强海防,在沿海各省布置了10多万人。
因此现在安南和即将抵达安南的练营,合计有6万人,加上新军和新军后续部队1万5千,这已经是大明能够动员的,有战斗力的部队极限了。
若是以后再增兵,只能依靠那些新征募的士兵凑数。
兵力之外的战斗力方面,如果说新军可以做到与法军主力1比1的话,旧军已经证明,只能在经验丰富的老帅指挥下,以10比1的兵力优势对法军打出两倍的惨重交换比(再强调一遍,伪军不算人)。
也就是说,细算起来,大明在安南的1.5万新军和6万练营,战斗力恐怕也就与2万多法军相当,若是法弥斯真的增援5万10万的大军过来,明军恐怕只能放弃安南,退守镇南关了。
不过,法弥斯势大,却也未必不可战胜,至少在援军到来前,明军在海陆两方面都还有一战之力。
考虑到从欧罗巴派一只大军到东亚来有多么困难,此时大明大概还有3个月的优势期。
所以,12月10号,大明光兴皇帝下旨,给安南海陆两军统帅丁汝昌和冯子才加官进爵,丁汝昌升任海军上将,冯子才陆军上将,各自指挥安南大明海陆军队。
同时,内阁督促,海陆两军必须尽快进攻,至少在法弥斯援军到来之前打垮安南北部的法弥斯军队,或将其驱逐到南方去,然后固守防线,以拖待变。
12月11号,大明内阁委托英格雷、德里至两家驻明使馆,向法弥斯转发和谈要求。
大明内阁宣称,本着仁义的原则,已经获得战场胜利的大明愿意与法弥斯平等的商议安南利益问题,如果法弥斯议会还在乎安南的数千兵马死活,那么现在和谈正当其时。
若是法弥斯议会一意孤行,那么大明天兵必以雷霆之势,消灭安南的全部法军!
法弥斯人同意和谈,当然他们不是怕了大明的武力威胁,而是想要借和谈拖延一些时间。
当然,法弥斯人的压力也不小,比如英格雷、德里至在华南的商业利益,现在都因为明法开战而受到严重损失,而且英格雷还有香江这个重要的贸易口岸,若是明法迟迟分不出胜负,英德两国的利益也会持续受损。
因此英德两国都在暗中给法弥斯施加压力,要求他们与大明议和,区别在于,英格雷人促和的心更坚定一些,而德里至人希望明法再打一仗,至少拖到法弥斯第二远东舰队抵达远东,这样可以有效削弱法弥斯本土的力量。
在这种形势下,法弥斯议会派出以著名外交家茹勒?帕特诺特尔(大明称其为巴德诺)为首的代表团,邀请以李少荃为首的明方代表团谈判,为了避免出现安全问题,谈判地点设在身为中立国的东瀛城市长崎。
李少荃在出发去东瀛前,再次给前线发报,明确说明,战场胜利才能赢得谈判主动权,否则任自己口生莲花都没有意义。
李少荃以此勉励前线将士尽快取得更大胜利。
北折之战,明军冯子材部萃军与刘永福部黑旗军紧密配合,成功战胜法军先遣部队,此战毙伤俘法军1100余人,安南伪军和民夫5000人(伪军的战斗力真是低的可笑),缴获大炮8门、机枪6挺,各种枪支4000多支,炮弹、子弹、粮食以及其他补给甚多。
明军伤亡2200多人,陈旧的炮兵队几乎全灭,不过在得到缴获的大炮和机枪后,其火力反而所加强——虽然还不太会用这些大炮。
取胜之后,老帅冯子材得理不饶人,率领萃军和黑旗军主力,对外宣称十万大军,发起战略反攻,将惊慌失措的法军一路逐退到河内。
11月22号,法军对冯子材十万大军的传言信以为真,在援军已经到来的情况下,接替指挥的赫本哲中校仍旧下令部队撤出河内,向东面的海军海防港泊地退却,争取海军火力的支援。
11月25号,冯子材洋洋得意的骑马进入河内,明军在安南的陆地战局为之逆转!
实际上,这次战斗之前,除了冯子材自己,包括大明朝廷在内,没有人认为明军能够获胜。
毕竟旧军的情况大家都心知肚明,内阁对冯子材的要求,也不过是在新军到来前守住北折,然后给新军“寥壮声势”而已。
却没成想,冯子材居然抓住法军轻敌大意,只有三千兵力(伪军实在不能算人)就发起主动攻击的机会,一举取胜,不仅守住北折,甚至还吓得法军放弃了河内!
12月1号,新军先头部队两个旅终于赶到战场,进入河内,与冯子材会师,明军总兵力达到新军8千,旧军2万的水平。
反观法军,虽然在安南保持2万人的庞大兵力(伪军不算人),但前线的海防泊地只有不足5千人(不算海军),不论在兵力还是火力上,都已经处于绝对下风。
为了守住海防港,法军在此地征发两万伪军和劳工开始修筑阵地,同时要求海军尽快掩护运输舰队,把还在安南南方的援军和补给海运到海防来。
……
北折大捷的消息传到法弥斯本土,早已风雨飘摇的茹费理不得不引咎辞职。
但新的法弥斯议会并不愿意放弃战争和安南已经到手的利益,因此立刻命令第二远东舰队出动。
12月5号,包括4艘装甲舰在内的20艘法军战舰,在16艘补给舰和运煤船的支持下离开马赛港,向东方驶来。
同时,在本土,非洲和其他法弥斯殖民地集结5万部队(包括外籍军团和殖民地部队),分批增援远东。
得到这一消息后,明廷大为震动,与洋洋得意的冯子材不同,大明内阁对明法双方的国力差距还是有一些认识的。
且不说海军实力差,仅仅说传统的陆军方面,明军其实也差法军一大截。
在战争开始之前,明军新军和改良军(都算新军系统)合计有6万人,各省旧式练营倒是还有60万,但大多已经不堪使用,主要分散驻扎在各地,负责治安、海防、剿匪等工作。
旧军中一些有战斗力的练营部队,已经向北方明俄防线派遣10万人;为了防止东瀛侵占琉球后再去打高丽的主意,又向高丽派遣1万5千;为了增强海防,在沿海各省布置了10多万人。
因此现在安南和即将抵达安南的练营,合计有6万人,加上新军和新军后续部队1万5千,这已经是大明能够动员的,有战斗力的部队极限了。
若是以后再增兵,只能依靠那些新征募的士兵凑数。
兵力之外的战斗力方面,如果说新军可以做到与法军主力1比1的话,旧军已经证明,只能在经验丰富的老帅指挥下,以10比1的兵力优势对法军打出两倍的惨重交换比(再强调一遍,伪军不算人)。
也就是说,细算起来,大明在安南的1.5万新军和6万练营,战斗力恐怕也就与2万多法军相当,若是法弥斯真的增援5万10万的大军过来,明军恐怕只能放弃安南,退守镇南关了。
不过,法弥斯势大,却也未必不可战胜,至少在援军到来前,明军在海陆两方面都还有一战之力。
考虑到从欧罗巴派一只大军到东亚来有多么困难,此时大明大概还有3个月的优势期。
所以,12月10号,大明光兴皇帝下旨,给安南海陆两军统帅丁汝昌和冯子才加官进爵,丁汝昌升任海军上将,冯子才陆军上将,各自指挥安南大明海陆军队。
同时,内阁督促,海陆两军必须尽快进攻,至少在法弥斯援军到来之前打垮安南北部的法弥斯军队,或将其驱逐到南方去,然后固守防线,以拖待变。
12月11号,大明内阁委托英格雷、德里至两家驻明使馆,向法弥斯转发和谈要求。
大明内阁宣称,本着仁义的原则,已经获得战场胜利的大明愿意与法弥斯平等的商议安南利益问题,如果法弥斯议会还在乎安南的数千兵马死活,那么现在和谈正当其时。
若是法弥斯议会一意孤行,那么大明天兵必以雷霆之势,消灭安南的全部法军!
法弥斯人同意和谈,当然他们不是怕了大明的武力威胁,而是想要借和谈拖延一些时间。
当然,法弥斯人的压力也不小,比如英格雷、德里至在华南的商业利益,现在都因为明法开战而受到严重损失,而且英格雷还有香江这个重要的贸易口岸,若是明法迟迟分不出胜负,英德两国的利益也会持续受损。
因此英德两国都在暗中给法弥斯施加压力,要求他们与大明议和,区别在于,英格雷人促和的心更坚定一些,而德里至人希望明法再打一仗,至少拖到法弥斯第二远东舰队抵达远东,这样可以有效削弱法弥斯本土的力量。
在这种形势下,法弥斯议会派出以著名外交家茹勒?帕特诺特尔(大明称其为巴德诺)为首的代表团,邀请以李少荃为首的明方代表团谈判,为了避免出现安全问题,谈判地点设在身为中立国的东瀛城市长崎。
李少荃在出发去东瀛前,再次给前线发报,明确说明,战场胜利才能赢得谈判主动权,否则任自己口生莲花都没有意义。
李少荃以此勉励前线将士尽快取得更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