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 为百姓而战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大符篆师、最强雇佣兵之暗黑纪元、侠武世界、全能刺客、茅山术之不死人、超级六扇门、暴躁的大隋
墨坛文学 www.22mt.co,最快更新崇祯窃听系统最新章节!
皇太极闻声,不由得心喜,连忙问道:“嗯?知道什么了?”
“绝对有内应!”范文程刚回答完,发现皇太极愕然,随后有点恼怒的样子,他便知道,可能让皇太极误会了,于是,他连忙补充道,“奴才的意思是,明国皇帝知道内应的事情,知道这个战事绝对是会赢的。因此,他才会领军出京,想通过这个事情,来挽回明国这么多次被我大清军队进关纵横驰骋的不良影响。”
一听这话,皇太极一听,心中之前对明国皇帝突然变得厉害起来的猜测就少了,心情也好了不少,点点头道:“不错,是有这个可能。要不然,朕都不信,那明国皇帝从未打过仗的,还能领兵远征!”
“那是,要论英明神武,那明国狗皇帝就是拍马都赶不上主子的!”图尔格一见,立刻送上一个大大的马屁。
皇太极听了一笑,他自己也觉得,要说领军打仗,就凭明国那个从未出过京师的皇帝,绝对是给他提鞋都不配!
“不过,奴才也有一个疑惑!”范文程皱着眉头,有点忧心忡忡地说道。
皇太极一听,便立刻问道:“找不出内应?”
“不是,奴才的意思,明国皇帝亲自领军出征这么大的事情,为何那些晋商竟然没有一点消息过来?”范文程疑惑不解地说道,“而且,都过去了那么久,为何晋商没有点动静,之前约好的物资,迟迟不送来辽东呢?”
皇太极一听,也是疑惑不解道:“确实不应该啊!要是明国又换了总督,他们不方便输送物资的话,派个人来辽东说下这个情况,把明国国内的消息都说说,这些事情做起来是很容易的啊!”
说了一句之后,他想起辽东多了二十来万人,虽然死了不少,可还是有十多万人的。这么多人,原本就等着那些晋商送粮食物资过来。可是,这迟迟不来,大清的物资存储就入不敷出了。这样下去,可不是一件好事情!
他正想着,就听范文程忽然建议道:“主子,奴才觉得,是否派兵去宁远那边看看,一则看看粮食,二则宣扬大清军威,以此告诉世人,明国皇帝压根就不算什么,有本事,亲自领军来和我大清决战好了,看他有胆没胆!”
这个时候,小麦都已经收割了,就算领军去了,也基本抢不到多少粮食;不过另外这个作用,皇太极还是很喜欢的。因此他立刻同意,决定出兵宁远。
至于图尔格这边,他因为原本就冷处理了多尔衮,自然就不能大张旗鼓地处理图尔格。又因此要笼络他,以此来影响多尔衮的镶白旗,因此,也没有严肃处罚他,只是不疼不痒的给了个处罚而已,这事就这么算了。
于是,满清就还是如同原本历史上发生的一般,于崇祯十二年十月派兵进犯宁远。
当皇太极的这个决定作出之时,崇祯皇帝刚到京师,便从图尔格身上的甲级窃听种子获悉了这个消息。于是,他也不耽搁,把吴三桂所部的家书,连带建虏要进攻宁远的消息,也一同派人快马送给蓟辽总督孙传庭。
做完这个事情的时候,也就已经望见京师城墙了。不过,更引人注目的,不是那久违了的京师城墙,而是在京师城外的无数百姓,以及文武百官。
崇祯皇帝还没到京师城下,就看到周皇后和太子带着文武百官,就已经远远地跪下迎驾,所有的百姓也跟着跪下迎驾,山呼万岁的声音响彻云霄。
虽然官府有交代下来过,可京师百姓心中也情愿,皇上打了胜仗回来,这也是他们京师百姓的荣耀,他们都乐意这样迎接。
可以说,京师城内,能动的百姓几乎都来了,有这么多百姓来迎驾,这盛况之隆,可以说是非常难得一见的。不少官员想着,皇上对于这样的场景,应该也是非常欢喜的吧,毕竟这可是皇上无上武功的体现!
然而,让他们意外的是,崇祯皇帝其实对这样的场面已经有了免疫力了。从南阳出发开始,他就见过无数这样的场面了。最为关键的是,他对这次出京所取得的成就还真不怎么看重。他的目标,是星辰大海,又岂会是打个蒙古部落,剿灭下流贼就能满足的。
因此,到达京师城下之后,崇祯皇帝只是带着微笑,让他们平身,然后就准备进城回宫了。
看到这个,年少的太子,便再也忍不住,不由得问崇祯皇帝道:“父皇,您不说点什么么,还有,不先去太庙么?”
事实上,他看到这么大的场面,其实就已经非常兴奋了,哪怕他知道,这么盛大的场面,山呼海啸的迎接声音,都不是冲他去的。
崇祯皇帝听了,转头看向他,微微一笑道:“这又有什么可以说的?朕身为天子,为百姓而战,本就是份内之事。就小小胜仗而已,何须兴师动众,等他日朕踏平辽东,解救出辽东百姓,让大明百姓不再担惊受怕,不用再怕建虏,那个时候,朕便会公告天下,辽东已平,祭拜历代先皇,建虏已灭!”
听到这话,不但是太子,包括皇后在内的其他人,都有点惊呆了。
原来,这一次的出征,歼灭河套鞑虏,围剿了所有流贼的胜利,在皇上看来,其实也就这样,他的目标,是要踏平辽东,觉得灭掉建虏,才值得去太庙祭拜?
这时候,他们忽然有一种感觉,就是觉得和皇上的雄心壮志,似乎不在一个层面上。
而附近的百姓听了,他们更关注的是皇上的另外一句话:朕身为天子,为百姓而战,本就是份内之事!
这个话,他们是第一次听到,同样非常吃惊。
一直以来,大家都觉得,这天下是皇帝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朱家的。皇帝出征,也是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可是,如今他们第一次听到了这么一个说法,而且还是皇上亲口所说。
仔细想想,好像也是有道理。
皇上亲自出征,消灭了河套鞑虏,那么陕西那边的百姓,就再也不用担心河套鞑虏会入关打草谷,他们不用再遭兵灾;围剿了流贼,那么中原百姓就再也不用担心兵灾,日子也能过得安宁。从这个角度来说,皇上不就是在为百姓而战么!
想到这个,这些百姓也激动了,他们低声地互相传递这句话,再联系皇上之前所说话的传言,比如“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话,从而印证出一个结论,当今皇上,就是真正为民着想的皇帝!
于是,随着崇祯皇帝这次出征归来之后,他在京师的威望原本就高,如今更是又高了一个层次。如果有人在说皇帝的坏话,比如皇上铁血无情,比如皇上杀了好多人,抄家了好多什么之类的,就立刻会有京师百姓上去怼,甚至群起而攻之,不管这人是否身穿绫罗绸缎,不管这人是哪个府上,或者外地来的,都没有例外。
对于这些,崇祯皇帝倒还不知道,他在回了皇宫之后,就立刻审阅奏章。这个苦逼的差事是皇帝权力的象征,也是他通盘掌握全国事情所必须要做的。
让他担心的是,果然是没几个好消息。其中最坏的消息,就是江南遭受洪水之灾,淹没了好多城镇,主要是集中在长江沿岸。另外,广东那边,又遭了台风,很多房屋被刮到,百姓失踪,更不用说台风来得时候,不少渔民来不及躲避,就再也没有回来。
南涝北旱这句话,还真不是说说而已。
藩王主要集中在北方,这一次,通过压榨藩王府的钱粮,还有事先调集了粮食去北方旱灾区域,算是勉强能熬一熬的。可是,这南方的水涝,却又如此严重,让他不得不担心南方的民情。
看他忧虑的样子,首辅薛国观便奏对安慰道:“陛下,南方水涝,其实年年都有发生,不管怎么样,南方那边多吃的,不像北方这边一样,会发生后续连续的饥荒,扩大灾害的影响。”
看到皇帝还是皱着眉头,似乎一点都没有因此而轻松一些,薛国观便再次奏道:“事实上,这次的奏章上来之后,微臣查过这些年南方水涝的记录,有几年的情况比今年还糟,最终也都挺过来了!”
崇祯皇帝听了,便向他要了有关资料,仔细地看了起来。
确实如薛国观所言,往年有台风波及几个省份,甚至引发暴雨,不止淹了长江下游的情况发生。可是,崇祯皇帝却没什么影响。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奏章,再仔细想想,他便发现,以前的时候,灾情发生,都是事后再报,并且在文字说明上本着大事化小的写法。让看得人看了之后,就有了南方灾情其实没什么的感觉。
他并不知道,今年的灾情,比起以往,不但及时而且强烈要求朝廷赈灾,给人感觉南方灾情严重,和以往的做法不一样,正是由崇祯皇帝自己的原因引起的。
他当场摘了南阳巡抚的乌纱帽,以及那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话,都是迅速在全国各地传开了。湖广那边,水陆四通八达,更是传播快速。
那些地方上的官员听到之后,那敢再有隐瞒灾情,为了自己的乌纱帽,为了防止以为被皇帝查出来,同样摘了自己的乌纱帽,他们宁可把事情往严重里说,也不敢大事化小了。
当然了,至于灾情如此重大的原因,他们都会归结为天灾太严重,而不会说明是自己预防不当。比如事先没有加固房屋,比如没有兴修河道,巩固堤坝等等。
南方的灾情如此严重,崇祯皇帝身为后世人,当然也知道南方的台风、洪灾会有多少。事实上,哪怕有后世的预警机制,每年的百姓损失,还是难以估计的。
南涝北旱,全都是要重视的。否则,遭灾的百姓对于朝廷,就会少了一分向心力,严重的,就是又有流贼产生。
可是,赈灾就必须要有钱才行。崇祯皇帝一查大明皇家银行这边,却发现之前抄家晋商、权贵得来的银子已经所剩不多了。
北方的旱灾,兵灾,各地灾后重建,特别是边军所欠的军饷,都是很大的耗银大户。另外,崇祯皇帝曾有交代,兵仗局那边,要保持物资充足,打造军械不能影响,山东、山海关等地对虏战事的准备,也是一个耗钱大户。特别是山东那边,东江镇要重建,训练军卒,造船等等,也是一个耗钱的无底洞。
事实上,崇祯皇帝这一次出征,其实也耗了不少钱粮。不过亏了是全歼了河套鞑虏,有无数的战利品,按价值算起来,差不多能互相抵消了。
但实际上,光是那些战马,要消耗的马料等物资,就又多了一笔开销。所谓一个骑兵能养好多个步卒,并不是说说而已的。
财政上的难题,又要再次出现,这让首辅和户部尚书都非常担心。可是,他们却也知道,皇上已经给他们讲明过,银钱上的缺失,决不能通过加印大明皇家银行的银票来补充。
当然了,事实上,没有皇帝亲自下旨,他们谁也别想让大明皇家银行那边加印银票。
如今这个事情重新摆在了明面上,崇祯皇帝却没有多少担心。因为他有法子,能保证银钱的供应。不过暂时,他不打算公之于众,马上行动起来。因为,他想趁这个机会,趁机革新税制。朝廷国库的收入,必须要充盈起来才行。
于是,他先发出一道旨意,要求全国各地官员,必须要种植红薯,并且明旨交代,所种红薯,不得侵占目前已有粮田。也就是说,种红薯,必须是要在荒山野地里种植。而到时候收获红薯的多少,将会成为地方官员政绩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
至于如何种红薯,徐光启已经在《农政全书》中写得很清楚了。不管南北,都可以参考。而这,也是地方官员要熟悉《农政全书》的意义所在:对农事的帮助,太大了!
皇太极闻声,不由得心喜,连忙问道:“嗯?知道什么了?”
“绝对有内应!”范文程刚回答完,发现皇太极愕然,随后有点恼怒的样子,他便知道,可能让皇太极误会了,于是,他连忙补充道,“奴才的意思是,明国皇帝知道内应的事情,知道这个战事绝对是会赢的。因此,他才会领军出京,想通过这个事情,来挽回明国这么多次被我大清军队进关纵横驰骋的不良影响。”
一听这话,皇太极一听,心中之前对明国皇帝突然变得厉害起来的猜测就少了,心情也好了不少,点点头道:“不错,是有这个可能。要不然,朕都不信,那明国皇帝从未打过仗的,还能领兵远征!”
“那是,要论英明神武,那明国狗皇帝就是拍马都赶不上主子的!”图尔格一见,立刻送上一个大大的马屁。
皇太极听了一笑,他自己也觉得,要说领军打仗,就凭明国那个从未出过京师的皇帝,绝对是给他提鞋都不配!
“不过,奴才也有一个疑惑!”范文程皱着眉头,有点忧心忡忡地说道。
皇太极一听,便立刻问道:“找不出内应?”
“不是,奴才的意思,明国皇帝亲自领军出征这么大的事情,为何那些晋商竟然没有一点消息过来?”范文程疑惑不解地说道,“而且,都过去了那么久,为何晋商没有点动静,之前约好的物资,迟迟不送来辽东呢?”
皇太极一听,也是疑惑不解道:“确实不应该啊!要是明国又换了总督,他们不方便输送物资的话,派个人来辽东说下这个情况,把明国国内的消息都说说,这些事情做起来是很容易的啊!”
说了一句之后,他想起辽东多了二十来万人,虽然死了不少,可还是有十多万人的。这么多人,原本就等着那些晋商送粮食物资过来。可是,这迟迟不来,大清的物资存储就入不敷出了。这样下去,可不是一件好事情!
他正想着,就听范文程忽然建议道:“主子,奴才觉得,是否派兵去宁远那边看看,一则看看粮食,二则宣扬大清军威,以此告诉世人,明国皇帝压根就不算什么,有本事,亲自领军来和我大清决战好了,看他有胆没胆!”
这个时候,小麦都已经收割了,就算领军去了,也基本抢不到多少粮食;不过另外这个作用,皇太极还是很喜欢的。因此他立刻同意,决定出兵宁远。
至于图尔格这边,他因为原本就冷处理了多尔衮,自然就不能大张旗鼓地处理图尔格。又因此要笼络他,以此来影响多尔衮的镶白旗,因此,也没有严肃处罚他,只是不疼不痒的给了个处罚而已,这事就这么算了。
于是,满清就还是如同原本历史上发生的一般,于崇祯十二年十月派兵进犯宁远。
当皇太极的这个决定作出之时,崇祯皇帝刚到京师,便从图尔格身上的甲级窃听种子获悉了这个消息。于是,他也不耽搁,把吴三桂所部的家书,连带建虏要进攻宁远的消息,也一同派人快马送给蓟辽总督孙传庭。
做完这个事情的时候,也就已经望见京师城墙了。不过,更引人注目的,不是那久违了的京师城墙,而是在京师城外的无数百姓,以及文武百官。
崇祯皇帝还没到京师城下,就看到周皇后和太子带着文武百官,就已经远远地跪下迎驾,所有的百姓也跟着跪下迎驾,山呼万岁的声音响彻云霄。
虽然官府有交代下来过,可京师百姓心中也情愿,皇上打了胜仗回来,这也是他们京师百姓的荣耀,他们都乐意这样迎接。
可以说,京师城内,能动的百姓几乎都来了,有这么多百姓来迎驾,这盛况之隆,可以说是非常难得一见的。不少官员想着,皇上对于这样的场景,应该也是非常欢喜的吧,毕竟这可是皇上无上武功的体现!
然而,让他们意外的是,崇祯皇帝其实对这样的场面已经有了免疫力了。从南阳出发开始,他就见过无数这样的场面了。最为关键的是,他对这次出京所取得的成就还真不怎么看重。他的目标,是星辰大海,又岂会是打个蒙古部落,剿灭下流贼就能满足的。
因此,到达京师城下之后,崇祯皇帝只是带着微笑,让他们平身,然后就准备进城回宫了。
看到这个,年少的太子,便再也忍不住,不由得问崇祯皇帝道:“父皇,您不说点什么么,还有,不先去太庙么?”
事实上,他看到这么大的场面,其实就已经非常兴奋了,哪怕他知道,这么盛大的场面,山呼海啸的迎接声音,都不是冲他去的。
崇祯皇帝听了,转头看向他,微微一笑道:“这又有什么可以说的?朕身为天子,为百姓而战,本就是份内之事。就小小胜仗而已,何须兴师动众,等他日朕踏平辽东,解救出辽东百姓,让大明百姓不再担惊受怕,不用再怕建虏,那个时候,朕便会公告天下,辽东已平,祭拜历代先皇,建虏已灭!”
听到这话,不但是太子,包括皇后在内的其他人,都有点惊呆了。
原来,这一次的出征,歼灭河套鞑虏,围剿了所有流贼的胜利,在皇上看来,其实也就这样,他的目标,是要踏平辽东,觉得灭掉建虏,才值得去太庙祭拜?
这时候,他们忽然有一种感觉,就是觉得和皇上的雄心壮志,似乎不在一个层面上。
而附近的百姓听了,他们更关注的是皇上的另外一句话:朕身为天子,为百姓而战,本就是份内之事!
这个话,他们是第一次听到,同样非常吃惊。
一直以来,大家都觉得,这天下是皇帝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朱家的。皇帝出征,也是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可是,如今他们第一次听到了这么一个说法,而且还是皇上亲口所说。
仔细想想,好像也是有道理。
皇上亲自出征,消灭了河套鞑虏,那么陕西那边的百姓,就再也不用担心河套鞑虏会入关打草谷,他们不用再遭兵灾;围剿了流贼,那么中原百姓就再也不用担心兵灾,日子也能过得安宁。从这个角度来说,皇上不就是在为百姓而战么!
想到这个,这些百姓也激动了,他们低声地互相传递这句话,再联系皇上之前所说话的传言,比如“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话,从而印证出一个结论,当今皇上,就是真正为民着想的皇帝!
于是,随着崇祯皇帝这次出征归来之后,他在京师的威望原本就高,如今更是又高了一个层次。如果有人在说皇帝的坏话,比如皇上铁血无情,比如皇上杀了好多人,抄家了好多什么之类的,就立刻会有京师百姓上去怼,甚至群起而攻之,不管这人是否身穿绫罗绸缎,不管这人是哪个府上,或者外地来的,都没有例外。
对于这些,崇祯皇帝倒还不知道,他在回了皇宫之后,就立刻审阅奏章。这个苦逼的差事是皇帝权力的象征,也是他通盘掌握全国事情所必须要做的。
让他担心的是,果然是没几个好消息。其中最坏的消息,就是江南遭受洪水之灾,淹没了好多城镇,主要是集中在长江沿岸。另外,广东那边,又遭了台风,很多房屋被刮到,百姓失踪,更不用说台风来得时候,不少渔民来不及躲避,就再也没有回来。
南涝北旱这句话,还真不是说说而已。
藩王主要集中在北方,这一次,通过压榨藩王府的钱粮,还有事先调集了粮食去北方旱灾区域,算是勉强能熬一熬的。可是,这南方的水涝,却又如此严重,让他不得不担心南方的民情。
看他忧虑的样子,首辅薛国观便奏对安慰道:“陛下,南方水涝,其实年年都有发生,不管怎么样,南方那边多吃的,不像北方这边一样,会发生后续连续的饥荒,扩大灾害的影响。”
看到皇帝还是皱着眉头,似乎一点都没有因此而轻松一些,薛国观便再次奏道:“事实上,这次的奏章上来之后,微臣查过这些年南方水涝的记录,有几年的情况比今年还糟,最终也都挺过来了!”
崇祯皇帝听了,便向他要了有关资料,仔细地看了起来。
确实如薛国观所言,往年有台风波及几个省份,甚至引发暴雨,不止淹了长江下游的情况发生。可是,崇祯皇帝却没什么影响。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奏章,再仔细想想,他便发现,以前的时候,灾情发生,都是事后再报,并且在文字说明上本着大事化小的写法。让看得人看了之后,就有了南方灾情其实没什么的感觉。
他并不知道,今年的灾情,比起以往,不但及时而且强烈要求朝廷赈灾,给人感觉南方灾情严重,和以往的做法不一样,正是由崇祯皇帝自己的原因引起的。
他当场摘了南阳巡抚的乌纱帽,以及那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话,都是迅速在全国各地传开了。湖广那边,水陆四通八达,更是传播快速。
那些地方上的官员听到之后,那敢再有隐瞒灾情,为了自己的乌纱帽,为了防止以为被皇帝查出来,同样摘了自己的乌纱帽,他们宁可把事情往严重里说,也不敢大事化小了。
当然了,至于灾情如此重大的原因,他们都会归结为天灾太严重,而不会说明是自己预防不当。比如事先没有加固房屋,比如没有兴修河道,巩固堤坝等等。
南方的灾情如此严重,崇祯皇帝身为后世人,当然也知道南方的台风、洪灾会有多少。事实上,哪怕有后世的预警机制,每年的百姓损失,还是难以估计的。
南涝北旱,全都是要重视的。否则,遭灾的百姓对于朝廷,就会少了一分向心力,严重的,就是又有流贼产生。
可是,赈灾就必须要有钱才行。崇祯皇帝一查大明皇家银行这边,却发现之前抄家晋商、权贵得来的银子已经所剩不多了。
北方的旱灾,兵灾,各地灾后重建,特别是边军所欠的军饷,都是很大的耗银大户。另外,崇祯皇帝曾有交代,兵仗局那边,要保持物资充足,打造军械不能影响,山东、山海关等地对虏战事的准备,也是一个耗钱大户。特别是山东那边,东江镇要重建,训练军卒,造船等等,也是一个耗钱的无底洞。
事实上,崇祯皇帝这一次出征,其实也耗了不少钱粮。不过亏了是全歼了河套鞑虏,有无数的战利品,按价值算起来,差不多能互相抵消了。
但实际上,光是那些战马,要消耗的马料等物资,就又多了一笔开销。所谓一个骑兵能养好多个步卒,并不是说说而已的。
财政上的难题,又要再次出现,这让首辅和户部尚书都非常担心。可是,他们却也知道,皇上已经给他们讲明过,银钱上的缺失,决不能通过加印大明皇家银行的银票来补充。
当然了,事实上,没有皇帝亲自下旨,他们谁也别想让大明皇家银行那边加印银票。
如今这个事情重新摆在了明面上,崇祯皇帝却没有多少担心。因为他有法子,能保证银钱的供应。不过暂时,他不打算公之于众,马上行动起来。因为,他想趁这个机会,趁机革新税制。朝廷国库的收入,必须要充盈起来才行。
于是,他先发出一道旨意,要求全国各地官员,必须要种植红薯,并且明旨交代,所种红薯,不得侵占目前已有粮田。也就是说,种红薯,必须是要在荒山野地里种植。而到时候收获红薯的多少,将会成为地方官员政绩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
至于如何种红薯,徐光启已经在《农政全书》中写得很清楚了。不管南北,都可以参考。而这,也是地方官员要熟悉《农政全书》的意义所在:对农事的帮助,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