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明末不是没有人才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大符篆师、最强雇佣兵之暗黑纪元、侠武世界、全能刺客、茅山术之不死人、超级六扇门、暴躁的大隋
墨坛文学 www.22mt.co,最快更新崇祯窃听系统最新章节!
大概两个月之前,由吏部拟定的内阁辅臣名单,交上了白卷,为此,崇祯皇帝震怒,让首辅薛国观拟旨明发天下,只要德才兼备之士,或者虽有小过错却能为国立大功,就可以来京报备,一旦核查属实,朝廷立刻择优录用而不用再沿用以前那套做官之法。
这不,在这份旨意的影响下,应天府巡抚张国维进呈《吴中水利全书》二十八卷。书上绘有苏州、松江、常州、镇江等府的水利总图,及各府属州县水种图共五十三幅,另外还分别辑录了水源、水名,诏、敕、章、奏和论、议、序、记及歌谣。
这本书可以说是把历代以来对江南地区的水利修筑进行了一个全面的总结,并且把张国维自己的经验也都总结在了里面。他曾主持修健了九里石塘,平望内外塘,长洲至和等塘,修松江捍海,提浚镇江及江阴漕渠。可以说,在水利方面,是真正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结合,拥有丰富的水利方面的经验。
原本这本《吴中水利全书》要到七月份才会上呈。不过如今在蝴蝶效应之下,提前到了五月份。崇祯皇帝看完之后,又仔细看了有关张国维的资料,不由得大喜。
这个张国维,是应天巡抚,手握军政大权。但在军事上并不擅长,以至于左良玉在他面前都嚣张跋扈,对他的命令爱听不听,根本不听调遣,压根就不在意他。而他,也奈何不了左良玉,只能是向朝廷告状而已。
不过他在水利方面,那就是真正的专家了。要想对抗天灾,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兴修水利,减少天灾的影响。如今,这个人出现了。
可以说,张国维这次进呈《吴中水利全书》,确实是个好时候。崇祯皇帝刚抄家了不少大户,手头有钱;而求贤旨意发出去后,他又是第一个响应,还是崇祯皇帝喜欢的那种。因此,哪怕是要千金市骨,崇祯皇帝都要给予优待。
于是,一份旨意立刻发出,封张国维为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内阁总领天下水利,并赐“水利大师”爵位。就此,薛国观终于结束了一个月的独相,终于有伴了。
从资格上来说,这也不算特别提拔。毕竟张国维已经是巡抚,是封疆大吏了。更上一步,就是六部尚书之类的职务,能入阁,也不是没有先例的。
不过在原本的历史上,他并没有入阁的机会。原因无他,虽然他进献了《吴中水利全书》,可是,崇祯皇帝没钱啊!于是,在南明朝廷上,却是去当了兵部尚书。满清军队南下后势如破竹,不能力挽狂澜之下,作绝命词三章,即《负国》、《念母》、《诫儿》,赴水死,年五十有二。
可以说,张国维在明末那么多大臣中,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有气节文官。只是他所擅长的才华没有得以施展,如果不是在乱世,而是在太平年间,说不定更能造福百姓。
崇祯皇帝很高兴,因为他太需要像张国维这样的水利方面的专家了。这个时候,处于小冰河时期,如果水利兴修得当的话,就能最大程度的减少小冰河对农业的影响。
让他没想到的是,有的时候,运气来了,就怎么样都挡不住。
崇祯皇帝正在高兴着呢,有内侍来禀告,说候选官员陈子龙,呈已故大学士徐光启的农学巨著《农政全书》。
听到这话,他当即楞了下,随后就回想起来了。这《农政全书》,哪怕在后世,也都是有名气的。不过他穿越过来之后,一直在忙于兵事,加上从原有崇祯皇帝的记忆中,也没这《农政全书》的印象,就没去多想。可这突然之间听说,他又如何会不高兴。于是,他连忙下旨召陈子龙觐见。
陈子龙,崇祯十年进士,原本是外放广东惠州府司理。但他还没有赴任,其母病故,就回乡奔丧了。在这两年期间,就一直在整理书稿。听闻了胡正言之名,赶来京师想要让胡正言出版他整理的东西。没想到刚到京师,就看到了崇祯皇帝新颁布的爵位公告,联想之前皇帝的求贤令,就果断以徐光启的名义上奏了。
文华殿内,陈子龙觐见,此时,他才三十出头,正当壮年时候。由内侍代为转呈的《农政全书》六十卷,就摆在了御案上,崇祯皇帝立刻粗粗翻了下,发现这《农政全书》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和荒政等十二篇。不但总结并保留了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经验,也吸收发展了当下新技术,如对刚刚传入大明的甘薯,就作了很详细说明加以推广。
看到这里,崇祯皇帝终于想起来了。徐光启曾经就上过《甘薯疏》,但当时不少人对此持有异议,觉得这种东西没用。于是,崇祯皇帝不让徐光启去负责农事,反而让他去练兵,还不给军饷,白白折腾徐光启,到死都没让徐光启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想到这些,崇祯皇帝不由得很是感慨,在原本的历史上,大明最终灭亡,和崇祯皇帝的识人不明有很大关系。大明帝国这么大的国家,哪怕有被后世诟病的八股取士,可照样能涌现出各种各样的人才。只是这些人才,往往不会得到合理地发挥,就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了。
试想一下,要是原来的崇祯皇帝重用徐光启,让他在农事上好好发挥的话,大明就不会有那么多铤而走险的流贼了。要是让张国维致力于水利,那天灾的影响,又不知道会减少多少!
幸好是自己穿越了,历史还能重来一次。
崇祯皇帝想着这些,脸上露出抑制不住地笑容,亲切地问起陈子龙有关这《农政全书》的事情,又得到了更多的消息。
徐光启在世之时太忙,他一直潜心而写的《农学》一书,并没有完成,且大都只是草稿。陈子龙听闻之后,就从徐光启次孙徐尔爵那拿到这些草稿,重新整理补充,最终才有了这本《农政全书》的问世。
在原本的历史上,也是在崇祯十二年刊发的,这一点,倒是没改变。有改变的是,这《农政全书》一刊发出来后的第一时间,便到了崇祯皇帝的御案上。
听完了这个《农政全书》刊发的经过之后,崇祯皇帝微笑着感慨道:“要是徐卿知道他的心血得以传世,朕相信他的在天之灵也当满足了。”
“陛下,微臣不敢苟同。”谁知陈子龙却说出了意料之外的话,让崇祯皇帝不由得为之一愣,看着他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陛下,微臣以为,如果先师知道这些能造福百姓,如此或能得偿所愿也!”
说到这里,他见皇帝似乎愣在那里,就正色又奏道:“先师生平所学,博究天人,而皆主于实用。至于农事,尤所用心。盖以为生民率育之源,国家富强之本。只可惜,壮志未酬身先死!”
崇祯皇帝听得点点头,收了笑容,严肃地点点头道:“不错,是朕之前没做好,如今,卿可愿秉承徐卿之遗志,为我大明国强民富而努力之?”
这是背了原本崇祯皇帝的锅,不过对他来说,无所谓,背了也就背了。
陈子龙没想到皇帝竟然会当面认错,这有点超出他的想象。回过神来,他不由得很是激动,立刻躬身行礼道:“此,微臣之愿也!”
崇祯皇帝听了,满意地再次点点头,这个陈子龙,可用!
他正想着,却见陈子龙又激动地慷慨激昂起来,带着年轻人的热血,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如今之大明,俗儒是古而非今,文士撷华而舍实,夫抱残守缺,寻声设色,皆是空谈之辈。世务所急,是非得失之际,未之用心,以微臣所见,如今之士,多无实学。故微臣同友人合著一书,名《皇明经世文编》,共五百零四卷,分兵饷、马政、边防、边情、火器、贡市、番舶、灾荒、农事、治沙、水利、海运、漕运、财政、盐法、刑法、钱法、税法、役没、科举等,欲献于陛下。”
崇祯皇帝听得大喜,连忙要求道:“此书何在?速速呈于朕一观!”
对于他来说,正觉得手中可用人才太少了。此时听说,竟然有这么一群读书人,觉得大明的酸儒太多,而且多是空谈之辈,自己整理实用书籍,不管怎么样,这些人都算是有志气的一群人。他一听之下,自然是高兴了。
陈子龙向崇祯皇帝提这事,自然是有所准备的。书籍他带了,就在紫禁城外的仆人那边。因此,这套《皇明经世文编》,很快就呈送到了御前,崇祯皇帝立刻快速浏览了起来。
事实上,这个《皇明经世文编》,主要是收集了大明两百多年来的文章合集,就是陈子龙这些编辑觉得对当下治国有用的,就摘录编辑起来的。这本的价值,当然不及《农政全书》,其中有不少,其实只是泛泛而谈,也有道听途说,但不可否认,这个对于如今这个乱世,确实是有用的。如果有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去实践的,肯定会有成果。
粗略浏览一遍之后,崇祯皇帝便对一脸期待地陈子龙,微笑着地说道:“朕很欣赏有志之士,看来,卿皆其余人等,也是有心了。如此,就由卿去把他们都找来,朕打算见见。”
陈子龙就盼着这句话,此时一听皇帝许诺一见,顿时大喜,连忙答应下来。
他的这些朋友,在原本的历史上,也是有好有坏,有的为抗清而死,有的投降满清,其中还有后世比较有名气的。至于陈子龙自己,也是抗清不屈投水而死,就这,满清也不放过,捞起来再凌迟。由此可见,满清对他的恨意。
这些事情,崇祯皇帝并不清楚,不过这不妨碍他对陈子龙的封赏。考虑到陈子龙本身就是崇祯十年的进士,因此崇祯皇帝决定在户部十三司之外,另外再设农司,专职全国农业生产,主官为正六品的员外郎。而陈子龙,就是第一任农司员外郎了。
对此,陈子龙又是喜出望外。由此可见,皇帝对这个农事是非常重视了。陈子龙知道,只要自己能干好,那以后必将前途无量。才三十出头的他,顿时豪情万丈,心中打定了主意,必不负皇上所托。
崇祯皇帝随后又发布了一道旨意,追封徐光启为农事宗师,是为大明第一个称号“宗师”。当然,如果他活着,那可能就只有“农事大师”称号了。
这第二道旨意一出发,顿时又向全国各地传递了一个信号。就是皇帝非常重视各行各业的人才,只要有才能,爵位就不是问题。比如眼下,就已经有了军器大师、水利大师、农事宗师;这极大地刺激了那些有专长的匠人、士子等等。
崇祯皇帝都有理由相信,估计在不久的将来,应该还会有更多有才能的人才站到前台来,为自己所用。就希望大明各行各业都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重现大明科技的辉煌。
只是,让崇祯皇帝没有想到的是,他还没来得及把心思转到河套地区去,一封奏章就打破了他的愉快心情。
这个奏章是谷城知县阮之钿经过好多波折,才呈送御前的。他在奏章中奏明,说张献忠在谷城表面上跪拜有礼节,实际上却训卒治甲杖,不放兵、不应调、不入见制府,骄不奉法。
阮之钿断定,此贼必反。因此,他上报六省总督熊文灿,结果却是被熊文灿严词训斥了一番。于是,他就直接上奏朝廷,希望朝廷尽快采取行动,镇压张献忠造反。
崇祯皇帝看看时间,这份奏章在路上至少耽搁了一个月时间。从他奏章上所言,似乎张献忠地反意非常明显。这都一个月过去了,谷城那边到底怎么样了?
他想着这个,不由得担心了起来。
大概两个月之前,由吏部拟定的内阁辅臣名单,交上了白卷,为此,崇祯皇帝震怒,让首辅薛国观拟旨明发天下,只要德才兼备之士,或者虽有小过错却能为国立大功,就可以来京报备,一旦核查属实,朝廷立刻择优录用而不用再沿用以前那套做官之法。
这不,在这份旨意的影响下,应天府巡抚张国维进呈《吴中水利全书》二十八卷。书上绘有苏州、松江、常州、镇江等府的水利总图,及各府属州县水种图共五十三幅,另外还分别辑录了水源、水名,诏、敕、章、奏和论、议、序、记及歌谣。
这本书可以说是把历代以来对江南地区的水利修筑进行了一个全面的总结,并且把张国维自己的经验也都总结在了里面。他曾主持修健了九里石塘,平望内外塘,长洲至和等塘,修松江捍海,提浚镇江及江阴漕渠。可以说,在水利方面,是真正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结合,拥有丰富的水利方面的经验。
原本这本《吴中水利全书》要到七月份才会上呈。不过如今在蝴蝶效应之下,提前到了五月份。崇祯皇帝看完之后,又仔细看了有关张国维的资料,不由得大喜。
这个张国维,是应天巡抚,手握军政大权。但在军事上并不擅长,以至于左良玉在他面前都嚣张跋扈,对他的命令爱听不听,根本不听调遣,压根就不在意他。而他,也奈何不了左良玉,只能是向朝廷告状而已。
不过他在水利方面,那就是真正的专家了。要想对抗天灾,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兴修水利,减少天灾的影响。如今,这个人出现了。
可以说,张国维这次进呈《吴中水利全书》,确实是个好时候。崇祯皇帝刚抄家了不少大户,手头有钱;而求贤旨意发出去后,他又是第一个响应,还是崇祯皇帝喜欢的那种。因此,哪怕是要千金市骨,崇祯皇帝都要给予优待。
于是,一份旨意立刻发出,封张国维为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内阁总领天下水利,并赐“水利大师”爵位。就此,薛国观终于结束了一个月的独相,终于有伴了。
从资格上来说,这也不算特别提拔。毕竟张国维已经是巡抚,是封疆大吏了。更上一步,就是六部尚书之类的职务,能入阁,也不是没有先例的。
不过在原本的历史上,他并没有入阁的机会。原因无他,虽然他进献了《吴中水利全书》,可是,崇祯皇帝没钱啊!于是,在南明朝廷上,却是去当了兵部尚书。满清军队南下后势如破竹,不能力挽狂澜之下,作绝命词三章,即《负国》、《念母》、《诫儿》,赴水死,年五十有二。
可以说,张国维在明末那么多大臣中,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有气节文官。只是他所擅长的才华没有得以施展,如果不是在乱世,而是在太平年间,说不定更能造福百姓。
崇祯皇帝很高兴,因为他太需要像张国维这样的水利方面的专家了。这个时候,处于小冰河时期,如果水利兴修得当的话,就能最大程度的减少小冰河对农业的影响。
让他没想到的是,有的时候,运气来了,就怎么样都挡不住。
崇祯皇帝正在高兴着呢,有内侍来禀告,说候选官员陈子龙,呈已故大学士徐光启的农学巨著《农政全书》。
听到这话,他当即楞了下,随后就回想起来了。这《农政全书》,哪怕在后世,也都是有名气的。不过他穿越过来之后,一直在忙于兵事,加上从原有崇祯皇帝的记忆中,也没这《农政全书》的印象,就没去多想。可这突然之间听说,他又如何会不高兴。于是,他连忙下旨召陈子龙觐见。
陈子龙,崇祯十年进士,原本是外放广东惠州府司理。但他还没有赴任,其母病故,就回乡奔丧了。在这两年期间,就一直在整理书稿。听闻了胡正言之名,赶来京师想要让胡正言出版他整理的东西。没想到刚到京师,就看到了崇祯皇帝新颁布的爵位公告,联想之前皇帝的求贤令,就果断以徐光启的名义上奏了。
文华殿内,陈子龙觐见,此时,他才三十出头,正当壮年时候。由内侍代为转呈的《农政全书》六十卷,就摆在了御案上,崇祯皇帝立刻粗粗翻了下,发现这《农政全书》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和荒政等十二篇。不但总结并保留了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经验,也吸收发展了当下新技术,如对刚刚传入大明的甘薯,就作了很详细说明加以推广。
看到这里,崇祯皇帝终于想起来了。徐光启曾经就上过《甘薯疏》,但当时不少人对此持有异议,觉得这种东西没用。于是,崇祯皇帝不让徐光启去负责农事,反而让他去练兵,还不给军饷,白白折腾徐光启,到死都没让徐光启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想到这些,崇祯皇帝不由得很是感慨,在原本的历史上,大明最终灭亡,和崇祯皇帝的识人不明有很大关系。大明帝国这么大的国家,哪怕有被后世诟病的八股取士,可照样能涌现出各种各样的人才。只是这些人才,往往不会得到合理地发挥,就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了。
试想一下,要是原来的崇祯皇帝重用徐光启,让他在农事上好好发挥的话,大明就不会有那么多铤而走险的流贼了。要是让张国维致力于水利,那天灾的影响,又不知道会减少多少!
幸好是自己穿越了,历史还能重来一次。
崇祯皇帝想着这些,脸上露出抑制不住地笑容,亲切地问起陈子龙有关这《农政全书》的事情,又得到了更多的消息。
徐光启在世之时太忙,他一直潜心而写的《农学》一书,并没有完成,且大都只是草稿。陈子龙听闻之后,就从徐光启次孙徐尔爵那拿到这些草稿,重新整理补充,最终才有了这本《农政全书》的问世。
在原本的历史上,也是在崇祯十二年刊发的,这一点,倒是没改变。有改变的是,这《农政全书》一刊发出来后的第一时间,便到了崇祯皇帝的御案上。
听完了这个《农政全书》刊发的经过之后,崇祯皇帝微笑着感慨道:“要是徐卿知道他的心血得以传世,朕相信他的在天之灵也当满足了。”
“陛下,微臣不敢苟同。”谁知陈子龙却说出了意料之外的话,让崇祯皇帝不由得为之一愣,看着他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陛下,微臣以为,如果先师知道这些能造福百姓,如此或能得偿所愿也!”
说到这里,他见皇帝似乎愣在那里,就正色又奏道:“先师生平所学,博究天人,而皆主于实用。至于农事,尤所用心。盖以为生民率育之源,国家富强之本。只可惜,壮志未酬身先死!”
崇祯皇帝听得点点头,收了笑容,严肃地点点头道:“不错,是朕之前没做好,如今,卿可愿秉承徐卿之遗志,为我大明国强民富而努力之?”
这是背了原本崇祯皇帝的锅,不过对他来说,无所谓,背了也就背了。
陈子龙没想到皇帝竟然会当面认错,这有点超出他的想象。回过神来,他不由得很是激动,立刻躬身行礼道:“此,微臣之愿也!”
崇祯皇帝听了,满意地再次点点头,这个陈子龙,可用!
他正想着,却见陈子龙又激动地慷慨激昂起来,带着年轻人的热血,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如今之大明,俗儒是古而非今,文士撷华而舍实,夫抱残守缺,寻声设色,皆是空谈之辈。世务所急,是非得失之际,未之用心,以微臣所见,如今之士,多无实学。故微臣同友人合著一书,名《皇明经世文编》,共五百零四卷,分兵饷、马政、边防、边情、火器、贡市、番舶、灾荒、农事、治沙、水利、海运、漕运、财政、盐法、刑法、钱法、税法、役没、科举等,欲献于陛下。”
崇祯皇帝听得大喜,连忙要求道:“此书何在?速速呈于朕一观!”
对于他来说,正觉得手中可用人才太少了。此时听说,竟然有这么一群读书人,觉得大明的酸儒太多,而且多是空谈之辈,自己整理实用书籍,不管怎么样,这些人都算是有志气的一群人。他一听之下,自然是高兴了。
陈子龙向崇祯皇帝提这事,自然是有所准备的。书籍他带了,就在紫禁城外的仆人那边。因此,这套《皇明经世文编》,很快就呈送到了御前,崇祯皇帝立刻快速浏览了起来。
事实上,这个《皇明经世文编》,主要是收集了大明两百多年来的文章合集,就是陈子龙这些编辑觉得对当下治国有用的,就摘录编辑起来的。这本的价值,当然不及《农政全书》,其中有不少,其实只是泛泛而谈,也有道听途说,但不可否认,这个对于如今这个乱世,确实是有用的。如果有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去实践的,肯定会有成果。
粗略浏览一遍之后,崇祯皇帝便对一脸期待地陈子龙,微笑着地说道:“朕很欣赏有志之士,看来,卿皆其余人等,也是有心了。如此,就由卿去把他们都找来,朕打算见见。”
陈子龙就盼着这句话,此时一听皇帝许诺一见,顿时大喜,连忙答应下来。
他的这些朋友,在原本的历史上,也是有好有坏,有的为抗清而死,有的投降满清,其中还有后世比较有名气的。至于陈子龙自己,也是抗清不屈投水而死,就这,满清也不放过,捞起来再凌迟。由此可见,满清对他的恨意。
这些事情,崇祯皇帝并不清楚,不过这不妨碍他对陈子龙的封赏。考虑到陈子龙本身就是崇祯十年的进士,因此崇祯皇帝决定在户部十三司之外,另外再设农司,专职全国农业生产,主官为正六品的员外郎。而陈子龙,就是第一任农司员外郎了。
对此,陈子龙又是喜出望外。由此可见,皇帝对这个农事是非常重视了。陈子龙知道,只要自己能干好,那以后必将前途无量。才三十出头的他,顿时豪情万丈,心中打定了主意,必不负皇上所托。
崇祯皇帝随后又发布了一道旨意,追封徐光启为农事宗师,是为大明第一个称号“宗师”。当然,如果他活着,那可能就只有“农事大师”称号了。
这第二道旨意一出发,顿时又向全国各地传递了一个信号。就是皇帝非常重视各行各业的人才,只要有才能,爵位就不是问题。比如眼下,就已经有了军器大师、水利大师、农事宗师;这极大地刺激了那些有专长的匠人、士子等等。
崇祯皇帝都有理由相信,估计在不久的将来,应该还会有更多有才能的人才站到前台来,为自己所用。就希望大明各行各业都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重现大明科技的辉煌。
只是,让崇祯皇帝没有想到的是,他还没来得及把心思转到河套地区去,一封奏章就打破了他的愉快心情。
这个奏章是谷城知县阮之钿经过好多波折,才呈送御前的。他在奏章中奏明,说张献忠在谷城表面上跪拜有礼节,实际上却训卒治甲杖,不放兵、不应调、不入见制府,骄不奉法。
阮之钿断定,此贼必反。因此,他上报六省总督熊文灿,结果却是被熊文灿严词训斥了一番。于是,他就直接上奏朝廷,希望朝廷尽快采取行动,镇压张献忠造反。
崇祯皇帝看看时间,这份奏章在路上至少耽搁了一个月时间。从他奏章上所言,似乎张献忠地反意非常明显。这都一个月过去了,谷城那边到底怎么样了?
他想着这个,不由得担心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