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有它的图案我们惟有临摹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墨坛文学 www.22mt.co,最快更新柏相文集最新章节!
张爱玲说:“隔着空间和时间的玻璃墙望回去,越光辉的成就也越凄凉;善良的人永远是受苦的,那忧苦的重担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善良的肉体或灵体,惟有忍耐。”
忍耐这个世界有好多种方式,写诗,也许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都是无意中闯入这个世界的,我们也都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在默默留恋着这个世界。
有人说:这个世界,腐烂而美丽,我们各自的肉身或灵体,都硕大无比;这个腐烂而美丽的世界和我们各自硕大无比的肉身,都是一具尸体,这两个尸首背对背拴在一起,你坠着我,我坠着你,往下沉。
也许阅读诗歌的时候,它们都才能暂时地飘起来,并散发出一种奇异的香味。
喜欢这个世界,很多时候,很容易卑微到这个世界的任何角落里哭出花来。不知道余秀华写诗,是不是忍耐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但是,当我读到余秀华的新作在异乡失眠的时候,我就是这样的感觉。
余秀华的诗,在我的印象里,都有纪实的味道。
在这首诗里,余秀华诗中的“我”似乎是漂泊到了温州。
据浙江通志引图经:“温州其地自温峤山西,民多火耕,虽隆冬恒燠。”意思是因为温州地处温峤岭以南,冬无严寒,夏不酷热,气候温润,所以称为温州。温州在很多人的心里,似乎都以“智行天下”、“善行天下”、“商行天下”而遐迩闻名的。但这些似乎也都与在温州打工的余秀华诗中的“我”无关。
“我”在温州一个叫金乡的小镇打工,那个叫金乡的小镇,距离“我”的家乡有几千里的行程。这个叫金乡的小镇,梅子在许多江南小镇的梅雨中泛甜,而“我”失眠了,但“我”的失眠没有多一点含义,最多只是染上了一层汉江的水色。
关于失眠,中医理论认为,如果不是表现于肝脾、“火不归根”与五脏有关,就是表现于生物节律与昼夜交替有关,亦或是表现于精神情志与烦恼、多疑、紧张、抑郁有关。所有这些中医对失眠病因的探求,在我看来,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那就是失眠与人的精神情志有关。而人的精神情志的外显,与人自身的命运、前途、权势、名利和社会身份密不可分。
余秀华诗中的“我”的命运当然是可叹的,灵魂高洁但前途迷茫,无权无势当然也无名无利“我”像中国许多蝼蚁般的生命一样,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白天,机器的轰鸣穿透着“我”的心房,每顿饭几乎都是馒头加稀粥那般简单,生活的全部只和两个地点有关系,那就是车间和宿舍,生在车间,活在宿舍。而且“我”的失眠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同室的工友鼾声虽然轻微,但足以化去日子中的一些凹凸。而“我”就不同了“我”却辗转反侧,难以成寐。
在诗中“我”的不寐似乎与“我”身处异乡想起故乡或弯月般的陈年旧伤有关,也许都不是。在现在的中国和中国以外的许多地方,有多少人反认他乡作故乡并且生活得有滋有味,似乎并没有诗中的“我”这样地抑郁。
余秀华诗中诗性刻画的“我”在我读来,并不是思乡情愫呈现的载体,而是一种身份的焦虑。这种身份的焦虑,与尊严、人格等人的社会属性有关。
“方言”在余秀华的诗里为什么“如一个陌生人,偶尔露出马脚,又极快地缩回”?为什么“还不便想起故乡,想起弯月般的陈年旧伤”?
因为身份。这个身份,不仅指诗中的“我”的身份,也指诗中的“我”的故乡的身份,也许还包括“我”的思想和思念的身份。
诗中的“我”其实是一个卑微得似乎连“思想和思念”都不能大大方方拥有的蝼蚁般的生命“我”的故乡,包括“弯月般的忧伤”其实是一个贫弱的不配有任何身份的故乡,而“我”的思想和思念,也似乎是一个低微的没有任何身份的思想和思念。
在这个世界,许多“我”很高贵,高贵到就连他们的生命、故乡、思想和思念都不容人群亵渎和绝对要被钦敬,比如权势者的生命、名人明星的故乡,大腕和强势者的思念和思想。
这首诗,不是在异乡失眠,而是在异乡失意或沦落,而那些失意或沦落,在许多年代,都曾折磨过许多有灵魂或灵性不灭的生命。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生命,尽管有的生命没有灵性,只是一堆也许带着腥膻味的行尸走肉。但作为一个诗者,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无论能不能化解自己生存或生命身份的焦虑,都不能抛却自己灵性的高贵。
余秀华也许就是这样倔强地活着的一个!
张爱玲说:“生命有它的图案,我们惟有临摹。”而要临摹的精细而耐久,就要同时能够承受灿烂夺目的热闹和贫寒卑弱的孤寂。
这个人世越来越浑浊和喧嚣了,我们绝不能在人世的浑浊和喧嚣中,弄脏了自己那份虽卑微却足够能护养自己灵魂的纯澈。
附原作:
在异乡失眠
文余秀华
我来时,温州的雨多了起来
几千里行程,梅子正在哪个村庄泛甜
在这个叫金乡的小镇里
一个女子的失眠没有多一点的含义,最多
染一层汉江的水色
每天十二小时,机器的轰鸣穿透我心房
那些思想和思念纷纷从树枝掉落,纯白成两个馒头
一碗稀饭
生存在这个院里突然紧凑,生活两个字分得很开
一个在车间,一个在宿舍
这样的失眠显然不合时宜
同室,她轻微的鼾声舒展了日子的一些凹凸
在我们普通话的交流里,方言如一个陌生人
偶尔露出马脚,又极快地缩回
而还不便想起故乡,想起
弯月般的陈年忧伤
2012。6。19
张爱玲说:“隔着空间和时间的玻璃墙望回去,越光辉的成就也越凄凉;善良的人永远是受苦的,那忧苦的重担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善良的肉体或灵体,惟有忍耐。”
忍耐这个世界有好多种方式,写诗,也许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都是无意中闯入这个世界的,我们也都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在默默留恋着这个世界。
有人说:这个世界,腐烂而美丽,我们各自的肉身或灵体,都硕大无比;这个腐烂而美丽的世界和我们各自硕大无比的肉身,都是一具尸体,这两个尸首背对背拴在一起,你坠着我,我坠着你,往下沉。
也许阅读诗歌的时候,它们都才能暂时地飘起来,并散发出一种奇异的香味。
喜欢这个世界,很多时候,很容易卑微到这个世界的任何角落里哭出花来。不知道余秀华写诗,是不是忍耐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但是,当我读到余秀华的新作在异乡失眠的时候,我就是这样的感觉。
余秀华的诗,在我的印象里,都有纪实的味道。
在这首诗里,余秀华诗中的“我”似乎是漂泊到了温州。
据浙江通志引图经:“温州其地自温峤山西,民多火耕,虽隆冬恒燠。”意思是因为温州地处温峤岭以南,冬无严寒,夏不酷热,气候温润,所以称为温州。温州在很多人的心里,似乎都以“智行天下”、“善行天下”、“商行天下”而遐迩闻名的。但这些似乎也都与在温州打工的余秀华诗中的“我”无关。
“我”在温州一个叫金乡的小镇打工,那个叫金乡的小镇,距离“我”的家乡有几千里的行程。这个叫金乡的小镇,梅子在许多江南小镇的梅雨中泛甜,而“我”失眠了,但“我”的失眠没有多一点含义,最多只是染上了一层汉江的水色。
关于失眠,中医理论认为,如果不是表现于肝脾、“火不归根”与五脏有关,就是表现于生物节律与昼夜交替有关,亦或是表现于精神情志与烦恼、多疑、紧张、抑郁有关。所有这些中医对失眠病因的探求,在我看来,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那就是失眠与人的精神情志有关。而人的精神情志的外显,与人自身的命运、前途、权势、名利和社会身份密不可分。
余秀华诗中的“我”的命运当然是可叹的,灵魂高洁但前途迷茫,无权无势当然也无名无利“我”像中国许多蝼蚁般的生命一样,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白天,机器的轰鸣穿透着“我”的心房,每顿饭几乎都是馒头加稀粥那般简单,生活的全部只和两个地点有关系,那就是车间和宿舍,生在车间,活在宿舍。而且“我”的失眠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同室的工友鼾声虽然轻微,但足以化去日子中的一些凹凸。而“我”就不同了“我”却辗转反侧,难以成寐。
在诗中“我”的不寐似乎与“我”身处异乡想起故乡或弯月般的陈年旧伤有关,也许都不是。在现在的中国和中国以外的许多地方,有多少人反认他乡作故乡并且生活得有滋有味,似乎并没有诗中的“我”这样地抑郁。
余秀华诗中诗性刻画的“我”在我读来,并不是思乡情愫呈现的载体,而是一种身份的焦虑。这种身份的焦虑,与尊严、人格等人的社会属性有关。
“方言”在余秀华的诗里为什么“如一个陌生人,偶尔露出马脚,又极快地缩回”?为什么“还不便想起故乡,想起弯月般的陈年旧伤”?
因为身份。这个身份,不仅指诗中的“我”的身份,也指诗中的“我”的故乡的身份,也许还包括“我”的思想和思念的身份。
诗中的“我”其实是一个卑微得似乎连“思想和思念”都不能大大方方拥有的蝼蚁般的生命“我”的故乡,包括“弯月般的忧伤”其实是一个贫弱的不配有任何身份的故乡,而“我”的思想和思念,也似乎是一个低微的没有任何身份的思想和思念。
在这个世界,许多“我”很高贵,高贵到就连他们的生命、故乡、思想和思念都不容人群亵渎和绝对要被钦敬,比如权势者的生命、名人明星的故乡,大腕和强势者的思念和思想。
这首诗,不是在异乡失眠,而是在异乡失意或沦落,而那些失意或沦落,在许多年代,都曾折磨过许多有灵魂或灵性不灭的生命。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生命,尽管有的生命没有灵性,只是一堆也许带着腥膻味的行尸走肉。但作为一个诗者,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无论能不能化解自己生存或生命身份的焦虑,都不能抛却自己灵性的高贵。
余秀华也许就是这样倔强地活着的一个!
张爱玲说:“生命有它的图案,我们惟有临摹。”而要临摹的精细而耐久,就要同时能够承受灿烂夺目的热闹和贫寒卑弱的孤寂。
这个人世越来越浑浊和喧嚣了,我们绝不能在人世的浑浊和喧嚣中,弄脏了自己那份虽卑微却足够能护养自己灵魂的纯澈。
附原作:
在异乡失眠
文余秀华
我来时,温州的雨多了起来
几千里行程,梅子正在哪个村庄泛甜
在这个叫金乡的小镇里
一个女子的失眠没有多一点的含义,最多
染一层汉江的水色
每天十二小时,机器的轰鸣穿透我心房
那些思想和思念纷纷从树枝掉落,纯白成两个馒头
一碗稀饭
生存在这个院里突然紧凑,生活两个字分得很开
一个在车间,一个在宿舍
这样的失眠显然不合时宜
同室,她轻微的鼾声舒展了日子的一些凹凸
在我们普通话的交流里,方言如一个陌生人
偶尔露出马脚,又极快地缩回
而还不便想起故乡,想起
弯月般的陈年忧伤
2012。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