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回:辩述有三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墨坛文学 www.22mt.co,最快更新我不是丑小鸭最新章节!
掌声如潮,哗啦啦地震响整个教室。
其实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听明白秦秣在说什么,毕竟在她说话之前,走神的人非常多。而且并不是每一个高一学生的短文理解力都能达到即听即懂的程度——所以学生们反应如此激烈,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对秦秣出口成章的惊叹。
因为秦秣这一大段话说的,吐字清晰、流利顺畅,完全是不带丁点坎儿,在很多中学生眼里,这水平已经够得上演讲高手了。有些学生被老师点名读课文都会结结巴巴,或者言语乏味,可秦秣这样的即时论述,却讲得起伏有致,直如大小钟磬,交错轻鸣。
其声虽不大,可言语之间,却分明有一股从容的韵律在流淌。仿佛无论是窗外风吹还是课间喧嚣,或者是那无数双怀疑的目光,都不能动摇她的从容分毫。这样的言行气度,再加上秦秣的声线天生软糯,卓有音韵,她就这么简单地在窗边桌后站着,都如诗如歌,别是静雅美好。
至于她那平凡的容貌,反而在窗外天光之下,在众人眼中被模糊柔和掉了。
其实国人古来读书,讲究吟诵,说的就是言语的韵律。无论诗词歌赋、还是楹联乐府,古人吟近于咏,诵近于唱,吟诵之道,便是声音传播文化的一种极致之美。
今人读书,九成九已不知吟诵为何物,吟诵之声几近失传。学生们读书一般就被称为“学生腔”,或者“文艺腔”,再或者“抗战腔”,更甚者是什么腔都没有,干脆一通乱读,也不管顺畅不顺畅,达意不达意。
真正的吟诵,能够以声入情。老先生们单手卷着书,一边摇头晃脑,于是就在那各种腔调的起伏顿挫之中,沉浸入了读书的无穷意蕴乐趣里。然后心有诗书,身带浩然。
秦秣当然是雅通吟诵之道的,便是不吟诵的时候,她辩义论述,也别带音韵。这样的语言之美,听在这许多从未懂得吟诵为何物的中学生耳中,自然是格外动人。
连卢华波都被震撼,他可从未想过,他的学生当中,有人能给他这样的“惊喜”!
掌声稍歇时,秦秣微微顾盼流目,又不紧不慢地讲述她的逆转之道:“但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不是何为逆转,而是逆转的要素。追溯了逆转的源头之后,就《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节故事,我从中看出了三点。”
秦秣声音一起,那些零散地掌声又立时全消。这一次,几乎是所有人都开始集中精神听她辩述。
秦秣根本不在乎他人是否关注,只在这论述的节奏中将自己的观点细细铺陈。
“一:是理性。这个理性并不单单指冷静,还包括胆识,以及筹码优先的思维。这一段战事,涉及到三个国家。晋国主攻,秦国是被晋邀请过来的第二方侵略者。在这其中,秦国的强势已经很明显,但秦伯却愿意给烛之武游说他的机会。这就表示,在这场对弈当中,两方都是理性的。
我的结论是,在这一类的局势当前,如果对手足够理性,那我就可以根据这个理性,去推测对手的思维,从而找到胜出的切入点。可是,假设秦伯是个刚愎自用的君主,或者他本身自大嚣张,那么烛之武又如何从理性的角度去推测秦伯的反应?
秦伯会不会给他游说的机会?秦伯即便愿意听他说话,又能不能被他说服?这些,也同样在变数当中。这些不确定因素,一来需要靠胆识来克服,二来也给后来者以警示。对方的性情反应是影响这场对弈结果的重要前提,而双方都理性,无疑更能使事情的结果达到最优化。
所以,理性,往往有助于人的优化选择。
二:是利益。侵略者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那就是有利可图。利益,是秦伯的第一考量,也同样是烛之武劝退秦军的关键要素。虽然他并没有直接许给秦伯利益,但他分析了这场战争的结果厉害。如他所说:‘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这个天下通共只有这么大,每个君主都要想在其中多分得一点利益,那么这个得到,必然就将建立在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之上。晋国与秦国相邻,如果帮助邻国强大,岂非是在自己卧榻之旁放上一只猛虎?
而若远攻郑国,一来远战必然疲兵,二来当时交通不便,政令难达,远攻而下的土地并不能给秦国带来直接好处。而来郑国与秦国之间还相邻着晋国,郑若亡国,只会壮大晋国。这个时候,秦国也就危险了。
所以秦伯被烛之武说服,不但退兵,还联合郑国,互遣使者,相互结盟。从这里可以看出,国家之间,永远利益优先。对一个君主而言,如果不能看清楚自己国家的最大利益所在,那么他的国家也将离灭亡不远。
正如后来,秦国远交近攻,合纵连横,最终灭六国,一统大势。
三:是信誉。人并不能做到纯粹的理性,而相处之间印象的好坏,同样影响着人的判断。比如烛之武,他敢于夜缒出城,暗访秦伯,这胆识气度,在我看来,即便是秦伯也不能不为之叹服,所以,他为何不见烛之武?他当然要见!
而晋侯此人,烛之武是这样对秦伯论及他的:‘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这不止是烛之武这样说,事实上,晋侯也确实如此。秦伯曾对他有恩,他也曾经许诺要割焦、暇二城以为报酬,可是晋侯脱难之后却转眼就将曾经的许诺给丢到一边,朝言夕改,食言而肥。在这种情况下,秦伯难道还能指望晋侯强大以后,念及恩情,不去攻击他秦国?
凡此三点,构成了这一节逆转的关键。
理性、利益、信誉,不论在哪种情况下,同样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交错对弈。”
秦秣淡淡一笑,向卢华波微微点头:“老师,我说完了。”
卢华波怔了片刻,才吐出两个字:“请坐。”
全教室,一时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PS:今天第一更(*^__^*)(未完待续)
掌声如潮,哗啦啦地震响整个教室。
其实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听明白秦秣在说什么,毕竟在她说话之前,走神的人非常多。而且并不是每一个高一学生的短文理解力都能达到即听即懂的程度——所以学生们反应如此激烈,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对秦秣出口成章的惊叹。
因为秦秣这一大段话说的,吐字清晰、流利顺畅,完全是不带丁点坎儿,在很多中学生眼里,这水平已经够得上演讲高手了。有些学生被老师点名读课文都会结结巴巴,或者言语乏味,可秦秣这样的即时论述,却讲得起伏有致,直如大小钟磬,交错轻鸣。
其声虽不大,可言语之间,却分明有一股从容的韵律在流淌。仿佛无论是窗外风吹还是课间喧嚣,或者是那无数双怀疑的目光,都不能动摇她的从容分毫。这样的言行气度,再加上秦秣的声线天生软糯,卓有音韵,她就这么简单地在窗边桌后站着,都如诗如歌,别是静雅美好。
至于她那平凡的容貌,反而在窗外天光之下,在众人眼中被模糊柔和掉了。
其实国人古来读书,讲究吟诵,说的就是言语的韵律。无论诗词歌赋、还是楹联乐府,古人吟近于咏,诵近于唱,吟诵之道,便是声音传播文化的一种极致之美。
今人读书,九成九已不知吟诵为何物,吟诵之声几近失传。学生们读书一般就被称为“学生腔”,或者“文艺腔”,再或者“抗战腔”,更甚者是什么腔都没有,干脆一通乱读,也不管顺畅不顺畅,达意不达意。
真正的吟诵,能够以声入情。老先生们单手卷着书,一边摇头晃脑,于是就在那各种腔调的起伏顿挫之中,沉浸入了读书的无穷意蕴乐趣里。然后心有诗书,身带浩然。
秦秣当然是雅通吟诵之道的,便是不吟诵的时候,她辩义论述,也别带音韵。这样的语言之美,听在这许多从未懂得吟诵为何物的中学生耳中,自然是格外动人。
连卢华波都被震撼,他可从未想过,他的学生当中,有人能给他这样的“惊喜”!
掌声稍歇时,秦秣微微顾盼流目,又不紧不慢地讲述她的逆转之道:“但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不是何为逆转,而是逆转的要素。追溯了逆转的源头之后,就《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节故事,我从中看出了三点。”
秦秣声音一起,那些零散地掌声又立时全消。这一次,几乎是所有人都开始集中精神听她辩述。
秦秣根本不在乎他人是否关注,只在这论述的节奏中将自己的观点细细铺陈。
“一:是理性。这个理性并不单单指冷静,还包括胆识,以及筹码优先的思维。这一段战事,涉及到三个国家。晋国主攻,秦国是被晋邀请过来的第二方侵略者。在这其中,秦国的强势已经很明显,但秦伯却愿意给烛之武游说他的机会。这就表示,在这场对弈当中,两方都是理性的。
我的结论是,在这一类的局势当前,如果对手足够理性,那我就可以根据这个理性,去推测对手的思维,从而找到胜出的切入点。可是,假设秦伯是个刚愎自用的君主,或者他本身自大嚣张,那么烛之武又如何从理性的角度去推测秦伯的反应?
秦伯会不会给他游说的机会?秦伯即便愿意听他说话,又能不能被他说服?这些,也同样在变数当中。这些不确定因素,一来需要靠胆识来克服,二来也给后来者以警示。对方的性情反应是影响这场对弈结果的重要前提,而双方都理性,无疑更能使事情的结果达到最优化。
所以,理性,往往有助于人的优化选择。
二:是利益。侵略者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那就是有利可图。利益,是秦伯的第一考量,也同样是烛之武劝退秦军的关键要素。虽然他并没有直接许给秦伯利益,但他分析了这场战争的结果厉害。如他所说:‘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这个天下通共只有这么大,每个君主都要想在其中多分得一点利益,那么这个得到,必然就将建立在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之上。晋国与秦国相邻,如果帮助邻国强大,岂非是在自己卧榻之旁放上一只猛虎?
而若远攻郑国,一来远战必然疲兵,二来当时交通不便,政令难达,远攻而下的土地并不能给秦国带来直接好处。而来郑国与秦国之间还相邻着晋国,郑若亡国,只会壮大晋国。这个时候,秦国也就危险了。
所以秦伯被烛之武说服,不但退兵,还联合郑国,互遣使者,相互结盟。从这里可以看出,国家之间,永远利益优先。对一个君主而言,如果不能看清楚自己国家的最大利益所在,那么他的国家也将离灭亡不远。
正如后来,秦国远交近攻,合纵连横,最终灭六国,一统大势。
三:是信誉。人并不能做到纯粹的理性,而相处之间印象的好坏,同样影响着人的判断。比如烛之武,他敢于夜缒出城,暗访秦伯,这胆识气度,在我看来,即便是秦伯也不能不为之叹服,所以,他为何不见烛之武?他当然要见!
而晋侯此人,烛之武是这样对秦伯论及他的:‘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这不止是烛之武这样说,事实上,晋侯也确实如此。秦伯曾对他有恩,他也曾经许诺要割焦、暇二城以为报酬,可是晋侯脱难之后却转眼就将曾经的许诺给丢到一边,朝言夕改,食言而肥。在这种情况下,秦伯难道还能指望晋侯强大以后,念及恩情,不去攻击他秦国?
凡此三点,构成了这一节逆转的关键。
理性、利益、信誉,不论在哪种情况下,同样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交错对弈。”
秦秣淡淡一笑,向卢华波微微点头:“老师,我说完了。”
卢华波怔了片刻,才吐出两个字:“请坐。”
全教室,一时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PS:今天第一更(*^__^*)(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