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写欣赏啊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墨坛文学 www.22mt.co,最快更新包兴桐文集最新章节!
我们大概都听说,在阿尔卑斯山旅游线路的半山腰上有着这样的标语:“慢慢走,欣赏啊。”可是“慢”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高速路时代,快餐化时代,是个被边缘化了的词。我想,即使写上这样标语,大概也不会有多少人会放慢他们的车速而“慢慢走,欣赏啊。”除非这里装着摄像头,限速40码。为此——慢的乐趣的失传——米兰昆德拉移民法国后,用法文所写了一部小说慢。书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话:“速度是出神的形式,这是技术革命送给人的礼物。跑步的人跟摩托车手相反,身上总有自己存在,总是不得不想到脚上水泡和喘气;当他跑步时,他感到自己的体重、年纪,就比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身与岁月。当人把速度性能托付给一台机器时,一切都变了:从这时候起,身体已置之度外,交给了一种无形的、非物质化的速度,纯粹的速度,实实在在的速度,令人出神的速度。”
是啊,在今天,慢的乐趣已经失传很久了。古时候闲荡的人不知到哪儿去了,民歌小调中的游手好闲的英雄,这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也不知到哪儿去了。德国的天才作家于尔克舒比格写了一个近乎寓言式的故事慢慢:“有一个人无论做什么总是慢吞吞的。譬如说,让他去报摊取一份报纸,那他必须在学步的时候第一步就朝这个方向走,才能在75岁他去世的那年赶回来死在家里。所以说,他不会自己去取报纸,他让报纸自己来找他——”可是,这样一个“慢慢”的人,很多乐趣可能只有他体会得到体会得透彻。
我觉得写作——尤其是文学创作需要这样慢慢。至少在我这样“笨”的人这里,需要的是慢慢。
我国有句俗语:“慢功出细活。”真正有成就的作家,大多是“十年磨一剑”的,在写作上刻意求慢。比如老舍先生,就是“慢慢写”的代表。他故意选择较慢的写作工具——特意选择使用毛笔或蘸水笔写字,这样在写字时必须屡屡中断、频繁蘸墨水才行,想快也快不了,选择较慢的书写字体——魏碑体,必须一笔一画地写,字要写得十分工整就很难写得快。一句话,老舍先生这是千方百计在逼迫自己“慢慢写”据舒立回忆,这“慢慢写”包含两个步骤:一是落笔前需经过长时间的“打腹稿”要深思熟虑构思妥当后才动笔。二是落笔时斟酌再三,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要仔细推敲才行。老舍先生自己也说过:“写文章要一句是一句,上下联贯,切不可错用一个字。每逢用一个字,你就要考虑它会起什么作用,人家会往哪里想。写文章的难处,就在这里。”正是因为这样“慢慢写”老舍先生写出的差不多篇篇是精品。
慢功出细活,那么,快笔就只能出垃圾了。至少,跟自己来个纵向比较,跟自己慢功写出来的东西比较,那一定是一堆文字垃圾无疑。
在我,这慢慢写,除了写作时的字斟句酌反复自我修正以外,还有一层意思:写作是一种厚积薄发,需要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这个积累,生活感受体验的积累自是不用说的,但生活素材的积累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最重要的是思想(思考)的积累。看书阅读是一种很重要的思想积累,是写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很难想象,一个从不阅读的人,能够不断写出好作品。我觉得,阅读最重要的一个功能是让人思考,是让我们积累思想。思考是一种抽象的行为,它是需要有个支点,需要有束电光的。不可能说我想思考就思考了。或者,无缘无故地地就开始思考了——那多半是要成为疯子的。一本好书,它传达的,是一份智慧,是一种境界。杨绛说,读书是最方便最自由的串门儿,你可以随时去拜访一个你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相遇更不要说促膝长谈的高人。的确,我们不是名人,没法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去高人家里串门以增长自己的见识。所以,看书就显得必不可少。我觉得,在看书和写作的关系上,我们应该是看三本书才写一篇小东西。这才是慢慢写。
慢慢写,欣赏啊。欣赏什么呢?欣赏自己的文字,欣赏自己的思想,欣赏文学创作那份隐秘的快感,都不错。
我们大概都听说,在阿尔卑斯山旅游线路的半山腰上有着这样的标语:“慢慢走,欣赏啊。”可是“慢”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高速路时代,快餐化时代,是个被边缘化了的词。我想,即使写上这样标语,大概也不会有多少人会放慢他们的车速而“慢慢走,欣赏啊。”除非这里装着摄像头,限速40码。为此——慢的乐趣的失传——米兰昆德拉移民法国后,用法文所写了一部小说慢。书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话:“速度是出神的形式,这是技术革命送给人的礼物。跑步的人跟摩托车手相反,身上总有自己存在,总是不得不想到脚上水泡和喘气;当他跑步时,他感到自己的体重、年纪,就比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身与岁月。当人把速度性能托付给一台机器时,一切都变了:从这时候起,身体已置之度外,交给了一种无形的、非物质化的速度,纯粹的速度,实实在在的速度,令人出神的速度。”
是啊,在今天,慢的乐趣已经失传很久了。古时候闲荡的人不知到哪儿去了,民歌小调中的游手好闲的英雄,这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也不知到哪儿去了。德国的天才作家于尔克舒比格写了一个近乎寓言式的故事慢慢:“有一个人无论做什么总是慢吞吞的。譬如说,让他去报摊取一份报纸,那他必须在学步的时候第一步就朝这个方向走,才能在75岁他去世的那年赶回来死在家里。所以说,他不会自己去取报纸,他让报纸自己来找他——”可是,这样一个“慢慢”的人,很多乐趣可能只有他体会得到体会得透彻。
我觉得写作——尤其是文学创作需要这样慢慢。至少在我这样“笨”的人这里,需要的是慢慢。
我国有句俗语:“慢功出细活。”真正有成就的作家,大多是“十年磨一剑”的,在写作上刻意求慢。比如老舍先生,就是“慢慢写”的代表。他故意选择较慢的写作工具——特意选择使用毛笔或蘸水笔写字,这样在写字时必须屡屡中断、频繁蘸墨水才行,想快也快不了,选择较慢的书写字体——魏碑体,必须一笔一画地写,字要写得十分工整就很难写得快。一句话,老舍先生这是千方百计在逼迫自己“慢慢写”据舒立回忆,这“慢慢写”包含两个步骤:一是落笔前需经过长时间的“打腹稿”要深思熟虑构思妥当后才动笔。二是落笔时斟酌再三,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要仔细推敲才行。老舍先生自己也说过:“写文章要一句是一句,上下联贯,切不可错用一个字。每逢用一个字,你就要考虑它会起什么作用,人家会往哪里想。写文章的难处,就在这里。”正是因为这样“慢慢写”老舍先生写出的差不多篇篇是精品。
慢功出细活,那么,快笔就只能出垃圾了。至少,跟自己来个纵向比较,跟自己慢功写出来的东西比较,那一定是一堆文字垃圾无疑。
在我,这慢慢写,除了写作时的字斟句酌反复自我修正以外,还有一层意思:写作是一种厚积薄发,需要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这个积累,生活感受体验的积累自是不用说的,但生活素材的积累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最重要的是思想(思考)的积累。看书阅读是一种很重要的思想积累,是写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很难想象,一个从不阅读的人,能够不断写出好作品。我觉得,阅读最重要的一个功能是让人思考,是让我们积累思想。思考是一种抽象的行为,它是需要有个支点,需要有束电光的。不可能说我想思考就思考了。或者,无缘无故地地就开始思考了——那多半是要成为疯子的。一本好书,它传达的,是一份智慧,是一种境界。杨绛说,读书是最方便最自由的串门儿,你可以随时去拜访一个你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相遇更不要说促膝长谈的高人。的确,我们不是名人,没法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去高人家里串门以增长自己的见识。所以,看书就显得必不可少。我觉得,在看书和写作的关系上,我们应该是看三本书才写一篇小东西。这才是慢慢写。
慢慢写,欣赏啊。欣赏什么呢?欣赏自己的文字,欣赏自己的思想,欣赏文学创作那份隐秘的快感,都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