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坛文学 > 史前纪事 > 第一章 荒野的发射塔

第一章 荒野的发射塔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大清之祸害三千位面大抽奖杀戮异形象棋霸主降临卡利姆多的道士超科技狂潮我不是变种人王东吴巧儿苏陌宫亦臣

墨坛文学 www.22mt.co,最快更新史前纪事最新章节!

    现在,是2028年10月23日,星期一的早上。

    在一望无垠的原野里,大片的甘蔗地,一望无际,黑的是甘蔗,黄的是叶子。

    张振中教授搭乘着他的无人驾驶飞机在天空中奔驰着。下面是一连片密密麻麻的甘蔗林,一望无际。进入深秋的早上很有凉意,但是秋高气爽,连续几天的艳阳高照使土地又干又应。扬起的灰尘将甘蔗林旁边的道路遮盖得不见天日。想起以前,道路的甘蔗叶子和甘蔗上,都是泥土,灰黄色的,只有远处的甘蔗,才给人们看见甘蔗的模样,枯萎的是甘蔗,绿色的是叶子。不时有人迎面骑单车或拉木头车走来,看到迎面而来的汽车,无不丢掉手头的交通工具,冲进甘蔗地里,躲避那迎面而来的滚滚黄尘。但是,即便如此,很多行人都如泥人一般。

    这是星期一的早上7点多,张振中从家里出发,到45公里的单位,可以说是时间游刃有余。现在坐飞机太简单,无人飞机不用燃料,是无污染的电池,充满可以飞行1200公里,而且只要给飞机指挥系统输入目的地,就可以自动导航了。他的飞机上,还有《科学》杂志25岁的记者朱莉。现在很多杂志报纸为了降低成本,往往会将采编人员压得不能再压。以至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里,发表了诸如《谁的反应堆?》的文章。这篇张振中30多年前就看过,彼此抄来抄去、不知谁是第一作者的文章说,科学家发现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他们追问,那时候地球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推测,在距离我们遥远的古代有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外星人或者史前人类。文中说,《圣经》记载,那一刻地动山摇,到处都在燃烧,生物被灼烧的残缺不全,人们的皮肤组织开始脱落。科学家们发现该描述正好跟核武器造成的后果的相似,之后根据诗中描述进行对比,这些与冲击力度,强烈的热度,还有核辐射和污染都能对号入座。这是不是进一步证明了,在那个人们还未研究透彻的史前时代,真的发生过恐怖的核战争?核武器是真的存在过呢?考古学家决定进行实地考察,在非洲找到了这个天然核反应堆,经过一番研究,人们发现这是一个20亿年前的天然核反应堆。甚至还稳定运行了上万年的时间且依旧保存完好。在无数报纸杂志都迫不及待地倒闭的今天,实体杂志《科学》能够生存,简直就是奇迹。这一点上,张振中还是很佩服的。

    最新一期的《科学》杂志还发表了一篇这样的文章《人类灭绝的四种可能》,文章说,第六次大灭绝已经拉开序幕,多数的绝种源自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栖息地的减少,侵入性动物的引进以及碳排放的增加使得气候变化和海洋酸化。避免第六次绝种的事实需要快速、非常努力来保护已经面临绝种的生物,还要减缓他们总数上所面临的压力,特别是栖息地的减少,获取利益的过度开发以及气候改变。”文章耸人听闻写到,灭绝的可能首先是小行星撞击,小行星撞击后形成的大火使大气层变成一个大火炉,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灭绝。第二是磁场倒转伽马射线爆炸。文章说伽马射线爆炸发生在距离地球300光年以外,其能量将吞噬整个太阳系,瞬间之内消灭所有生命。三是核战争。世界上有5万多个核弹头,约达当量的核武器。一旦发生核战争,地球就变成暗无天日的世界,厚厚烟云遮盖着天空,终日不散,陆地再也见不到阳光,气温急剧下降,绿色植被冻死,海洋河流冻结,形成了核冬天效应,地球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灭绝。第四是超大规模火山喷发。超级火山一旦爆发,就会将300多万立方公里的岩浆和碎片抛向空中。除此以外,还会产生氯气云团和酸雨,它们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消灭地球上所有的动物和植物。文章还信誓旦旦地说,美国科学家发现地球生命死亡周期,每2600万年灭绝一次。是在过去的2.6亿年中,生物大灭绝都可能是由彗星和小行星雨造成的。每次生物大灭绝事件都对应着一次强大的天体撞击。

    同行的还有《未来》网站30岁的记者陈大惠和26岁的胡兰,《未来》原来也是一个实体杂志,后来经济压力太大,他们终于顶不住了,几年前改版成为网站。陈大惠是摄像记者,胡兰是文字记者。相对而言,张振中觉得他们更靠谱一些,最近,他们发表了一篇叫做《宇宙的六大谜团》,就让张振中感同身受。文章说,宇宙中总是有很多神秘的存在,其中就有六大谜团。一是生命是怎么起源的?二是时间从何开始?三是有没有外星生命(注意,不是外星人)?四是宇宙究竟有多大,宇宙的边沿是什么?五是运气、灵魂、思维等是什么东东?六是生物会不会大灭绝?文章说,直到今天,科学界仍然束手无策。

    两人利用智能手机很快把《科学》杂志中的《谁的反应堆》《人类灭绝的四个可能》两篇文章转载。这时候由于石墨烯技术的普及,已经发明了可以折叠的手机屏幕、可以当屏幕的隐形眼镜等等,由于职业的原因,他们也捷足先登装备了。张振中想起在前海市一家医院当医生的妻子以及在市重点中学就读高中二年级的女儿,心情相当不错,他的驾驶舱玻璃前是新的《科学》杂志,他对朱莉说:杞人忧天!一一他没有预料到,今天将是他最后一次驾飞机;他更没料到,《科学》杂志竟然会一语成谶。

    又是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在远处响起。那是祭祖的人燃放的。朱莉问张振中:“今天并不是个好日子,你们做实验,也不会也会挑个好日子?”

    “好日子?”张振中不置可否地笑了。

    这片渺渺茫茫的甘蔗地,是当地几个监狱的耕种地,由于这里地广人稀,大约有四五个监狱集中在这里,他们以种植甘蔗为生。由于多种原因,道路雨天泥泞不堪,晴天则灰尘漫天飞舞,在没有飞机之前,张振中也是深受其苦。在他居住的城市,有一趟班车经过甘蔗地,单位的大班车也会不时运行,但是,由于班车和单位车没有空调,防尘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在码头建成后,上班的人都选择坐船前往,就把这班车荒废了。其实,张振中也应该坐轮船上班的,但是记者们住得散,还是开飞机自由、合算。我们姑且估计,所谓的“灰头土脸”一词,就是这样出现的,就是监狱的人发明的。

    在一个三叉路口,尽管是飞机,张振中教授还是循规蹈矩地下降,否则会被地面三次“警告”,直至击落。张振中将飞机停在很多建筑物的道路,那是一个桥头堡,一座“青水江大桥”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尽管这里是如此的荒凉,灰尘四起,但是青水江河水清澈无比,甚至可以看到河底历历可数的石头和游鱼。河流呈现蓝色。在桥头处,两个机器人和两名卫兵拦着了张振中的飞机,看得出他们很认真,特别是机器人,不讲交情,只讲原则,他坚持让张振中“刷脸”后,才放行。相对而言,人的检查是例行公事的。不过,如果是别的人经过,盘查还是很严的,以致鲜有路人感越雷池半步。指着记者三人,张振中教授对警卫说:“这是我请来的三个记者。”警卫挥手放行了。

    这是机器人时代,科技发达的时代。警卫有一个排,三个班,8个不吃不喝、忠心耿耿的机器人。往往是有一班负责实验室,一班负责发射场,一班负责大桥守卫。据说在码头那里还有一个排在值班。

    张振中重新起飞,穿过这大桥,前面是与原来土路截然不同的水泥路,宽阔,干净,直通码头。轿车再走1多分钟,是一处部队的营房。一条分岔路口,左边不远处是一个火箭发射场,远远都可以看见,高大的火箭高耸入云。至于为什么要把发射场建在这里,最主要的是这里临近港口。事实上,这个发射场的历史悠久,是一座用于科学研究的探空火箭发射场,该发射场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靠近赤道的火箭发射试验基地之一。大家都知道,要将1千克的物品送入太空中,就要消耗上千千克的燃料。因此,科学家们减轻了卫星的重量。把发射地从北方高纬度的内陆地区搬迁到南方低纬度的地区,当然,沿海和偏僻也是重要的原因。有消息说,因为发射场的原因,里面的几个监狱都要在近期搬迁。

    在这个发射场,正计划发发射一颗“宇宙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从上世纪30年代起,天文学家普遍相信,宇宙中暗物质的质量大约是普通物质的5.5倍,只是我们看不见而已。火箭装载运输船从经太平洋等海域,经过五至七天时间、航行约一千八百海里,到达发射场码头,在涨潮时,通过青水江把火箭运至准厂房,在综合测试大厅进行测试后,进入垂直总装测试厂房进行起竖、对接、综合测试。航天器完成总装测试后,以垂直状态运到加注与整流罩装配厂房,进行推进剂加注和整流罩装配,然后以航天器、整流罩组合体形式垂直转运至火箭垂直总装测试厂房与火箭对接安装。火箭、航天器联合总检查以及相关转场准备工作后,垂直整体运输至发射工位,实施燃料加注,火箭点火发射。

    科普一下,众所周知,发射卫星的火箭燃料要体积小,重量轻,但发出的热量要大,产生的推力也大,而且这种燃料比较容易控制,燃烧时间较长,因此,发射卫星的火箭一开始大都采用液体燃料,用航空煤油、酒精、偏二甲肼、液态氢、液态氧、四氧化二氮等作为燃烧剂。但是,人们发现,液体燃料油很多好处,也能适应当时的要求。在卫星年代,火箭升空的时间不长,需要的燃料量不大,液态氢完全可以满足需要,而且技术成熟,成本较低而且环保,如美国登月用“土星”,苏联“联盟”号即采用液氧煤油发动机,无毒,性能高,燃料密度高,火箭直径比较小,技术成熟,价格低廉。后来又用液态氢和液态氧作为燃料。再后来,走出太阳系给火箭带来更多的挑战,原来动不动就用180多吨燃料的时代是彻底行不通了,人们就许多固体燃料,利用核火箭推进,然而,运载火箭是一次性消耗的东西,它坠入大气层就会产生核污染,而且,核火箭对航天员健康可能造成威胁。因为核火箭飞船内的辐射量相当于航天员每天要做8次X线胸部透视,较长时间的作用会对航天员的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成本也高,而且要人工控制裂变反应需要的设备体积庞大,技术精密,升空时的强烈震动和高热量都有可能造成事故。现在各国采用燃料还是保密的。

    再科普一下,火箭发射场距离赤道越近、纬度越低,发射卫星时就可以尽可能利用惯性产生的离心现象,因此所需要的能耗较低。靠近赤道对火箭发射具有很大益处:纬度低,从发射点到入轨点的航程大大缩短;相同发射方位角的轨道倾角小,远地点变轨所需要的能量小;向北和向东的海面上有一个很宽的发射弧度;人口、交通、气象条件理想等。目前,发射场选址一要纬度低,节省燃料,降低发射成本;二要气候干燥,降水少,多晴朗天气,空气能见度高;三要地形开阔平坦,相对周围地区地势较高;四要交通便利,便于仪器和设备的运输;五要人口稀少,以保证安全。这里都符合条件。比如,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塔位于美国东部佛罗里达州东海岸的梅里特岛;美国西部航天和导弹试验中心则位于美国西部洛杉矶北面的西海岸;范登堡空军基地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塔芭芭拉县。法国圭亚那库鲁航天发射场位于南美洲北部法属圭亚那中部的库鲁地区,在沿大西洋海岸的一片狭长草原上。由于发射场紧靠赤道,对发射静止卫星极为有利。比如中国著名的四大卫星发射基地分别是位于甘肃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于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位于山西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位于海南的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文昌就是近海、低纬度地方。据称,在这里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比在其它地方发射火箭的运载能力可提高10%至15%,卫星寿命可延长2年以上。同时,这里在海边,火箭可以通过水路运输,火箭的大小就不受铁轨的限制。另外,在这里发射的火箭,周围都是茫茫大海,不易造成意外。

    作为实验配套,张振中作为嘉宾、领导的身份去过发射场,参观过火箭垂直总装测试厂房、指挥控制中心、航天器加工业配套项目、综合测试大厅等设施。那里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航天器等航天发射任务。发射场区有一个巨大的发射坑,坚不可摧,可以近距离容纳很多人,这让张振中记忆犹新。发射场发射的“引力波探测卫星”,就是新的实验。

    不过,这个30公里开外的发射场,并不是张振中的办公室。

    ;

本站推荐:吞噬星空快穿之炮灰女配逆袭记豪婿韩三千这个大佬画风不对快穿:女主驾到,女配速退散!快穿100式乖宠万界圆梦师同时穿越了99个世界恣妄

史前纪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墨坛文学只为原作者朱枸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朱枸并收藏史前纪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