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坛文学 > 钢铁雄心之舰男穿越记 > 外传关于二战的流毒甚广的错误认知(下)
外传关于二战的流毒甚广的错误认知(下)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大符篆师、最强雇佣兵之暗黑纪元、侠武世界、全能刺客、茅山术之不死人、超级六扇门、暴躁的大隋
墨坛文学 www.22mt.co,最快更新钢铁雄心之舰男穿越记最新章节!
4.背了太多黑锅的小胡子和戈胖子
小胡子在军事,战略方面的才能,远远胜出德国许多出名的元帅。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孰克而克和基辅。
事实上,在孰克而克,小胡子的命令,仅仅是让古德里安的坦克师停止前进了三天,以等侯步兵跟上罢了。而当时战场的情况是,古德里安的坦克师冲得太急,已和步兵严重脱节。而他要面对的对手,是有舰炮支援的三十个师的英法军队!单单就坦克的数量和质量上来说,他不但没有优势甚至比敌方的还少。闪击战虽然很厉害,但在那个沼泽区,被压缩成一团的敌军,三个坦克师就想全歼敌方三十个师的部队,本身就是不太现实的事。而当时的情况来看,蒙哥马利在当时发动了一次很成功地战术反击,已暂时稳住了战线并建立了一条防线——事实上,在后来的三天里,得到步兵支援的老古也是用了三四天的时间才突破了这条防线,而那时,守护的部队只剩下六万人而已。
按当时的情况看,即使小胡子全力以赴,最多也只能留下一半的英法军队而已。
至于基辅,很多人都说小胡子不打莫斯科而去打基辅是错的。但从现在的眼光看,打基辅才是真正确的决定。
太祖说过,存地失人,人地皆亡,存人失地,人地皆活。放着已陷于绝地的六十七万西南方面军不理,而去攻击更远的莫斯科,本身就是兵法上的大忌。至于说打下莫斯科会让毛军崩溃,这更是笑话。谁都知道,苏这个国家的性质,失去莫斯科,也不过是丢掉一个首都罢了,别忘记当年矮子皇帝打下那儿时也没有让他们降了。只有真正地消灭敌方的有生力量,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如果真的打莫斯科,那才真是一场灾难。已经重点防护的莫斯科,德军再强也难以马上吃下。而基辅这儿的敌人有了喘息之机,再在后方做怪。那才是真正的前后首尾难顾。
而戈胖子,很多网站都把德国空军前中后期的失败全归于他头上,这是很不公平的。
德国空军的一系列的失利,更多的原因,是在于自己的先天不足造成的。
德国飞行员后期严重数量不足,怪戈林,说德国的培训机制不好。
这不能怪他。飞行员,都来都是用零件和汽油浇出来的。而德国最缺的就是油。而在战前,德国因为受制于凡尔塞条约,一切只能偷偷摸摸。能培育出二万八千名飞行爱好者,戈胖子已经是尽了最大的努力了——当时小胡子的的要求是十万。要知道,德国是个无油国,所有的油料都要进口。远不能和米,苏这两个产油的大国比。非不能,不行,实是无力也。
至于新一代飞机开发比不上敌方,同样也因为油料的原因,科技积累不足,也正是我在第三点所说的,科技树开发不如米英。
德机在后期活塞机落后于英美,一为化学工艺研究上落后。英米都早早地开发出更高标号的航空燃油,加上资源的优势,10号燃油甚至150号油可以随便烧,而只能靠煤化油技术的德国在这方面则落后许多。这是先天不足造成的。罗马尼亚虽然出采油是优质石油。但在高标号油的开发上,始终是德国的落项。
燃油品位上不去,加上中冷器缺乏的先天缺陷,严重制约了德国新式发动机的进气压难以提升,更影响了新式发动机的开发,导致1944后大批德机只能小改小闹将就着用。。。。
这是资源和科技的双重缺陷造成的,和戈胖子无关。
注:以前看到过一个说法,TA15所用的发动机,终于增加了中冷器和二级增压,不过真实性无法确定,求科普。
5:虎豹数量不足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又要回到第一点了。
虎豹数量不足的问题,不在于设计,而在于生产,以及工业布局有大问题。在施佩尔当上生产部长前,他的前任是个混蛋。把整个德国的军工搞得一团糟糕,当然,责任不能全怪他,这也和整个德国的国家生产体制问题有关,毕竟是资本主义的工厂——类似的情况美帝苏毛都有。比如美帝方面,大量的优秀的76坦克炮堆在后方的仓库里生锈,而前方的M4还在使用垃圾的短管75炮被虎豹痛打。而德国这边,小胡子早早地就要求把三号坦克的炮管加长,结果管军工装备充耳不闻,直到某次小胡子视察坦克部队后发现这一情况后大发雷霆,才有所改变。而苏联这边,著名的T4的生产装备,当时受到KV研制者那边的干扰,以及上层官僚主义的影响,差点就胎死腹中。
而英国牛牛方面,他们开发出了二战最出色的液冷发动机——梅林,二战最出色的反坦克炮,17磅炮。可是最出色的液冷战斗机和最出色的坦克的头衔却和他们无缘。这完全是科技树和武器开发理念上出了严重的问题,也是很让人无言的。
其实军工生产,受制于各国利益群体的私心,这样乌龙的悲剧,美国,英国,甚至苏联都发生过,但问题是,英,美,苏,他们的容错能力比德国强。美苏可以错几次而不致命,而德国毕竟国力资源有限,错一次就变得相当地致命。
1941~194年,这两年德国坦克的产量,是低得吓人——41年只四千不到,4年也仅仅是六千。德国不能在4年打败毛子,最大的罪人就是这个天杀的生产部长。在他的指导下,每当前线取得了某场战役的重大胜利之后,其生产线上的飞机坦克的产量就直线下降。更不要说德国动员太晚,没有早早地实行三班倒和免休工作制了。苏德战场最关键的第一年和第二年,德国军工生产部门更象是在度假而不是战时生产。
等施佩尔上台后,开始总动员时,盟军针对德国的战略轰炸开始了。即使是如此,在后方被炸成一片白地的1944年十月,德国坦克的产量,甚至达到了每月二千的高峰——几乎不输给同期T4的产量了。如果能早点完成总动员,虎豹的产量提升一倍并不是太难的事。
关于虎豹产量上不去的问题,讨论后个人总结之后,认为是以当时二战时的生产技术,生产四十五吨以上的坦克,生产难度不小,并不是一般的坦克厂可以造的。而生产三十吨左右的坦克则对设备的要求要小得多。应当也是虎豹产量上不去的一个原因,因为在德国内只有几家专门的坦克厂可以生产。一般的小厂因为设备跟不上难以生产。
此外还有一个极重要的因素,就是德国工业的布局,有着严重的问题。其工业布局,更类似于小手工作坊的集合,而不适合大规模地工业化生产。
在网上我看过几张美苏德三家的坦克工厂的照片,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坦克工厂都是几十辆甚至上百辆坦克排在一起同时生产,上百辆坦克同时在流水线上生产的背景,看上去极为壮观。
而德国,诺大的一个坦克车间,往往只能看到一两辆坦克孤零零地摆在哪儿,生产速度可想而知。
如果说虎豹是因为生产工时比T4高而导致产量不足,那么,四号坦克还有三号坦克,这两款生产工时远不如T4的坦克又怎么说?在虎豹投产前的1941年和194年,德国当时生产的坦克全是三号和四号,但平均产量,也只有坑爹的每月五百(1941年时甚至不到四百)。而同一时间苏联坦克的产量是月产量接近两千左右
如果想大辐度提高德国坦克的产量,就必须对德国的整个工业布局进行调整,而这个工作量,只有斯大林这样的独裁者才做得到。
此外另一个问题就是油料问题,就算是德国生产出海量的坦克,也缺少足够的让他们动起来的燃油。
虎豹的悲剧,真正原因在于战场维护性太差,以及德国的战略重点由攻变防。
重复式负重轮设计本就是维护麻烦,而一辆四十五吨到五十余吨的坦克,其重量本身就又决定了维护的麻烦——再怎么样,三十吨的坦克总比四十五吨的好维护多了。更要命的是,德国这时已由攻变守,大战过后往往不能控制战场。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遗弃在战场的坦克变成敌方的战利品。这是最要命的,要知道,只要能在战后能掌握战场所有权,前期所损失的坦克,只要不殉爆,都是可以回收修复的。甚至还可以将敌方遗弃的坦克缴获修复。
我看过一篇关于德国装甲师早期做战的维护报告。
一场大战过后,其全师的一百三十余辆坦克,仅有二十余辆能投入使用。但由于控制住了战场。几天后,能投入使用的坦克的数量恢复到九十八辆。这就很能说明,控制战场对坦克维修的重要性是多大了。
虎豹的不幸之处就在于此了。194之后,德国由攻转守。在战斗中不断地撤退,大量可修复的战车,就这么白白地扔在了战线上。。。。。。
6:所谓的冬季救了毛子军。
事实上,是冬天救了德军才对。因为补给问题,在大降温之前,前线的德军已经开始由攻转守。而在1941的冬季战役里,因为天气问题造成的兵员损失只有百分三而已(此百分三的数据争议很大,仅供参考.网上也百分十,甚至百分二十之说,但百分二十实在有些过度夸大了。).
恶劣的天气对防守的部队更有利。正是恶劣的天气影响了苏军的反击,使其部队的调动受到极大的影响。也正是因为天气的原因,莫德尔才有时机稳定防线重创了朱可夫。
德国的后勤一直很有问题,比如波兰的那位总督。有穿越人士云,真回到二战汉斯国,有几个必杀的人物戈胖子是一个(作者认为戈林有点冤,原生产部长才应当是第一位。),波兰总督是必杀名单第三位,此人正是后勤的关键人物。原生产部长是必杀名单第二位。
乌德特得赶去当飞行学校的校长,他的能力完全比不上他的前任,此君自杀也不奇怪。(未完待续)
4.背了太多黑锅的小胡子和戈胖子
小胡子在军事,战略方面的才能,远远胜出德国许多出名的元帅。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孰克而克和基辅。
事实上,在孰克而克,小胡子的命令,仅仅是让古德里安的坦克师停止前进了三天,以等侯步兵跟上罢了。而当时战场的情况是,古德里安的坦克师冲得太急,已和步兵严重脱节。而他要面对的对手,是有舰炮支援的三十个师的英法军队!单单就坦克的数量和质量上来说,他不但没有优势甚至比敌方的还少。闪击战虽然很厉害,但在那个沼泽区,被压缩成一团的敌军,三个坦克师就想全歼敌方三十个师的部队,本身就是不太现实的事。而当时的情况来看,蒙哥马利在当时发动了一次很成功地战术反击,已暂时稳住了战线并建立了一条防线——事实上,在后来的三天里,得到步兵支援的老古也是用了三四天的时间才突破了这条防线,而那时,守护的部队只剩下六万人而已。
按当时的情况看,即使小胡子全力以赴,最多也只能留下一半的英法军队而已。
至于基辅,很多人都说小胡子不打莫斯科而去打基辅是错的。但从现在的眼光看,打基辅才是真正确的决定。
太祖说过,存地失人,人地皆亡,存人失地,人地皆活。放着已陷于绝地的六十七万西南方面军不理,而去攻击更远的莫斯科,本身就是兵法上的大忌。至于说打下莫斯科会让毛军崩溃,这更是笑话。谁都知道,苏这个国家的性质,失去莫斯科,也不过是丢掉一个首都罢了,别忘记当年矮子皇帝打下那儿时也没有让他们降了。只有真正地消灭敌方的有生力量,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如果真的打莫斯科,那才真是一场灾难。已经重点防护的莫斯科,德军再强也难以马上吃下。而基辅这儿的敌人有了喘息之机,再在后方做怪。那才是真正的前后首尾难顾。
而戈胖子,很多网站都把德国空军前中后期的失败全归于他头上,这是很不公平的。
德国空军的一系列的失利,更多的原因,是在于自己的先天不足造成的。
德国飞行员后期严重数量不足,怪戈林,说德国的培训机制不好。
这不能怪他。飞行员,都来都是用零件和汽油浇出来的。而德国最缺的就是油。而在战前,德国因为受制于凡尔塞条约,一切只能偷偷摸摸。能培育出二万八千名飞行爱好者,戈胖子已经是尽了最大的努力了——当时小胡子的的要求是十万。要知道,德国是个无油国,所有的油料都要进口。远不能和米,苏这两个产油的大国比。非不能,不行,实是无力也。
至于新一代飞机开发比不上敌方,同样也因为油料的原因,科技积累不足,也正是我在第三点所说的,科技树开发不如米英。
德机在后期活塞机落后于英美,一为化学工艺研究上落后。英米都早早地开发出更高标号的航空燃油,加上资源的优势,10号燃油甚至150号油可以随便烧,而只能靠煤化油技术的德国在这方面则落后许多。这是先天不足造成的。罗马尼亚虽然出采油是优质石油。但在高标号油的开发上,始终是德国的落项。
燃油品位上不去,加上中冷器缺乏的先天缺陷,严重制约了德国新式发动机的进气压难以提升,更影响了新式发动机的开发,导致1944后大批德机只能小改小闹将就着用。。。。
这是资源和科技的双重缺陷造成的,和戈胖子无关。
注:以前看到过一个说法,TA15所用的发动机,终于增加了中冷器和二级增压,不过真实性无法确定,求科普。
5:虎豹数量不足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又要回到第一点了。
虎豹数量不足的问题,不在于设计,而在于生产,以及工业布局有大问题。在施佩尔当上生产部长前,他的前任是个混蛋。把整个德国的军工搞得一团糟糕,当然,责任不能全怪他,这也和整个德国的国家生产体制问题有关,毕竟是资本主义的工厂——类似的情况美帝苏毛都有。比如美帝方面,大量的优秀的76坦克炮堆在后方的仓库里生锈,而前方的M4还在使用垃圾的短管75炮被虎豹痛打。而德国这边,小胡子早早地就要求把三号坦克的炮管加长,结果管军工装备充耳不闻,直到某次小胡子视察坦克部队后发现这一情况后大发雷霆,才有所改变。而苏联这边,著名的T4的生产装备,当时受到KV研制者那边的干扰,以及上层官僚主义的影响,差点就胎死腹中。
而英国牛牛方面,他们开发出了二战最出色的液冷发动机——梅林,二战最出色的反坦克炮,17磅炮。可是最出色的液冷战斗机和最出色的坦克的头衔却和他们无缘。这完全是科技树和武器开发理念上出了严重的问题,也是很让人无言的。
其实军工生产,受制于各国利益群体的私心,这样乌龙的悲剧,美国,英国,甚至苏联都发生过,但问题是,英,美,苏,他们的容错能力比德国强。美苏可以错几次而不致命,而德国毕竟国力资源有限,错一次就变得相当地致命。
1941~194年,这两年德国坦克的产量,是低得吓人——41年只四千不到,4年也仅仅是六千。德国不能在4年打败毛子,最大的罪人就是这个天杀的生产部长。在他的指导下,每当前线取得了某场战役的重大胜利之后,其生产线上的飞机坦克的产量就直线下降。更不要说德国动员太晚,没有早早地实行三班倒和免休工作制了。苏德战场最关键的第一年和第二年,德国军工生产部门更象是在度假而不是战时生产。
等施佩尔上台后,开始总动员时,盟军针对德国的战略轰炸开始了。即使是如此,在后方被炸成一片白地的1944年十月,德国坦克的产量,甚至达到了每月二千的高峰——几乎不输给同期T4的产量了。如果能早点完成总动员,虎豹的产量提升一倍并不是太难的事。
关于虎豹产量上不去的问题,讨论后个人总结之后,认为是以当时二战时的生产技术,生产四十五吨以上的坦克,生产难度不小,并不是一般的坦克厂可以造的。而生产三十吨左右的坦克则对设备的要求要小得多。应当也是虎豹产量上不去的一个原因,因为在德国内只有几家专门的坦克厂可以生产。一般的小厂因为设备跟不上难以生产。
此外还有一个极重要的因素,就是德国工业的布局,有着严重的问题。其工业布局,更类似于小手工作坊的集合,而不适合大规模地工业化生产。
在网上我看过几张美苏德三家的坦克工厂的照片,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坦克工厂都是几十辆甚至上百辆坦克排在一起同时生产,上百辆坦克同时在流水线上生产的背景,看上去极为壮观。
而德国,诺大的一个坦克车间,往往只能看到一两辆坦克孤零零地摆在哪儿,生产速度可想而知。
如果说虎豹是因为生产工时比T4高而导致产量不足,那么,四号坦克还有三号坦克,这两款生产工时远不如T4的坦克又怎么说?在虎豹投产前的1941年和194年,德国当时生产的坦克全是三号和四号,但平均产量,也只有坑爹的每月五百(1941年时甚至不到四百)。而同一时间苏联坦克的产量是月产量接近两千左右
如果想大辐度提高德国坦克的产量,就必须对德国的整个工业布局进行调整,而这个工作量,只有斯大林这样的独裁者才做得到。
此外另一个问题就是油料问题,就算是德国生产出海量的坦克,也缺少足够的让他们动起来的燃油。
虎豹的悲剧,真正原因在于战场维护性太差,以及德国的战略重点由攻变防。
重复式负重轮设计本就是维护麻烦,而一辆四十五吨到五十余吨的坦克,其重量本身就又决定了维护的麻烦——再怎么样,三十吨的坦克总比四十五吨的好维护多了。更要命的是,德国这时已由攻变守,大战过后往往不能控制战场。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遗弃在战场的坦克变成敌方的战利品。这是最要命的,要知道,只要能在战后能掌握战场所有权,前期所损失的坦克,只要不殉爆,都是可以回收修复的。甚至还可以将敌方遗弃的坦克缴获修复。
我看过一篇关于德国装甲师早期做战的维护报告。
一场大战过后,其全师的一百三十余辆坦克,仅有二十余辆能投入使用。但由于控制住了战场。几天后,能投入使用的坦克的数量恢复到九十八辆。这就很能说明,控制战场对坦克维修的重要性是多大了。
虎豹的不幸之处就在于此了。194之后,德国由攻转守。在战斗中不断地撤退,大量可修复的战车,就这么白白地扔在了战线上。。。。。。
6:所谓的冬季救了毛子军。
事实上,是冬天救了德军才对。因为补给问题,在大降温之前,前线的德军已经开始由攻转守。而在1941的冬季战役里,因为天气问题造成的兵员损失只有百分三而已(此百分三的数据争议很大,仅供参考.网上也百分十,甚至百分二十之说,但百分二十实在有些过度夸大了。).
恶劣的天气对防守的部队更有利。正是恶劣的天气影响了苏军的反击,使其部队的调动受到极大的影响。也正是因为天气的原因,莫德尔才有时机稳定防线重创了朱可夫。
德国的后勤一直很有问题,比如波兰的那位总督。有穿越人士云,真回到二战汉斯国,有几个必杀的人物戈胖子是一个(作者认为戈林有点冤,原生产部长才应当是第一位。),波兰总督是必杀名单第三位,此人正是后勤的关键人物。原生产部长是必杀名单第二位。
乌德特得赶去当飞行学校的校长,他的能力完全比不上他的前任,此君自杀也不奇怪。(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