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孟德的志向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墨坛文学 www.22mt.co,最快更新时空大盗最新章节!
曹操一个人在街上漫步行走,不知道在想什么。
姬庆自来熟,一句孟德,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很快,二人奔向了边上的酒肆,喝酒吃肉开来。
话一说开,姬庆就知道曹操为何在大街上漫步了。
因为姬庆派出的子体接管了洛阳,废除了董卓的势力,陆续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军队就是一方面,曹操身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他手里的兵自然也进入了整训之列,他就是这样闲下来的。
当然,并不是他在乎军权,而是这几日洛阳城的巨变,让曹操仿佛梦中一样,太不可思议了。先是董卓的势力被清除,再是朝中大变动,紧接着向各地派出官员,这一切来的太快了,即使曹操这样的人,也没有在这股冲击下缓过来。
姬庆知道自己的出现,让这么一个未来的英雄死掉了。对于曹操,姬庆心里虽然有些抱歉,不过,他的决定是不会改变的,他宁可英雄少些,也要让百姓们都有好日子过。
问了下曹操未来有何志向,曹操望着窗外的天空,露出了笑容,表示天下清平之时,自然是为国效力。
其实,之前的历史已经证明了曹操的志向。
灵帝熹平三年(174),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势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立即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农民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卢植等人合军进攻颍川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斩首数万级。随之迁为济南相。济南相任内,曹操治事如初。济南国(今山东济南一带)有县十余个,各县长吏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曹操之前历任国相皆置之不问。曹操到职,大力整饬,一下奏免长吏八名,济南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当时正是东汉政治极度黑暗之时,曹操不肯迎合权贵,遂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暂时隐居了。
这两个方面,都可以看出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为官的志向如何。
如果姬庆不到来改变一切的话,那么等到董卓废少帝,立献帝刘协,后又杀太后及少帝,自称相国,专擅朝政,这些事情之后。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组织起一支五千人的军队,准备讨伐董卓。包括之后孤军与董卓死磕,进而惨败,都表明了曹操讨贼的志向。
之后的乱世,曹操自然有了新的志向,这在《观沧海》中就可以看出来。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曹操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曹操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
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也是曹操感情发展的**。
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曹操在孙权擒杀关羽、取得荆州后,表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代汉称帝。曹操将孙权来书遍示内外群臣,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曹操手下群臣乘机向曹操劝进。曹操自己还不想废献帝自立,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曹操最后也没有称帝,要知道,当时他称帝,谁能够阻止的了,也没有人有资格这样做。他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一生的志向所在,一切都是为了大汉,为了这个国家,堪为一代雄才。
此时,大汉有了新的变化,曹操自然看出未来的大汉会是个清平之世,他的志向,自然是为国效力。
曹操的志向没有出乎姬庆的意料,姬庆笑着点头,虽然以后曹操身上的光辉不会那么璀璨,但是未来这个国家也不会少了他的身影、他的志向。孟德,才是最真实的一个人呐。
至于如何安排曹操,就留给子体了,未来的大汉,必将有着他施展才华、抱负的舞台。
姬庆对于曹操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但是曹操只是知道姬庆是个游学之人,具体身份可什么也不知道。不过,姬庆身上的气质,行为举止各方面,还是让曹操看出了姬庆的不凡。这也是他与姬庆刚见面就去喝酒聊天的原因,否则以曹操的身份,怎么可能刚见面就这样熟络上了。
与曹操辞别,两人相约日后再见。但是姬庆知道,日后能不能见还看缘分,他自己在这个时空可待不了多少时间。
曹操的友人袁绍,面对大汉即将发生的变革,可没有这样的淡然,不久前,就离开了洛阳,返回了族地,也就是他们一族的大本营。
或许,袁氏族人还以为他们可以有一番作为、挣扎一下,不过,注定他们反抗之后只能是一个杯具。
很多士族都是如此的选择,妄图反抗一下,自认为少了他们地球就不转了,可惜,一切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
像曹操这样明白事理的、不以自己私利为第一目标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更多到,地址
...
曹操一个人在街上漫步行走,不知道在想什么。
姬庆自来熟,一句孟德,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很快,二人奔向了边上的酒肆,喝酒吃肉开来。
话一说开,姬庆就知道曹操为何在大街上漫步了。
因为姬庆派出的子体接管了洛阳,废除了董卓的势力,陆续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军队就是一方面,曹操身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他手里的兵自然也进入了整训之列,他就是这样闲下来的。
当然,并不是他在乎军权,而是这几日洛阳城的巨变,让曹操仿佛梦中一样,太不可思议了。先是董卓的势力被清除,再是朝中大变动,紧接着向各地派出官员,这一切来的太快了,即使曹操这样的人,也没有在这股冲击下缓过来。
姬庆知道自己的出现,让这么一个未来的英雄死掉了。对于曹操,姬庆心里虽然有些抱歉,不过,他的决定是不会改变的,他宁可英雄少些,也要让百姓们都有好日子过。
问了下曹操未来有何志向,曹操望着窗外的天空,露出了笑容,表示天下清平之时,自然是为国效力。
其实,之前的历史已经证明了曹操的志向。
灵帝熹平三年(174),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势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立即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农民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卢植等人合军进攻颍川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斩首数万级。随之迁为济南相。济南相任内,曹操治事如初。济南国(今山东济南一带)有县十余个,各县长吏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曹操之前历任国相皆置之不问。曹操到职,大力整饬,一下奏免长吏八名,济南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当时正是东汉政治极度黑暗之时,曹操不肯迎合权贵,遂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暂时隐居了。
这两个方面,都可以看出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为官的志向如何。
如果姬庆不到来改变一切的话,那么等到董卓废少帝,立献帝刘协,后又杀太后及少帝,自称相国,专擅朝政,这些事情之后。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组织起一支五千人的军队,准备讨伐董卓。包括之后孤军与董卓死磕,进而惨败,都表明了曹操讨贼的志向。
之后的乱世,曹操自然有了新的志向,这在《观沧海》中就可以看出来。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曹操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曹操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
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也是曹操感情发展的**。
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曹操在孙权擒杀关羽、取得荆州后,表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代汉称帝。曹操将孙权来书遍示内外群臣,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曹操手下群臣乘机向曹操劝进。曹操自己还不想废献帝自立,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曹操最后也没有称帝,要知道,当时他称帝,谁能够阻止的了,也没有人有资格这样做。他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一生的志向所在,一切都是为了大汉,为了这个国家,堪为一代雄才。
此时,大汉有了新的变化,曹操自然看出未来的大汉会是个清平之世,他的志向,自然是为国效力。
曹操的志向没有出乎姬庆的意料,姬庆笑着点头,虽然以后曹操身上的光辉不会那么璀璨,但是未来这个国家也不会少了他的身影、他的志向。孟德,才是最真实的一个人呐。
至于如何安排曹操,就留给子体了,未来的大汉,必将有着他施展才华、抱负的舞台。
姬庆对于曹操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但是曹操只是知道姬庆是个游学之人,具体身份可什么也不知道。不过,姬庆身上的气质,行为举止各方面,还是让曹操看出了姬庆的不凡。这也是他与姬庆刚见面就去喝酒聊天的原因,否则以曹操的身份,怎么可能刚见面就这样熟络上了。
与曹操辞别,两人相约日后再见。但是姬庆知道,日后能不能见还看缘分,他自己在这个时空可待不了多少时间。
曹操的友人袁绍,面对大汉即将发生的变革,可没有这样的淡然,不久前,就离开了洛阳,返回了族地,也就是他们一族的大本营。
或许,袁氏族人还以为他们可以有一番作为、挣扎一下,不过,注定他们反抗之后只能是一个杯具。
很多士族都是如此的选择,妄图反抗一下,自认为少了他们地球就不转了,可惜,一切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
像曹操这样明白事理的、不以自己私利为第一目标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更多到,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