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檐风铃 第三十章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墨坛文学 www.22mt.co,最快更新互身最新章节!
老鬼伤得不重,就是伤口位置不好。他伤在背上。
这下,很久都只能趴着睡了。
他说他的伤是因为实施爆破时,距离太近造成的。我和小强都问他,为什么这么严肃的事,会“距离太近”,他又吞吞吐吐,不愿解释。
过了会儿,那位负责安置伤员,但主要是在摄像的小伙子过来了。他问我们几个是不是一起的。我们说是。他就递了个药瓶过来,“注意看上面的服用方法和用量说明。”他用标准的普通话说。
康小强接过药,揣进口袋。
那小伙子皮肤白皙,眉宇间洋溢着青春锐气,看上去不过二十七八岁。交代完,他转过身,又走到新抬进来的一位伤员跟前,拿出一支细长的手电,一手翻开伤员眼皮,用手电光对着眼睛晃了两下,接着又翻开另一只眼,看了看,示意旁边两位穿长大褂的,将伤员安置在一旁。
我和小强扶着老鬼出去时,戴眼镜的小伙仍在给那位伤者处理伤口。随着伤者嘴里“哎哟”一声,一块可能是金属的东西,从他肚子里被取出来,扔进旁边铁盘里,发出清脆的响声。我忍不住瞄了一眼,见那肚子上就像开了个泉眼,血沫子汩汩往外冒。眼镜小哥动作利索,接过递来的小药瓶,将里面的黄褐色液体浇在伤者肚皮上,那肚皮上立马显露出三个窟窿。
出了帐篷,我和小强又问老鬼,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仍坚称是爆破作业时操作失误,让我们别担心。“在那种不见天日的地方,一干好几天,大家都很疲劳,难免稍有疏忽。”他语气平静的说。
回到住的帐篷,我和小强扶他坐在软垫上。他好像这才想起来,问我怎么会在这里。我说遇到点特殊情况,详情空了给他讲。他说现在就空,让我讲。我就把跟小强讲过的情况,又向他复述了一遍。他听得很认真。
沉默了一会儿,他找小强要了根烟点上。
“没想到,你也进去了。”
“我那是误打误撞。能活着出来,真是烧了高香。”
“能出来就好。”
“你们这趟,找到地下湖了?”我问他。
“找,找到了。”老鬼轻声嘀咕着。
“那,这里的事要结束了?”康小强马上问。
“不知道,也许吧。但肯定还会进去一趟。”老鬼嘶声哑气的说。
因为脸上糊着泥土和火药灰,他看起来非常邋遢。康小强给他打了水,让他洗把脸,这才有了个人样子。洗干净后,老鬼的面色看起来白中泛青。
“你别的没伤到哪里吧?”我问他。
“不,没有。小伤。”他说。
我和康小强对望了一眼,不知该怎么说。这时,老鬼陷入了沉默。我估计是因为过于疲劳,太累了,就示意小强,让他先休息。老鬼也不反对,真就侧着倒了下去,然后翻身朝下,趴着就不动了。
我和小强对望一眼,出了帐篷,坐在一棵柏树下。
停车场那边依然人来人往,好像又有大货车开进来,有人在一箱箱往车上搬运物品。半坡上,不少帐篷亮着灯,形成星星点点的营火。眼看天快亮了。我向小强要了根烟,跟他一起抽起来。
边抽烟,我俩边接着聊这次的考察。我问他,在地下寻找通道,彼此间采取何种联络方式。“那下面没有通讯信号,步话机也怕是不管用。”
“人家有办法,”小强吐了口烟说,“电子通讯在里面根本不管用,据说最初考虑过有线和无线通讯相结合的方法,由于需要在地下建很多小型基站,十分麻烦。后来他们找到了解决方法,采用最原始的方式,用声音传递信息。”
“用声音?”
“对,用高频声波传递摩斯码。”
“这你也懂了?”
“我说你,小看人不是。”康小强对我翻了个白眼,“人家这里有详细的工作讲解,懂不懂?培训过的。来这里的前几天,有通讯专家给我们上课。讲过什么高频声波可在管道内远距离传输
,不容易衰减的原理。”
“这么说,你们还学了摩斯码?”
“没,一时半会儿,哪学得会那东西。摩斯码不需要人人都懂,每次下去执行任务,每个小组多则十来人,少的也有五到六人,有一两个懂的就行。他们有专门的联络工具,那东西很小巧,可以发出有节奏的敲击声。需要的时候,有人就用这种工具,专门负责小组间的联络。”
“原来真的有。”
“什么?”
“没什么。”我说。
上次在洞里听见过敲击声的事,我还没跟他说。
后来,我俩又谈到考察队成员的问题,康小强问我,今天那两个戴口罩的年轻人,到底是不是医生,怎么会那么年轻。我没办法回答他,因为我也不知道要多大年纪才能够当医生。虽然那两人身份的确可疑,但他们业务精熟,显得也很老练,跟他们的年纪一点儿也不相称。
“往常没见过这两人吗?”我问。
“没有,今天头一次见。”他吐出一个烟圈。
“小强,如果他们还要派人下去,答应我,别去了。”
“怎么呢?”康小强转头看着我,“在这里,是根据任务次数计酬的,多劳多得。每次任务,有很多人都争着抢着想去。”
“你看看老鬼,没必要拿命去拼。”
“那只是意外。”
我斟酌着,看这个问题应当如何跟他解释。这时,我的手机忽然响了。不用看也知道,电话是老谢打来的,因为目前只有他知道这个号码。我在电话里问他什么事,他让我到营区指挥中心去跟他碰头,他在那里等我。他说,营区指挥中心就在营地中央最大那个帐篷的左侧。
我跟小强说,我去去就回,让他照顾好老鬼。
他好像怔了半晌,在我身后来了句:“我操,还让你用电话。”
*
指挥中心设置在一顶草绿色帐篷里。我记得刚上山的时候,听见过从那顶帐篷里传出类似无线电呼叫的通话,但现在,帐篷里已经什么也没有了。
“昨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我看见老谢站在一张桌子跟前,低着头看手机。他的身后,一支可能是在搬动物品的过程中被碰掉的灯管悬在空中,一明一灭地闪烁着。听见我说话,老谢抬起头,然后关闭了手机屏幕。
“一件很不幸的事,”他看了看我说,“我想你肯定知道具体情况了,有很多人在这次行动中受伤。不过,这也许是件好事。”
“其实我还不了解情况。”我说,“还什么都没有告诉我们,那位老兄就睡着了。他们一定熬了好几个通宵。”
“他们这趟出了点事故,是操作失误,例行通报上是这样写的。”他好像故意想说句有幽默感的话,可能并不满意,就打住了,“急着找你来,其实是有个事要麻烦你,要请你帮忙。”
“什么事?”
老谢举起右手,朝天空伸出一根指头,并保持那个姿势。他的表情看起来很平静,像宣誓一样对我说:“他们手上得到一本重要的文字资料,由于字迹十分潦草,又泡过水,模糊不清,几乎无法所以,我跟他们推荐了你。”他看着我,挤出一丝笑容,“这是你的专长,不成问题的,对吧?”
“这还难得住你们?”我不解的问。
若放在以前,或出于什么原因,非要用传统方式辨认被水稀释的字迹,也的确是门技术活。但现在科技发达,这都是小儿科。烧成灰的文字资料,人家警方都能利用现代技术轻易读取。
“我知道你的意思,但时间紧迫。那本东西书写时间大概在四十年前,保存得不好。这里也不是没懂一点的人,但都不如你。文字造型是你的专长,你成天都在研究它们是如何一笔一划勾描出来的,经验丰富。”
听他这么说,我感到有些好笑。这家伙,居然能把临摹造假这类事,也说得如此冠冕堂皇。至少有一点我算是明白了,陆羽农帐下虽然聚集了七十二行
各门精英人才,但怎么也没想到,还应该请一位字迹专家。
我接受了任务,答应帮这个忙。正等着老谢接下来安排我去什么地方看那份资料,却见他转身走到帐篷尽头,轻轻撩开一道隔帘,“请进吧。”他偏了偏宽厚的肩膀,对我做了个邀请的动作。
我知道这是顶类似营帐的长条形帐篷,只是没想到居然这么长。跟着老谢穿过厚厚的隔帘,来到帐篷后半部分。这里面有张大条桌,几个人围桌而坐。顶头一角,还站着一位高个子。就像是在等人进来面试,这些人全都不动声色,视线齐刷刷落在我俩身上——是落在我身上。
坐在最顶端那位气度不凡的男士,正是陆羽农。他的肤色很少见,让人过目难忘,所以我一下就注意到了他。陆羽农依旧戴着金丝边眼镜,头发比上次见面时长了些,穿着黑色风衣。他的风衣上破了几个洞,上面好像还有血迹,就像刚跟谁干过一架似的。
我当即想起小强说过,几乎每次任务,陆羽农都会参加。
除了陆羽农,桌子周围还有谢老爷子和另两位长者。那两位看起来岁数都不小了。其中一位头发花白,眼睛下吊着两个眼袋,估计有七十来岁。另一位就是我们刚上来时,兴冲冲一把拉走谢老爷子那位。在他们身后,身份神秘,长得像我中学时期历史老师的瘦高个安静地站在角落。
老谢替我和在座的人做了引见,重点介绍了那两位长者。听起来,他们来头都不小,一个是清华教授,姓倪;那位年长的姓汪,是生物研究院的。他没给我介绍那位站在一旁的“历史老师”。
在那张铺着橄榄色桌布的条桌上,如同展品般摆放着几件东西。
我首先注意到的是一个布袋。那种布袋我在影视剧里见过。在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背景的片子里,热血小青年几乎人人都背着那样的布袋。袋子的袋口掀开着,露出一只军绿色扁体水壶。布袋旁边,摆着一个裹满泥土,貌似在旧货摊上见过的老式手摇电话机之类的东西。但那东西只见有摇柄,没见有话筒。那东西侧面捆着两根听装罐头般大的圆柱形物体,应该是干电池。桌上还摆着一本已看不出是书,还是笔记本的纸卷,和一张土黄色,上面夹杂着很多小黑点,有许多折痕的牛皮纸。牛皮纸是摊开的,上面压了只打火机。从那张纸遭受蹂躏的程度看,如果不是一张很好的防水纸,恐怕早就化成纸浆了。我注意到,纸上有许多弯弯曲曲的线条,像是一张手工绘制的简易地图。
辨识文字并不太难,笔记和地图上的字迹虽然模糊不清,但还没到让人束手无策的地步。以我多年从事拓字工作的专业眼光,哪怕只剩映痕,也能分辨出字迹。不过这项工作急不来,因为很费眼。笔记内容不多,但杂乱无章,很多字都已变成一团墨点。
“这得花些时间。”我说。
“我们没有太多时间,你最快多久能整理出来?”陆羽农问。他的嗓音具有女性特征,跟外观气质反差极大。
“至少要一整天。”我估摸笔记的厚度,认真的说。
“噢,”他好像舒了口气,“到明日此时,能完工吗?”
“应该可以。”我说。
辨认这种淡化褪色的文字,我有经验。以前经常有人拿着墨迹快消失殆尽的纸卷,来找我复制,其内容多半是失传的诗词,还有古文小章。有些人专门收集这种即将消亡的作品,将其临摹出来,延续其艺术生命。
那幅图恢复起来容易些,因为牛皮纸更易于保存,而且上面字数较少,字迹也相对清晰。图上绘制的是山川地形,秦岭、大巴山、武陵山都有标明。画得最详细的,正是我们所在这片山区,勺子形天坑和附近好几个山头,绘制得都很准确,一目了然。图上空白处,还画了三组造型奇特的符号,笔迹很粗,看上去还算清楚。符号下面依稀标有注释,不过,那就真是只剩墨迹了。
那三组奇异符号,跟九檐风铃上的风格完全相同。
老鬼伤得不重,就是伤口位置不好。他伤在背上。
这下,很久都只能趴着睡了。
他说他的伤是因为实施爆破时,距离太近造成的。我和小强都问他,为什么这么严肃的事,会“距离太近”,他又吞吞吐吐,不愿解释。
过了会儿,那位负责安置伤员,但主要是在摄像的小伙子过来了。他问我们几个是不是一起的。我们说是。他就递了个药瓶过来,“注意看上面的服用方法和用量说明。”他用标准的普通话说。
康小强接过药,揣进口袋。
那小伙子皮肤白皙,眉宇间洋溢着青春锐气,看上去不过二十七八岁。交代完,他转过身,又走到新抬进来的一位伤员跟前,拿出一支细长的手电,一手翻开伤员眼皮,用手电光对着眼睛晃了两下,接着又翻开另一只眼,看了看,示意旁边两位穿长大褂的,将伤员安置在一旁。
我和小强扶着老鬼出去时,戴眼镜的小伙仍在给那位伤者处理伤口。随着伤者嘴里“哎哟”一声,一块可能是金属的东西,从他肚子里被取出来,扔进旁边铁盘里,发出清脆的响声。我忍不住瞄了一眼,见那肚子上就像开了个泉眼,血沫子汩汩往外冒。眼镜小哥动作利索,接过递来的小药瓶,将里面的黄褐色液体浇在伤者肚皮上,那肚皮上立马显露出三个窟窿。
出了帐篷,我和小强又问老鬼,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仍坚称是爆破作业时操作失误,让我们别担心。“在那种不见天日的地方,一干好几天,大家都很疲劳,难免稍有疏忽。”他语气平静的说。
回到住的帐篷,我和小强扶他坐在软垫上。他好像这才想起来,问我怎么会在这里。我说遇到点特殊情况,详情空了给他讲。他说现在就空,让我讲。我就把跟小强讲过的情况,又向他复述了一遍。他听得很认真。
沉默了一会儿,他找小强要了根烟点上。
“没想到,你也进去了。”
“我那是误打误撞。能活着出来,真是烧了高香。”
“能出来就好。”
“你们这趟,找到地下湖了?”我问他。
“找,找到了。”老鬼轻声嘀咕着。
“那,这里的事要结束了?”康小强马上问。
“不知道,也许吧。但肯定还会进去一趟。”老鬼嘶声哑气的说。
因为脸上糊着泥土和火药灰,他看起来非常邋遢。康小强给他打了水,让他洗把脸,这才有了个人样子。洗干净后,老鬼的面色看起来白中泛青。
“你别的没伤到哪里吧?”我问他。
“不,没有。小伤。”他说。
我和康小强对望了一眼,不知该怎么说。这时,老鬼陷入了沉默。我估计是因为过于疲劳,太累了,就示意小强,让他先休息。老鬼也不反对,真就侧着倒了下去,然后翻身朝下,趴着就不动了。
我和小强对望一眼,出了帐篷,坐在一棵柏树下。
停车场那边依然人来人往,好像又有大货车开进来,有人在一箱箱往车上搬运物品。半坡上,不少帐篷亮着灯,形成星星点点的营火。眼看天快亮了。我向小强要了根烟,跟他一起抽起来。
边抽烟,我俩边接着聊这次的考察。我问他,在地下寻找通道,彼此间采取何种联络方式。“那下面没有通讯信号,步话机也怕是不管用。”
“人家有办法,”小强吐了口烟说,“电子通讯在里面根本不管用,据说最初考虑过有线和无线通讯相结合的方法,由于需要在地下建很多小型基站,十分麻烦。后来他们找到了解决方法,采用最原始的方式,用声音传递信息。”
“用声音?”
“对,用高频声波传递摩斯码。”
“这你也懂了?”
“我说你,小看人不是。”康小强对我翻了个白眼,“人家这里有详细的工作讲解,懂不懂?培训过的。来这里的前几天,有通讯专家给我们上课。讲过什么高频声波可在管道内远距离传输
,不容易衰减的原理。”
“这么说,你们还学了摩斯码?”
“没,一时半会儿,哪学得会那东西。摩斯码不需要人人都懂,每次下去执行任务,每个小组多则十来人,少的也有五到六人,有一两个懂的就行。他们有专门的联络工具,那东西很小巧,可以发出有节奏的敲击声。需要的时候,有人就用这种工具,专门负责小组间的联络。”
“原来真的有。”
“什么?”
“没什么。”我说。
上次在洞里听见过敲击声的事,我还没跟他说。
后来,我俩又谈到考察队成员的问题,康小强问我,今天那两个戴口罩的年轻人,到底是不是医生,怎么会那么年轻。我没办法回答他,因为我也不知道要多大年纪才能够当医生。虽然那两人身份的确可疑,但他们业务精熟,显得也很老练,跟他们的年纪一点儿也不相称。
“往常没见过这两人吗?”我问。
“没有,今天头一次见。”他吐出一个烟圈。
“小强,如果他们还要派人下去,答应我,别去了。”
“怎么呢?”康小强转头看着我,“在这里,是根据任务次数计酬的,多劳多得。每次任务,有很多人都争着抢着想去。”
“你看看老鬼,没必要拿命去拼。”
“那只是意外。”
我斟酌着,看这个问题应当如何跟他解释。这时,我的手机忽然响了。不用看也知道,电话是老谢打来的,因为目前只有他知道这个号码。我在电话里问他什么事,他让我到营区指挥中心去跟他碰头,他在那里等我。他说,营区指挥中心就在营地中央最大那个帐篷的左侧。
我跟小强说,我去去就回,让他照顾好老鬼。
他好像怔了半晌,在我身后来了句:“我操,还让你用电话。”
*
指挥中心设置在一顶草绿色帐篷里。我记得刚上山的时候,听见过从那顶帐篷里传出类似无线电呼叫的通话,但现在,帐篷里已经什么也没有了。
“昨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我看见老谢站在一张桌子跟前,低着头看手机。他的身后,一支可能是在搬动物品的过程中被碰掉的灯管悬在空中,一明一灭地闪烁着。听见我说话,老谢抬起头,然后关闭了手机屏幕。
“一件很不幸的事,”他看了看我说,“我想你肯定知道具体情况了,有很多人在这次行动中受伤。不过,这也许是件好事。”
“其实我还不了解情况。”我说,“还什么都没有告诉我们,那位老兄就睡着了。他们一定熬了好几个通宵。”
“他们这趟出了点事故,是操作失误,例行通报上是这样写的。”他好像故意想说句有幽默感的话,可能并不满意,就打住了,“急着找你来,其实是有个事要麻烦你,要请你帮忙。”
“什么事?”
老谢举起右手,朝天空伸出一根指头,并保持那个姿势。他的表情看起来很平静,像宣誓一样对我说:“他们手上得到一本重要的文字资料,由于字迹十分潦草,又泡过水,模糊不清,几乎无法所以,我跟他们推荐了你。”他看着我,挤出一丝笑容,“这是你的专长,不成问题的,对吧?”
“这还难得住你们?”我不解的问。
若放在以前,或出于什么原因,非要用传统方式辨认被水稀释的字迹,也的确是门技术活。但现在科技发达,这都是小儿科。烧成灰的文字资料,人家警方都能利用现代技术轻易读取。
“我知道你的意思,但时间紧迫。那本东西书写时间大概在四十年前,保存得不好。这里也不是没懂一点的人,但都不如你。文字造型是你的专长,你成天都在研究它们是如何一笔一划勾描出来的,经验丰富。”
听他这么说,我感到有些好笑。这家伙,居然能把临摹造假这类事,也说得如此冠冕堂皇。至少有一点我算是明白了,陆羽农帐下虽然聚集了七十二行
各门精英人才,但怎么也没想到,还应该请一位字迹专家。
我接受了任务,答应帮这个忙。正等着老谢接下来安排我去什么地方看那份资料,却见他转身走到帐篷尽头,轻轻撩开一道隔帘,“请进吧。”他偏了偏宽厚的肩膀,对我做了个邀请的动作。
我知道这是顶类似营帐的长条形帐篷,只是没想到居然这么长。跟着老谢穿过厚厚的隔帘,来到帐篷后半部分。这里面有张大条桌,几个人围桌而坐。顶头一角,还站着一位高个子。就像是在等人进来面试,这些人全都不动声色,视线齐刷刷落在我俩身上——是落在我身上。
坐在最顶端那位气度不凡的男士,正是陆羽农。他的肤色很少见,让人过目难忘,所以我一下就注意到了他。陆羽农依旧戴着金丝边眼镜,头发比上次见面时长了些,穿着黑色风衣。他的风衣上破了几个洞,上面好像还有血迹,就像刚跟谁干过一架似的。
我当即想起小强说过,几乎每次任务,陆羽农都会参加。
除了陆羽农,桌子周围还有谢老爷子和另两位长者。那两位看起来岁数都不小了。其中一位头发花白,眼睛下吊着两个眼袋,估计有七十来岁。另一位就是我们刚上来时,兴冲冲一把拉走谢老爷子那位。在他们身后,身份神秘,长得像我中学时期历史老师的瘦高个安静地站在角落。
老谢替我和在座的人做了引见,重点介绍了那两位长者。听起来,他们来头都不小,一个是清华教授,姓倪;那位年长的姓汪,是生物研究院的。他没给我介绍那位站在一旁的“历史老师”。
在那张铺着橄榄色桌布的条桌上,如同展品般摆放着几件东西。
我首先注意到的是一个布袋。那种布袋我在影视剧里见过。在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背景的片子里,热血小青年几乎人人都背着那样的布袋。袋子的袋口掀开着,露出一只军绿色扁体水壶。布袋旁边,摆着一个裹满泥土,貌似在旧货摊上见过的老式手摇电话机之类的东西。但那东西只见有摇柄,没见有话筒。那东西侧面捆着两根听装罐头般大的圆柱形物体,应该是干电池。桌上还摆着一本已看不出是书,还是笔记本的纸卷,和一张土黄色,上面夹杂着很多小黑点,有许多折痕的牛皮纸。牛皮纸是摊开的,上面压了只打火机。从那张纸遭受蹂躏的程度看,如果不是一张很好的防水纸,恐怕早就化成纸浆了。我注意到,纸上有许多弯弯曲曲的线条,像是一张手工绘制的简易地图。
辨识文字并不太难,笔记和地图上的字迹虽然模糊不清,但还没到让人束手无策的地步。以我多年从事拓字工作的专业眼光,哪怕只剩映痕,也能分辨出字迹。不过这项工作急不来,因为很费眼。笔记内容不多,但杂乱无章,很多字都已变成一团墨点。
“这得花些时间。”我说。
“我们没有太多时间,你最快多久能整理出来?”陆羽农问。他的嗓音具有女性特征,跟外观气质反差极大。
“至少要一整天。”我估摸笔记的厚度,认真的说。
“噢,”他好像舒了口气,“到明日此时,能完工吗?”
“应该可以。”我说。
辨认这种淡化褪色的文字,我有经验。以前经常有人拿着墨迹快消失殆尽的纸卷,来找我复制,其内容多半是失传的诗词,还有古文小章。有些人专门收集这种即将消亡的作品,将其临摹出来,延续其艺术生命。
那幅图恢复起来容易些,因为牛皮纸更易于保存,而且上面字数较少,字迹也相对清晰。图上绘制的是山川地形,秦岭、大巴山、武陵山都有标明。画得最详细的,正是我们所在这片山区,勺子形天坑和附近好几个山头,绘制得都很准确,一目了然。图上空白处,还画了三组造型奇特的符号,笔迹很粗,看上去还算清楚。符号下面依稀标有注释,不过,那就真是只剩墨迹了。
那三组奇异符号,跟九檐风铃上的风格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