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的古镇——嵩口镇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墨坛文学 www.22mt.co,最快更新戴高山文集最新章节!
1
嵩口不老,因为她是中国历史名镇。同时,嵩口镇与古田镇、和平镇,被称为福建省三大古名镇。在这里,有个村叫月洲村,她养育了南宋署名爱国词人张元干,及闾山派道教神人张圣君等千古名人。
从高处往下鸟瞰,月洲村在大樟溪的环绕下,如同一个弯弯的月亮,故此人称“月洲”南宋名人张元干和张圣君,就出生于此。大约南宋年间,嵩口地区已经形成规模小镇。至元代后,嵩口置镇,开始逐渐繁荣;而到明清时期,嵩口犹为发达。因为地理位置突显,处于尤溪、仙游、德化、闽清4县结合处,故此,经济相当发达。
2008年12月23日,嵩口镇被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于是,这座千年古镇,再次进入人们热切的关注中。2012年12月22-23日,在嵩口镇获此殊荣之后的第四个冬日,福建省东南网博友采风团,再次踏上这座千年古镇,寻访飞逝的流金岁月,解读过往的历史沧桑。
很不凑巧,天公不作美,昨天还有些暖暖的阳光,今天却飘起毛毛细雨。天气显得十分阴冷,给我们这次旅行带来不便。车从福州出发,继永泰,往嵩口,继过两三小时的颠簸,终于到了嵩口古镇。历史给我们找来这一天,不知是偶然还是巧合。这一天,是冬至之后的第一天,也是风传世界末日过去的第一天。这一天,是嵩口古镇的人们,冬至传统扫墓节过后的第一天。
一路上细雨绵绵,并没有打湿我们的兴趣,人们被这古老的小镇给感动了。在这里,我们与古老民族文化相依相约,把岁月,拉回一千个年头。
2
在嵩口,最让我们感兴趣的,是传统的古民居。在历史的长河中斑驳着,从土墙到瓦砾;从画栋到雕梁;从石工到木刻;从石臼到老磨;从风鼓到古井这些,已离我们似乎渐远,又靠我们似乎太近。在传统与文明之间,在古老与现代之间,在这里,让我们感觉陌生而又熟悉。一千年的文化,一千年的故事,又重新回到我们眼前!
从脚下这块土地上走过的、生活在沉积层里的人们,有着先人遗留下来的脚印,也有着我们落下来的尘埃。然而,历史的连贯性却给我们留下,那一条条残墙旧瓦,古木寒窗。从这里,我们能够会见古人,回归历史;从这里,我们能够窥视未来,创造明天。
据介绍,嵩口古镇目前保留完好的古民居有100多座,整个镇区的古民居星罗棋布,让我们这一两天来回奔命,目不睱给,但最终还是落得个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的结局。其中,最为署名的有:用坦厝、用金厝、宁远庄、述善堂、下车碓厝、协和厝、协庆厝、端公坂厝、万安堡、芦洋寨等等。而我们只去过用坦厝、宁远庄、端公坂厝和万安堡几处连结点走走。在这里,让我稍做一下简介:
用坦厝又称下坂厝,始建于乾隆年间(公元1752年),历时27年,父建子续,至今已有260年的历史。主人陈用坦,享年76岁,一生好善乐施,勤俭持家,深得美名。下坂厝总建筑面积5080平方米,200多个房间。土木结构建筑,以木雕为主。是长乐人祖孙三代历经24年雕刻而成的!
陈用坦还有个传世之宝,是一个正厅围屏,十二扇的馏金镂空屏风,至今用一木箱加铁焊锁在前厅旁的一个木箱里。中央电视台对此宝物曾有过专访,据行内人士估价,此屏风目前价值2000多万元。可见,除了这座古大厝,陈用坦还给子孙们留下这个天价的文物瑰宝,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宁远庄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据传为清乾隆年间月洲村名人张谦所建,此庄历时5年才修建好。整个寨堡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外圆内方,据说,寨中建有房屋120间。在青石堆砌的庄门上,豁然醒目地刻着三个楷体字“宁远庄”宁远庄卧伏于山丘之上,虎视远方。这是一座曾经威武的塞堡,至今283年历史,依旧卧于丘巅,与世人对话。
在宁远庄的大厅墙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已经贴有二百多年的喜报。上面写着,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人考中贡生、进士等,落款年代有清雍正、乾隆、咸丰等字样。看了这些喜报,再看一下庄内门楣上有一副对联,就知道当时的人们,是怎样教育后代的: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在读书!横批是:安宅在仁!
端公坂厝又称“继善堂”系林氏传人林朝培于嘉靖年间所建。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有房96间,现保存完好,还有乡人居住。端公坂厝的窗花木刻,精美灵现,至今保持依然完好,又因临近镇府,来去方便自由,值得到此一观!
我们于23日早晨去万安堡。因为计划还要去两处未开发的自然风景区,故在万安堡,也只是走马观花,匆匆拍了几张照片,便一走了之。万安堡又名“太平堡”据当地老人们传言,这堡原是张家修建的,后转卖给方家。万安堡建于清朝咸丰年间,距今158年,占地面积2200多平方米,有房子80多间,外围墙高约10米。
在万安堡里,当年十九路军抗战时路经此处,留下“倭寇不灭,军人大耻;抗战到底,还我河山”的悲言壮语。万安堡的外墙气势宏伟,墙基由大樟溪的鹅卵石堆砌而成,上面长满历史的青苔;外墙上部由三合土打圶而成,在岁月的冲刷下,长满深深的皱纹。整座古堡外观保持完好,内部却因现有的居民重新围房造屋,格局有所改变。
3
嵩口镇古民居以明清年代居多,而现存保护较为完好的,大都为清代建筑。
张元干的故居,在张家祠堂一侧,名叫“半月居”是在张元干老旧的土屋原址上,进行修缮的。据说,这个原址是张元干的后代,于明朝末年(公元1643年)重建的,至今已有365年的历史,旁边还有“水月亭”、“寒光阁”、“雪洞”、“紫竹假山”等遗址。
那天,当我们走进半月居时,依旧可以看到旧材旧木撑起的张元干故居,上面挂有许多诸如“文魁”“进士”之类的牌匾。而新建的月洲张圣君祖殿于今年7月份正式落成。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仿古木石结构,单层一厅,四周建有回廊。张圣君祖殿于张元干故居上方山头上,与竹林、李林、古树、小溪形成一个有待开发的旅游小景区。
事实上,这是嵩口镇月洲人一直以来为实现开发旅游梦想,所付出的努力。这个古镇曾经有过辉煌,也有过许久年月的沉寂,直到2008年被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古镇的名字,才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所以,我们不能不说,很多历史,总有一段时间的静默,让岁月的流沙,再做一次美丽的精淘。
这是一个过程,因此,只要嵩口人有梦想,月洲人有信心,我想,他们发展旅游业的梦想,总会在不远的将来实现。
北伐时期,蒋介石先生曾带兵至此,并在山顶的大石壁上,留下一段记忆性的文字。十九路军抗战时,也曾在万安堡留下铮铮誓言。同样,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也是从永泰的嵩口镇直入福州。因此,嵩口古镇,历来是兵家重地,这也使得她扬名闽中。
正因为如此,嵩口镇能保持着这么完好的古民居,也是一种奇迹。在这里,不但时常会有兵患,而且,时时会有来自于四面八方的匪患,这些古堡山庄,所留下的枪眼哨眼,无不说明当时的民众生存堪忧和无奈。
这就是古镇嵩口,她既承载着来自于四面八方的繁华,也承载着来自于四面八方的嫉妒和压力,这也正是她能够写入历史并成为名镇的必然因素!
4
虽然,嵩口在地理位置上,她和尤溪、仙游、德化、闽清4县结合在一起,但是,在只有一山之隔的两地之间,我们发现,嵩口地区的语言,与福州的方言相同。而与戴云山只有一山之隔的德化,说的却是闽南语。这让我们不得不承认,对于交通不便的古人来说,山和海的微小距离,阻隔着人们漫长的亲情!
同是一山相处并且不远的闽地人,因为一条山脉相隔,形成不同的语言和风俗习惯,这只是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的结果。晋江东溪与闽江大樟溪,同是发源于戴云山山脉的东西两则,晋江东溪发源于戴云山东麓,而闽江大樟溪发源于戴云山西麓。东麓的晋江流域一路下来,养育着闽南的语言和风俗习惯;西麓的闽江流域一路下来,养育着闽中的语言和风俗习惯。
尽管如此,作为四地交界的中心点——嵩口,却不断产生文化与风俗的交融,让一个从闽南而来的我,不断与似曾相识的故事和情景交相碰撞。我想,这就是文化吧!
天上的毛毛细雨还在继续与我们作对着,乡村的红泥巴沾满旅人的征鞋,摄影机用胶纸包裹住身子,一个乡村冬天的故事,在悄悄地进行着。白色的梅花开了,红色的柿子落了;只剩下一片两片的红树叶子,在危险的风雨中飘摇;而羞涩的冬天在远山,在雨雾中,朦朦胧胧
这就是古镇嵩口。舍前的鸡叫着,河里的鸭游着,圈里的猪哼着,山里的羊咩着,坡上的牛哞着;古民居的阿妈笑着,细雨中的阿公忙着;桥头上的女孩子,放下漂亮的单车,俯看着河里作业的铲车;古厝里的小伙子,立于堂前,将一粒象棋子圧入大爷的阵中,并且说道:“将军”
我所看到的,是嵩口古镇冬至那一片片竹林,护送着新抽的冬笋;我所看到的,是月洲小村寒冬那一株株李林,蕴含着新年的雪花而大樟溪,静静悄悄地流淌着,养育着古老的嵩口人
5
晚饭时分,我们邂逅着许多嵩口风味小吃:水晶饼、糍粑、九层粿在八闽大地,这些署名的风味小吃,到处流行。
在我童年的时候,母亲蒸好了qq九层粿,并切成一片一片小小的方块,我会问为什么九层粿会有似合亦离的感觉?母亲说:这是要下功夫的!先在蒸笼里,倒入一层薄薄的籼米浆蒸至七、八分熟;然后揭开锅盖,再加入一层薄薄的籼米浆蒸至七、八分熟;依此类推,将籼米浆加至第九层并蒸熟,九层粿就做成了!
在我的故乡闽南,也有这一道传统的风味小吃——九层粿。因此,这道美食的工艺从何而来,从哪里开始?似乎无须考究了!但是我想,八闽大地之为一家,当我们来到这个不老的古镇时,我们品尝到童年时节的美食——九层粿!让我们想起童年,想起昨天;想起传统,想起故事;想起一道美食,能够翻山越岭,在八闽大地上流传
于是,我知道,在闽南中和闽南,只有一山之隔,那就是戴云山;于是,我也知道,在嵩口与德化,只有一山之隔,那也是戴云山今天,山没有阻隔了,却形成两种方言;而在每一个喜庆的日子里,他们一同蒸着qq的九层粿
1
嵩口不老,因为她是中国历史名镇。同时,嵩口镇与古田镇、和平镇,被称为福建省三大古名镇。在这里,有个村叫月洲村,她养育了南宋署名爱国词人张元干,及闾山派道教神人张圣君等千古名人。
从高处往下鸟瞰,月洲村在大樟溪的环绕下,如同一个弯弯的月亮,故此人称“月洲”南宋名人张元干和张圣君,就出生于此。大约南宋年间,嵩口地区已经形成规模小镇。至元代后,嵩口置镇,开始逐渐繁荣;而到明清时期,嵩口犹为发达。因为地理位置突显,处于尤溪、仙游、德化、闽清4县结合处,故此,经济相当发达。
2008年12月23日,嵩口镇被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于是,这座千年古镇,再次进入人们热切的关注中。2012年12月22-23日,在嵩口镇获此殊荣之后的第四个冬日,福建省东南网博友采风团,再次踏上这座千年古镇,寻访飞逝的流金岁月,解读过往的历史沧桑。
很不凑巧,天公不作美,昨天还有些暖暖的阳光,今天却飘起毛毛细雨。天气显得十分阴冷,给我们这次旅行带来不便。车从福州出发,继永泰,往嵩口,继过两三小时的颠簸,终于到了嵩口古镇。历史给我们找来这一天,不知是偶然还是巧合。这一天,是冬至之后的第一天,也是风传世界末日过去的第一天。这一天,是嵩口古镇的人们,冬至传统扫墓节过后的第一天。
一路上细雨绵绵,并没有打湿我们的兴趣,人们被这古老的小镇给感动了。在这里,我们与古老民族文化相依相约,把岁月,拉回一千个年头。
2
在嵩口,最让我们感兴趣的,是传统的古民居。在历史的长河中斑驳着,从土墙到瓦砾;从画栋到雕梁;从石工到木刻;从石臼到老磨;从风鼓到古井这些,已离我们似乎渐远,又靠我们似乎太近。在传统与文明之间,在古老与现代之间,在这里,让我们感觉陌生而又熟悉。一千年的文化,一千年的故事,又重新回到我们眼前!
从脚下这块土地上走过的、生活在沉积层里的人们,有着先人遗留下来的脚印,也有着我们落下来的尘埃。然而,历史的连贯性却给我们留下,那一条条残墙旧瓦,古木寒窗。从这里,我们能够会见古人,回归历史;从这里,我们能够窥视未来,创造明天。
据介绍,嵩口古镇目前保留完好的古民居有100多座,整个镇区的古民居星罗棋布,让我们这一两天来回奔命,目不睱给,但最终还是落得个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的结局。其中,最为署名的有:用坦厝、用金厝、宁远庄、述善堂、下车碓厝、协和厝、协庆厝、端公坂厝、万安堡、芦洋寨等等。而我们只去过用坦厝、宁远庄、端公坂厝和万安堡几处连结点走走。在这里,让我稍做一下简介:
用坦厝又称下坂厝,始建于乾隆年间(公元1752年),历时27年,父建子续,至今已有260年的历史。主人陈用坦,享年76岁,一生好善乐施,勤俭持家,深得美名。下坂厝总建筑面积5080平方米,200多个房间。土木结构建筑,以木雕为主。是长乐人祖孙三代历经24年雕刻而成的!
陈用坦还有个传世之宝,是一个正厅围屏,十二扇的馏金镂空屏风,至今用一木箱加铁焊锁在前厅旁的一个木箱里。中央电视台对此宝物曾有过专访,据行内人士估价,此屏风目前价值2000多万元。可见,除了这座古大厝,陈用坦还给子孙们留下这个天价的文物瑰宝,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宁远庄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据传为清乾隆年间月洲村名人张谦所建,此庄历时5年才修建好。整个寨堡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外圆内方,据说,寨中建有房屋120间。在青石堆砌的庄门上,豁然醒目地刻着三个楷体字“宁远庄”宁远庄卧伏于山丘之上,虎视远方。这是一座曾经威武的塞堡,至今283年历史,依旧卧于丘巅,与世人对话。
在宁远庄的大厅墙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已经贴有二百多年的喜报。上面写着,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人考中贡生、进士等,落款年代有清雍正、乾隆、咸丰等字样。看了这些喜报,再看一下庄内门楣上有一副对联,就知道当时的人们,是怎样教育后代的: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在读书!横批是:安宅在仁!
端公坂厝又称“继善堂”系林氏传人林朝培于嘉靖年间所建。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有房96间,现保存完好,还有乡人居住。端公坂厝的窗花木刻,精美灵现,至今保持依然完好,又因临近镇府,来去方便自由,值得到此一观!
我们于23日早晨去万安堡。因为计划还要去两处未开发的自然风景区,故在万安堡,也只是走马观花,匆匆拍了几张照片,便一走了之。万安堡又名“太平堡”据当地老人们传言,这堡原是张家修建的,后转卖给方家。万安堡建于清朝咸丰年间,距今158年,占地面积2200多平方米,有房子80多间,外围墙高约10米。
在万安堡里,当年十九路军抗战时路经此处,留下“倭寇不灭,军人大耻;抗战到底,还我河山”的悲言壮语。万安堡的外墙气势宏伟,墙基由大樟溪的鹅卵石堆砌而成,上面长满历史的青苔;外墙上部由三合土打圶而成,在岁月的冲刷下,长满深深的皱纹。整座古堡外观保持完好,内部却因现有的居民重新围房造屋,格局有所改变。
3
嵩口镇古民居以明清年代居多,而现存保护较为完好的,大都为清代建筑。
张元干的故居,在张家祠堂一侧,名叫“半月居”是在张元干老旧的土屋原址上,进行修缮的。据说,这个原址是张元干的后代,于明朝末年(公元1643年)重建的,至今已有365年的历史,旁边还有“水月亭”、“寒光阁”、“雪洞”、“紫竹假山”等遗址。
那天,当我们走进半月居时,依旧可以看到旧材旧木撑起的张元干故居,上面挂有许多诸如“文魁”“进士”之类的牌匾。而新建的月洲张圣君祖殿于今年7月份正式落成。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仿古木石结构,单层一厅,四周建有回廊。张圣君祖殿于张元干故居上方山头上,与竹林、李林、古树、小溪形成一个有待开发的旅游小景区。
事实上,这是嵩口镇月洲人一直以来为实现开发旅游梦想,所付出的努力。这个古镇曾经有过辉煌,也有过许久年月的沉寂,直到2008年被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古镇的名字,才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所以,我们不能不说,很多历史,总有一段时间的静默,让岁月的流沙,再做一次美丽的精淘。
这是一个过程,因此,只要嵩口人有梦想,月洲人有信心,我想,他们发展旅游业的梦想,总会在不远的将来实现。
北伐时期,蒋介石先生曾带兵至此,并在山顶的大石壁上,留下一段记忆性的文字。十九路军抗战时,也曾在万安堡留下铮铮誓言。同样,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也是从永泰的嵩口镇直入福州。因此,嵩口古镇,历来是兵家重地,这也使得她扬名闽中。
正因为如此,嵩口镇能保持着这么完好的古民居,也是一种奇迹。在这里,不但时常会有兵患,而且,时时会有来自于四面八方的匪患,这些古堡山庄,所留下的枪眼哨眼,无不说明当时的民众生存堪忧和无奈。
这就是古镇嵩口,她既承载着来自于四面八方的繁华,也承载着来自于四面八方的嫉妒和压力,这也正是她能够写入历史并成为名镇的必然因素!
4
虽然,嵩口在地理位置上,她和尤溪、仙游、德化、闽清4县结合在一起,但是,在只有一山之隔的两地之间,我们发现,嵩口地区的语言,与福州的方言相同。而与戴云山只有一山之隔的德化,说的却是闽南语。这让我们不得不承认,对于交通不便的古人来说,山和海的微小距离,阻隔着人们漫长的亲情!
同是一山相处并且不远的闽地人,因为一条山脉相隔,形成不同的语言和风俗习惯,这只是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的结果。晋江东溪与闽江大樟溪,同是发源于戴云山山脉的东西两则,晋江东溪发源于戴云山东麓,而闽江大樟溪发源于戴云山西麓。东麓的晋江流域一路下来,养育着闽南的语言和风俗习惯;西麓的闽江流域一路下来,养育着闽中的语言和风俗习惯。
尽管如此,作为四地交界的中心点——嵩口,却不断产生文化与风俗的交融,让一个从闽南而来的我,不断与似曾相识的故事和情景交相碰撞。我想,这就是文化吧!
天上的毛毛细雨还在继续与我们作对着,乡村的红泥巴沾满旅人的征鞋,摄影机用胶纸包裹住身子,一个乡村冬天的故事,在悄悄地进行着。白色的梅花开了,红色的柿子落了;只剩下一片两片的红树叶子,在危险的风雨中飘摇;而羞涩的冬天在远山,在雨雾中,朦朦胧胧
这就是古镇嵩口。舍前的鸡叫着,河里的鸭游着,圈里的猪哼着,山里的羊咩着,坡上的牛哞着;古民居的阿妈笑着,细雨中的阿公忙着;桥头上的女孩子,放下漂亮的单车,俯看着河里作业的铲车;古厝里的小伙子,立于堂前,将一粒象棋子圧入大爷的阵中,并且说道:“将军”
我所看到的,是嵩口古镇冬至那一片片竹林,护送着新抽的冬笋;我所看到的,是月洲小村寒冬那一株株李林,蕴含着新年的雪花而大樟溪,静静悄悄地流淌着,养育着古老的嵩口人
5
晚饭时分,我们邂逅着许多嵩口风味小吃:水晶饼、糍粑、九层粿在八闽大地,这些署名的风味小吃,到处流行。
在我童年的时候,母亲蒸好了qq九层粿,并切成一片一片小小的方块,我会问为什么九层粿会有似合亦离的感觉?母亲说:这是要下功夫的!先在蒸笼里,倒入一层薄薄的籼米浆蒸至七、八分熟;然后揭开锅盖,再加入一层薄薄的籼米浆蒸至七、八分熟;依此类推,将籼米浆加至第九层并蒸熟,九层粿就做成了!
在我的故乡闽南,也有这一道传统的风味小吃——九层粿。因此,这道美食的工艺从何而来,从哪里开始?似乎无须考究了!但是我想,八闽大地之为一家,当我们来到这个不老的古镇时,我们品尝到童年时节的美食——九层粿!让我们想起童年,想起昨天;想起传统,想起故事;想起一道美食,能够翻山越岭,在八闽大地上流传
于是,我知道,在闽南中和闽南,只有一山之隔,那就是戴云山;于是,我也知道,在嵩口与德化,只有一山之隔,那也是戴云山今天,山没有阻隔了,却形成两种方言;而在每一个喜庆的日子里,他们一同蒸着qq的九层粿